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登录 注册
林欣浩林欣浩
  • 广场
  • 随笔和杂文
  • 游戏相关
  • 新书试读
  • 小说
> 林欣浩的论坛

关于《哲学家》一书中“理性”含义的问题

2015-08-14 03:46:36 来自: 逗瓣王

非常喜欢您的书!看得出您是一位负责任的作者,希望《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这本书被更多人看到!
这本书主线很清楚,先讲理性的兴起,再讲理性的衰落,不过我觉得,对于“理性”的定义,在书中的一些地方好像不是很清楚,让人有种偷换概念的感觉。
这本书里一共包含了两种对“理性”的解读:第一种“理性”,是和“经验”相对的,是从笛卡尔开始的一种,试图用人们智慧的思考、推理,去认识世界的方式。“理性主义”就是认为只有这种“理性”就足够认识世界,了解终极真相了。(而经验主义认为只有“理性”是不够的。)而第二种“理性”,是和感性、直觉、非理性相对的,说白了实际上是“理智”。叔本华哲学里讲的那个忠心服侍生命意志的老臣,不是和经验相对的那个“理性”,而是和“感性”相对的那个“理性”。下面为了表达方便,就管第一种“理性”叫理性,第二种“理性”叫理智了。
这两个“理性”看起来意思挺相近的,实际上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不能够混为一谈。第二种“理性”实际上是第一种“理性”的基础。不管人们是想纯靠思辨、推理来认识世界,还是人们要靠经验来认识世界,首先要保持在一个理智的状态,要是处在一个感性驱动的状态,是不可能有试图认识世界的行动的(尽管感性可以使人产生认识世界的动机)。所以可以说,只要一个人在用理性的方式探讨哲学,那他一定处在理智的状态,但是一个人如果处在理智的状态,他不一定使用理性的方式来看问题,他也有可能采用经验的方式。这就看出这两种“理性”的含义不同了:第一种“理性”是第二种“理性”之下一层的概念。
但是在书里,这两种意思被混起来用了,这就容易造成混淆。具体看来,在黑格尔以前,“理性”一直是第一种意思。而在讨论黑格尔以后的一些哲学家的时候。“理性”又悄悄地变成第二种意思了。而最后进化论和科学开始发声的时候,“理性”又回归了第一种意思。(其实有的时候这两种意思是穿插着用的,但是大体如此) 一个明显的混淆就是:在书的前半部分,讲数学是站在理性一边的,科学是站在经验一边,也就是理性的对立面的。结果到了“科学的新发现”一章里,又声明“科学是纯理性的”,但是到了后面说人家科学倒打一耙,这回科学又不理性了,这多少让人看了有点精神分裂。实际上科学的本质就是经验,说科学与理性相对的时候,是与与经验相对的那个“理性”相对,也就是与笛卡尔的那个“理性”相对。而说科学是纯理性的时候,这个理性是与非理性、感性相对的,是第二种“理性”。弄懂这点我终于明白了,原来科学不是见风使舵的墙头草,科学就是经验,人家一直没变,至于科学到底支不支持“理性”,关键看你理性怎么定义。
这样一来,在书的组织结构上就有点小小的问题。因为全书以从理性的兴起到理性的衰落做为骨架,总体上看,这里说的“理性”应该是第一种意思,因此这部哲学史对哲学历史的概括是:人们首先试图用思辨、推理、智慧去解释世界的终极规律,最后发现这些东西实际上在终极层面上解决不了,只能在有限层面上解释,的过程。
因此,理性的大厦在康德、黑格尔的时期就已经落成了,它的倒塌实际上是在近代科学发展起来以后的事情。而黑格尔后的哲学家,像叔本华、尼采他们,都没有着力去探讨之前哲学家们探讨的那种宏观架构的问题,他们的哲学更类似一种“处世哲学”,重点不是认识世界,而是怎么生存。而在对世界终极问题的理解上,其实他们使用的方式都是“理性的”(指第一种理性),而不是经验的。不管他们对世界怎么认识,甚至认为世界的终极真理不存在,他们都在用思辨、推理、智慧做为工具去解释它,这就是理性啊。因此我认为,理性的衰落并不能从这几位哲学家开始,因为他们关注的问题明显不同,应该算是理性的潮涨潮落中的一个插曲。
您在书中也提到,哲学家们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有可能用一个常用的词语,但是意思却完全不一样。在这里,“理性”这个词就有个小小的花招,尽管无伤大雅,但我认为应该在书中加以区分、说明,不然有可能会误导一部分读者。
以上是我拙见,毕竟我本科还没毕业,看的书太少肯定讲得不好,希望与您探讨学习。

林欣浩
2015-08-21 20:48:52 林欣浩

对,您说得对!我给混淆了。

回应 删除 删除
> 删除

> 我来回应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移动应用 · 豆瓣广告 © 2005-2021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