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存稿 ( 全部 )
发表于:《通识联播》微信公众号
访谈日期及地点:2019年12月11日,人文学苑中文系
采访、整理:王丹阳(社会学系本科生)、教务部“通识联播”微信公众号学生助理
校阅、协力:陈博凯、李志勇
一、作为大学启蒙课的“大学国文”
记者:在目前学科越来越专业化的背景下,您如何定位“大学国文”这门课程?您认为这门课程应该如何与中学教育中的语文课做出区别?
陆胤(以下简称“陆”):我是这学期才第一次...
发表于:《北京青年报》,2017年11月16日

发表于:《南方周末》,2016年4月7日
1929年,刘半农曾为北大三十一周年校庆留下一篇名文,叫《北大河》,希望能把沙滩周边的河沟疏浚,形成一道校园风景。比起沙滩红楼的北大,现今在燕京大学校园基础上不断拓展的北大真是够大了,风景也委实宜人。不过要是考虑到,80年前同样在这个园子里,燕大每年的招生规模才250人上下,那么现在这个数万师生加上每天无数游人的校园,又实在是太过拥挤。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有篇题为..
发表于:《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5年11月1日,有删节
成长于八零年代的我辈,谁没有背过几首唐诗,被父母强迫在亲友面前摇头晃脑地表演?多年以后,或许只剩下了“鹅鹅鹅”、“床前明月光”、“两个黄鹂鸣翠柳”,即便遭遇再好良辰美景,再多赏心乐事,心中口边,不过几声空洞的赞叹。无他,自心既没有感触,又或沦为家长炫耀的工具,心生抵触,便如鹦鹉学舌、猩猩能言,虽仗着“童子功”记过许多,也难耐劳生岁月的磋磨。
从《千家诗》、...
发表于:《北京青年报》2015年9月8日
2013年10月,我通过导师夏晓虹教授提供的联系方式,打通了夏自强先生家的电话,询问是否可接受采访。当时已得知夏老在病中,得看病情控制的情况决定。十分有幸的是,当年12月5日,我们的工作人员终于得以登门拜访。夏老当日已是病重,却仍谈笑自如,讲起在燕园的种种青春往事,整个采访过程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孰料此后不久,夏先生的病情便急转直下,并于次年5月病逝。我们录制的采访经过...
发表于:《读书》2015年第4期
搜索栏里输入“祥瑞”二字,弹出的却是“祥瑞御免”,让人有点不知所措。
瑞者,以玉为信也。“祥瑞”本是上天赐予人类美好的一种信约。“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天意既然显现了麒麟、凤凰、卿云、嘉禾等等神奇而具体的意象,那就肯定会在现实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中兑现种种好事,感召若符节。
也许是人心不古导致祥瑞不出吧,中古以后,人变得理性起来,史书上关于祥瑞的记载逐...
发表于:《南方周末》2015年7月23日
这两年,读书一下子吃香起来了。“清风不识字”的衮衮诸公们,居然也提倡起“无事乱翻书”来,真是让人惊喜。但这惊喜中又有几分惊吓。特别是看到“书香XX”不断成为广告标语,“藏书家”代替“读书家”侃侃而谈,以及“世界读书日”成为三百六十四个“不读书日”中间穿插的狂欢节,便未免让人有点杞忧,不禁要发点不合时宜的议论,来解一解这混合着些许铜臭加鸡汤味儿的“书香”或“书毒...
发表于:《南方周末》2015年6月11日
“有识之士”早就质疑高考,就如同科举时代早就有人质问“正途”不出人才(通过科举进入官僚体系称为“正途”,否则为“异途”);“有势之士”则认为高考不再是可欲选项,不如另觅其他“捷径”(自主招生或出国留学)。无论如何,对于资源匮乏或背景薄弱者而言,高考仍不失为改变处境的一种有效选择,问题是你怎么理解“改变”。
不佞生在一个中等城市的工人家庭,虽然算是经济比较发...

歲在壬戌,皐月既望。誕育吳門,元和蕩蕩。肇祖雲間,南服是戡。屈居日下,書史惟耽。望齊州如九點,籠炎冰於一室。雖不能至,竊想往之。
- 作者: 陆胤
- 写作类型:散文/杂文/诗歌/非文学/其他
- 代表作: 《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1-1
签名

关注该小站的成员 ( 401 )
本站由 炎仌 于2010年11月29日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