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01 19:27:09
英国人对于旧物的热情让我吃惊,从他们的穿戴就看得出来,格子衬衣,复古的皮鞋,维多利亚时期的英伦风很浓。在朋友的推荐下,每到周末我就会去古董市集淘宝。位于诺丁山街区(Notting Hill)的Portobello Market(波多贝露古董市场)规模很大,绵延四五百米的街道两边密集分布着古董店和杂货摊。小到19世纪的刀叉餐......
2015-07-17 12:07:02
去年托朋友从香港买回柳存仁的《人物谭》,1952年9月香港大公书局初版(定价二元五角)。我花了五百元,心里盘算着这书里会出现上海沦陷时期的人物和秘闻吧。柳存仁对于沦陷时期的经历一直讳莫如深,别人问起他也是绝口不答。越是这样躲躲闪闪读者越是好奇,难免胡乱猜疑,真不如周黎庵坦言“就是怕死嘛”来得干脆。芸......
2015-07-17 11:22:37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红楼梦》“好了歌”里的句子。 放在藏书的人身上再合适不过。 藏书的人有个痴念,这痴念跟聚财的人的贪念相仿:相信自己细大不捐的通吃能力,并且相信所聚之物不会散佚。 我现在上班的地方在摄政王载沣的亲王府后墙。 办公室的南窗是能看见醇王爷的“九......
2015-06-23 10:20:49
文/肖媛 英国人爱读书的习惯大家早有耳闻,但是我却很好奇,是什么让他们保持住了读纸质书的习惯?也许答案有许多种,不过,当我从书店抱着一摞摞的书回家,感慨其实还是不必花费力气扛着厚重的书,下载书来读读就好,这样省事又轻便。 可,当下一次自己又不由自主地抱着几本书从书店里走出来时,才发现,......
2014-12-15 12:28:42
大部分人都说藏书是自我的镜像,体现了自己的个性。艾柯却说他的藏书大都收藏的是自己并不信任的作品,所以藏书是他的反面形象,或者说是矛盾精神的形象。他更进一步发挥这种理论说,藏书是一种手淫现象,只属于个人,很难找到能够分享同一激情的人。艾柯家中有五万册的藏书,另外还有一千两百多本的珍本图书,其中有......
2014-12-11 17:31:27
文/姜德明 往旧书店淘旧版本的趣味,常常留在我的记忆中。最让人动心的是事先毫无思想准备的突获佳册,正是天赐书缘,可遇而不可求。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中期,有天下午得闲,我又到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去访书。那是海王村大院里一座灰色旧楼的底层。待客总是那么热情的老夏,正坐在案前理书。他是厂肆贩书......
(1回应)
2014-12-08 18:43:42
文/何家干 2003年7月26日 阴 周六 北京 昆明呆了一天,昨天飞到北京,依然还住在京广中心。非典已过,宾馆也嘈杂了很多。晚上和注注、木兆两兄在附近的一小饭馆喝酒,想到每年来北京几十次,竟然还没去潘家园淘过书,有点辜负爱书人的称谓。这两位仁兄也很久没去潘家园了,于是大家便约好早上一起去淘书。十......
2014-12-06 19:47:17
文/方继孝 在机关工作久了,很是乏味。于是只要一有空闲,就光顾书店和旧书市场。我最喜欢的去处有两个,一个是琉璃厂,另一个是潘家园旧货市场。 在淘书的过程中,令我最难忘的有两件事。 一件是一次和昔日的邮友到潘家园旧书市场淘到了一批含茅盾、巴金、丁玲、周立波等著名文学家的手稿、信札。结......
2014-12-05 13:36:06
文/钟淑河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在光绪年间。湖南三味堂刻魏源《元史新编》,也在光绪年间。1948年寒假中某一天,我在南阳街旧书店中随意乱翻,偶尔在书牌上发现了三味堂,从而知道了“三味”乃是一个典故,并非只在绍兴才有用的。寻求这种发现的快乐,便是我从小喜进旧书店的一个理由,虽然那时读不懂(现......
(1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