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发表)

作者:
陈丹青
作品:
雅斯纳亚•波里亚那——记文学的俄罗斯 (散文 创作) 第4章 共8章
1812年9月2日,拿坡仑与他的军队兵临城下,从山坡上眺望莫斯科。其时尚未出生的托尔斯泰想象自己混在敌军队列中,以统帅的目光写下《战争与和平》第三卷的这一段:
早晨的光明是仙境般的,有河流,花园与教堂的莫斯科,在波克隆尼山前广阔地展开着,并且似乎在过它的寻常的生活,城里圆形屋顶在阳光里闪烁着像星一样……每个俄国人看到莫斯科,便觉得莫斯科是母亲,每个外国人看到莫斯科,一定会感觉到这座城市的女性气氛……“终于看到它了!”拿坡仑说
我愿热爱莫斯科,就像每去欧洲的都城总预先爱着那里一样,随即自然而然,如同催眠,被唤起爱敬与赞叹。但我不喜欢莫斯科,坐车穿过这座城,也丝毫不觉察“女性的气氛”。她有自然界的优胜,譬如银晃晃的阳光,譬如到处分布大公园,群树茂密,又高又大,平均树高竟达二十多米吧,想起北京植被的轮番刮剃,这里是树的天堂。此外,莫斯科给我的巨大困扰是无法形容它:它早经失去自己的相貌——拿坡仑恍然眺望的“东方圣城”毁于著名的大火;托尔斯泰居住过描写过的莫斯科则是十九世纪的中叶与尾端;日后,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几代造成我现在到临的这座城:托尔斯泰回转来,他要迷路的。 庞大的街道,景观杂乱,也如今日的北京,莫斯科的堵车阵营浩浩荡荡……全城倒还干净,旧俄小街区大约多少仍在吧,粗粗看去,早被七十多年的大建筑群无情分割了。斯大林时期由二战赔款建造的七座尖顶高楼成为全市的标志,分散耸立在天际线,壮观而突兀:莫斯科大学、外交大厦、艺术家公寓……不难看,也不好看,居然神似德意志第三帝国时期的建筑,周身布满宏伟夸张的雕饰,是那种过时的傲然,板着面孔的花枝招展,不过远比京沪建于五十年代同一样式的“中苏友好大厦”,讲究多了,宏伟多了。 分布莫斯科的东正教堂并不能连缀古风:风神俨然的伊斯坦布尔才是真正的拜占庭帝都。相比全盘欧化大局尚存的圣彼得堡,则莫斯科遗留的旧俄建筑很难撑起全城的欧洲景观——当然,我不该忘记1940年后酷烈战争的毁坏——红色首都的庞大建筑群才是这里的首席景观,然而也多少近似今日的北京,迷失了社会主义曾经有过的质朴气象:北京堆满摩天大楼,洋得太土,土得太洋;莫斯科虽未疯狂毁容,但解体二十年来景观部分的去社会主义化——效果暧昧,难以辨别——想必改变了冷战时代严厉而雄强的样貌。旧俄、苏联、新俄,此消彼长,混杂相处,倘若去掉红场,一如北京摘除紫禁城,俄罗斯母亲莫斯科,面目会是怎样? 那年眼望东柏林宏伟荒凉的街区,无辞以对;现在,莫斯科更令我百般为难。人类曾有哪种伟力能像社会主义政权那样,成功抹煞记忆,改篡历史么?我真渴望有本书教我怎样解读社会主义,准确地说,如何观看“后社会主义”的城市景观——北京曾以九流的成绩仿效苏联,不足道——华沙与布达佩斯是怎样的呢?年前我曾在布拉格失落,失落于这座壮美的巴罗克城里到处找不到社会主义记忆。捷克有福了,她与欧洲现代化进程的缘分比旧俄古早、近切:地处中欧,她不是风暴的策源地,而是被劫持的小国,她未能掀动苏联那般宏大的建设,在封锁中穷了下来,因为穷,布拉格景观居然无恙。 旅游是异国想象的种种落实或颠覆。在西欧诸国,或熟悉,或陌生,触动连番的认同与惊异,于是拥抱历史,也被历史拥抱。在莫斯科,这寻找与辨认却是茫然忧郁的,带几分可疑的苦甜:我不由得轻微想念传说中的苏联,以民国两党前辈兼共产国际式的向往,想象眼前的莫斯科:多少中国人流亡而来,光荣而侥幸,视莫斯科为革命圣地,终点站,寻求援助,寄存性命:瞿秋白、蒋经国、毛岸英、张国焘、贺子珍……从南京政府或上海密室,从赣南或延安的穷愁沟壑,在被追捕与刑求的万般惊惧中,忽然,他们被送到莫斯科——在千万条性命中有幸、有权被选送莫斯科——逃过一死,或在回国后死于非命了。莫斯科圣心教堂的花园停着王明的墓,郭沫若1945年出版的《访苏记行》写到他与大革命失散后的李立三怎样在夜莫斯科街头长谈而握别——所有这些人一到莫斯科,都象我到达这里翌日醒来,被窗外刺目的苏维埃太阳照亮了。 在街边小浮雕认出失明的战士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火车站迎对列宁的雕像,在豪华地铁站仰看五六十年代粗笨而幸福的革命群雕……这就是我在莫斯科撞见的零碎苏联,几分亲切,但不知作何感想。苏联没有了,景观留了下来。我来自北京,理该替今日莫斯科想想:它的都市现代化起于二战之后,领先北京三十年,而暴发致富的转机又似乎晚了北京二十年……不知是僵硬的体制还是俄国人懒?或许二者兼有吧:为购买去托尔斯泰故居的火车票,排队四小时而不得;莫斯科大学入夜后居然没有半家饭馆或咖啡座;出租车也难觅见,弯腰爬进载客去向地铁站的“面的”,剧烈晃动着,想起北京的八九十年代。 《华夏地理》编辑与我同行,任超,八零后,居然熟知苏联的既往,手机存着一曲五十年代苏联大合唱,一边走,一边放给我听:那是我童年天天听到的男声合唱广播曲,在这份录音中换成俄国少女清脆的集体嗓音,忽儿领唱,忽儿合唱,伴着激昂的行进的步伐:
莫斯科北京!莫斯科北京! 斯大林和毛泽东在听着我们,听着我们!
多要好的一对,北京大概早已忘记。如今哪位莫斯科少年知道这首歌吗?我想请托尔斯泰听。他如君王般指点从未见过的拿坡仑与亚里山大,却不认识毛泽东与斯大林。但他在《复活》中经已看透第一代左翼书生的刚愎与权谋:到了中年,我才读懂他所描写的政治犯在前往西伯利亚途中的交谈,尤其是那位诺沃德沃罗夫的话:
“群众是永远崇拜权力的,”他用刺耳的声调说。“政府掌握着权力,他们就崇拜政府,痛恨我们。明天我们掌了权,他们就会崇拜我们……”这时隔壁突然传来一阵叫骂声、有人撞在墙上的声音、锁链的丁当声、尖叫和呐喊声。有人在挨打,有人叫道:“救命啊!”……“瞧瞧这帮野兽!我们和他们之间怎么谈得上交朋友!”他冷静地说道。“群众是我们活动的对象……在我们为他们准备好的发展过程还没发生以前,指望他们会对我们的工作有所帮助,完全是幻想。”
© 版权声明: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陈丹青,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10人
« 上一章  |  下一章 »
大D小Y
2010-08-30 14:47:23 大D小Y (心存善根,百无禁忌。)

啊。。。

東方蔚龍
2010-08-31 09:30:56 東方蔚龍

嗯,读着有嚼头

这个,就算跟陈老师打个招呼先

尹小隐
2010-09-01 09:56:07 尹小隐 (若人生自有冥冥)

很期待这本书啊

[已注销]
2010-09-01 19:09:19 [已注销]

很有启发。

糖果人
2010-09-05 16:36:55 糖果人

陈老师,您为什么不继续画画了呢?

糖果人
2010-09-05 16:37:31 糖果人

更想见到您的画作。

好好活着
2010-09-19 14:27:52 好好活着 (珍惜每年的每一天!!!)

这部分写的很文革

2180
2010-10-20 01:03:31 2180 (您萌口味,感恩ヽ(´ー`)┌)

继续画的,不过现在画画是很危险的行业,动不动会送命的。而陈帅喜欢的曲调,更高而古刹,现在真的不适合画出来。就算硬画,也不舒服。关键是现在的路人不喜欢看画,更喜欢骂人。

青猫
2010-10-31 00:00:51 青猫

喜欢这章

鹰头猫
2011-11-15 11:25:45 鹰头猫 (幸福就是平凡而平静的生活)

托尔斯泰仍是那个时代的人,神游不难。现代的我们,是再也回不去了。现代化=庸俗化。欧洲还不是一样,慢些而已,也是苟延残喘。反正是回不去了。

姜文在最近的电影里也说过:“谁赢,他们帮谁!”所以必要造出赢的假象,于是真的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