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通告】后冷战之后——全球变局与中国文化 (试发表)

其他 创作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 名家讲坛第105期 主讲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戴 锦 华 演讲主题: 后冷战之后——全球变局与中国文化 主持人: 周 宪 教授 时间:2011年11月29日(周二)晚上 18:30-20:30 地点: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逸夫馆9楼高研院报告厅 南京大学的童鞋们,能否到时候跟大家分享你们的讲座笔记? 如果可以的话,请联系小站管理员:ohlizao@gmail.com,多谢!
© 版权声明: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戴锦华,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最后更新 2011-11-28 20:41:42
Thelma&Louise
2011-11-26 17:11:57 Thelma&Louise (选择性青光眼,自主性马赛克。)

不知道到时候有没有时间过去,好想见见戴爷啊~~

海祺
2011-11-26 22:38:03 海祺 (等待等待 戈多不来)

啊···那天晚上有课···

阿献
2011-11-26 22:41:17 阿献 (常常想 来世做一株花 只负责美丽)

南京大学 不知道这辈子还有没有机会去那里读书啊

neo-mainstream
2011-11-26 23:47:37 neo-mainstream

来份录音吧

蘑菇
2011-11-27 01:03:01 蘑菇 (一路向前)

求录音!!!

枣
2011-11-27 03:06:55 (feeling at peace:))

录音!

陈志炜|我终于知道怎么加后缀了

真的能去听么?我怎么总觉得那个厅看起来很高端很像领导开会的地方……反正先去了再说,明儿下午五点下课就从仙林奔赴鼓楼……

Rachel红茶
2011-11-29 22:15:36 Rachel红茶 (得之吾幸,失之吾命)

求录音!

陈志炜|我终于知道怎么加后缀了

有录音了,哈哈。觉得效果还行。
杯具地站了三小时啊!!!

枣
2011-11-30 03:13:21 (feeling at peace:))

在哪?我要听

陈志炜|我终于知道怎么加后缀了

aqvy6zp7
前边儿很多都是我和同学在聊天,请无视。
文本版尚在整理中……

晴天居士
2012-02-27 20:58:08 晴天居士

去了,很火爆,把整个厅挤爆了!

啊
2012-07-17 21:15:02 (游戏之中 忘掉轻重)

@陈志炜|我终于知道怎么加后缀了
求更新115的连接!这个下不了了!谢谢

陈志炜|我终于知道怎么加后缀了

【ls的,实在对不起,因为我115里东西太多,已经找不到内个东西在哪了 = =。原始文件什么的,在学校。我只能先把讲座开头一点儿我整的文字版贴上来了,音频什么的,只能开学到学校了再发给你了……】

  后冷战之后——全球变局与中国文化
  (PPT上的题目是:后冷战之后——电影与文化书写)
  
  主讲人:戴锦华 教授
  
  大家晚上好。
  感谢周宪老师请我来。这么样的盛况是我始料不及的,所以现在有点儿紧张。再加上刚才吃了南大的好饭,血都在胃里。每次看到这种状况都很感动、很紧张,因为这说明大家有预期。有预期的表演是很难获得良好的效果和满足的——请大家相信我的真诚,就是说,你们如果感到很失望或者感到不满意,你们就即刻用脚投票,就离开,请你们相信我的心理素质。教书二十多年,心理素质比较坚强,所以大家如果离开的话,我不会受打击。我觉得当我们不能用手投票的时候,用脚投票是个有效的办法。所以请大家做民主实践。
  在这样毫无■■的声明之后,我就会比较踏实。大家不会碍于什么东西而留在这儿。
  
  南大在我心目当中是具有很高地位的一所大学,所以■■老师请我,又说是高研院的演讲的时候,我就很紧张,就给了一个空洞的、巨大的、大而无当的题目。但是这确实是我近年来思考的一个关节点。请大家放心,在这样一个大而无当的题目之下,最后会归到,我所熟悉的、希望也是大家熟悉的中国电影。作为一个有效的、澄晰的——是从中国哲学来说澄晰的文化实践的表说中来讨论。
  但是,在讨论开始之前,我想先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对于近年来图片之中的国际局面的观察和思考。而所有的这些,对我来说,具有特殊的、重大的标识意义,或者说整体地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事件、社会事件、国际事件,它们同时极为直接地与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实践纠缠在一起。所以,我就先跟大家做这么一点分享,然后我们进入到对中国电影更为具体的、在所谓我说的“后冷战之后”这样一个语境当中的讨论。
  首先要声明的是,“后冷战之后”是我自己发明的一个说法,是我自己发明的一个不通的英文,叫“after-post-coldwar”。因为我们大家已经经过了漫长的“后”学时代,会有无数多的老师无数多的学者在你们面前告诉你们,是“post”不是“after”,你们不要把它当成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断代。在这儿我特别使用了“after”,来说“后冷战”作为一种文化格局,作为冷战的终结和冷战的延续,作为冷战的思维逻辑的继续和冷战的整体的世界格局的大度改观,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它们之间的全新的断裂。就如同在历史学当中使用断裂已经成为一个烂词一样,因为所有的断裂都是绵延,所有的断裂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
  所以好,我们先进行一下讨论。大家看到,我在所谓的PPT的封面上使用了两幅照片。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能够认出来。在座的同辈的、或者比我年长的学者自然认得出,但是不知道年轻的同学们是否认得出。因为我自己感觉到,新世纪全球化消费主义文化的成功作用之一,是造成在“后冷战”的格局当中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历史■■感的消失。好像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年轻一代来说,历史的地平线终止在八十年代,历史不再有效地、有力地延伸到八十年代之前的岁月当中去。并非说八十年代以前的历史岁月对于更年轻的一代人来说不存在,只是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和唐朝的宋朝的元朝的明朝的中国似乎没有本质区别。这大概是穿越文盛行的结果。因为历史不再是一个绵延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长河,而历史好像是平行放置的空间性存在。
  所以我说,我有点儿怀疑大家是否认识这两张照片。先看旁边这张照片,大家如果不认识我会很悲哀,这是柏林墙倒塌,也就是冷战的终结。曾经世界一分为二,整个人类在对峙的意识形态之下全然对抗,整个世界处在一个一触即发,或者随时可能爆发的活火山之上。冷战年代人类两大阵营所拥有的核储量足够把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和所有的人类的遗迹消灭三十次。我们在这个活火山之下,突然之间,以一九八九年中国(疑似“德国”的口误)所发生的事件为世界的多米诺,然后这个多米诺骨牌一路倒下去,庞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不战而败,资本主义阵营不战而胜。不光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为之改变,名副其实的世界地图为之改变,地图上多了很多国家,消失了很多国家。比如曾经有过一个超级大国叫苏联,但是这个名字永远地从地图上消失了。而冷战终结的一个物理性的、空间性的、历史性的标志,就是柏林墙的倒塌。所以我选择的第一张照片是柏林墙倒塌,也就是后冷战的■■、冷战时代的终结。
  那么下面一张照片,如果大家不认识的话,我可以理解。下面一张照片,是正在发生之中的、以越来越大的规模遍及全世界的,占领华尔街。非常高兴,大家认识哈。刚才周宪老师跟我预报说我们南大同学的水准非常之高,你要有思想准备。好,我有足够的准备了。大家可以一会儿全力地来攻我。我专门选择了这张占领华尔街呢,这将是前提性的回顾的最后一个事件。我专门选择了这个“We Are 99%”,“我们是百分之九十九”,成为这个运动的一个核心口号。
  我们用冷战的终结,或者叫后冷战时代的开端,和我认为所谓标识着后冷战之后的历史格局的转变,两张图片来作为我们的开始,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下在后冷战历史格局当中影响并且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及其文化格局、直接地影响了全球性的文化政治改变的这样的……几点。
  新世纪在人们的殷殷期待中降临,人们认为冷战终结、世界进入了和平与发展的年代,但是接下来新世纪之初,一个灾难性的事件震惊全世界,那么就是“9•11”。我想大家都熟悉这个图片。我还记得那天傍晚我被美国的朋友电话通知,坐在凤凰卫视面前目击双塔在我面前倒下,目击着绝望的人群在砸碎的玻璃幕墙上边儿绝望地呼喊而最终消失,目击着美国救火队员冲进这所大楼再也没有回来。那个时刻,变成了一个,对我的生命当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恐怖的时刻,而这个特殊的恐怖时刻还在于,在所有恐怖、焦虑、痛苦和震惊当中,某一个我在我身体里提醒我说,我好像看见过这样的场景。但是,在我反复的回忆当中,我当然绝对没看过、也不可能看过、希望也不再有人再一次目击这样的事件。但是这种恍惚的■■、恍惚的看过的场景最终被我追忆起来,使我明白,所有的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机位和镜头,我确实看过,是在好莱坞的灾难片当中。
  那么“9•11”作为美国本土首次遭到了这样的暴力袭击的事件,在美国内部、在整个世界范围之内引起了一种非常剧烈的反应,而反应的结果就是,一种叫作“反恐怖主义”——“反恐”——的意识形态,开始成了一种全球主导性的意识形态,取代了冷战年代彼此对峙的两大意识形态而有效地掌控了人们的想象和思维,只有批判性的美国学者,比如■■■•Jamison,他站出来提出说,恐怖主义本身是好莱坞的有效生产,恐怖主义、恐怖袭击的行为本身是被好莱坞的想象所建构出来的。同时他指出说,关于恐怖主义想象经常是后革命的、同时是没有革命可能的时代的人们对革命时代的想象。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作为反恐意识形态的对立表述。大家不要以为我完全认同Jamison的说法,我只是说,反恐意识形态大家很熟悉,但是,反-反恐意识形态大家是否知道。所以我会特别强调那些声音更为微弱的、甚至被投入幽冥之中的那些沉默地带。
  那么“9•11”这个事件到今天为止(仍)是美国的创伤经验,所以好莱坞也无法吞下这块巨大的创伤,把它吐出来,变为美味商品。于是到今天为止,直接去触及好莱坞这个东西的,是一个批判性的纪录片

【呃,手头上的文字版到这里就结束了,我记得自己整到蛮后面了,后来就忘了这码事……】

陈志炜|我终于知道怎么加后缀了

看这么点片段肯定很难看出戴老师想说什么。戴老师说的其实是中国崛起。经济崛起,以及和电影的关系。

陈志炜|我终于知道怎么加后缀了

【呃,找到一个比较长的版本。戴老师语速很快,我现在贴的这些,估计,只是1/10不到吧。】

  后冷战之后——全球变局与中国文化
  (PPT上的题目是:后冷战之后——电影与文化书写)
  
  主讲人:戴锦华 教授
  
  大家晚上好。
  感谢周宪老师请我来。这么样的盛况是我始料不及的,所以现在有点儿紧张。再加上刚才吃了南大的好饭,血都在胃里。每次看到这种状况都很感动、很紧张,因为这说明大家有预期。有预期的表演是很难获得良好的效果和满足的——请大家相信我的真诚,就是说,你们如果感到很失望或者感到不满意,你们就即刻用脚投票,就离开,请你们相信我的心理素质。教书二十多年,心理素质比较坚强,所以大家如果离开的话,我不会受打击。我觉得当我们不能用手投票的时候,用脚投票是个有效的办法。所以请大家做民主实践。
  在这样毫无■■的声明之后,我就会比较踏实。大家不会碍于什么东西而留在这儿。
  
  南大在我心目当中是具有很高地位的一所大学,所以■■老师请我,又说是高研院的演讲的时候,我就很紧张,就给了一个空洞的、巨大的、大而无当的题目。但是这确实是我近年来思考的一个关节点。请大家放心,在这样一个大而无当的题目之下,最后会归到,我所熟悉的、希望也是大家熟悉的中国电影。作为一个有效的、澄晰的——是从中国哲学来说澄晰的文化实践的表说中来讨论。
  但是,在讨论开始之前,我想先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对于近年来图片之中的国际局面的观察和思考。而所有的这些,对我来说,具有特殊的、重大的标识意义,或者说整体地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事件、社会事件、国际事件,它们同时极为直接地与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实践纠缠在一起。所以,我就先跟大家做这么一点分享,然后我们进入到对中国电影更为具体的、在所谓我说的“后冷战之后”这样一个语境当中的讨论。
  首先要声明的是,“后冷战之后”是我自己发明的一个说法,是我自己发明的一个不通的英文,叫“after-post-coldwar”。因为我们大家已经经过了漫长的“后”学时代,会有无数多的老师无数多的学者在你们面前告诉你们,是“post”不是“after”,你们不要把它当成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断代。在这儿我特别使用了“after”,来说“后冷战”作为一种文化格局,作为冷战的终结和冷战的延续,作为冷战的思维逻辑的继续和冷战的整体的世界格局的大度改观,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它们之间的全新的断裂。就如同在历史学当中使用断裂已经成为一个烂词一样,因为所有的断裂都是绵延,所有的断裂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
  所以好,我们先进行一下讨论。大家看到,我在所谓的PPT的封面上使用了两幅照片。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能够认出来。在座的同辈的、或者比我年长的学者自然认得出,但是不知道年轻的同学们是否认得出。因为我自己感觉到,新世纪全球化消费主义文化的成功作用之一,是造成在“后冷战”的格局当中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历史■■感的消失。好像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年轻一代来说,历史的地平线终止在八十年代,历史不再有效地、有力地延伸到八十年代之前的岁月当中去。并非说八十年代以前的历史岁月对于更年轻的一代人来说不存在,只是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和唐朝的宋朝的元朝的明朝的中国似乎没有本质区别。这大概是穿越文盛行的结果。因为历史不再是一个绵延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长河,而历史好像是平行放置的空间性存在。
  所以我说,我有点儿怀疑大家是否认识这两张照片。先看旁边这张照片,大家如果不认识我会很悲哀,这是柏林墙倒塌,也就是冷战的终结。曾经世界一分为二,整个人类在对峙的意识形态之下全然对抗,整个世界处在一个一触即发,或者随时可能爆发的活火山之上。冷战年代人类两大阵营所拥有的核储量足够把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和所有的人类的遗迹消灭三十次。我们在这个活火山之下,突然之间,以一九八九年中国(疑似“德国”的口误)所发生的事件为世界的多米诺,然后这个多米诺骨牌一路倒下去,庞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不战而败,资本主义阵营不战而胜。不光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为之改变,名副其实的世界地图为之改变,地图上多了很多国家,消失了很多国家。比如曾经有过一个超级大国叫苏联,但是这个名字永远地从地图上消失了。而冷战终结的一个物理性的、空间性的、历史性的标志,就是柏林墙的倒塌。所以我选择的第一张照片是柏林墙倒塌,也就是后冷战的■■、冷战时代的终结。
  那么下面一张照片,如果大家不认识的话,我可以理解。下面一张照片,是正在发生之中的、以越来越大的规模遍及全世界的,占领华尔街。非常高兴,大家认识哈。刚才周宪老师跟我预报说我们南大同学的水准非常之高,你要有思想准备。好,我有足够的准备了。大家可以一会儿全力地来攻我。我专门选择了这张占领华尔街呢,这将是前提性的回顾的最后一个事件。我专门选择了这个“We Are 99%”,“我们是百分之九十九”,成为这个运动的一个核心口号。
  我们用冷战的终结,或者叫后冷战时代的开端,和我认为所谓标识着后冷战之后的历史格局的转变,两张图片来作为我们的开始,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下在后冷战历史格局当中影响并且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及其文化格局、直接地影响了全球性的文化政治改变的这样的……几点。
  新世纪在人们的殷殷期待中降临,人们认为冷战终结、世界进入了和平与发展的年代,但是接下来新世纪之初,一个灾难性的事件震惊全世界,那么就是“9•11”。我想大家都熟悉这个图片。我还记得那天傍晚我被美国的朋友电话通知,坐在凤凰卫视面前目击双塔在我面前倒下,目击着绝望的人群在砸碎的玻璃幕墙上边儿绝望地呼喊而最终消失,目击着美国救火队员冲进这所大楼再也没有回来。那个时刻,变成了一个,对我的生命当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恐怖的时刻,而这个特殊的恐怖时刻还在于,在所有恐怖、焦虑、痛苦和震惊当中,某一个我在我身体里提醒我说,我好像看见过这样的场景。但是,在我反复的回忆当中,我当然绝对没看过、也不可能看过、希望也不再有人再一次目击这样的事件。但是这种恍惚的■■、恍惚的看过的场景最终被我追忆起来,使我明白,所有的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机位和镜头,我确实看过,是在好莱坞的灾难片当中。
  那么“9•11”作为美国本土首次遭到了这样的暴力袭击的事件,在美国内部、在整个世界范围之内引起了一种非常剧烈的反应,而反应的结果就是,一种叫作“反恐怖主义”——“反恐”——的意识形态,开始成了一种全球主导性的意识形态,取代了冷战年代彼此对峙的两大意识形态而有效地掌控了人们的想象和思维,只有批判性的美国学者,比如■■■•Jamison,他站出来提出说,恐怖主义本身是好莱坞的有效生产,恐怖主义、恐怖袭击的行为本身是被好莱坞的想象所建构出来的。同时他指出说,关于恐怖主义想象经常是后革命的、同时是没有革命可能的时代的人们对革命时代的想象。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作为反恐意识形态的对立表述。大家不要以为我完全认同Jamison的说法,我只是说,反恐意识形态大家很熟悉,但是,反-反恐意识形态大家是否知道。所以我会特别强调那些声音更为微弱的、甚至被投入幽冥之中的那些沉默地带。
  那么“9•11”这个事件到今天为止(仍)是美国的创伤经验,所以好莱坞也无法吞下这块巨大的创伤,把它吐出来,变为美味商品。于是到今天为止,直接去触及好莱坞(疑似“9•11”的口误)这个东西的,是一个批判性的纪录片,我想大家都熟悉这个纪录片,叫《华氏9•11》。这一部《华氏9•11》为他的导演迈克尔•摩尔赢得了戛纳金棕榈奖。这是很少有的一个国际艺术电影节授予纪录片导演、纪录片作品,以金奖。
  作为9•11事件的直接后续动作是阿富汗战争。阿富汗战争成了我们期待中和平与发展年代的幻灭的继续。美国的闪电式的阿富汗战争,除了开启了后冷战年代美国以强力的、富有的军事手段,■■空中打击,来占领一个国家的先例之外,它同时也开启了新一轮的世界的争夺战——就是预示了新一轮的世界争夺战的开始,而这一轮的争夺战不再是意识形态、不再是直接简单的对地区和地域的争夺和占领,而开始——可以说是更为赤裸的,但是有时候也是相当的巧妙的、被包装着的,成为能源争夺战和美元保卫战。这些本身都可以成为一次讲座的题目,我只能在这儿暂时提到了哈,否则的话我估计大多数同学是来听我讲电影的,最后没听着,你们就会带着一个很大的情绪性的态度把我骂一顿。为了不让大家骂,所以我会快一点地把这些题目提示给大家,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希望以后再■■■■■■。
  好,好像好莱坞的重要特征就是对现实的高度敏感和对现实的巨大创伤的迅速回应。那么阿富汗战争,作为阿富汗战争的电影表述是一部典型的美国高科技动作片,大家应该看过这部电影,叫作《钢铁侠》。以好莱坞特有的传世英雄及其白日梦的方式,去触摸美国社会、美国现实的那些伤口,尔后,把它好好地包扎起来。让我们在一个白日梦式的■■当中,最终逃离了现实的逼问。
  接着是伊拉克战争。那么我专门选择了这两张照片,第一张照片大家看到,再一次是以这个以千亿美元计算的导弹,所铺成的巨大的空中打击。而同时,美国传媒包括世界传媒热衷于去讨论后现代战争是零伤亡战争。但是当我们说这个零伤亡指的是占领军方面的零伤亡,而不是被地毯式的轰炸所袭击的被占领国家群众的零伤亡。当然,这是蒙太奇做法。大家看到,我在诱导大家、我在误导大家。我把这两张照片放在一起,因为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当中我开始第一次质问我自己一个问题,就是说我在电视机前目睹了9•11的发生,我用我的身体、用我的情感、用我的全部作为人的一切去体认双塔座里面的遇害者,但是我只能在全世界传媒当中看到这样一条报道,说当一个导弹落下的时候误入伊拉克民宅,那是一个正在举行婚礼的民宅。当这个炸弹炸过之后,那片建筑不存在了、婚礼上的人们不在了、新郎新娘不在了,留下的是一个几十米的炸出的水坑。那么我就问我自己,我说,为什么我没有同样的创痛,为什么我不能用我的身体去认同那个时刻被毁灭的人群,为什么我的想象力不会飞扬地去想象那个在婚礼的幸福当中发誓要终身相守的恋人,就在那一瞬间化为血肉、化为废沫、化为齑粉的这个时刻,为什么我不能去体认。所以我专门选择这个东西哈。那么接下来大家还是伊拉克战争的一些图片,而这些图片,事实上甚至在中国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当中我们都很难碰到。那么,零伤亡的战争最终演化成了一个美国军队的泥沼,这个泥沼把美国拖得越来越深长达七年之久,直到近期,美国开始撤军。那么,零伤亡终究不再是零伤亡。这是美国的新闻媒体的著名照片,就是战死的美国士兵的尸体运回美国的专机的场景。下面这张照片得了众多的新闻奖的哈,撤离■■的美国军人的■■。但是同时伊拉克战争对于美国来说不仅再现了越战噩梦,和关于战争的、关于占领的、关于征服的、关于伟大的“拯救大兵们”,而无法真正地完成他的占领和征服的这样一种创伤性经验,而更重要的伊拉克战争带来两个丑闻。在国际政治学家看来,伊拉克战争的最主要目的是在全世界范围之内,重新修复美国的信用,但是它的结果却是进一步地损害了美国的信用,因为两个重要的基本事实,就是美国出兵伊拉克是为了宣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到战争终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连痕迹也没有找到。但是人们始料不及的是,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爆发了大家看到的这张虐俘丑闻。新闻媒体曝光了大量的证据,在伊拉克的美国士兵虐待伊拉克战俘,采取了极端恶毒的、惨无人道的、极端卑劣的手段,比如说包括强迫男性伊拉克战俘之间相互发生性关系。这样的虐俘丑闻,进一步地粉碎了在越战之后美国非常不容易地修复起来的拯救大兵的形象。于是,好莱坞电影快速跟进,大家会知道这部电影,奥斯卡最佳影片《拆弹部队》。《拆弹部队》以一个个人的故事、以一个个人生命的逻辑,来试图阐释并且抚慰在伊拉克战争当中的美国士兵的创伤经验。那么当然经典的方式就是《钢铁侠》式的方式,比如说这个《天龙特攻队》——《The A-Team》。再一次以这种超级美国英雄拯救战争的状态,来抚慰美国公众面对这场看上去又要遥遥无期的泥沼的情感。

啊
2012-07-17 22:23:27 (游戏之中 忘掉轻重)

太太太太感谢你了!辛苦!

Rachel红茶
2012-07-17 22:33:12 Rachel红茶 (得之吾幸,失之吾命)

LSS好人啊!

even
2012-11-17 22:44:20 even (海底有人)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