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廓尔喀国 (试发表)

作者:
尼佬
作品:
喜马拉雅:山在山的又一边 (散文 创作) 第4章 共8章
在进入尼泊尔之前,我已经在印度盘旋了三个月。 一直在喜马拉雅地区,从西边的拉达克,到东边的大吉岭。从秋天走到冬天,上了山,在层层霭霭的薄雾罩了两天之后,我终于看见熟悉的高原阳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远远近近地在北方耸立着,并没有传说中的澄净。恍惚间以为,如缺乏修复的胶片颗粒一样的天空,冒出的雪山,是华北天空上的海市蜃楼。 我没有走路,却搭山地小火车和汽车走访了古宋和卡林蓬两个小镇,一样的山地之美,一样的和熙共处,还有一样的到处看见Gorkhaland 被写到很多小店的招牌上,常见程度的频密,远远超过加尔各答街头,印度共产党的镰刀斧头标志。 这委实让我好奇,一问,原来这是廓尔克人在表达自我呢。 整个大吉岭山区,也就区区一万多平方公里,当一百八十年前,英属印度政府从锡金国王的手里取得这块土地时,一年给予锡金国王的补贴,仅仅6000卢比——这并不是说锡金王亏了,那时这里的财税产出,还远远不及6000卢比呢。 英国人晓得平地上的孟加拉人完全不擅高山事务,原住民雷布查人人少势弱,于是,英国人在南亚最威武的战士廓尔克人出场了,成群结队地,他们从尼泊尔迁移到了这个注定要名闻天下的喜马拉雅南麓小山村,开始了山镇的垦殖,亦从追山抢炮的武夫中,竟然培育出了后世精心细意的茶农,中国茶的种子,在这里繁殖,影响了西方,亦影响了整个次大陆人民的每日生活——没人离得开那泛着豆蔻香的印度奶茶了。 上个世纪的纷纷乱乱,让更多喜马拉雅南北的族群亦向大吉岭迁徙,西藏人,锡金人,尼泊尔人,不丹人,甚至平原上那些说着“印度斯坦语”的高鼻子人,亦顺着从西里古里开出的喜马拉雅高山小火车,来到已然是避暑胜地的茶乡讨生活。时至今日,大吉岭已经成了全印度最多元化面孔的地区之一,高山脸和平地脸,蒙古脸和印欧脸,错错落落,或又你中有我。 从面孔很难看出喜马拉雅诸族的差别,只是由于锡金人、不丹人与藏人在宗教和体质的亲近相似,使得藏族脸仿佛成了此地的第二大脸。不过藏人多有外来者的疏离,更何况廓尔克人算是“先住民”,声势夺人。上世纪70年代锡金并入印度后,印度政府多有怀柔优待姿态,这着实令廓尔克人心有不满——为这个新的伟大国家奉献了那么多,难道不应该让我们成为一个自治的新邦吗? 这真不是请客吃饭,不要忘记,英属印度军队最后一任总司令山姆.曼尼克肖说过的那句话:“如果有人说他不怕死,那他不是疯子就是廓尔克人”。廓尔克战士是次大陆最有声誉的职业战士,他们远征欧洲与南洋,至今还被印度放在雅鲁藏布江附近的中印边界。西孟加拉又是印度的共产主义运动胜地,游击队那是小意思。于是,廓尔克人自八十年代起,频频集会,推出不同的政治联盟与代表,激进之处,不时有人提出脱离印度之意。尤其最近的2008年,闹得让德里惊心,2011年又来了一次妥协,以及设立新邦的可能口头之意。 印度总归是一个民主国家,所以在这片二千公尺高的漫漫山野,你总看到Gorkhaland的标语与旗帜;可印度也终归是一个有了牢固新民族意识的强权国家,智慧的平原官员们,总能给山地蛮夫一些小鞋穿。在我坐车上山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世界最著名的茶叶产地的公路——坑坑洼洼到仿佛打方向盘时不注意就会从山腰掉下来;列入世界遗产的喜马拉雅小火车也声称路段受损,仅开行山上的一部分,使我未能尝试最精彩的上下山部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相比廓尔克的自主之心,一切都行路困难都不算什么了。
© 版权声明: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尼佬,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 上一章  |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