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偉棠:淮遠──七十年代就寫微博的人
【“我中六因為體育不合格——因為我不喜歡換衣服儘管我體育很好——所以不能畢業,去浸會問他能不能免試收我,他說不行我就走了;接著去珠海書院,因為我長髮披肩,他問我是男是女,我說你收不收我不要管我是男是女,於是不歡而散。最後去樹仁,它在一間別墅裡,我覺得很棒,我拿著會考成績去問:你覺得我不用考試就能收的話我就來讀,結果它收了我。長頭髮沒有遇到麻煩,因為收我的不是校長鐘期榮,直到我入學了,有一天在校園內碰見鐘,他問我:誰收你進來的?”】:))
聽說我要訪問淮遠,文學青年和文學少年們都吃驚:“他竟然接受採訪?”我也很吃驚:“為什麼不接受呢?淮遠也是人。”在不少追求獨特文學品味的人心目中,淮遠是一個私有的神——至少也是一個私有的仙人。他和他的著作名稱:《跳虱》、《鸚鵡鞦韆》、《懶鬼出門》、《賭城買糖》……都成了文學地下社會的切口或通關暗號,說出來就證明了你對香港文學最精華的一部分的熟稔。我當然認同淮遠是香港文學最精華的一部分,而且至今沒有人能取代他特殊的存在。但同時我又覺得淮遠並不是那麼怪,在那個通過冷峻的自述狀塑造的惡童、竊書賊、滿口驢頭婆子之類的罵人話的壞脾氣怪叔叔之外,還有另一個淮遠。
他的詩《風》裡寫道:“風說這樣下去沒有意思/人們比骨頭還要冷。//我說來吧/我很熱。//風從我身上穿過/打了一個寒噤。”——這也是淮遠,你分不清他的冷熱,比風更冷,比熱更熱。類似的弔詭充斥他的詩和散文中,但越來越淡、越來越不動聲色,叫讀者不知所措,有時你會把他的熱也當作了冷,把他的冷變得更冷。但當淮遠笑瞇瞇地坐在你前面的時候,你不禁浮想聯翩,甚至會穿越他外表的樸素去想像他應該還沒寫出來的青年風流;而當你重讀他那些不厭其煩描寫旅途瑣事的碎碎念……你又不禁想像這個叫淮遠的叛逆前輩,也有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時刻。
那麼說他還是怪,但是一種自然怪,自然而然成為了怪的載體的一個不那麼怪的人。他不掩飾他的怪癖和“不道德”行狀,好像這是理所當然的,也許他是一個極致的文體家,用這些刁鑽的內容來反襯極其儉省的筆墨,以使極簡主義也能令人費盡心思……於是他“不覺意”之間成為了最前衛的散文實驗者。
讀淮遠的散文,常常看到他的親戚出沒,因為他有一個大家庭。“我六兄弟姐妹,兒子之中我是最大的。家族本身就多人,又開農場,租了十萬呎,聘了很多工人,早上要敲鐘叫人吃早飯。童年記憶都是關於農場,從小就要幫忙養雞養豬,主要是捉雞,捉著讓爸爸打針。住在屏山。成長環境與很多同代香港人不同,我是一個典型的鄉下仔。”但他寫到農村生活的時候卻沒有什麼田園浪漫的懷念,“比起很多人來說我很幸運,空間很大,能接觸到自然,能在農場裡放風箏。之所以沒有懷緬是因為覺得太理所當然。我覺得寫自然很難寫,小時候印象很深的是一本今日世界出版社翻譯出版的美國小說《原野長嘯》,讓我覺得難度很高。”
而親戚也不是可以亂寫的,比如說淮遠的姨媽和姨夫是內地駐澳門的高級幹部,官方的耳目很厲害,七十年代中淮遠在星島有一個專欄寫到他們,很快就傳到他們耳邊,“他們通過我母親叫我停筆,我很不忿,但想及無謂連累他們於是就沒寫了。”1969年淮遠跟母親回老家清遠,接觸他的表弟表姐都是紅衛兵,他就被他們罵臭知識分子。那就是淮遠的17歲。他的父母並不覺得他是個怪人,“他們知道我寫作但未必會看,我另一樣事情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我的升中試被分到很遠的鳳溪中學,我只好自己去找學校,培正只收十個,我去試一試結果考到第十。忽然出市區讀書,生活變動甚大,頭兩年只好寄宿。”
“我看見一群跳虱攀附著風/風說我不想帶著塵埃旅行。//風說得對/事實上跳虱和塵埃一樣/但它們說://我們想你吹掉/我們身上的塵埃。”——淮遠他寫於六、七十年代的短詩非常精彩。他中三左右開始寫詩,投稿給《蕉風》、《當代文藝》便獲發表,因此才繼續寫下去。寄宿帶來的城市生活的衝擊是開始寫詩很大的因素,雖然他開始寫的都是“落花滿野、黃葉遍庭”之類文白混雜的句子,筆名竟然叫“旭逸”。
開始時他寫長詩,“首先是喜歡文字遊戲,有這樣的平台來玩,能融會很多人的風格,另外開始在中國學生週報投稿,吳平編詩之頁,稿費的原因令我把詩寫得很長,但也試過寫一百行的詩被他刪成25行。”淮遠真正與眾不同的是他的短詩,“寫短詩這一行為受邱剛健影響,他的詩是用說話的語言,翻譯東歐的詩也很直白。他有一首詩講越戰在明報月刊發表在左派陣營引起很大迴響。”淮遠甚至還能背出這首詩,“邱剛健先生早上起來刷牙……他旋開水龍頭,水都是紅的,在越南一個美國大兵被人破掉頭……我覺得詩也應該很直接,直接寫腦中所想,不須鋪排,於是開始寫短詩,登在《羅盤》。”
淮遠寫詩,跟他參加創建實驗學院的詩作坊有莫大的關係,這個故事已經在許多關於創建的回憶中提及。但更神奇的是他在1970年、會考前加入日後鼎鼎大名的《70年代》做編輯。“那時我跟創建那班老友黃子程等,整日喜歡在巴西咖啡店打牙交,有一天吳仲賢過來就說:誰是淮遠?我說是我,他就說你同我們編文學版吧,我們有份雜誌《70年代》。我不會深究那份雜誌到底是怎樣的,大家後生仔,不用遵守任何東西,總之是任你怎樣做,都可以自由發揮,也不會有人在背後指指點點——那時我中五,穿著中文運動的T恤,外面罩一件白襯衫,在學校上黑板寫字,同學在後面看見就指指點點。”
太年輕就參加已經熟透了的革命,未免有攀六十年代車尾的感覺。“其實六十年代音樂比其他東西更惠及我,文學藝術、社會思潮對我衝擊反而不大。喜歡Bob Dylan的歌,會受他的歌詞的影響。”另外的營養,當然是得益自偷書——淮遠偷書已經名留文學史。”我偷書時不分年代流派,只要喜歡就拿來,所以看了很多攝影書和畫冊,也認識了不少攝影師朋友。而且《70年代》畢竟是一本地下雜誌,他和外國很多雜誌有交換交流,所以我也可以看到很多外國的前衛雜誌。”
中學時代的憤世嫉俗,淮遠說那其實是一種無以名之的憤怒。很多六十年代的過來人都有面對理想主義破滅的困惱,淮遠因年輕和超脫而除外,“我很幸運沒有學運老鬼們的矛盾。六七暴動的時候我還在讀中學,只不過是多了一項娛樂:放學後去看人拆炸彈,不怕死。吳仲賢和莫昭如他們也許知道正在發生什麼事,我是不知道的。我和他們成為好朋友,比如說岑建勳,都是因為做人方面比較合得來,而不是一種政治觀念的認同,我們的共同之處就是對建制的所有東西都很憎恨。《70年代》是一個窩,很多不同的人出入。”
後來他在樹仁讀大專,開始寫淮遠風的散文——其實他的求學經歷就是一篇淮遠式的散文:“我中六因為體育不合格——因為我不喜歡換衣服儘管我體育很好——所以不能畢業,去浸會問他能不能免試收我,他說不行我就走了;接著去珠海書院,因為我長髮披肩,他問我是男是女,我說你收不收我不要管我是男是女,於是不歡而散。最後去樹仁,它在一間別墅裡,我覺得很棒,我拿著會考成績去問:你覺得我不用考試就能收的話我就來讀,結果它收了我。長頭髮沒有遇到麻煩,因為收我的不是校長鐘期榮,直到我入學了,有一天在校園內碰見鐘,他問我:誰收你進來的?”
淮遠的散文像小說,尤其像後現代的美國小說,但他又不寫小說。“之前我喜歡敘事詩,但覺得敘事詩的篇幅、方式不是很足夠,我喜歡寫長詩,看小說多了覺得可否寫相類似的,就開始寫《他人之血》那些長篇的散文。我不擅長寫虛構,覺得自己生活中好多事喜歡記錄,覺得有意思的,所以沒寫小說寫長散文。其實《鸚鵡鞦韆》這本書裡面有一篇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
“我寫這些文,好多時靈感都來自小說,馬奎斯小說我沒看過,《百年孤寂》我只看過一行。我喜歡的是索爾.貝婁,尤其是那本《雨王亨德斯》我看過好幾次,我對那些描寫離經叛道人物的小說特別喜歡。《雨王亨德斯》那本書是講離經叛道的憤怒中年,社會陰暗面。”《鸚鵡鞦韆》被大家視為淮遠最重要的作品,今年還剛剛出了復刻版。它的獨特之處倒是知人不多——不只是它的憤世或激進,“
《鸚鵡鞦韆》同其他幾本散文分得好開,它其實是一個青年的少年童年生活回憶錄,之後這個青年就開始喜歡旅行。”所以就有了《懶鬼出門》、《賭城買糖》這些非一般遊記。
這些遊記得來全不費工夫,“八十年代初我的工作賺好多錢,我樹仁畢業後就去商台,做了五年,人家找我去港台,港台的待遇當時全港傳媒最高。”有了閒錢只有旅行打發,“好多人不去的我都去過,比如伊斯坦堡。我喜歡一個人旅行,不用人阻住。旅行寫日記更加頻繁,瘋狂到口袋裡都是小紙片,事無大小都記下來,夜晚在酒店整理。回來再整理,發表。”這簡直是李賀“騎距驢,背一古破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的典故了。
淮遠的遊記就記他覺得值得記的,而不是像香港那些所謂名筆的遊記那樣記著吃了什麼好東西、哪裡風景漂亮,“這些我覺得不需要我寫,我也不擅長寫,我寫東西好少做兩樣事情:抒情和描寫。我慣了敘事。敘事一路都不會悶、都吸引我,而且怎樣將事聯繫到一起,人家可能覺得很雞毛蒜皮,但我不寫我不記得嘛。”現在日記在淮遠的旅遊裡沒那麼緊要了——因為他六年前結了婚,有人同遊。
有時我覺得淮遠的散文簡直像私小說,或者讓.熱內的《竊賊日記》這樣的自白小說。“我記得那時發表了<他人之血>之後,朋友說差人可以憑這篇文來拉你。但 我寫東西不講對錯,發生了就寫出來。比如偷書,你爭論一百年都沒結果,現在這麼多年我都從來沒有回頭審視那時對不對。”
說回大家津津樂道的淮遠的怪,他也聳聳肩,“我覺得他們只看到我的一方面,那一方面是最容易講出來,最易引人注意的,如怪。年輕讀者他們應只看過《鸚鵡鞦韆》這本書,沒怎麼留意另外的書;關夢南會覺得我某個時期是好看點、真的、激的,但其實那是我少年生活回憶,我只不過如實寫出我少年發生的事。其實後來那些也是我的生活,許迪鏘認識我比較多,就不會只覺得淮遠好怪。”
“寫得怪只不過是其中比較片面的一點。很多人覺得我現在不再怪,不再有價值,我覺得他們看到片面的東西,其實我表達方式一直都沒變。”是的,現在淮遠寫微博,關注他的“粉絲”不多,他卻更自得其樂一條條地寫著,風格比以前好像更含蓄更儉省了,微博簡直就像為一個更濃縮的淮遠而設,“其實我的理想是就寫二、三百字——微博稍微短了點,我初時想著寫200篇微博就算數,在六十歲時出本書。”
如果還是要說他怪,那就怪他在七十年代就開始寫微博吧。
from《浮城述夢人》
![]() |
聽說我要訪問淮遠,文學青年和文學少年們都吃驚:“他竟然接受採訪?”我也很吃驚:“為什麼不接受呢?淮遠也是人。”在不少追求獨特文學品味的人心目中,淮遠是一個私有的神——至少也是一個私有的仙人。他和他的著作名稱:《跳虱》、《鸚鵡鞦韆》、《懶鬼出門》、《賭城買糖》……都成了文學地下社會的切口或通關暗號,說出來就證明了你對香港文學最精華的一部分的熟稔。我當然認同淮遠是香港文學最精華的一部分,而且至今沒有人能取代他特殊的存在。但同時我又覺得淮遠並不是那麼怪,在那個通過冷峻的自述狀塑造的惡童、竊書賊、滿口驢頭婆子之類的罵人話的壞脾氣怪叔叔之外,還有另一個淮遠。
他的詩《風》裡寫道:“風說這樣下去沒有意思/人們比骨頭還要冷。//我說來吧/我很熱。//風從我身上穿過/打了一個寒噤。”——這也是淮遠,你分不清他的冷熱,比風更冷,比熱更熱。類似的弔詭充斥他的詩和散文中,但越來越淡、越來越不動聲色,叫讀者不知所措,有時你會把他的熱也當作了冷,把他的冷變得更冷。但當淮遠笑瞇瞇地坐在你前面的時候,你不禁浮想聯翩,甚至會穿越他外表的樸素去想像他應該還沒寫出來的青年風流;而當你重讀他那些不厭其煩描寫旅途瑣事的碎碎念……你又不禁想像這個叫淮遠的叛逆前輩,也有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時刻。
那麼說他還是怪,但是一種自然怪,自然而然成為了怪的載體的一個不那麼怪的人。他不掩飾他的怪癖和“不道德”行狀,好像這是理所當然的,也許他是一個極致的文體家,用這些刁鑽的內容來反襯極其儉省的筆墨,以使極簡主義也能令人費盡心思……於是他“不覺意”之間成為了最前衛的散文實驗者。
讀淮遠的散文,常常看到他的親戚出沒,因為他有一個大家庭。“我六兄弟姐妹,兒子之中我是最大的。家族本身就多人,又開農場,租了十萬呎,聘了很多工人,早上要敲鐘叫人吃早飯。童年記憶都是關於農場,從小就要幫忙養雞養豬,主要是捉雞,捉著讓爸爸打針。住在屏山。成長環境與很多同代香港人不同,我是一個典型的鄉下仔。”但他寫到農村生活的時候卻沒有什麼田園浪漫的懷念,“比起很多人來說我很幸運,空間很大,能接觸到自然,能在農場裡放風箏。之所以沒有懷緬是因為覺得太理所當然。我覺得寫自然很難寫,小時候印象很深的是一本今日世界出版社翻譯出版的美國小說《原野長嘯》,讓我覺得難度很高。”
而親戚也不是可以亂寫的,比如說淮遠的姨媽和姨夫是內地駐澳門的高級幹部,官方的耳目很厲害,七十年代中淮遠在星島有一個專欄寫到他們,很快就傳到他們耳邊,“他們通過我母親叫我停筆,我很不忿,但想及無謂連累他們於是就沒寫了。”1969年淮遠跟母親回老家清遠,接觸他的表弟表姐都是紅衛兵,他就被他們罵臭知識分子。那就是淮遠的17歲。他的父母並不覺得他是個怪人,“他們知道我寫作但未必會看,我另一樣事情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我的升中試被分到很遠的鳳溪中學,我只好自己去找學校,培正只收十個,我去試一試結果考到第十。忽然出市區讀書,生活變動甚大,頭兩年只好寄宿。”
“我看見一群跳虱攀附著風/風說我不想帶著塵埃旅行。//風說得對/事實上跳虱和塵埃一樣/但它們說://我們想你吹掉/我們身上的塵埃。”——淮遠他寫於六、七十年代的短詩非常精彩。他中三左右開始寫詩,投稿給《蕉風》、《當代文藝》便獲發表,因此才繼續寫下去。寄宿帶來的城市生活的衝擊是開始寫詩很大的因素,雖然他開始寫的都是“落花滿野、黃葉遍庭”之類文白混雜的句子,筆名竟然叫“旭逸”。
開始時他寫長詩,“首先是喜歡文字遊戲,有這樣的平台來玩,能融會很多人的風格,另外開始在中國學生週報投稿,吳平編詩之頁,稿費的原因令我把詩寫得很長,但也試過寫一百行的詩被他刪成25行。”淮遠真正與眾不同的是他的短詩,“寫短詩這一行為受邱剛健影響,他的詩是用說話的語言,翻譯東歐的詩也很直白。他有一首詩講越戰在明報月刊發表在左派陣營引起很大迴響。”淮遠甚至還能背出這首詩,“邱剛健先生早上起來刷牙……他旋開水龍頭,水都是紅的,在越南一個美國大兵被人破掉頭……我覺得詩也應該很直接,直接寫腦中所想,不須鋪排,於是開始寫短詩,登在《羅盤》。”
淮遠寫詩,跟他參加創建實驗學院的詩作坊有莫大的關係,這個故事已經在許多關於創建的回憶中提及。但更神奇的是他在1970年、會考前加入日後鼎鼎大名的《70年代》做編輯。“那時我跟創建那班老友黃子程等,整日喜歡在巴西咖啡店打牙交,有一天吳仲賢過來就說:誰是淮遠?我說是我,他就說你同我們編文學版吧,我們有份雜誌《70年代》。我不會深究那份雜誌到底是怎樣的,大家後生仔,不用遵守任何東西,總之是任你怎樣做,都可以自由發揮,也不會有人在背後指指點點——那時我中五,穿著中文運動的T恤,外面罩一件白襯衫,在學校上黑板寫字,同學在後面看見就指指點點。”
太年輕就參加已經熟透了的革命,未免有攀六十年代車尾的感覺。“其實六十年代音樂比其他東西更惠及我,文學藝術、社會思潮對我衝擊反而不大。喜歡Bob Dylan的歌,會受他的歌詞的影響。”另外的營養,當然是得益自偷書——淮遠偷書已經名留文學史。”我偷書時不分年代流派,只要喜歡就拿來,所以看了很多攝影書和畫冊,也認識了不少攝影師朋友。而且《70年代》畢竟是一本地下雜誌,他和外國很多雜誌有交換交流,所以我也可以看到很多外國的前衛雜誌。”
中學時代的憤世嫉俗,淮遠說那其實是一種無以名之的憤怒。很多六十年代的過來人都有面對理想主義破滅的困惱,淮遠因年輕和超脫而除外,“我很幸運沒有學運老鬼們的矛盾。六七暴動的時候我還在讀中學,只不過是多了一項娛樂:放學後去看人拆炸彈,不怕死。吳仲賢和莫昭如他們也許知道正在發生什麼事,我是不知道的。我和他們成為好朋友,比如說岑建勳,都是因為做人方面比較合得來,而不是一種政治觀念的認同,我們的共同之處就是對建制的所有東西都很憎恨。《70年代》是一個窩,很多不同的人出入。”
後來他在樹仁讀大專,開始寫淮遠風的散文——其實他的求學經歷就是一篇淮遠式的散文:“我中六因為體育不合格——因為我不喜歡換衣服儘管我體育很好——所以不能畢業,去浸會問他能不能免試收我,他說不行我就走了;接著去珠海書院,因為我長髮披肩,他問我是男是女,我說你收不收我不要管我是男是女,於是不歡而散。最後去樹仁,它在一間別墅裡,我覺得很棒,我拿著會考成績去問:你覺得我不用考試就能收的話我就來讀,結果它收了我。長頭髮沒有遇到麻煩,因為收我的不是校長鐘期榮,直到我入學了,有一天在校園內碰見鐘,他問我:誰收你進來的?”
淮遠的散文像小說,尤其像後現代的美國小說,但他又不寫小說。“之前我喜歡敘事詩,但覺得敘事詩的篇幅、方式不是很足夠,我喜歡寫長詩,看小說多了覺得可否寫相類似的,就開始寫《他人之血》那些長篇的散文。我不擅長寫虛構,覺得自己生活中好多事喜歡記錄,覺得有意思的,所以沒寫小說寫長散文。其實《鸚鵡鞦韆》這本書裡面有一篇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
“我寫這些文,好多時靈感都來自小說,馬奎斯小說我沒看過,《百年孤寂》我只看過一行。我喜歡的是索爾.貝婁,尤其是那本《雨王亨德斯》我看過好幾次,我對那些描寫離經叛道人物的小說特別喜歡。《雨王亨德斯》那本書是講離經叛道的憤怒中年,社會陰暗面。”《鸚鵡鞦韆》被大家視為淮遠最重要的作品,今年還剛剛出了復刻版。它的獨特之處倒是知人不多——不只是它的憤世或激進,“
《鸚鵡鞦韆》同其他幾本散文分得好開,它其實是一個青年的少年童年生活回憶錄,之後這個青年就開始喜歡旅行。”所以就有了《懶鬼出門》、《賭城買糖》這些非一般遊記。
這些遊記得來全不費工夫,“八十年代初我的工作賺好多錢,我樹仁畢業後就去商台,做了五年,人家找我去港台,港台的待遇當時全港傳媒最高。”有了閒錢只有旅行打發,“好多人不去的我都去過,比如伊斯坦堡。我喜歡一個人旅行,不用人阻住。旅行寫日記更加頻繁,瘋狂到口袋裡都是小紙片,事無大小都記下來,夜晚在酒店整理。回來再整理,發表。”這簡直是李賀“騎距驢,背一古破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的典故了。
淮遠的遊記就記他覺得值得記的,而不是像香港那些所謂名筆的遊記那樣記著吃了什麼好東西、哪裡風景漂亮,“這些我覺得不需要我寫,我也不擅長寫,我寫東西好少做兩樣事情:抒情和描寫。我慣了敘事。敘事一路都不會悶、都吸引我,而且怎樣將事聯繫到一起,人家可能覺得很雞毛蒜皮,但我不寫我不記得嘛。”現在日記在淮遠的旅遊裡沒那麼緊要了——因為他六年前結了婚,有人同遊。
有時我覺得淮遠的散文簡直像私小說,或者讓.熱內的《竊賊日記》這樣的自白小說。“我記得那時發表了<他人之血>之後,朋友說差人可以憑這篇文來拉你。但 我寫東西不講對錯,發生了就寫出來。比如偷書,你爭論一百年都沒結果,現在這麼多年我都從來沒有回頭審視那時對不對。”
說回大家津津樂道的淮遠的怪,他也聳聳肩,“我覺得他們只看到我的一方面,那一方面是最容易講出來,最易引人注意的,如怪。年輕讀者他們應只看過《鸚鵡鞦韆》這本書,沒怎麼留意另外的書;關夢南會覺得我某個時期是好看點、真的、激的,但其實那是我少年生活回憶,我只不過如實寫出我少年發生的事。其實後來那些也是我的生活,許迪鏘認識我比較多,就不會只覺得淮遠好怪。”
“寫得怪只不過是其中比較片面的一點。很多人覺得我現在不再怪,不再有價值,我覺得他們看到片面的東西,其實我表達方式一直都沒變。”是的,現在淮遠寫微博,關注他的“粉絲”不多,他卻更自得其樂一條條地寫著,風格比以前好像更含蓄更儉省了,微博簡直就像為一個更濃縮的淮遠而設,“其實我的理想是就寫二、三百字——微博稍微短了點,我初時想著寫200篇微博就算數,在六十歲時出本書。”
如果還是要說他怪,那就怪他在七十年代就開始寫微博吧。
from《浮城述夢人》
![]() |
你要不要考虑开个微博?:)
它那麼微,我還是不考慮為妙:))
我想 應該是熟稔而非熟捻
它那麼微,我還是不考慮為妙:))
哈,这个回答有意思。那么微,我还是不考虑。
微博记录短时间的话语有用处,但有点太快餐。有时候短时间的话语记录了,长时间的话语就没了。那些小短思绪在脑子里乱飘,看似没捕捉到,但好久,就发觉它们累积成篇了:)
是熟稔,已糾正。謝謝!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