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廓尔喀原乡 (试发表)

作者:
尼佬
作品:
喜马拉雅:山在山的又一边 (散文 创作) 第5章 共8章
离开大吉岭,我最终没有从印度进入尼泊尔,而是回国,等待下一个夏秋相交的季节,再去尼泊尔。 这次是从西藏出境,樟木口岸像是从天而降的滑梯,浩浩荡荡地,把我们从一小时以前的雪域,迅速地梭到茂密阔叶间的山溪深处。于是8个月后,我终于见到了真正的廓尔克士兵,英俊而健壮,像所有电影里的正面士兵一样,潇洒地朝我挥手,祝我在尼泊尔的旅途愉快。 柯达丽,柯达丽,Kodari。 樟木山下那个尼泊尔山村是这样的名字,像是宝莱坞电影里来自边缘农村的女二号。但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这个名字,直到返回西藏时,才在车站听到掮客们的呼喊。每天,这里有两班巴士开到首都,一路摇晃闯于坑和碎石上,像坠在埋伏网上的野兽,对那些以为自己已经握着森林的猎人们轻蔑,不屑,偶尔调戏。 我搭乘十一点四十五分的第二班巴士。呼转的怨曲和热闹敲打的哀歌,一路不厌其烦地播放着,亦不厌其烦地被查岗的哨兵,上上下下的学生,阿飞,中年妇人,甚至全白衣裤的绅士搭车下车而按下暂停键,偶尔行到山溪边停下,男人们纷纷大摇大摆地走到路边解决排泄,依着顺山而下的泉水洗洗手,甩干,漫不经心地挑选路边妇人削好的黄瓜。我如法炮制,黄瓜像是浸过冰雪,凉爽而脆硬,抹上的椒盐有一股奇怪的油香,但并不难吃。 过了半响,我才想起。原来这奇怪的油香,便是玛萨拉味,次大陆最常见的香味类型,奶茶以此命名,咖喱中此味型最为广泛,甚至,冰淇淋也能有此口味。 到底是次大陆,我想。印度和尼泊尔的关系,是如此交接不清又水乳交融。在两国人民可以自由往来无签证的前提下,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依然淡定地看着原籍尼泊尔的大吉岭廓尔克人散发自治独立言论,那好像就是如来佛祖,看着手心上的孙行者。 佛祖是尼泊尔人吗?尼泊尔人听到这问题会非常气愤。可是兰毗尼所在的炎热沃野,分明就是尼泊尔身上最印度的那一部分,寒冷的高山上有夏尔巴人,却没有菩提树。 我自然是奔着高山而来的。事实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游人都是奔着喜马拉雅而来的尼泊尔,全然不顾这个国家的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加德满都谷地和中央山脉以南的恒河平原地区。尼泊尔能与印度区隔,正是在于它的高山;而它与西藏的分野,却是在于高山下温暖的翠谷。山峡的好处,大概就是隔绝了炎热的腐味和高原的腥膻,更宜人,于是也可以更世俗。在同样都非常重视“清洁”概念的这一片连接在一起的土地,尼泊尔是唯一在肉身也能做到清洁的国度,这是印度平原和西藏高原都能出思考和意识的圣徒,尼泊尔却只是出产精巧的工匠,和不那么虔诚的供奉者的原因罢。 这工艺真是精美。我曾在克什米尔见过尼泊尔式屋檐的清真寺,在拉达克遭遇了尼泊尔木匠和铜匠艺人后代的村落,他们在那个遥远的西方已经生活了几百年。而来到真正的尼泊尔,在永远嘈杂的加德满都,才发现这些完整木建筑成群结队地出现,才有烟火永垂的安稳气,即使我刚刚到来第二天就连续发生了三天罢工也是如此。神性的印度和西藏都发生了巨变,总是在罢工和斗争的尼泊尔,却牢牢地与这些仿佛不朽的檀板永远相伴,像是踩在巨大的时间漩涡,有一种无可奈何、楚楚可怜的永垂不朽。
© 版权声明: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尼佬,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 上一章  |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