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丛书新出两种
掌故丛书是浙江古籍出版社今年新开发的丛书品种。本丛书选取近现代具有可读性的学者、艺术名家传记或回忆录。内容涵盖艺术史、文化史、政治史、民俗史等方面史料掌故,作者从亲历的角度,以丰富、翔实的资料,质朴平实的语言口述历史。
第一辑拟出书目如下:
白石老人自述齐白石口述张次溪笔录
齐如山回忆录齐如山著
积微翁回忆录(增补版)杨树达著
中国的科名齐如山著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商衍鎏著
逝者如斯集罗家伦著
记成都五老七贤许丽梅著
一个民国世家的往事——宁波翁氏纪事
翁雅南著张剑飞编
天桥丛谈张次溪著
蜀游心影舒新城著
艺海勺尝录潘伯鹰著谭徐锋编
万竹楼随笔新编左舜生著谭徐锋编
蒋维乔回忆录蒋维乔著谭徐锋编
文苑谈往杨世骥著
目前掌故丛书新出两种:《白石老人自述》与《齐如山回忆录》。
《齐如山回忆录》
齐如山(1875 - 1962)戏曲理论家。早年留学欧洲,曾涉猎外国戏剧。归国后致力于戏曲工作,曾为梅兰芳编剧二十余出。齐如山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早年著有《中国剧之组织》《梅兰芳艺术一斑》《观剧建言》《戏剧脚色名词考》《京剧之变迁》《国剧身段谱》《脸谱》《脸谱图解》《戏班》《上下场》《梅兰芳游美记》等。
“结想常为古美人,赋容恨不工颦笑。颏下鬑鬑颇有髭,难为天女与麻姑。恰借梅郎好颜色 ,尽将舞态上氍毹。梅郎妙舞人争羡,苦心指教无人见”,剧作家罗瘿公曾以《俳歌调齐如山》感叹:“梅兰芳之名,无人不知,而使梅之借获享盛名,实为高阳齐如山先生,则世能知之者鲜矣。”齐如山是中国京剧史上一位奇人。他穷尽毕生心力使从来被视为“小道”的戏曲研究跻身于学术“大道”之林,并协助梅兰芳创立京剧梅派艺术且在国际产生重大影响。对京剧略有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一句话:有声必歌,无动不舞,齐先生提出的这八个字被认为是对中国戏曲艺术特点最精准的概括。
齐如山出身高阳名门望族,他的祖父是仪征阮元的门生,他的父亲则是常熟翁同龢的门生。齐先生幼承庭训,博习经史,19岁进同文馆,学习德文和法文。后经商,几次去西欧各国游历。因此,他的成就不仅仅在京剧史上。张其昀在为本书所作代序中这样尊称齐如山:革命家齐先生,史学家齐先生,艺术家齐先生和文学家齐先生。读过《齐如山回忆录》,始知所言非妄。此书系齐如山晚年羁旅台湾的追怀之作。记述了他的家世、童年生活、求学生涯、研究戏曲的经历以及北京的风土人情。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在历史研究当中,书面档案(“文”)固然重要,但遗老(“献”)的作用也许更为重要,因为有太多东西是归不进档案的。在复原历史面目的过程中,故老相传往往起着更为直接和生动的作用。齐如山一生遍历晚清至民国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于当时社会现实、风俗人情均有切实得了解,又加以丰赡的学识和扎实的文学功底作支撑,口述存史,娓娓道来,保存了很多宝贵的社会史料。有人称齐先生为近代掌故的活辞典,诚非虚誉。
《白石老人自述》
齐白石(1864-1957),名璜,字濒生,号白石、老萍、借山吟馆主等,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工书法,篆刻自成一家。
本书是白石老人晚年对自己一生经历的追忆,由其口述,张次溪笔录。张次溪在前言中所说,“为了尽量保留老人的口气,一字一句,我都不敢加以藻饰,只求老人的意思,能够明明白白地传达出来。”语言可以窥见人的性格,就如同齐白石的水墨画一般,充满了童趣、不刻意修饰,因此,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愉悦,齐白石口述都是大白话,比如开头就是:“我们家,穷得很呐!”口述而成的文字都特别鲜活又易读。
罗家伦在《看完白石老人自述后的感想》中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自传,很好的理由是朴实无华,而且充满了作者的乡土气味。我常常觉得最动人的文学是最真诚的文学,不掩饰,不玩弄笔调,以诚挚的心情,说质朴的事实,哪能使人不感动?”看传记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如与传主对谈,听一位天真而慈祥的白胡子老爷爷,慢慢述说自己一生的传奇经历。他的人生经验、艺术理解也尽在娓娓慢语中道出。
第一辑拟出书目如下:
白石老人自述齐白石口述张次溪笔录
齐如山回忆录齐如山著
积微翁回忆录(增补版)杨树达著
中国的科名齐如山著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商衍鎏著
逝者如斯集罗家伦著
记成都五老七贤许丽梅著
一个民国世家的往事——宁波翁氏纪事
翁雅南著张剑飞编
天桥丛谈张次溪著
蜀游心影舒新城著
艺海勺尝录潘伯鹰著谭徐锋编
万竹楼随笔新编左舜生著谭徐锋编
蒋维乔回忆录蒋维乔著谭徐锋编
文苑谈往杨世骥著
目前掌故丛书新出两种:《白石老人自述》与《齐如山回忆录》。
![]() |
![]() |
《齐如山回忆录》
齐如山(1875 - 1962)戏曲理论家。早年留学欧洲,曾涉猎外国戏剧。归国后致力于戏曲工作,曾为梅兰芳编剧二十余出。齐如山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早年著有《中国剧之组织》《梅兰芳艺术一斑》《观剧建言》《戏剧脚色名词考》《京剧之变迁》《国剧身段谱》《脸谱》《脸谱图解》《戏班》《上下场》《梅兰芳游美记》等。
“结想常为古美人,赋容恨不工颦笑。颏下鬑鬑颇有髭,难为天女与麻姑。恰借梅郎好颜色 ,尽将舞态上氍毹。梅郎妙舞人争羡,苦心指教无人见”,剧作家罗瘿公曾以《俳歌调齐如山》感叹:“梅兰芳之名,无人不知,而使梅之借获享盛名,实为高阳齐如山先生,则世能知之者鲜矣。”齐如山是中国京剧史上一位奇人。他穷尽毕生心力使从来被视为“小道”的戏曲研究跻身于学术“大道”之林,并协助梅兰芳创立京剧梅派艺术且在国际产生重大影响。对京剧略有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一句话:有声必歌,无动不舞,齐先生提出的这八个字被认为是对中国戏曲艺术特点最精准的概括。
齐如山出身高阳名门望族,他的祖父是仪征阮元的门生,他的父亲则是常熟翁同龢的门生。齐先生幼承庭训,博习经史,19岁进同文馆,学习德文和法文。后经商,几次去西欧各国游历。因此,他的成就不仅仅在京剧史上。张其昀在为本书所作代序中这样尊称齐如山:革命家齐先生,史学家齐先生,艺术家齐先生和文学家齐先生。读过《齐如山回忆录》,始知所言非妄。此书系齐如山晚年羁旅台湾的追怀之作。记述了他的家世、童年生活、求学生涯、研究戏曲的经历以及北京的风土人情。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在历史研究当中,书面档案(“文”)固然重要,但遗老(“献”)的作用也许更为重要,因为有太多东西是归不进档案的。在复原历史面目的过程中,故老相传往往起着更为直接和生动的作用。齐如山一生遍历晚清至民国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于当时社会现实、风俗人情均有切实得了解,又加以丰赡的学识和扎实的文学功底作支撑,口述存史,娓娓道来,保存了很多宝贵的社会史料。有人称齐先生为近代掌故的活辞典,诚非虚誉。
![]() |
《白石老人自述》
齐白石(1864-1957),名璜,字濒生,号白石、老萍、借山吟馆主等,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工书法,篆刻自成一家。
本书是白石老人晚年对自己一生经历的追忆,由其口述,张次溪笔录。张次溪在前言中所说,“为了尽量保留老人的口气,一字一句,我都不敢加以藻饰,只求老人的意思,能够明明白白地传达出来。”语言可以窥见人的性格,就如同齐白石的水墨画一般,充满了童趣、不刻意修饰,因此,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愉悦,齐白石口述都是大白话,比如开头就是:“我们家,穷得很呐!”口述而成的文字都特别鲜活又易读。
罗家伦在《看完白石老人自述后的感想》中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自传,很好的理由是朴实无华,而且充满了作者的乡土气味。我常常觉得最动人的文学是最真诚的文学,不掩饰,不玩弄笔调,以诚挚的心情,说质朴的事实,哪能使人不感动?”看传记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如与传主对谈,听一位天真而慈祥的白胡子老爷爷,慢慢述说自己一生的传奇经历。他的人生经验、艺术理解也尽在娓娓慢语中道出。
![]() |
正在读浙古的梨洲全集,无注释,但不妨碍阅读。希望这套书亦是值得收藏的。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