张爱玲书信透露的消息 (试发表)

散文 创作
庄信正的《张爱玲来信笺注》(印刻出版公司2008年3月版,台湾)和苏伟贞主编的《鱼往雁返——张爱玲的书信因缘》(允晨文化2007年2月版,台湾)都收录了张爱玲生前的不少信件,前者共收张爱玲给庄信正自1966年6月26日至1994年10月5日的84封来信,后者有16位作者在回忆文章中收入张爱玲信函。还有其他一些文集中披露了一些张爱玲信件。这些一手材料对我们了解张爱玲在美的生活、写作极有帮助。 阅读中发现张爱玲书信透露的某些消息是目前研究中忽略的,因边读边写如下。 张爱玲共有多少封书信 书信是了解张爱玲在美生活的最一手、最直接的材料,但目前问世的张爱玲书信共有多少封?从张爱玲的联系密切程度上说,致宋淇邝文美夫妇信件最多,按宋以朗在《小团圆》前言中的说法,40年中往来书信共600封,长达40万言,按张爱玲回信不到一半计算,也有200多封,尚未整理发表;致夏志清130封左右,未全部发表;致庄信正84封,已全部发表;致林式同多封,因林非文学界人士,故保留不多;致刘绍铭18封(1966年至1967年间);致赖雅6封;致莱昂(赖雅传记作者)3封;致麦卡锡3封。这些已基本能显示张爱玲在美的生活、写作全貌。致其他友人和亲属的书信数量都很有限,有的对了解张爱玲的某一方面也有帮助。 另外,关于已出版的张爱玲书信集的署名问题,现在看来很不规范。比如印刻出版的《张爱玲来信笺注》,署名“庄信正著”,这就不太合适,因为所有的张爱玲书信的作者以及版权都应该归属张爱玲,署名应为“张爱玲著,庄信正笺注”,其他类同。毕竟这与在回忆文章中引用张爱玲的书信是有很大不同的。 张爱玲的书信是她的另一种创作,或者说是她创作的延伸,现在还没有一本整体的《张爱玲书信全集》,估计也不大容易收全。但是由于书信的私人性很强,如果没有当事人的相关注解,或来往信件,我们是很难了解其前因后果的,所以我觉得整理张爱玲的书信,像整理鲁迅书信一样做统一的注释是不大行得通的,倒不如像庄信正这样的,每人整理笺注给各自的书信,单独出版或发表,然后辑成若干集子,以供世人了解或研究张爱玲之用,或许更加现实和可行。期待着有更多的张爱玲书信公布。 张爱玲在加州大学的文稿 张爱玲1969年7月至1971年6月在伯克莱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做过两年研究,这个职位的前两任是夏济安和庄信正,后由夏志清力荐,陈世骧先生出面邀请而成。据庄信正介绍,这个职位的工作是收集大陆报刊上的常用词语,做一些解释,编成词语汇编;然后写成分析和论述的专题论文。我想这类似美国研究中国的智库工作。比如庄信正就出版过一本《邓拓与燕山夜话》,夏济安也出过一本小册子《Metaphor,Myth,Ritual and the Prople’s Commune》(隐喻,神话,仪式和人民公社,1961年出版,60页)。所以庄信正见到当时大陆的有关资料尤其是文革的资料就会寄给张爱玲(见《笺注》第19信注)。而从通信中我们知道,张爱玲这时一边做红楼梦考证,一边兼及研究工作。到任职近于结束时,张爱玲交来的文稿却是简短的片段形式,而不像以前的学术论文的写法。对此,陈世骧不满意,张爱玲也感觉很无辜,因为“他们这些专家是不跟人谈这些的,要你自己写的东西被接受”(《笺注》第27信)。张爱玲肯定是用她最擅长的感性的写作方式,后来却因文稿不符合论文格式未予出版。我估计这是几任研究人员中唯一未出版研究结果的一次。 据张爱玲信中说,这份文稿长约100多页(《笺注》第30信),加上近10页的名词汇编。后来听取陈世骧和当时的中国研究专家谢伟思(John S.Service)的意见又修改过一次,但仍能没在《Asian Survey》上刊用,而以前中国研究中心的小册子都是经谢伟思之手发表的。这篇文稿对研究张爱玲对中国大陆1960年代政治斗争和社会变化的态度应该极有价值,可现在文稿在哪里呢? 按说这属于张爱玲在加州大学的职务作品,理应保留在学校的中国研究中心。这么多年过去了,好像没有有心人去寻找一下这份作品,让它出版问世。须知,这也是张爱玲屡次说过“有兴趣”的东西,应该打捞出来才是。 张爱玲遗失了哪些作品 从已公布的张爱玲书信中我们知道,在美频繁的搬家过程中,张爱玲的作品有多部遗失,如两篇未发表的短篇小说(1966年12月31日致夏志清信),不知是什么内容,也不知后来是否补写;“正在写的一大卷稿子”搬家时丢失,庄信正疑为《对照记》的初稿,后张爱玲“凭记忆写出来”(见《笺注》第79信);部分《海上花》英译稿(见《笺注》第79、80信)迁徙中遗失,后来的译稿全璧或为补译。张爱玲从1983年到1991年因虫患频繁搬家,有一段时期是几天换一个汽车旅馆,随身东西大量丢弃,其中也不乏文稿,所以才有台湾记者戴文采掏垃圾之举。如果张爱玲的晚年生活安定些,或许会有更多传世的作品吧。 张爱玲在日本 在张爱玲1953年2、3月间给宋淇的书信中,谈到1952年11月“我到日本去了一趟又回来了”,试图通过在日本的好友炎樱找工作。我们知道,胡兰成自1950年起就居住在日本,此时张爱玲跟胡兰成分手没几年,而且胡已彻底伤了爱玲的心,张爱玲到日本肯定不会去见胡兰成。那么,张爱玲此趟日本之行都去了哪里?都见了什么人?做了什么呢? 张爱玲在1966年5月7日致夏志清的信上,提到1952年重进港大“读了不到一学期,因为炎樱在日本,我有机会到日本去,以为是赴美快捷方式……三个月后回港”。(夏志清《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联合文学》1997年4月)但没有说在日本的具体行程和见闻,所以我们不曾知晓。1950年代,跟张爱玲关系最密切的朋友,当属宋淇夫妇,在已公布的书信和宋淇夫妇的文稿中,也没有详细记载。 那么,张爱玲此行的一个关键人物——炎樱,对此有无记录呢?炎樱因为张爱玲才成为一个众人瞩目的人物,本人并不擅写作,自然文字不彰。炎樱后来也从日本来到美国,并同张爱玲一起拜会过胡适先生。炎樱于1997年10月在美去世,晚于张爱玲两年。可惜没人在炎樱生前进行“抢救性发掘”,使得这么个资料库湮没无闻。我们见到的资料,唯有《张爱玲与赖雅》的作者司马新在旧金山见过炎樱,见面前通过电话,见面后也保持着联系,“1995年秋天张爱玲去世后,我打电话给她,说不幸有个坏消息要报告,她马上猜到了,当下在电话那端饮泣起来。”但司马新没有更多的采访,张爱玲在1966年后的所有书信中也没提过炎樱。难道女人间的友谊就这么脆弱?还是有什么别的变故?连带着我们也无从知晓张爱玲日本之行的具体行踪了。现在只有寄希望于公布更多的张爱玲致宋淇夫妇的书信了。 张爱玲遗稿终归何处 张爱玲遗嘱指定由宋淇、邝文美夫妇处理其遗物。1995年张爱玲离世后,14箱遗物从美国运到香港,其中有相片、证件、衣物,以及未曝光的作品原稿与残稿,还有大批信件。目前11箱存张爱玲合作几十年的台湾皇冠出版社,3箱存宋家。 宋以朗在《小团圆》前言中说,40年中父母与张爱玲往还书信共600封左右,这还不包括因双方多次搬家中遗失的部分早期信件。庄信正还说过,他在张爱玲住处见到的照片远多于后来问世的《对照记》,遗物中的更多照片能否问世也是广大张迷所关注的。 那么这些张爱玲遗稿最终能否公布以便专家、整理研究,就像蒋介石日记保存在斯坦福大学供研究之用? 我想,保存在大学供研究应该是最好的归宿。那么按照与张爱玲的渊源,香港大学当属首选。1939年至1941年张爱玲曾在香港大学读书,期间的经历对她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另外,香港大学于2007年10月15日曾举办“张爱玲的香港传奇(1939~1941)”展览,港大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总监及教授陈婉莹表示过,香港大学愿意保管这批文物,作为研究的档案。宋以朗对港大的保存条件也感到满意。 旅美学者张错1997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成立了“张爱玲文物特藏中心”,那时宋淇刚去世,邝文美曾送去2箱张爱玲的遗稿,南加州大学图书馆的浦丽琳女士还从中细致地发现了《海上花》的全部英译初稿。 还有,保存在台湾的皇冠出版社也算是一个较好的处所。因为张爱玲全集就是由这家出版社在40年间不离不弃的坚持中出版的,不断的督促不仅催生了许多可能湮没的作品,版税收入也极大地改善了张爱玲的在美生活,况且现在就有11箱遗物保存在皇冠,都汇集在那里逐项整理不失为一个办法。 不管怎样,因香港、台湾、美国相距遥远,这些遗稿分散各处总不是办法。宋以朗先生也表示,只要清楚地知道这些遗物会被怎样保存及作何用途,若双方意见即合,他愿无偿把它们捐出来。 希望这件事能早日尘埃落定。
© 版权声明: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曹亚瑟,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1人
最后更新 2011-02-17 0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