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蒙的花园》3 富贵争色还香来(上)——国有花王
原作者:among 自然笔记
母上大人最近身体欠安,却正值春寒时分,她看着阳台边上被冻的有些瑟缩的花儿,于是端回家来,搁在阳光洒满的暖台上。她看着那花儿片刻,问我,“这又是一个倒春寒,不知道园子里的花啥时能开。”我笑笑说,春天马上就要开来了。
是啊,北方的春天,总是会在近乎一夜间里开出纷纷扰扰的花。院子里,树丫上,或者是路边的石缝里都会有花开。母亲很喜欢花,春天来了自然会要去园子或者公园里走走,去看看春天每一个时刻里不同的花。在这春花中,母亲最喜欢牡丹,我想她是觉得这春寒会让这娇艳的花朵迟开些时日,于是就问问她是不是,她笑笑说,牡丹啊,还是有耿气的花呢。
牡丹的耿气,应该是来自家喻户晓的那个传说,牡丹不畏武则天的威逼而被贬到洛阳邙山,后人尊敬牡丹的耿气,便开始栽植牡丹。虽然这是一个传说,牡丹的名号却真的始见于唐代,而在唐代之前的记载中,牡丹名字甚至都不归自己所有。
王者山中来
最早见“牡丹”二字出现在记载里,大约是南朝谢灵运的《游名山记》中。不过谢灵运所说的“牡丹”并不是我们熟知的牡丹花,是一种生长在江浙地区名叫“百两金”的草药。直到隋朝的《种植法》中都不曾见过关于牡丹花的记载,那个时候的牡丹被称为木芍药,只是生长在山野里的薪材而已,它的名气完全只是它的同家姐妹芍药的附庸。
牡丹和芍药是一对孪生姐妹,同属芍药科芍药属。全世界的芍药属植物一共只有近40种,草本的芍药有30多种,它们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的草原上。木本的牡丹家族则只产于中国,它包括山西南部的稷山牡丹、秦岭以及陕北的紫斑牡丹、河南嵩山的中原牡丹、洛阳伏牛山的杨山牡丹、湖北北部的卵叶牡丹、四川的四川牡丹以及云南的紫牡丹西藏的大花黄牡丹等约十种。
单从外观上看,牡丹和芍药两姐妹之间没有特别大区别,只是妹妹牡丹生长在海拔较高的丘陵和山地,是多年生的木本;而姐姐芍药,则是生长在海拔较低的平川草原上的草本植物。生在平原的芍药比牡丹更早被人认识,在诗经里就被当做男女爱情的信物,然而生于山野的牡丹,因其根可以入药,枝干水分少容易点燃而被山民当做柴烧。于是牡丹最多只能进药铺子,难登大雅之堂。
武后的怀乡之花
牡丹的不畏权贵,已经传为佳话,武则天在牡丹的故事里充当了一个玩弄权势的反面角色,然而历史却并非如此,牡丹走入人们视野的原因完全是武则天对它的喜爱。武则天是河东并州人,她虽然没有生于故乡,却一直怀有故乡之情。唐舒元舆的《牡丹赋》序文提到,武则天的家乡河东道汾州有众香寺,寺内种植着一种美丽的白牡丹,武则天得知后便差人移植回长安宫中,牡丹也因此从一介山野村姑一跃成为宫中的公主。
从武则天首度栽种牡丹,这种名不见经传的花卉在长安流传开来。牡丹曾虽为乡野山花,它美丽的花朵还是让人倍感惊讶。毕竟在那个时代,可以开出如人面一般大小的花还是不多见的,加上牡丹花开时分,花香四溢,花蕊如金丝一般,如此外秀慧中的花儿自然会受到人们的赏识。经过三四十年的栽培,牡丹渐渐的从皇宫,扩展到衙署、寺庙、私家庭院。到了唐开元年间,种植牡丹已经成为上流阶层的一大爱好,这时的诗词歌赋里也开始出现大量关于牡丹的赞美之词。刘禹锡的《赏牡丹》中名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便是描写了牡丹花花开时节,长安上上下下集会赏牡丹的盛况。正是牡丹备受人们喜爱,它的脚步一刻没有停留的从长安走到了曹州再到东南的江浙,甚至在中唐时期渡海到了日本。牡丹之风依附在唐代的盛世之景下深得世人欢喜。
唐之花宋之盛
唐末年以及五代的战乱,使得牡丹走向衰败。到了北宋时期,结束了民不聊生的战乱,安定的生活使得人们慢慢富足起来,牡丹也渐渐走近了人们的视线。随着宋代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带来了各类园林的繁荣,宋人对前朝热衷的牡丹也热爱有加。宋人对牡丹的重视使得它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记述到“牡丹出丹州、延州, 东出青州, 南亦出越州, 而出洛阳者, 今为天下第一”。丹州,今天的陕西宜川地区; 延州, 陕西延安地区; 青州, 山东益都地区;而越州, 浙江绍兴地区,这样看来,牡丹的种植已经几乎遍布中国大部分地区。宋人对牡丹的栽培爱好,使得记录牡丹谱录相继出现,先后有十几种之多,其中记载的牡丹品种已有唐朝的“通白者、红、紫、浅红”诸色发展出中原、江南、西南三大种群上百个品种的庞大家族。在这些记录的品种中,姚黄、魏紫、状元红、葛巾紫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品种。因此,在依附唐代繁荣才兴起的牡丹,在宋代却凭借富足得到了发扬光大,此时的牡丹已不再是皇家尊贵的花朵,而成为雅俗共赏的美丽仙子。
牡丹的美丽不但征服了整个中华民族,它的美也让那些第一次看到它的外国人也为之倾倒。西方世界接触到牡丹的秀丽还是很晚的事情,欧洲人最早是在中国的丝绸器物的装饰上看到它身影,他们无法信服东方世界会有如此艳丽的花朵存在,以为这些只是中国人一厢情愿的想象。然而当欧洲人在中国的花园里看到这种硕大而美丽的花朵时,他们惊呆了,甚至愿意高价买回去栽培。牡丹在16世纪时由荷兰人从日本最先引种回欧洲,但由于欧洲湿冷的冬天,并不适合牡丹的生长,牡丹的栽培在欧洲一度陷于停滞。直到18世纪中国大门被打开,深藏在中国内地的野生牡丹种类被引种到欧洲,这个时候欧洲的牡丹品种才多了起来,在当时风靡欧洲的中国式园林里,绝对少不了牡丹的身姿。
牡丹的身世虽然足够励志,却并非全靠武则天的后台这才登堂入室,它还是有能博得天下人喜爱的特点。我相信每一个见到真实的牡丹花盛开的情景都会为它的美丽所折服,那它究竟有那些美丽的身姿?还有带给他美丽的祖先究竟是那些牡丹,我们在《富贵争色还香来(下)——富贵花开》里给大家娓娓道来
母上大人最近身体欠安,却正值春寒时分,她看着阳台边上被冻的有些瑟缩的花儿,于是端回家来,搁在阳光洒满的暖台上。她看着那花儿片刻,问我,“这又是一个倒春寒,不知道园子里的花啥时能开。”我笑笑说,春天马上就要开来了。
是啊,北方的春天,总是会在近乎一夜间里开出纷纷扰扰的花。院子里,树丫上,或者是路边的石缝里都会有花开。母亲很喜欢花,春天来了自然会要去园子或者公园里走走,去看看春天每一个时刻里不同的花。在这春花中,母亲最喜欢牡丹,我想她是觉得这春寒会让这娇艳的花朵迟开些时日,于是就问问她是不是,她笑笑说,牡丹啊,还是有耿气的花呢。
![]() |
借用胡叔的照片来开篇 |
牡丹的耿气,应该是来自家喻户晓的那个传说,牡丹不畏武则天的威逼而被贬到洛阳邙山,后人尊敬牡丹的耿气,便开始栽植牡丹。虽然这是一个传说,牡丹的名号却真的始见于唐代,而在唐代之前的记载中,牡丹名字甚至都不归自己所有。
![]() |
王者山中来
最早见“牡丹”二字出现在记载里,大约是南朝谢灵运的《游名山记》中。不过谢灵运所说的“牡丹”并不是我们熟知的牡丹花,是一种生长在江浙地区名叫“百两金”的草药。直到隋朝的《种植法》中都不曾见过关于牡丹花的记载,那个时候的牡丹被称为木芍药,只是生长在山野里的薪材而已,它的名气完全只是它的同家姐妹芍药的附庸。
牡丹和芍药是一对孪生姐妹,同属芍药科芍药属。全世界的芍药属植物一共只有近40种,草本的芍药有30多种,它们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的草原上。木本的牡丹家族则只产于中国,它包括山西南部的稷山牡丹、秦岭以及陕北的紫斑牡丹、河南嵩山的中原牡丹、洛阳伏牛山的杨山牡丹、湖北北部的卵叶牡丹、四川的四川牡丹以及云南的紫牡丹西藏的大花黄牡丹等约十种。
单从外观上看,牡丹和芍药两姐妹之间没有特别大区别,只是妹妹牡丹生长在海拔较高的丘陵和山地,是多年生的木本;而姐姐芍药,则是生长在海拔较低的平川草原上的草本植物。生在平原的芍药比牡丹更早被人认识,在诗经里就被当做男女爱情的信物,然而生于山野的牡丹,因其根可以入药,枝干水分少容易点燃而被山民当做柴烧。于是牡丹最多只能进药铺子,难登大雅之堂。
![]() |
武后的怀乡之花
牡丹的不畏权贵,已经传为佳话,武则天在牡丹的故事里充当了一个玩弄权势的反面角色,然而历史却并非如此,牡丹走入人们视野的原因完全是武则天对它的喜爱。武则天是河东并州人,她虽然没有生于故乡,却一直怀有故乡之情。唐舒元舆的《牡丹赋》序文提到,武则天的家乡河东道汾州有众香寺,寺内种植着一种美丽的白牡丹,武则天得知后便差人移植回长安宫中,牡丹也因此从一介山野村姑一跃成为宫中的公主。
从武则天首度栽种牡丹,这种名不见经传的花卉在长安流传开来。牡丹曾虽为乡野山花,它美丽的花朵还是让人倍感惊讶。毕竟在那个时代,可以开出如人面一般大小的花还是不多见的,加上牡丹花开时分,花香四溢,花蕊如金丝一般,如此外秀慧中的花儿自然会受到人们的赏识。经过三四十年的栽培,牡丹渐渐的从皇宫,扩展到衙署、寺庙、私家庭院。到了唐开元年间,种植牡丹已经成为上流阶层的一大爱好,这时的诗词歌赋里也开始出现大量关于牡丹的赞美之词。刘禹锡的《赏牡丹》中名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便是描写了牡丹花花开时节,长安上上下下集会赏牡丹的盛况。正是牡丹备受人们喜爱,它的脚步一刻没有停留的从长安走到了曹州再到东南的江浙,甚至在中唐时期渡海到了日本。牡丹之风依附在唐代的盛世之景下深得世人欢喜。
![]() |
唐之花宋之盛
唐末年以及五代的战乱,使得牡丹走向衰败。到了北宋时期,结束了民不聊生的战乱,安定的生活使得人们慢慢富足起来,牡丹也渐渐走近了人们的视线。随着宋代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带来了各类园林的繁荣,宋人对前朝热衷的牡丹也热爱有加。宋人对牡丹的重视使得它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记述到“牡丹出丹州、延州, 东出青州, 南亦出越州, 而出洛阳者, 今为天下第一”。丹州,今天的陕西宜川地区; 延州, 陕西延安地区; 青州, 山东益都地区;而越州, 浙江绍兴地区,这样看来,牡丹的种植已经几乎遍布中国大部分地区。宋人对牡丹的栽培爱好,使得记录牡丹谱录相继出现,先后有十几种之多,其中记载的牡丹品种已有唐朝的“通白者、红、紫、浅红”诸色发展出中原、江南、西南三大种群上百个品种的庞大家族。在这些记录的品种中,姚黄、魏紫、状元红、葛巾紫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品种。因此,在依附唐代繁荣才兴起的牡丹,在宋代却凭借富足得到了发扬光大,此时的牡丹已不再是皇家尊贵的花朵,而成为雅俗共赏的美丽仙子。
牡丹的美丽不但征服了整个中华民族,它的美也让那些第一次看到它的外国人也为之倾倒。西方世界接触到牡丹的秀丽还是很晚的事情,欧洲人最早是在中国的丝绸器物的装饰上看到它身影,他们无法信服东方世界会有如此艳丽的花朵存在,以为这些只是中国人一厢情愿的想象。然而当欧洲人在中国的花园里看到这种硕大而美丽的花朵时,他们惊呆了,甚至愿意高价买回去栽培。牡丹在16世纪时由荷兰人从日本最先引种回欧洲,但由于欧洲湿冷的冬天,并不适合牡丹的生长,牡丹的栽培在欧洲一度陷于停滞。直到18世纪中国大门被打开,深藏在中国内地的野生牡丹种类被引种到欧洲,这个时候欧洲的牡丹品种才多了起来,在当时风靡欧洲的中国式园林里,绝对少不了牡丹的身姿。
![]() |
牡丹的身世虽然足够励志,却并非全靠武则天的后台这才登堂入室,它还是有能博得天下人喜爱的特点。我相信每一个见到真实的牡丹花盛开的情景都会为它的美丽所折服,那它究竟有那些美丽的身姿?还有带给他美丽的祖先究竟是那些牡丹,我们在《富贵争色还香来(下)——富贵花开》里给大家娓娓道来
![]() |
期待下。
牡丹真国色
好!真好!
太美啦!!!比欧月神马的漂亮多啦。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