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昆:开启历史之人*

其他 创作
陈楸帆 发表于:
《周末画报》2012年12月1日
*本文标题及风格模仿刘宇昆入围星云奖及雨果奖决选名单的中长篇作品《终结历史之人:一部纪录片》,该小说讲述了华裔历史学家魏博士在妻子日裔物理学家桐野明美的帮助下,用量子物理技术直接目击1940年侵华日军731部队的暴行,而这种跨时空的观察只能进行一次。这篇作品虽然最终没有获奖,却被众多评论家视为年度最重要作品之一。 本文内容出自对刘宇昆的专访。刊登在《周末画报》时有删改,此处为完整版。 从星云到雨果 2012年9月1日上午9:30 芝加哥,凯悦酒店大堂 【大堂里人满为患,许多身形肥胖臃肿的老人胸前佩戴着蓝色胸牌,垂挂着五颜六色的缎带标签,他们都是来参加世界科幻大会的狂热分子。在这些欧美人中,有两位年轻的亚洲男子握着手,将各自的黑色Timbuk2邮差包抱在胸前,合影留念,仿佛某种神秘仪式。】 刘宇昆长相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出乎意料地是他讲得一口流利标准的中文,思维敏捷,语速稍快。神交已久的我们不仅在同一天生日,甚至连背包都是同一个牌子的同样款式。我们坐下来共进早餐,我问了一个所有人都想知道的问题,你觉得自己能得奖吗? 这里指的是雨果奖,1953年为了纪念杰出的美国科幻杂志《惊奇故事》创始人、现代科幻小说奠基人——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而设立。每年由世界科幻年会的参加者投票,从上年度内的作品中选出获奖者,为幻想文学界最受瞩目的年度奖项。 今年刘宇昆有两篇作品入围终选名单,短篇《手中纸,心中爱》和中长篇《终结历史之人:一部纪录片》,这两篇小说同样入围了之前不久颁发的另一项权威大奖——星云奖,并赢得了最佳短篇的奖座。 刘宇昆谦虚地笑了笑,很真诚地告诉我,他觉得机会不大。他冷静分析说,中长篇会是Kij Johnson的《雾上架桥之人》,因为之前已经获得了星云奖的肯定,而短篇入围里有Mike Resnick的作品,他是本次大会的客座嘉宾(Guest of Honor),恐怕他的胜算更大些。 作为一个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我对他的分析只能表示赞同,同时略带失望。 2012年9月2日晚21:10 芝加哥,凯悦酒店铜层,雨果奖颁奖礼 【曾经创纪录地赢取15座雨果奖杯(最佳专业编辑奖)的加德纳•多佐伊斯终于宣布,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获奖者——刘宇昆,《手中纸,心中爱》!热烈的掌声响起,同时观众席的某个方位爆发出尖叫声,那是中国参会代表所坐的区域。投影上出现西装革履的刘宇昆,冷静而快速地穿过祝贺的人群,几乎是跑上了舞台。】 刘宇昆回忆道,他很肯定自己不会赢以至于事先完全没有准备发言稿。他记得自己当时想着“曹植能七步成诗,我怎么就不能在上台前的七十步里想出点什么要说的?”在那段距离里他不停地重复着三个词:妻子、编辑、粉丝——对于他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人,那基本上就是他发言的全部内容。 他用一贯的谦虚告诉我:“我确实没法告诉你为什么我能赢。我只是心存感激,这是难以置信的荣誉。” 我想我知道他为什么能赢。这篇讲述移民家庭情感隔阂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并不像一些国内读者所说的,仅仅是煽情的“知音体”风格。刘宇昆用简单质朴的故事,探讨了每个人年少时都曾犯下的错误,用最残忍的方式去对待那些最爱我们的人,同时表达了“情感是根植于语言之上”的深刻哲理。这样严肃的感情议题在幻想小说里令人惊讶地被忽略,却经常出现在刘宇昆的小说里,这或许便是他的作品能够超越族群,引起广泛共鸣并最终赢得双奖的原因。 在国内科幻论坛里,粉丝们会亲切地称呼钟爱构建宏大意象的刘慈欣为“大刘”,同样的,刘宇昆也因其细腻动人,催人泪下的文风,赢得了“摧心刘”的美名。 但这仅仅是刘宇昆创作的一面,他的小说充满文化冲突与人文关怀,却又不乏硬朗精准的技术细节。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总能用细腻文字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柔软,为作品赋予宗教般悲悯的光芒。这与他多元文化教育背景所造就的独特视野关系密切。 从兰州到哈佛 1988年2月10日 Palo Alto,Juana Briones小学 【在一间约有20名小孩的教室里,学生们兴奋争论着一本他们读过的书。老师引导着讨论的方向,许多笑声伴随着“我同意”的叫嚷响起。小小的刘宇昆独自坐在角落里,做着一道代数题。他读不懂那本同学们正在讨论的书,他无法参与其中。】 11岁那年,刘宇昆随着家人移民美国,当时的他刚上五年级。 他记得刚到美国时,对周围环境十分地困惑,同时无比思念故乡。Palo Alto的小学和中国的小学一点儿也不像,他花了好大功夫去适应。一开始,他听不懂老师或同学说的任何东西,这对年幼的刘宇昆来说尤其艰难,因为在中国的学校里,他总是滔滔不绝,给小朋友们讲各种他编出来的故事。他觉得非常孤单,只能退进书堆里。他足足花了几年时间才把英文磨练到足够找回自信的水平。 刘宇昆的父母为他提供了大量的读物,回想起来,他认为对自己的写作事业非常有帮助。他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好作者需要海量阅读,直到能够无意识地复现优秀的写作模式,类似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刘宇昆经常回忆起当他还很小的时候,自己编故事然后配上插图,给爷爷奶奶和姨妈看。他们一直都很鼓励他,尽管姨妈告诉年幼的刘宇昆,她永远不想坐上他发明的科幻式火箭飞机,依靠巨大弹簧的力量沿着抛物线轨迹从兰州飞向北京,哪怕刘宇昆向她再三解释他发明的火箭飞机环境舒适、安全至上,只是需要在着陆时弹跳几下而已。 这种习惯伴随着他从兰州来到美国,在写作课上,他更喜欢编故事而不是写随笔散文,这总能取悦任课老师,但对于提高分数却没有太大帮助。 1997年4月11日 麻省剑桥城,哈佛大学 【刘宇昆从电脑前抬起头,揉了揉疲惫的双眼。他发现太阳初升,已经是清晨六点。他鏖战了一个通宵,几乎没有留意到时间的流逝。他感觉精疲力竭却充满喜悦,论文终于完成了,可却没有时间庆祝,他必须准备干活:把报纸派送到宿舍的每一个学生手里,然后上8点钟的第一节课。】 当刘宇昆进入哈佛大学时,并不确定自己想要学的是数学(他最强的科目)还是文学。哈佛在这两项科目上都享有盛誉。然而当他一上英语文学入门课程,便立即爱上了这门课并决定集中全部精力攻读。 那是一段美好的经历。优秀的教授与助教令刘宇昆对于英语文学传统的丰富性由衷赞叹。他热爱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节奏与粗砺意象,中世纪英语的松散句法与流动音韵,在斯宾塞、乔叟、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之后创造力的绽放。再加上拉美文学与世界英语文学的多元化声音,他感觉自己可以永远地在文学海洋里钻研下去。与此同时,文艺批评理论帮助他更好地理解文学,提高思辨技巧。法语与拉丁文的学习开拓了他对平行文学传统的视野。 这便是他异常注重写作文学性的根源,在科幻小说里引用苏珊•桑塔格的文艺评论或者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句可不算常见。 但另一方面,刘宇昆依然钟情于数学的严谨。哈佛允许学生选修任意科目的课程,只要在精力允许范围内能够顺利拿到毕业学位。他选修了许多计算机类课程,因为喜欢测试过程和数学基础,可以用这些符号构建虚拟机,让数学结构干一些事情,运行真实世界的功能,解决一个实际的难题。正如他在创作于2004年的小说《爱的算法》中所描写的,一位患有严重抑郁症的母亲质疑,所谓人类的情感与爱,到头来或许也只是大脑黑盒里的算法而已。 在学校里,刘宇昆模仿马尔克斯风格写作了一个故事,发表在《哈佛主张》(Harvard Advocate),一本著名的校办文学期刊上,T.S.艾略特曾在上面发表过早期诗作。那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真正发表作品。 从创业者到父亲 2000年3月14日 麻省剑桥城,Fresh Pond 办公园区 【一家创业公司刚刚搬进崭新的办公室,到处都是玻璃钢。在一间小会议室里,一位华裔美国女子与一位华裔美国男子正在讨论一个客户项目,他们在白板上飞快涂画,说笑中不时发出笑声。当他们在一起工作时,总是会时不时向对方展露微笑,似乎两人存在着某种不可言说的默契。】 从哈佛毕业后,刘宇昆飞到西岸华盛顿州雷德蒙德的微软,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有一天,几个朋友从麻省剑桥城回来,告诉刘宇昆他们要创办一家公司。那是一个.com时代,雅虎、facebook、谷歌……这些从车库里孵化的小企业迅速成长为风云际会的国际大公司。每个人都心怀梦想,想成为创业公司的一部分,尤其是哈佛毕业生。所以他马上收拾行李搬回东岸,住在一个小公寓里,同时也是办公的地点。 刘宇昆正是在那家公司里认识了他的妻子,邓启怡(Lisa Tang Liu),她当时是公司的一名产品经理。 公司运转得很好,刘宇昆热爱那种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的感觉——他的许多小说依然在刻画那种经验,如《迦太基玫瑰》中的编程语言。但最终,他觉得自己想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于是又去上了哈佛法学院。法学院同样是一段奇妙的经历:严谨的逻辑与创造性的争辩理所当然地提高了他的思辨和写作技巧,在他的许多小说里展示了一位律师的思维习惯,如《结绳记事》中对于知识产权的论述片段。 从哈佛法学院毕业后,刘宇昆一开始在一所联邦法院当法官助理,之后成为一名企业税法律师。这份工作辛苦却也报酬丰厚,只是工作时间非常长,剥夺了他的写作时间。当刘宇昆和邓启怡决定一起建立家庭时,他不得不再次做出选择。他不想成为那种从不关注孩子的父亲,而且他十分怀念写作的时光。 于是,刘宇昆再次转换职业,成为一名专攻高科技专利案件的诉讼顾问。这份工作让他得以充分运用自己所擅长的法律知识及科技技能,而且工作时长要合理得多。刘宇昆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妻子和女儿,最重要的是,他又能再次拾起纸笔,继续钟爱的小说创作。 2010年3月20日 波士顿昆西,家 【已经是午夜时分,初生婴儿放声啼哭。刚刚成为母亲的邓启怡还在恢复中,身心俱疲以至于无法安抚她。刘宇昆将宝宝抱在肩上,在起居室里走着,唱着歌,哄着她。终于宝宝睡着了,刘宇昆小心翼翼地坐入沙发,仍将孩子环抱在他的胸前。他低头看着女儿,给她轻轻一吻,与宝宝一起进入梦乡时脸上仍带着笑意。】 刚刚迎接第二个女儿降生的刘宇昆说:“抚养小孩也许是我写作生涯中发生过最美好的事情之一。身为父母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经验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在我有孩子之前,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这种感受。” 或许正因为生命中温暖的改变,他的近期作品大多集中于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家庭关系的变化,如《拟像》(Simulacrum)中因为出轨而被女儿厌弃的父亲,只能一次次从拟像相机所制造的幻影中重温天伦之乐;如《奇点遗民》(Staying Behind)中描写了父母在被抛弃的真实世界里与虚拟空间中的机器争夺后代的动人故事。 因为孩子,刘宇昆成为了一个更好以及更为自律的作家,因为在写作、工作的同时需要处理大量与孩子相关的家务事,他被迫变得更加高效,更善于利用时间。他说:“我曾经浪费了那么多光阴,如今我已承受不起。” 刘宇昆的妻子,邓启怡,是他写作的另一个有力支持。曾经在Wellesley大学就读东亚研究的邓启怡同样拥有十分多元的职业路径,她曾在日本生活工作多年,曾从事咨询、金融、IT等行业。在刘宇昆上哈佛法学院后,她做出一个同样忠实于自己内心梦想的决定——离开企业,成为一名视觉艺术家。 刘宇昆无条件地支持妻子的这一决定,邓启怡从一名软件工程师转身变为职业摄影师,对艺术摄影及视觉艺术充满激情,并曾多次举办展览。她的作品往往令人惊叹,并给刘宇昆带来新的创作灵感。目前这对夫妇正在合作一部基于东亚传说的奇幻史诗长篇,妻子负责提供创意并构建世界,而刘宇昆则完成大部分的初稿,他们像盼望孩子一样盼望着这部作品的早日问世。 从写作到翻译,再到传承 2012年9月1日下午1:30 芝加哥,凯悦酒店西塔银层,“作家咖啡”环节 【刘宇昆走进房间时吓了一跳,他笑着说我以为不会有什么人呢。他在围坐的粉丝中间侃侃而谈,说到在创作初期有一篇小说成为他的心病,屡次投稿不中,于是他像个强迫症患者般反复修改,反复投稿,这篇纠结的作品便是《单比特错误》,如今仍然是他最爱的早期创作。】 国内读者曾经在网上对刘宇昆的获奖作品《手中纸,心中爱》展开激烈争论,问题集中在“这是不是一篇科幻小说”,对于刘宇昆来说,这却并不是个问题。 他认为科幻小说是一种思考科技冲击生活的美妙形式,而奇幻小说是一种思考心理学冲击生活的美妙形式,两者都可以用于书写在主流文学中难以被探索的政治议题,这也是他更加偏好的那一类推测性小说(Speculative Fiction)。 他欣赏奥塔维雅•巴特勒、厄休拉•K•勒格恩、菲利普•K•狄克、奥森•斯科特•卡德以及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品,他同样喜欢更为后现代的作家如大卫•米切尔、卡尔维诺和马尔克斯。他通常喜欢那种并非明确地表达政治性,但包含了思考后殖民主义、伦理、权力与种族/性别关系,以及其他政治道德议题的“更宽泛”的作品。 事实上刘宇昆不止阅读推测性小说,他同样欣赏惊悚、爱情及纯文学类小说,而且比科幻奇幻小说读得更多,他并没有将自己拘泥于某种特定类别,希望能写出让广大读者喜爱并记忆深刻的作品,但首先是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终结历史之人:一部纪录片”或许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尽管在刘宇昆自己看来,其中有许多技术性的缺陷,粗糙、不事雕琢、情绪上不加约束,但他投入了许多精力和情感。对他来说,这依旧是意义最为重大的一部作品,或许也是最为艰难的一部。 “终结历史之人:一部纪录片”不仅仅关于731部队在华暴行。它同样关于否定主义,关于史学,关于“证明”与“证据”,关于历史如何与政治交织纠缠。通过这个故事,刘宇昆探寻我们对历史、对受害者、对过去以及当下的责任。 在西方,许多对中国人犯下的历史暴行出于政治目的而被最小化处理,让它们进入西方公众视野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例如张纯如为了公布南京大屠杀真相与否定主义者抗争多年,所受到的巨大阻力很可能导致她最终的自杀。她的经历在许多方面成为故事中魏伊凡的范本。 刘宇昆写作这篇小说出于对历史的困扰,以及揭露当今国家、政府与大众操纵及利用历史来实现自我意图的手段,诸如731部队这样的历史暴行被政治化以至于背后隐藏的恐怖和苦难时常被模糊,而真正的受害者却被彻底遗忘。学界和政界中的否定主义者及其同僚势力如此强大,他们利用学院话语中的逻辑与理性辩论体系,否定、抹杀、误导事实真相,对受害者及其后代再次犯下新的暴行。 为了探讨其中的一些观念,刘宇昆甚至亲身接触一些否定主义者,那种非理性的仇恨甚至使他丧失了部分对于人性的信仰。但同时,他也收到许多正面反馈,许多读者认为小说感人至深,冲击观念,充满力量。这让他又重新恢复了对人类的信念。 刘宇昆说:“无论现实多么黑暗,总能期盼一丝微光。” 2012年7月21日 芬兰,坦佩雷,芬兰科幻大会 【评委会代表Irma Hirsjärvi和Cheryl Morgan宣布:“今年科幻奇幻翻译奖短篇类获奖者是——《丽江的鱼儿们》,作者陈楸帆,翻译刘宇昆。评委将其描述为‘一个机智、原创、可爱及富破坏力的故事,译作俱佳。它展现了关于精神疾病与健康、工作与未来科技的一个有趣片段。在优秀科幻的传统里,它对过去三十年间中国所经历的经济及社会变革作出了极具说服力的推断。”】 刘宇昆的热潮从美国席卷到了中国,这不仅仅因为他勇夺双奖,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刊登在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上并广受好评,更是由于他对中英文的纯熟掌握,成为为数不多能够将中文科幻作品带入西方视野的使者,被称为“像熊猫般珍贵的国宝”。他已经将刘慈欣、夏笳、马伯庸以及我本人的短篇小说翻译成英文,并发表在欧美主流科幻媒体上。 许多狂热的科幻迷认为,只要能将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翻译成地道的英文,拿下雨果、星云双奖只是时间问题,而刘宇昆自然成为最合适的翻译人选。被誉为“单枪匹马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世界级的水平”的刘慈欣本人,则低调地表达了想法:“我没有自信。比起国际上的科幻经典来说,它们还是粗糙一些,不够精密,还能够找到很多不成立的地方,其他方面也不是太成熟。……拿到国际上真的不行,我不认为西方读者会对它感兴趣。” 对于中国科幻,刘宇昆谦虚表示看的不多,不能作出太精准的评价,但他认为在读过的作品中显示出比西方更为明确的政治性,这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例如马伯庸的《寂静之城》是一篇如今在西方很难找到的政治反乌托邦小说。西方读者对于带有一些政治元素的中国式故事会更感兴趣,也更着迷,比如《丽江的鱼儿们》。 “至于翻译,这个问题很复杂。”刘宇昆说道。 在他看来,翻译的难易程度就像光谱。一些作品如陈楸帆的《甯川洞记》(由文言文写作,2006年获得台湾奇幻艺术奖青龙奖首奖),在中国文化及语言嵌入得如此之深,以至于无法想象如何翻译,即便用古英语或中世纪英语去接近原作中古文的效果,也很难用非现代英语媒介来传达其中各种中国文学/文化典故以及幻想元素。夏笳的《百鬼夜行街》翻译起来相对要容易些,尽管故事里运用了许多传统中国文化比喻,但西方读者已经从宫崎骏作品及功夫电影中对接受东方文化做好了某种程度上的心理准备。 幽默很难被翻译,尤其是依附于当代政治或历史知识的幽默。有时中国文化设定——儒家传统对于父母家庭角色的戒律,对君权的服从,经典作品中的文学典故——同样让一些故事难以被准确传达给英语读者。英文市场通常不喜欢翻译中的脚注或者解释性说明,这使翻译变得更加困难。 在翻译哲学上同样存在分歧。一些读者偏好能保存原初文本“疏离感”的直译法,而另外的读者则倾向于能冲淡原文字义,隐藏疏离感的意译法,必须因地制宜地掌握好两者的平衡。总而言之,英语读者对中国作品非常感兴趣,但即便被翻译之后,也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被轻易接受。 2012年5月9日 刘宇昆个人网站博客,标题:米兰达 【一个玫瑰色的初生婴儿从红蓝细纹的襁褓中露出侧脸,她沉静地睡着,吸吮着手指。她的父亲在照片上方留下简短却动人的文字:“这就是她。完美。”】 毫无疑问,刘宇昆身上及作品中的中国元素将他推到了媒体,尤其是中国媒体的聚光灯下。作为新世纪在国际事务领域快速崛起的大国,中国在文化产品及价值观上的输出却一直乏善可陈,更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不相匹配。 “尽管出生在中国,他毕竟还是个美国作家。”当中国科幻迷们为刘宇昆的获奖欢呼雀跃时,却也不乏这样的泼冷水论调。 近几年,美国的公众生活和大众娱乐工业倾向于吸纳更多的少数族裔文化参与者,趋势总体看很乐观,从某种程度上看,美国的多元性作为一种被示范及庆贺的“普世精神”,但这并不代表种族主义和不平等的问题已经得到彻底解决。 刘宇昆将自己看作一个美国人,正如他将自己看作一个华人(泛指意义上的,就像世代生活在中国大陆以外,如东南亚、美国等地的中国人)。在他看来,华人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它包括许多亚文化。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人必然与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后裔有着不同的文化,他们与在多伦多出生长大的华人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而同样的,他们也会与刘宇昆这样的移民华人有着不同的经历。刘宇昆相信,尽管这些“华人”彼此间是如此不同,但却共同享有某种让他们自我认同为“华人”的特质。那是一种心灵上的遗产。 他说:“我很庆幸能得到这样一份广阔而深刻的中国文化和语言遗产,这是一份美妙的礼物。” 刘宇昆甚至尝试着教他的女儿一些中文,但很不容易。在纯英文环境中生活得太久以至于所有保存母语的努力都变得格外艰难。刘宇昆的妻子能说一些粤语,他试着教她们一些普通话。 他这样告诉我:“我真的希望她们能够学会一些中文,能够感受到与祖先土地在情感上的联系,但如果她们做不到,我知道那都是我的错。”
© 版权声明: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陈楸帆,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最后更新 2012-12-29 22:53:59
伽利略的奥术书
2013-01-05 16:32:55 伽利略的奥术书

赞一个。期待二刘强强两手,将中国科幻打入欧美市场!

须臾永生
2013-01-05 16:40:27 须臾永生

期待催心刘翻译的《三体》、、、、

[已注销]
2014-05-21 08:36:57 [已注销]

求Ken的照片……
终于等到译本问世了呢!

呛呛
2016-11-11 20:41:18 呛呛 (碧海蓝天番石榴)

感谢作者。好可惜,不能不能在注明出处的前提下转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