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坏人

其他 创作
章乐天 发表于:
《瞭望东方周刊》
我们都是坏人 云也退 已经过去的2月昏霾不见天日,回忆起来黑色记忆不少。有一个场景是这样的:我在潮冷的车站上跌了个趔趄,虽然立刻就站了起来,还是把路过目睹的一个男孩引得狂笑,他的妈妈铁青着脸,用手狠狠撸了孩子的后脑勺一把。两个人匆匆走了。 这是一桩添堵的经历,你被嘲笑了,但又无法对嘲笑你的人发火,只能寄希望于他受到别的惩罚,比如被他母亲数落一顿。孩子和大人在这一幕面前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孩子第一时间被戳中笑点而母亲没有,不但没有,她显然还觉得发笑是不礼貌的。孩子觉得我的动作十分滑稽,或者他认为自己不会犯这种错误,他心里闪过的是“我才不会出丑呢”,可是大人却在我的出丑动作前无动于衷。我想,假如我右手上刚好有一桶漆,左手上有一碗敞着盖的面条,运气再好一点,这一个趔趄或许能把当妈的也给逗进去,让她看人不幸时的优越感猛增,压过社会礼仪对她的长期约束。公交车里移动电视成天播放大人孩子摔跤的视频,都能让观众们笑得又畅快又安全。 刘宝瑞先生的长篇单口《解学士》说的是明人解缙小时聪颖的事迹,其中有段情节,说明古人和今人所受的风俗道德约束不一。《解学士》。解家寒微,开了一间豆腐坊,有一天放学回来,绵绵春雨,解缙在家门口摔了一跤,旁边的邻舍大人看了纷纷笑了起来,可见这帮人的素质不怎么样。解缙起身之后,对众人说:学生不才,愿为各位作一首诗。众人稀奇,便说快快作来——其实这不是找倒霉吗?——解缙张口道: 春雨贵如油,落地满街流。摔倒我学生,笑坏一群牛。 这几个观众当时就不干了,去找解缙的父亲论理。好像中国家长倒是历来如此,逢到告状的准是先问孩子的不是,老解出门来,问明原委,让儿子把那两句诗再重复一遍。解缙改了最后一句以示自己没有骂人: 春雨贵如油,落地满街流。摔倒我学生,笑坏众朋友。 这一番口头交锋实在是太文绉绉了,本身没有多大好笑的地方。大人们自找没趣,得无聊到什么程度才会以嘲笑小孩取乐呢?随后,他们的告状又属于反应过激,连“笑坏一群牛”都被他们看作是侮辱,对人和对己宽严严重失度。如果说听故事的人会感到喜悦,那无非是听到孩子动动嘴陷害了大人而感到一点爽快而已,而且那些大人还小题大做地把祸殃往自己身上揽。当解缙说完“笑坏众朋友”时,大人们责备他说瞎话:“你刚才分明说我们是一群牛!”解缙作无辜状:“爸,他们非要这么说我也没办法。”非得到这时,这群大人的小题大做、狭隘自贱才能引起足够的憎恶,让听故事人认同于解缙对他们的折磨。 在网络上看到一张图,最简单的,比如一个人站在一头海象旁边,两者都有一副横着长的胡子,图下便会有人留言说“我很邪恶地笑了”,这意思就是我心里的恶魔苏醒了,我发现了某种对图中人不利的东西。人人心里住着个恶魔,但是在社交中它被看守着,压抑着,偶尔能被释放出来,重的形成暴力,轻的可能是个恶作剧,多数时候它是放不出来的。为了释放,有文字的民族都生产出了自己的笑话,相声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到这一心理需要。听相声时,我们认同台上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折磨,我们内心的恶魔在观看别人的互相折磨时探出脑袋:它望风的时间到了。 对比一下现在的剧场相声和当年的广播、电视、晚会相声,就会发现剧场里的表演之所以“口味重”,是因为它要把那个恶魔彻底赶出窝来,这不但有赖于甲—进攻方的充分使坏,还得靠着乙—防守方主动牺牲自己的利益,也就是一个周瑜、一个黄盖的组合。解缙故事里的围观大人就是这么做的,他们凑上前去要听解缙的诗,听完了还要动羞动怒,这就是找罪受。最近看郭德纲、于谦的一个视频,郭德纲说于谦遛狗,出门二十分钟又回来了,于问:“遛完了?”郭答:“忘带狗了。”这时于谦有几种接话方式:表示重度不满的“去你的!”表示轻度不满的“没听说过!”表示委屈无奈的“像话吗?”而于谦的回答却是: 这不就是遛我吗? 这句话甚妙,它至少有两重功效:其一,于谦主动增强了加到自己身上的折磨的力度。现实中很少有人会这么主动去联想作自嘲的,但是,若是有这么一个朋友在身边,时常对你的攻击报以一种积极而无可奈何的反馈(“好,我服了你了”,“真拿你没办法”,“你的良心大大地坏了”),你早晚要引他为心有灵犀的密友。其二,也是更微妙的一点,于谦暗示观众,我本人都没拿这种折磨当回事,你又何必对我感到同情呢?设想,假如一个死囚面对绞刑架前的刽子手,忽然发问:“这绳子够结实吗?”此时,即便原先抱着悲悯之心的看客也会一阵哗然:他自己都不在乎近在咫尺的死亡,我们又何不付诸一笑。 要是任相声自由施展,必然有无数这种愿打愿挨的桥段出来。所以,1950年成立相声改革小组后,老艺人们找到老舍先生共谋相声出路,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新政权不会支持捧逗之间这种强弱关系,如果甲乙二人的口舌都干干净净用在内耗里了,那你们文艺战线的工作者还能有何正面贡献?因此,《白事会》、《拴娃娃》、《卖五器》这些通篇甲拿乙开涮的传统节目都不能演,《相面》、《夸住宅》等则需要清除一些过分的东西。这个变化的发生,直接导致了多少年后,常演《白事会》的津派演员还是对京派横竖看不顺眼,嫌他们太端着,太“和谐”,不敢去撩动观众讥刺他人的本能。 我经常举姜昆、李文华的《谈美》(真不像一段相声的题目,叫《美人论》还差不多)为例,这是他俩最早的作品之一。姜昆上来就拿李文华说事:“您在后台,往镜子前头一站,弄点红抹脸上……一站站了二十多分钟,谁也挤不到前边去”,李腼腆笑答:“我觉得我自己,越看越有看头。”按现在的演法,说到这一步,下面逗哏的就该“折磨”捧哏的了,比如这样: 李:我觉得我自己,越看越有看头。 姜:这就叫人要脸树要皮。 李:你这话我听着别扭。 或者这样: 李:我觉得我自己,越看越有看头。 姜:您的自恋让人肃然起敬。 李:你这叫什么话? 但《谈美》完全排斥甲乙二人的互相嘲讽,姜昆接下去谈到李文华虽然上了年纪,却有一身合体的衣服,最后落实到主题:“这就叫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一番开场对白,既无激烈也无机智,只是用李文华的年岁和他煞是天真的表达(“我瞧着自己那么短小精悍的”)搔搔观众的笑纹。演员跟观众维持着这样一个共识,即,观众知道自己能得到什么,他们不会向演员期待得不到的快乐——放出恶魔后的快乐。 那些年与相声有关的出版物,也在向读者解释为什么捧逗是平等的。1988年出版的陈连升、孙立生所著《相声群星》一书里,说到为王谦祥捧哏的李增瑞的情况: 李增瑞被固定捧哏以后,有一段时间产生了悲观情绪,自卑感相当严重。由于多种原因,捧哏演员历来被某些人所轻视,他是从小要强惯了的,在学校里总是一帆风顺,想起将来的“命运”,总有许多不安,而又无法解脱。不久,团里决定在学员班里增设副课,从此他就向高凤山、王学义两位老师学唱快板。他想:快板是单人演唱,学好了增加一份本领,倒也不错…… 王李的长期搭档后来被美称为“祥瑞档”,我们很难判断,李离开王能否有更好的发展。这段引文用了一副政治辅导员的腔调,把李增瑞当成一个思想出了状况的积极分子,经过批评教育、自我学习后,才认识到应以大局为重。文章要说服读者,捧逗之间是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今天,我们都读得出这里头的乡愿味。 大人羡慕孩子无忧无虑,认为孩子没有赚钱糊口的压力,这是只知其一。孩子的快乐很多时候系出他们内心的恶魔无人看管,他们甚至不知道嘲笑一个跌倒的人,可能第一时间遭致肢体报复。相声演员利用周瑜黄盖式的折磨表演,设法在成人心中复苏儿童的这种简单情感,还得告诉观众,请你放心,我们是心甘情愿。当着观众,郭德纲经常说些安抚语言:“玩笑归玩笑,日常生活中我很尊重于老师,于老师出道比我早,艺术和人品都比我高,我们是好兄弟……”云云,仿佛一团和气,然而话内一旦冒出机锋,观众立刻切换入幸灾乐祸的状态。说穿了,相声本质上就是演员付出牺牲,给人一个安全地看人出丑的机会。 弗洛伊德说,你心里的妖孽有多强大,决定了你需要为看守这个妖孽付出多少能量,也决定了你能从嘲笑别人中获得多大的快感。同情心强的,笑得克制些,反之笑得狂放而邪恶。有时候,看于谦一副幽怨状地望着台下的一片片笑脸,眼神里的意思好像孩子似的“你们都是坏人!”这是真相,每个妖孽同时伸出头的一瞬间,我们都是坏人。
© 版权声明: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章乐天,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最后更新 2012-05-08 13:50:49
安安
2012-05-08 16:53:46 安安 (微笑呀,别来无恙?)

你说,逗贫嘴还能让人舒服是不是种天份,亦或是后天的氛围拘了姜老师的性子。——“你们都是坏人”。心里的小恶魔蹦出来那刻,舒服,随意,爽~

云也退
2012-05-08 19:57:22 云也退 (得之我幸,不得我硬)

哈哈,我想是天分,一定与天性里的不羁束有关,不羁束的人才会发散思维,才会注意一般不注意或者注意了也不说的地方,才会有打岔抬杠的智巧和习惯。但如果是纯为耍而耍则不可能受人欢迎。姜老师是那代里头不多的有文化和情趣又明白的之一,他比所有人都清楚自己的局限,他这几年貌似违着民意硬上,我觉得是一种要对自己有所交待的较真劲所致。我对他一直是很敬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