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翻译&词典(4) ( 全部 )

发表于:《读书》2011年第3期
黄灿然   查词典,能“查到什么”和能“轻易查到什么”几乎同等重要,所以词典编纂者都在这两方面下功夫。在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面世前,翻译工作者必备的一部英汉词典是《英华大词典》,可这部词典尽管非常丰富,却有一个弊病,就是字小,密密麻麻,不同字体之间的差异不够明显,词性标示符号(例如名词n、及物动词vt和不及物动物vi等)更是需要你花极大耐性去寻寻觅觅,查..
发表于:《南方都市报》2005年11月14日
  评论一本新版的英汉词典,与评论一本新书是非常不同的。一本新书的评论,可以读完就写,而一本词典是读不完的。通常,一种勉强的做法,是读词典中某些词条,再拿来与其他词典比较,以印证其优点或缺点。但是,这样做依然没有说服力。我们可以比较某本词典收有哪个习语或短词,而另一本词典没收;但我们难以确定那个习语是新的还是旧的,或那个习语是较常用或较生僻的。同样地,哪怕某... (1回应)
发表于:《新京报》2005年1月28日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把英汉词典尤其是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称为我的衣食父母。不过,这样说给人一个感觉,好像《英汉大词典》只是英汉专业翻译工作者的专业工具书。其实,它还是一部百科词典,应该是文化人(尤其是其它语种的译者﹑业余译者﹑编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我的理由非常具体,仅举最近阅读中碰到的几个例子。   在十一月号《书城》的诺贝尔文学奖小辑中,有万之整理... (9回应)
发表于:《读书》2001年第五期
  一九八二年初春,我买了一本香港三联书店繁体字版的《新英汉词典》,因为我已在九龙官塘重生英文夜校报了名,准备学英文——此刻当我写下“重生”,联想到学英文给我带来的重生机会,我才突然明白了这两个字的意思。我不知道为什么要买这么一本按其规模来说是中型的,对我来说却是超大型的工具书,因为我读的是小学课本,并且是从ABC学起,一般只需要一本小学生英汉词典就够了。事.. (6回应)

随笔(11) ( 全部 )

发表于:《明报月刊》;《世界文学》;《必要的角度》
黄灿然 【用一篇旧文来纪念她。】 很多重要诗人的创作,都是一开始就很好的,后来一直保持优质的创作,甚至越来越朝着组诗和大部头的长诗发展,迈向伟大。其中有一些人到了中年之后甚至要到晚年或死后才博得人们的称赞,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早期的创作是低水准的,而是表明他们有其不易为人接受的独特性。重要诗人一开始写坏诗,后来越写越好的例子非常少,据说里尔克初出道时极.. (6回应)
发表于:《外滩画报》2011年10月13日
──谈米沃什《诗的见证》 黄灿然 米沃什自称是一个神灵附体的诗人,故不轻易谈诗。他写了很多散文和评论,评论所谈的,大多数是广义的文学问题和文学以外的哲学丶宗教问题。《诗的见证》是他在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二年他担任哈佛诗歌教授期间写的,这也是第一位斯拉夫人担任诺顿讲座教授。这个时候,他已写了一生的大部分著作,过了七十岁。这本诗论集的一些观点,已散见于他.. (1回应)
发表于:《读书》2007年第5期
黄灿然    在一个我难得参加的社交场合上,碰巧刘庆元与我同桌。那天碰巧好像也是他在学而优书店举办的木刻展的开幕日。他送我一本他为这次展览而出版的小画册。他曾在香港一位亲戚家小住过,便跟我谈起他对香港的印象——或者说,对香港的好印象。具体细节我记不起来了,但我能感到他喜欢香港的“市井味”,这是一般观光客看不到也体味不出的。但不知怎的,我并没有跟他说,这也正是.. (6回应)
发表于:原载《读书》2009年第一期
在兼容中锐化差异 黄灿然 “堂吉诃德以长矛刺穿风车的翼板并被吊到半空中的场面,在塞万提斯的小说中只占寥寥数行。我们甚至可以说,作者只把他的资源的一丁点儿放进这个段落。尽管如此,它依然是所有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 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讨论文学中轻的风格时,举了这个例子,说明轻需要获得一种具有“象征性价值”的视觉形象。这段文字,也恰好可以用来说... (6回应)
发表于:忘了,好像是香港《信报》和上海旧版《书城》
黄灿然 这是卡尔维诺评论集英译本的书名(Panthenon, 1999),也是书中第一篇文章的标题。卡尔维诺的问号,揭示当代写作的一个病征,也即当代读者已基本上不读经典作品,更不要说古典作品了。读者这种阅读趣味的浅薄化——又与当代作家的匮乏和枯竭密切相关——当代作家也基本上不读经典作品,而这又是当代写作浅薄化的原因。事实上,当代那些真正大师级作家,例如博尔赫斯,例如纳博.. (15回应)
发表于:《南方都市报》
黄灿然 当我们抱怨劣译如潮的时候,如果仅止于抱怨,实际上并未尽一份积极的绵力,反而有使浑水更浑之嫌。较积极的态度是寻找好译本,推介给读者。例如在经典作品重译或窃译盛行的年代,鉴定同一部原著的不同译本之好坏,推介给读者一两个好译本,这本身便是一种善举。我们并不需要懂原文或精通原文,只要以一位普通中文读者的角度去品评就行了。简言之,鉴定者不必写出鉴定的过程,只写... (12回应)
发表于:《羊城晚报》
  如果好诗有标准,那么,我们按照标准去写,其累累成果早已使诗人无容身之地了。但我们知道,好诗从来不多,无论是哪个时代,尤其是好诗人与坏诗人、好诗与坏诗的比例,从来就不相称得犹如茫茫大海与海上一叶扁舟。这表明,好诗实际上是没有标准的,它永远令你难以捉摸,你举出一个标准,不要说别人,你自己就立即可以举出数十个标准来反驳你。   一个明显事实是,坏诗和好诗一样有... (10回应)
发表于:《南方都市报》
  《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我早就想买,但已绝版多年,网上旧书店有卖但太贵。我正想买台湾版的中译本,没想到上周晚饭后去了一趟湾仔新华书城,竟买到刚出的简体字版。我近年养成一个习惯,见到中译汉学著作就买,而这本书我回家就一口气读完。现在还想再读一遍,因为实在太丰富了:既有常识,又有知识,更有源源不绝的卓识。   记得十多年前有人提倡作家学者化,但我却想... (2回应)
黄灿然
相信吧,一切都不是徒劳:你的诞生,你的生命,你的苦难。
──马勒
  • 译者: 黄灿然
  • 翻译语言:英语
  • 翻译类型:散文/诗歌
签名

关注该小站的成员 ( 23403 )

  • Clair De Lune
  • chara
  • 敖登格日勒
  • 生活在别处
  • 24½
  • 哈拉亩子
  • Il Penseroso
  • 和尘

关注该小站的成员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