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新知大讲堂•前沿科学系列》序
作者/科学史理论家、清华大学教授 刘兵
“少年时新知大讲堂•前沿科学系列”丛书10册终于出版了。面对当下社会上对面向青少年的科普需求的迅速增大,这套书的出版可谓生逢其时。
随着科普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相应地呈现出了科普类的各种图书的出版热潮。在各类科普图书百花齐放,但又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下,高水平的科普图书品种依然有限。而在留给读者的选择空间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也同时加大了读者选择的困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愿意向青少年读者推荐这套“少年时新知大讲堂•前沿科学系列”丛书。简要地讲,我觉得这套图书有如下一些优点:它非常有策划性,在选择的话题和讲述的内容的结构上也非常合理;也涉及科学的发展热点,又不忽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既介绍最新的科学前沿探索,也不忽视基础性的科学知识;既带有明显的人文关怀来讲历史,也以通俗易懂且有趣的语言介绍各主题背后科学道理;既有以故事的方式的生动讲述,又配有大量精美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相关图片;既有对科学发展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的渴望,又有对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问题的回顾与反思。
在前面所说的这些表面上似乎有矛盾,但实际上又彼此相通的对立方面的列举,恰恰成为这套图书有别于其他一些较普通的科普图书的突出亮点。另外,从作者队伍来看,丛书有一大批国内外在青少年科学普及和文化教育普及领域的专业工作者。以往,人们过于强调科普著作应由科学大家来撰写,但这也是有利有弊:一是科学大家毕竟人数不多,能将精力分于科普创作者就更少了;二是面向青少年的科普作品本来就应要更多地顾及当代青少年本身心理、审美趣味和阅读习惯。因而,理想的面向青少年的科普作品应是在科学和与科学相关的其他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上,由专业科普作家进行的二次创作。可以说,这套书也正是以这样的方式编写出来的。
随着人们对科普的认识的不断深化,科普的目标、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地变化——与基础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合理拓展,更是越来越被重视。在这套图书中各本图书虽然主题不同,但在结合不同主题的讲述中,在必要的基础知识之外,也潜在地体现出对于读者的科学素养提升的关注,体现出对于超出单一具体学科知识的跨学科理解。书中包括了许多可以让读者自己动手实践的内容,这也是此套图书的优点和特点。
其实,虽然科普理念很重要,但讲再多的科普理念,如果不能将它们化为真正让特定读者喜闻乐见的具体作品,理论就也只是理想而已。不过,我相信这套图书会对于青少年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让他们可以“寓乐于教”地阅读。
是否真的如此?还是先读起来,通过阅读去检验、去体会吧。
“少年时新知大讲堂•前沿科学系列”丛书10册终于出版了。面对当下社会上对面向青少年的科普需求的迅速增大,这套书的出版可谓生逢其时。
随着科普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相应地呈现出了科普类的各种图书的出版热潮。在各类科普图书百花齐放,但又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下,高水平的科普图书品种依然有限。而在留给读者的选择空间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也同时加大了读者选择的困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愿意向青少年读者推荐这套“少年时新知大讲堂•前沿科学系列”丛书。简要地讲,我觉得这套图书有如下一些优点:它非常有策划性,在选择的话题和讲述的内容的结构上也非常合理;也涉及科学的发展热点,又不忽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既介绍最新的科学前沿探索,也不忽视基础性的科学知识;既带有明显的人文关怀来讲历史,也以通俗易懂且有趣的语言介绍各主题背后科学道理;既有以故事的方式的生动讲述,又配有大量精美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相关图片;既有对科学发展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的渴望,又有对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问题的回顾与反思。
在前面所说的这些表面上似乎有矛盾,但实际上又彼此相通的对立方面的列举,恰恰成为这套图书有别于其他一些较普通的科普图书的突出亮点。另外,从作者队伍来看,丛书有一大批国内外在青少年科学普及和文化教育普及领域的专业工作者。以往,人们过于强调科普著作应由科学大家来撰写,但这也是有利有弊:一是科学大家毕竟人数不多,能将精力分于科普创作者就更少了;二是面向青少年的科普作品本来就应要更多地顾及当代青少年本身心理、审美趣味和阅读习惯。因而,理想的面向青少年的科普作品应是在科学和与科学相关的其他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上,由专业科普作家进行的二次创作。可以说,这套书也正是以这样的方式编写出来的。
随着人们对科普的认识的不断深化,科普的目标、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地变化——与基础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合理拓展,更是越来越被重视。在这套图书中各本图书虽然主题不同,但在结合不同主题的讲述中,在必要的基础知识之外,也潜在地体现出对于读者的科学素养提升的关注,体现出对于超出单一具体学科知识的跨学科理解。书中包括了许多可以让读者自己动手实践的内容,这也是此套图书的优点和特点。
其实,虽然科普理念很重要,但讲再多的科普理念,如果不能将它们化为真正让特定读者喜闻乐见的具体作品,理论就也只是理想而已。不过,我相信这套图书会对于青少年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让他们可以“寓乐于教”地阅读。
是否真的如此?还是先读起来,通过阅读去检验、去体会吧。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