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免费夏天(2008)

散文 创作
王璞 发表于:
《生活》(不是生活周刊!)
小序:苦茶通过胡子约稿,写了这个。当时署名:慕婴。请注意它写于金融危机前。 纽约的免费夏天 慕婴 “纽约也无非是这样”——两年前初到纽约求学,我不禁生出如此印象。虽然纽约已经不复如电影《出租车司机》中所表现的那样龌龊可怖,但它的脏、乱、差依然触目。最典型的莫过于年久失修、恶臭扑鼻的地铁站,怎能不让海外游子怀念起咱祖国的后发优势。至于挤得不可开交的高楼大厦和浪费电力资源的耀眼夜景,对我们也不再有新鲜感:百老汇不过是一条“宽街”,第五大道首先是个单行线,华尔街一入夜就人去楼空……对于有过国内大城市经验的人们,曼哈顿已不可能激起什么“震惊体验”;对于美国中西部的人(小年轻儿们除外)来说,这“罪恶之城”似乎根本不是美国的一部分。 当我们曾经有过的对花花世界的单相思渐次如泡沫般消逝,大都市的繁华和曼哈顿的神话也就露出了它的底色:资本。这里是金融的生死场,资本的根据地,市场经济春梦的最高版本。全球化的十几年来,就连纽约本地的文化传统也一路败逃。我在纽约的第一个住处位于曼哈顿下城区的东村(East Village);那儿本来是格林威治村侧翼的“大杂院”,垮掉派诗人金斯堡的故居所在,但2006年它屡屡占据报纸的头版则是因为一起震惊全美的超过五十亿美元的地产交易,与此同时,一家全美最早的朋克酒吧因为房租问题而关门大吉不过是这件事的小小注脚。当新一轮的市政建设如排山倒海,连《纽约客》也适时地感叹起来:现在在纽约,每一块先锋文艺的飞地都已经被占领,格林威治村已成新富的后院,作家们只得顺势迁往惠特曼的“发迹地”布鲁克林了。 那么,为什么纽约仍不仅仅是全球资本主义的首都,也还是文化的首都呢?到底是那一种文化气韵弥散于都市的空间,撑起了这“欲望都市”的底气?寻找纽约的文化气质,你当然可以加入Blue Note爵士酒吧门前的购票长龙,可以去大都会博物馆、现代艺术馆、古根汉博物馆不到闭馆不出来,俗一点还可以来一把音乐剧。但让我真正呼吸到纽约的文化空气的是我在纽约度过的第一个夏天,一个在世界上最贵的城市的免费夏天:由一场场免费的演出和户外活动铺陈出浮动的文艺盛宴。 较早的登场的,是大都会歌剧院在中央公园的公益演出,日期大约在麦迪逊公园的“烤肉节”和Coney Island的美人鱼巡游前后。去年六月的某个下午,我取阅免费报纸——对,也是免费的——《村之声》(Village Voice),这才知道那天是歌剧的最后一场。虽然阴云密布,我还是在最后时刻赶了过去。这是我对中央公园的这类演出的初体验。既无需领票,也没有座位,只要随着指示走到中央大草坪,席地而坐就好。临时搭起的舞台上,歌唱家不穿戏服,演的是《浮士德》。大都会歌剧院的名头,再加上歌剧这种国人所谓的高雅艺术形式,本足以让人肃然,但纽约人却是平淡如常。前面的人还看得认真些,坐在后面的,则一边谈天、喝酒、说着情话、牵狗散步,一边渺渺地听着,音乐只成为有意或无心的背景。一面是世界上最出色的歌剧院之一在倾情出演,一面是人们的散淡、依偎、侧听和出神。只有一批韩日客在那里正襟危坐,反而落到了氛围之外。 同类演出中,更为著名的是纽约爱乐乐团的各城区巡演。曼哈顿岛,布鲁克林,皇后区,泽西城,布朗克斯(Bronx),斯特顿岛(Staten Island),一个都不能少,而去年的主打曲目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乐,兴奋得那些发烧友同学恨不得跟着纽约爱乐跑遍全城。也正是因为这次巡演,我第一次造访了布鲁克林的Prospect Park(比中央公园有“野味”得多),见识了布鲁克林人的令人刮目相看的音乐热情和素养。而不通地铁、只能经由轮渡到达的Staten Island则有着完全不同的听众群。在那里的草坪上,以一个偌大的热狗摊为中心,围坐着不少相约而来的老头老太太,他们身上的“消夏”风,远超过了他们对“柴六”的兴趣。在咱们国内听音乐会,乐章间鼓掌屡屡被作为缺乏音乐素养和观赏水平的尴尬事,受尽痛责;但Staten Island的居民们却完全自顾自,一边带着孙子孙女玩,一边坚持不懈地在每个乐章间都鼓掌叫好,倒也不失为落落大方。在这表面的“煞风景”中,听个热闹的岛民和大名鼎鼎的纽约爱乐都安之若素,自自在在,倒是给我这个附庸风雅者上了别样的一课。 到了八月,纽约爱乐又重新移师中央公园,举行巡演最后一场。这一场的曲目更加轻松、通俗,几个歌剧唱段,再加上《图画展览会》组曲。下午,大草坪就已经没有了落脚地。有些人本来就一直在那儿穿着泳装日光浴,先占好了位子,到时候披上衣服,打电话叫几个朋友,接着听音乐。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我已经发现纽约人在这方面的丰厚经验。野餐毯、折叠椅、披风一应俱全,再加上红酒和奶酪——这确是极好的休闲;而呼朋换友、享受生活之外,言谈间也流露出他们的音乐修养。公园文化和爱乐发烧,在这里交相辉映。乐声和夜色渐入深心,我扭身向舞台所面向的方向望去,中央公园的葱郁之上,是曼哈顿中城(Midtown)的慢慢亮起的工商夜景,而那夜景之上,则是蓝宝石色的天空和几点星星。我忽而有些恍惚,夏风、夜空、作为曼哈顿的“肺”而保留的这块绿色“后花园”、不眠的城市、遥远而奔波的人们、乐声中的片刻沉酣、孟加拉裔的热狗贩、黑人清洁工、乐团中的黄面孔,这一切似乎在我的面前重叠起来,暧昧难分。那一夜,纽约的确有些令我心动。 免费的戏剧演出,虽也是露天,但毕竟是在剧场中,于是多了一个同样有趣的领票环节。最著名的当属一年一度的“公园中的莎士比亚”。主办方纽约公共剧院每天中午在上城、下城两个地点发票。如果不起个早排队,很可能空跑一趟。下城的队就排在Astor Place的剧院总部门外。这一回,我又见识了纽约人的老道。拿毯子、叫朋友、带躺椅,装备齐全,甚至还有情侣带了睡袋,兴许前个晚上泡吧到天亮,早上来领票,倒也不耽误休息。不过管理人员却凶神恶煞,如果不和她通报就去吃早餐、上厕所,你会立刻被发配到队尾。去年的两场莎士比亚分别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仲夏夜之梦》,听说是因为应观众要求而转而选择了这样的应景剧目。这样的演出机会,大抵上是让给有锐气的年轻戏剧人,编排、舞美和表演上都不乏新意,但有时也会邀请大牌来回锅加盟,为公众服务。入夜后,露天剧场别有一种魅惑力。唯一能把人拉回现实的,是直升机飞过舞台的底空巡逻。这样的安保措施是“911”后的产物;当演员的独白和直升机的嗡嗡声混成了一体,那并不完全是一种干扰,而仿佛是一种当代历史和莎士比亚神思扭结而成的奇特效果。 另一种免费文化活动对咱们中国人绝对不会陌生,那就是露天电影。我所常去的是每周一在Bryant Park的那场。露天放个电影并不新鲜,不过它又和纽约的公园消夏文化结合了起来,主力军则是狂欢享乐的年轻人。我混迹其中,占公园的一把椅子,装模作样地拿本法语书,权当是准备法语考试中间的休息。片子都是一些老作品,老少皆宜的居多,但举办方偶尔也显出纽约的私心,比如开幕片就是伍迪·艾伦的《安妮·霍尔》。仔细想来,这样的放映也许难在活动的组织上。Bryant Park夹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和时代广场之间,这么大的集会,自然非同小可。疏散通道安排了不少,将草坪分为几个区域,而最让人感到纽约人心细的是,大批流动厕所的安置照顾到性别的差异,女厕所比男厕所安排得要更多,避免了女生等待时间长于男生的尴尬局面。至于这样的每周露天电影,绝非仅此一家。其它的,诸如河畔公园,布鲁克林大桥公园,同样出名。而它们这个周一那个周二,日程彼此错开,更让人有巨大的选择空间,感觉到组织工作的用心。 当然,免费夏天并不局限于以上这些,而有着丰富的形式。比如在“黑人首都”哈林区举行的图书节,它不仅让我感动于黑人的读书热情和彼此间的自爱互助,更有一系列与黑人文化传统相关的展览、讲座。比如Governor’s Island所推出的军事史观光和民谣音乐节的结合。比如南港的系列歌舞,比如免费凡高展,比如西四街(West 4th Street)的社区篮球联赛,再比如我因为搬家而错过的夏秋之交的东村艺术节…… 这并不等于说这些活动是这座“资本首都”脸上厚厚的文化脂粉,也不意味着免费夏天能驱散全城的金粉气、铜臭气。二者其实是互相渗透、“亲密无间”。没有雄厚的资金投入到文化领域,纽约爱乐、大都会歌剧院等的高超水准和全球声望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占尽优势、独一无二的社会资源,表演团体、社会组织和各种社群设施也不可能强强联合,为这么多的文化工作者提供舞台,献出这么多精彩的节目。举例说吧,如果我没记错,纽约爱乐巡演是花旗银行(Citi)全程支持,Bryant Park的露天电影则由大通银行(Chase)独家赞助。两家银行在纽约的“龙虎斗”是尽人皆知的事实。这种竞争所溅起的些许资本小水花,就足以滋养出纽约的免费之夏。与之相辅相成的,是令人侧目的市政管理水平和市民参与热情。不妨说,虽然纽约人在享受艺术之夏时透着自由自在、随心随性,但这一切离不开一系列的社会条件和机缘,是复制不来的。呼吸着这样的文化空气,我也的确从中窥见了纽约文化气质背后的社会机制。 但最让我难忘的免费演出则出自一支名为“催眠”的黑人爵士乐队。以他们的新锐名气,投靠一家爵士吧似乎应不成问题。但来自芝加哥的他们,却在“阵亡将士纪念日”的长周末来到纽约大学之侧的格林威治村中心——华盛顿广场。四个小号,两个长号,两个圆号,一个鼓手。那音乐太煽乎了,围拢上来的人群中,每位听众都陶陶然欲舞,每一只广场上的脚都不自觉地打起了拍子。中老年人,小孩和他们的辣妈,坐轮椅的残疾人,休假军人……人们彼此遮挡着视线,竞相探头探脑。而就在人群的近旁,是一个天主教的临时讲经台,那神甫已经力不从心。更远些,一个手工制箱的民间手艺人还是像往常一样坐在喷泉外围,耐心地干他的细活儿,不改其风度。那支乐队就驻扎在加里波第铜像之下。这位意大利爱国者、国际革命家,依然拔剑欲出。而他脚下的这群爵士男,坚决地将身体、乐器和现场即兴成一种自由挥洒,一种自我解放,甚至比所谓的黑人民权来得更为可靠。那一刻,我感到除了货币的自由流通之外,纽约还确有另一种自由的可能。
© 版权声明: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王璞,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27人
最后更新 2011-05-31 23:12:55
一天只醒12时
2011-06-02 04:39:41 一天只醒12时 (I M GOING OUT)

就像一座冷冰冰国家大剧院比不上一家热闹的爱尔兰乡间酒吧一样,这就是文化上的差距吧。

[已注销]
2011-06-02 08:39:07 [已注销]

不管怎么样。文化的发展都是要在经济的基础之上。

Amy
2011-06-02 15:59:55 Amy

看了前几段,虽然没看完,但是已经太精彩了~谢过~

Amy
2011-06-02 16:08:51 Amy

呼朋唤友。|呼唤|

王璞一零一
2011-06-02 23:10:30 王璞一零一 (王在校译)

那是2007。
今年又开始了。
不过金融危机还是打击了城市的心态

Mirage
2011-08-19 14:33:27 Mirage (Spirited Away -As always)

在美国 只要愿意放慢脚步 生活无处不在 免费无处不在 只是身为亚洲人 我们更习惯于忙碌 习惯于争抢 习惯于不落后 所以... 到头来 我还是悲哀地在向钱冲..

罗毅.易竖家
2011-10-29 01:38:44 罗毅.易竖家 (北大学号:00246XXX 主页有真相)

是呀~现在的纽约已经不是多么遥不可及了,什么时候我也要去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