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作者:
王伟平
作品:
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 (非文学 译作) 第1章 共5章
发表于:
图书《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10月
序言 刚学习心理学的人往往会发现,心理学入门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与他们想象中的大相径庭。部分原因在于很少有人在中学时就学过心理学。即使有人中学时学过,也对心理学敬而远之,甚而存在很多误解。我在大学讲授《心理学导论》已逾30年,发现很多同学对科学存在误解,尤其是心理学,这妨碍了他们对心理学的正确理解。 有感于此,在课堂上我花了很多时间来澄清这些误解。方法之一是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我再一一作答。这能让我处理那些和心理学不太相关的细节,它们是理解心理学本质的绊脚石。 本书解答了学生们提出的一些很普遍的问题。从而通过直接解答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激发他们学习心理学的动机。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彰显了心理学的原则和科学之哲学,澄清了学生们对心理学存在的误解。 写作本书的另一个目的是我热衷于传授批判性思维的技巧。许多教材和学生都把科学特别是科学的入门课程,当成了应熟练掌握以备考试的零散知识的大杂烩。无疑,心理学导论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向学生介绍广泛的专业术语、研究范式和实证资料。但心理学课程的主要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把这种批判性思考技能应用于对人类行为的研究。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包括多种技能和态度的集合体,许多教育家都想把这种思维方式灌输给学生(如Brookfield,1987)。古代的大教育家们也有着这一教育目标。然而最近对学习过程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Rosnick,1987),在心理学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中有两条重要法则:(1)、通过形而上的方式并不能学会批判性思维,只有在不同学科的具体学习材料中才能掌握它;(2)、不同学科间批判性思维所需的技能并不相同: 我们无法进行抽象的推理:推理的对象必须是具体的事物……每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思考和推理方式……例如物理学上的推理和问题解决就受到归纳和演绎推理的特定组合方式、数学验证以及大家公认的事实的影响。并要提出新理论来解释这些公认的事实。而在社会科学领域,严密的推理和问题解决更多受到修辞论辩、权衡替代方案案例构造传统的影响……更高水平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只能在具体的学科中才能学会(p.36)。 我相信本书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对同学们形成像心理学家一样的思维技能大有裨益。 本书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书中各个主题,并不像通常的说教那样把批判性思维的各种特征简单罗列成技能表格,这样显得太泛泛而谈了。恰恰相反,在书中我们要模拟批判性思维的动态过程,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麦克匹克(John McPeck,1990)说过: 我认为“批判性思维”这个词指主动性或倾向性(你也可称它为“态度”)和特定的知识、技能的某种结合体,从而以一种反思性的怀疑主义态度从事实践活动或解决问题(p.42)。 但这种反思性怀疑主义的态度并不为我们的教育系统看好,其中的原因我会在导言部分讨论。 本书在某些有争议的议题上如超自然现象上立场鲜明。我相信本书阐述的原则及采纳的观点与学术心理学主流——心理学的实证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所以,本书当然会与经典心理学入门教材以及心理学教师的观点一致。然而心理学包罗万象,本书不可能反映心理学上的所有观点,并且有些观点还相互矛盾。 我试着在批判性思维和兼容并蓄上取得平衡。保罗和诺西奇(Paul & Nosich,1997)列出了批判性思维的部分特点:“公平心,不耻下问,……乐于听到反对意见,设身处地地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并认识到自己的自我中心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p.5)。即使我做不到这些,但过去的经验告诉我,学生们很欣赏我在具体问题上的立场。他们也很成熟,并不会不加思索地接受我的所有观点。 在书中我还要描述心理学家赖以进行研究的普通哲学传统,但我并不想反映哲学的最新发展。这本书是为心理学的初学者而写,更高深的知识留待今后学习。 各节主题的安排遵循心理学导论教材通常的章节顺序。教学材料随课堂发放,并及时在课堂上或复习环节中解答。每节最后的练习题,可以让读者应用刚学习过的内容。本书也适合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历史以及其他高级心理学课程的学生。 在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我尽可能列明某些观点和思想的出处。我吸纳了许多观点,甚至他人几年前用到的一些例子和词语,确切的出处有些我已忘记了。对未注明出处的引用,在此我深表歉意。 唐纳德•麦克伯尼(Donald H. McBurney)
© 版权声明:
本译作版权属于译者王伟平,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 上一章  |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