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登录 注册
张悦然张悦然
  • 首页
  • blog
  • 分享
  • 作品
  • 相册
  • 评论、采访及创作谈
  • 日记
> 论坛

相似的噩梦

2012-11-01 20:42:30 来自: 饭小姐漫步中(迎来送往)

看到张悦然发表在《鲤 文艺青年》里的《动物纪年表》反反复复提着因为转学由于种种不适应导致从优等生变成差生被老师揪着粗粗的辫子教训的情形。即使后来又重新成为优等生,即使换了很多个学校学习,离开了原来的城市,这个噩梦却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她。
这段让我想起了张爱玲,张爱玲也有个反反复复到老了还在做的噩梦,也是关乎学习,大约是都快考试了,书还没有背好。张爱玲自己都心生奇怪,就算是到了生命的尽头依然做的是这个梦,连爱了一生的人都很少梦见,而这个少年求学时的紧迫感伴随了一生。
张爱玲的才华自不用多叙,她的睿智、透彻让我爱不释手,更让人叫好的是活的明白。《天才》是我看的她的第一篇文章,可能是在一本类似中学生必读的集子里,然后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的一本又一本的看她的所有作品。与此同时,我也看那时大家都喜欢的那些女作家们的作品,也曾深夜看《哭泣的骆驼》看到泪如雨下,渴望能走一遭撒哈拉;也迷恋过安妮宝贝,学会了写很多单音节的词语,说“这样亦是好的”的话,假模假样的喜欢光着脚丫穿帆布鞋。现如今虽然仍然光着脚丫穿帆布鞋,那也是为了少洗一双袜子,跟安妮宝贝没有任何关系了。长大后实惠、快捷变成了智慧的象征。在那个时候,仿佛光脚穿帆布鞋就是一种个性,现在想来不过是太想叛逆而已,却只能找到这样一个连家长都懒得管的出口,让年少的叛逆流出来。
只是,到了如今,青春走了大半段,常常戏言在挽留苟延残喘的青春。也算是爱过,伤心过,寒心过……职场的无情、虚伪、现实也算窥视过……那些年少时喜欢过的女作者们,我真的只喜欢张爱玲了。
前几天重读张爱玲的遗稿《小团圆》,一如既往的抓住我要一气呵成的读完。很久看书没有这种感觉了,一直觉得自己看书的范围太狭窄,于是最近在开始尝试读一些社科类的书籍,还是要费些劲的。
张爱玲笔下的大多数故事都是来自于她庞大而没落的家族,有写父亲这边亲戚的,也有写母亲那边亲戚的,甚至因为写一些关于舅舅家的事情的文章而长时间舅舅家对张爱玲意见颇大。
张悦然是新概念后为数不多还一直有作品出的作者之一,更是能以当一个作家为目标的作者之一。一向低调的她在其他同期的作者不希望媒体大众称呼他们为作家的时候,她希望自己能是个还算合格的“青年作家”。新概念鼎盛的时候,能和张悦然并提的也就是韩寒和郭敬明了,如今小四赚钱很忙;韩寒赛车很忙、当公知很忙,而最近也忙着处理夫人和女朋友之间的关系。
张悦然的早期作品也大部分是来自于她童年和少年时的经历,那些细微的情绪都被她小心的收藏好,等到一定的时候,他们就变成了一个个的小故事,成为了她初出文坛时的代表作。《黑猫不睡》就是来源于她养的的一只猫由于发情而被父亲嫌弃的小恨意。那时少女的年纪是不能理解睡眠对一个中年人的珍贵,更无法懂得一个曾经同样心怀理想又满腹才华的男人在四十岁的年纪所面临的压力、责任和半夜突然醒来想起这辈子可能都没有办法再去完成的梦想而起身抽一支烟的惆怅。
细细想来,张悦然在求学经历上和张爱玲有惊人类似的地方。张爱玲是在母亲的资助下有出国留学的机会,可是由于战争的原因只好转道香港进行大学学习,可惜中途依旧是由于战乱而停止学习,最终没能够拿到学位。在香港学习的日子,张爱玲是非常努力的,能背诵很多长篇课文以博取奖学金。停止学习后回到上海,写字成为了张爱玲情绪的出口,有太多从小积压的故事要说。自然,写字也成为了张爱玲的生活来源。
张悦然虽未经战乱也算是不够顺利的。高中时的她成绩非常优异,理科生的她能考上清华大学是任何老师和同学都不怀疑的事实。阴差阳错的在这个时候参加了新概念作文大赛,她拿了奖,照之前几届的惯例她可以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并且也已经得到了主办方的承诺。于是张悦然在其他同学的羡慕中提前结束了难熬的高三岁月,至于是否参加的高考这是我目前没有办法确认的事情。结果,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新概念大赛从那一期起取消了保送资格,而张悦然无疑是新概念的受害者之一。她只好去就读了其父亲任教的山东大学,后辗转去新加坡学习计算机,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获硕士学位。张悦然的正式写作也是从在新加坡开始的。
去读大学大概是所有人青少年时都无比向往的事情,她们俩约莫都是极其敏感的人儿,年少时的心绪日积月累,总渴望着能通过努力去心仪的地方求学了,却终究没有实现。强烈无比的自尊心使得她们只想做一个优秀的人,而或许每一个优秀的学生都怕失宠于老师吧。张爱玲到了晚年也不肯让她的生活曝光于大众视线之下,发现有记者住她在她附近去翻她每日丢弃的垃圾便立马搬家。那时候大家都只知道《倾城之恋》、《色戒》、《红玫瑰于白玫瑰》……却不知无需探索,张爱玲早将自己的一生平白的写进了《小团圆》里。关于张爱玲本人是否本意是想出版这本书现在都无从得知了,还是觉得宋以朗先生做了一件好事,让张迷们能又多一部作品可以看,让世人更加了解张爱玲的一生,也让文学研究者们多了些史实去佐证。
年年岁岁,关于要考试了书还没背完的这个噩梦一直陪伴着张爱玲直到死去。
在张悦然今天凌晨微博上对一位好友的祝福里有这样一句话:记忆不断清理掉那些不再相干的人,它就变得愈加清新。
悦然从新加坡回国后一直在北京独自阅读写作,有一只叫团团的猫陪伴枕边……
我常常会想念她,想念第一次读她的《痣爱》时任性的眼泪,想着这个天蝎座姑娘是否还在为减肥而苦恼,甚至担忧她一个人住是不是会太闷。
她现在很久都没有出书了,可是她任主编的《鲤》每期都会买。捧着的时候依旧是首先找到悦然的文字先看,然后再看她的闺蜜周嘉宁的。也只有在那样的时候,仿佛我还是那个中学生,一边渴望着能早日考去理想的大学获得自由,一边却为是看小说还是写功课而纠结着。

悦然
2012-12-22 03:41:06 悦然 (把心装在袖子里)

看到这个真是唏嘘了一番。。

回应 删除 删除
> 删除

> 我来回应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移动应用 · 豆瓣广告 © 2005-2021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