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亦或生活 (试发表)

杂文 创作
如果可以,我想一个人静静地读一本书,可这时我还没有想好要读一本什么书。大学时,走进图书馆,从玻璃屋顶射入的太阳光总是暖洋洋地打在我的身上,就像不知道下一秒可能会是下雨的天气一般,总是充满着未知的惊喜。图书馆的书架总是有一股老旧的气息,吸引着你翻阅眼前的记忆,或是期许。读书同遇人一样,需要一种缘分。有的书,别人口中说,报纸杂志赞,你不一定会看。有些书静静地无人问津,却可能是你爱的那一本。读的书多了反而难以选择出哪一本才是你的最爱。说起我喜欢的书,脑子里总会出现一连串的作家。我喜欢的美国作家亨利•米勒(Henry Miller)①曾经写过一本书——《我一生中的书》。这本书的最后列举了一百部影响了他的书,我抄下来,准备在今后的日子里沿着他读书的轨迹去寻找一些对于我来说有意义的东西。我经常会在读书的时候,找到另一些可读的书。这样,读书就有了一种延续,好像潺潺流动的小溪,有自己的走向,最终流会向大海,这种汇集就是智慧的聚集。 我曾在某网站上发起在线活动——“每天至少看一个小时的书”。就是让大家在网络上点击加入这个活动,承诺每天至少看一个小时的书。我一共做了五期,参加的人很多。在我开创第一期结束时,正好是三个月的时间(90天)。活动结束那天,我给所有参与读书活动的网友发站内信,他们都会回信表示感谢,并希望我继续展开第二期的活动,就这样断断续续做了五期读书活动,很有收益。大家推荐自己看到的好书,并在网上做书评交流,这既是一种分享,也是一种享受。几乎每天我都会上网看一看大家读书的动态,顺便和大家聊聊最近读书的心得。天南地北的爱书人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聚到一起,他们中有的人通过这个活动成了生活中的朋友,有的人开始相互寄书赠书,我就曾和参与活动的网友交换过自己喜爱的书籍。因为每个人读书的风格不同,所以可以接触到各类书籍。有些书,你可能根本没想过去读,但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读书的眼界开阔了。后来,我也在网上搜索过其他关于读书的活动,才发现我其实并不是开创者,这一类的在线活动很多。 读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已经变成一种时髦的风尚。聊天的时候,大家经常会问,最近你读了什么好书?而人们手中拿的报纸和杂志也越来越重视书籍的传播,或以连载的方式,或以介绍新书的方式,不管怎样,读书的确是一件值得推崇的事情。而最近我慢慢发现,当我开始夸赞一本书的时候,已经从“哇,这本书真好看,我一下子看完了”到“恩,这本书我读了很久,很不错”转变了。以往总认为为,一本好书对于读者来说是一气呵成的,但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慢慢发现思考的东西逐渐多起来,所以读书的速度也就慢下来了。我一直认为,慢是也一种享受,一字一句和囫囵吞枣的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快节奏的社会发展,孕育了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当我们拿起一本书,就是在告诉自己,我们开始慢下来,享受精神的盛宴,如同享受丰盛的食物一样,需要我们细嚼慢咽,吸取其中的营养。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总是相伴相随的,就像因为那部20世纪伟大的著作《尤利西斯》而产生的“布卢姆日”(Bloomsday)②一样,英国等60个国家所有喜爱这本书的人(现在应该称为粉丝),为纪念6月16日这一天,都会举行盛大的宴会。当人们会一边讨论书籍,一遍吃着“乔伊斯开心套餐”时,我不禁想到因为喜爱一本书而拥有了一个属于书迷自己的节日的时候,我们已经无法阻止读书在人们生活所占的越来越重的分量。而读书就是生活,我们的生活恰恰也正在成为一部“书籍”。 2011年8月27日 于闲云阁 AM ①亨利•米勒(Henry Miller):美国“垮掉派”作家,代表作自传性三部曲:《北回归线》、《黑色的春天》、《南回归线》。 ②“布卢姆日”(Bloomsday):因爱尔兰意识流文学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叙述主人公奥波德•布卢姆在1904年6月16日这一天,从早上8点到午夜共18个小时的活动。而喜爱此书的人称这一天为“布鲁姆日”。
© 版权声明: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陶然,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最后更新 2014-02-24 22: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