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006 能动性(Agency) (试发表)

作者:
王伟平
作品:
200个心理学核心概念 (其他 译作) 第6章 共7章
核心概念006 能动性(Agency) 能动性指有目的地发起事件的力量(参见intentionality)。然而,能动性是一个特别复杂的概念,因为能动性的驱力和人类事务的归责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那些能产生能动作用的动因在逻辑上看来也必须具有意识。那么就会出现“能动性”究竟是“客观的”还是“经验的”问题,或者能动性的概念功能是否并不具有道德含义,不必服务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管理。那么,能动性自然和“自由意志”的讨论有着紧密的关联。能动性变得特别具有争议性的一个领域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计算机技术和机器人工程现在所达到的水平使得人工制品的确表现出许多曾经视为人类所独有的能力。什么时候我们能无可非议地把“能动性”或“个性”、“意识”归于这类人工制品。简单地说,人工制品自身行动的能动性体现在哪里?这种能动性怎样进行实证证明(如果的确存在)?怀疑者认为尽管机器的制造者和机器行为之间的联系持续不断、错综复杂,但能动性仍然掌握在人类手中。机器制造者利用机器做事,从逻辑上来看,机器的地位无异于手动式的割草机。他们的反对者认为,人类必须在操作上做出决定,如果达到了某一点使机器的输出和人类的操控变得无法辨别,那么就能合乎情理地把能动性(以及与之有关的一切)归结于机器。这方面经常援引的标准是阿伦•图灵(Alan Turing)在1950年提出的图灵测试(Turing test,图灵测试是一种测试机器是不是具备人类智能的方法。测试对象是声称自己有人类智力的机器。测试时,施测者与被测者(人或机器)是分开的,施测者只有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者随便问一些问题。问过问题后,如果施测者能够正确地分出谁是人谁是机器,那机器就没有通过图灵测试,如果施测者没有分出谁是机器谁是人,那这个机器就是有人类智能的。目前还没有一台机器能够通过图灵测试——译者注)。如果使用互动终端的施测者不能分辨计算机的输出和类似终端上的人的输出,那么这台计算机就“通过”了图灵测试。然而,图灵测试存在许多逻辑和哲学问题,这里不一一探讨。对图灵测试最重要的批评来自瑟尔(Searle,1980),他提出著名的“中国屋论证”(Chinese Room Argument)来反驳图灵测试,这也是后来学界讨论经常引用的观点。本书作者目前支持怀疑者的阵营,但可能要注意假如制造出能展示所有人类特征(包括感情、社会关系和个人观点)的机器人,我们就真的要退回到问题的起点。是的,人类可以通过非生物的方法制造出某个“人”,但他的心理功能要和任何其他人一样独特和复杂。
© 版权声明:
本译作版权属于译者王伟平,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 上一章  |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