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绽放手工艺术之美——访艺术首饰家郭新
重新绽放手工艺术之美
The Re-blossoming of Handicrafts
——访艺术首饰家郭新
文/周娜
郭新,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那大学艺术学院,获得双硕士学位,主修专业为珠宝设计及金属艺术品设计及制作,副修专业为陶艺。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首饰工作室主任、上海双城现代手工艺术馆艺术总监、中国宝玉石协会首饰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工业美术协会首饰专委会副主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不仅追求自身的美,也发明了各种外物来增添美,首饰正是其中最重要的装饰品,伴随着人类最初的历史而出现。时代发展到今天,现代艺术轰轰烈烈,伴随着二战后西方国家对手工艺术的回归运动,“艺术首饰”(Art Jewelry)应运而生。
艺术首饰与传统首饰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不同,“首饰”不再仅仅只是装扮人的一件物品,或者仅仅局限于金银珠宝等贵重材料,铜、铁、锡、钢、木、纸等各种“廉价”材料都被运用到艺术首饰的创作中。艺术首饰被艺术家赋予新的视觉形象,成为他们手中的神奇“道具”,表现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维情感,以及对社会、自然的看法,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其中所蕴涵的情绪、意境,进而产生共鸣。与其称其为“首饰”,不如说这些作品是“可以佩戴的雕塑或绘画作品”。首饰的保值性和实用性不再是最重要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其中的精神内涵才是。
进入到(去掉)2000年前后,艺术首饰在中国以高校为前沿阵地迅速发展起来,几个院校相继成立了各自的工作室。我们在采访上海大学首饰工作室的郭新老师的时候,发现尽管国内目前市场仍不是很成熟,她却还是抱有相当的乐观精神。郭老师笑称自己是“锤子工”,因为锤子是他们平时工作的必备常用工具,与想象中的工作环境舒适,只需动动笔画画设计稿、时常佩戴与衣服相配的饰品周旋于各大画廊、展馆、T台等不同,艺术首饰家绝不是那么光鲜亮丽的,他们在绝妙的精巧构思之外,更有一手足以自傲的手艺活儿。
米:《米丈志》 郭:郭新
艺术首饰在中国
米:能否请您谈谈在美国的留学经历对您的创作道路有怎样的影响?
郭:我也算是误入这个专业了,原本是打算学习Computer Plane Design,也就是计算机平面设计,1994年时国内还没有这个专业。但是当我到了申请的学校时,才发现这个专业只招收本科生,没有设研究生课程。我当时也不想再读一遍本科课程了,就打算换一个别的国内还没有的专业。
我是69年生人,在此之前,想法其实一直比较保守,对首饰之类的“奢侈品”也没有多少接触,用那个年代的说法,这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尾巴”。当时在美国认识了一位老师,她的穿戴非常讲究,每天换一套衣服,饰品也都是和衣服相配的。我当时是非常惊讶的,忽然发现原来饰品还可以这样做,和我原来想象中的珠光宝气完全不相干,所以当时怀着很大的兴趣进入首饰专业学习了。
在美国的学习让我对首饰有了这样一种全新的认识,我们艺术首饰这行里有个说法,就是“可以佩戴的雕塑”、“可以佩戴的绘画”,或者“可以佩戴的建筑”。所谓“艺术首饰”,也就是它可能并不是用来日常佩戴的,而是可以作为单独的艺术作品来欣赏,很多时候与雕塑的区别也只是尺寸不同而已。
到现在,我们在上大建起这个专业,仍然坚持以“艺术首饰”或者“首饰艺术”为主的学术方向,用首饰这种媒介来从事艺术作品创作。我不希望走商业首饰的道路,一定得用贵重的金属、宝石来创作。
米:艺术首饰这个行业,以及在高校里的专业教育,在国内都是一个新兴的门类,从差不多您回来那时候到现在逐步发展起来,请您谈谈对国内艺术首饰发展的看法。
郭:这10年来,国内的艺术首饰发展还是很快的,尤其是高校里的首饰专业。清华美院、中央美院、南艺、国美,还有我们上大的首饰专业,基本上大都是在一个时间段里由国外留学回来的老师建立起来的。比如像中央美院的滕菲,她是德国留学回来的;南艺的王克震,是英国伯明翰回来的;国美的汪振宏,是比利时回来的。我们大致的想法是一样的,就是希望把国外目前首饰艺术领域最前沿的一些概念引入国内。大家有时一起做展览,也经常有交流的机会,能够清晰地看出各校专业的发展。目前来讲,各校之间还不存在什么竞争,相反,看到其他学校的发展,相互之间蛮受鼓励的。
“艺术首饰”这个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许多学生也正是因为对艺术首饰这个专业方向感兴趣,所以报考了我们学校。这很令人高兴。不过从商业角度来讲,艺术首饰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有市场和消费群体,但是在国内,这个外部条件应该说还不具备。
米:能否介绍一下您的首饰工作室和之后双城现代手工艺术馆成立前后的一些情况?
郭:2000年我刚回来的时候,上海市正好成立了一个珠宝设计中心,他们也希望我过去,但我拒绝了。按说这个专业现在正是赚钱的时候,但是赚钱对我来讲,吸引力真的不大。大概是每个人想法不一样吧,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在学校里教书。
首饰工作室成立是在2003年。虽然院里一直想建这个专业,但是一直缺少一个合适的机会。我到上大以后,先是在庄小蔚老师的玻璃工作室待了两年,经历了工作室初建的整个过程,包括买机器、招生等,也算积累了经验。2003年的暑假,我记得那是上海50年来气温最高的一个夏天,本来我已经买好火车票准备回家了,在电梯里碰到我们院长,他说,别回去了,建个工作室吧。就这样,我退掉了火车票,用暑假3个月时间初步建起了这个工作室。你现在看到的工作室,其实是两个墙面之间的一块空地,我们把它搭建出来,也算是合法的违章建筑了。建起这个工作室,可以说是实现了我事业理想的重要一步。
我们这一块其实都是手工艺术类的,包括玻璃、陶艺等,都是我很熟悉的,也是我所喜欢的。一般绘画、雕塑等大多由画廊负责经营销售,但是手工艺术品呢,很少有画廊专营,基本都是捎带地做一些。当时也是机缘巧合,在和一个美国朋友聊天的时候,谈到理想,我的理想就是开一间画廊,或者说艺术中心,能够把手工艺术推动起来。他也认为这是个不错的想法,说那我们就做起来吧。当时是在新天地的杨惠姗的TMSK(透明思考),周围都是琉璃工艺,一个波士顿来的朋友和他的乐队在演出,在这种氛围里,大家谈到了很多,比如传统艺术与手工艺术的传承等,说起来也很偶然,就酝酿出了这样一种想法。双城现代手工艺术馆开业以后,除了玻璃、陶艺,后来我们又添加了漆艺,首饰算是其中比较小的一块,主要集中在Gift Shop里面。到如今,一转眼已经7年了。
《景》戒指系列
银,印章石/ 30x160x20mm
艺术首饰家
米:有些媒体会把您称为“先锋”或者“前卫”艺术家,您怎样看?
郭:最初媒体采访的时候,认为我做的东西太前卫了,比如有一些尺寸很大的饰品。但从我个人来讲,并没有追求“先锋”或者“前卫”,而是希望在艺术创作与设计中间找一条可以通行的路。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和观众之间能够产生共鸣,希望他们能愿意佩戴我的作品。当他佩戴的时候,我其实是为自己的作品找到了一个流动画廊;当他欣赏的时候,也是对我艺术思想的一个肯定。
我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太愿意刻意迎合现在的消费观念。因为我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师,是应该走在潮流前面的。就像时装设计师开发布会的时候,有些是人们日常无法穿着的,是在玩一种概念,但是设计师们也会设计一些不说大众,至少是小众可以穿的礼服或者便服,如果时装可以做到两者相结合的话,为什么首饰不可以呢?
我也和我的学生说,希望他们将来是两条腿走路的,创作的时候就是单纯的创作,我也不会强加给他们什么想法,一定要这样做,或者一定要那样做,只要把自己的想法尽情地通过首饰的视觉语言表现出来,通过身体的接触、佩戴,甚至有极端的首饰缝进皮肤里,只要能表达创作者的想法,OK,没问题的。想用什么材质,比如木头、牙齿等等,都可以。另一方面,我也想培养学生“设计”的概念,也就是需要考虑市场,考虑受众群体。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以“我”为主,以“我”为出发点的艺术创作,只要把“我”的想法表达出来就可以了,有没有人买完全没关系;另一种则是设计的时候需要去想我为谁而设计,他们的消费层次、审美观念,对价格的承受力等等,都是需要去考虑的。我希望学生毕业以后两方面都可以handle。
米:艺术首饰看起来似乎什么材料都可以拿来利用,您对材质有什么偏好?对不同的材质有怎样的理解?
郭:我自己使用较多的材料是银和半宝石。首先,艺术家都比较清贫,随便使用奢侈的材料并不合适。当然,这对我来讲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我喜欢银的可塑造性,它比较软,另外,它的颜色相比那些金灿灿的金属材质来说,也更平民化一些。
另外,我觉得半宝石更有个性,尤其那些没有经过研磨、没有经过雕琢的,我希望能够保留这种更天然的、更符合我个人审美心态的东西。不是说我不喜欢钻石,或者其他亮晶晶的珠宝,但是从视觉角度来讲,它们对我确实没有吸引力,更多的只是一种金钱的符号,而这是一直以来我比较反感的。所以我选择材料的时候,会更偏向绿松石、欧泊石、珍珠等不是太昂贵的材料。当然,也有客户找我设计,我也不拒绝使用昂贵的材料,因为材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
我的学生创作的时候,使用的材料就更五花八门。我并不限制,而是鼓励他们探索不同的材料,因为每种材料传达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材料语言”,比如照片,在表现纳粹这个题材的时候,可能其他材料都不如照片更直观,冲击力更强;还有个学生用钩针编织作品,那也很好,很符合她想要传达的感觉。我想,每个人乐意使用的材料也与他自己的个性有关吧。
米:有一些作品,已经不能算首饰了,更多的是小型的摆设、雕塑、器皿。
郭:对,我们首饰和金工是不分家的。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也是读了首饰和金工两个硕士学位,所以你看到这个作品册里前面不少都是金工,而且是大件,比如茶壶等。在机械化生产以前,做器皿的时候很多都是依靠金工,比如我们以前使用的锅、汤婆子等,都是手工锻造出来的,这和首饰的很多工艺都是相通的,尤其是在做珐琅器皿的时候。我希望在两个方面都有所发展。
米:现在的设计师们大多偏重设计,不像老匠人们更注重手艺活儿。
郭:上大的首饰专业,尤其特别重视工艺的培养,比如切、割、焊等最基础的工艺。当学生有了想法之后,必须完全自己动手做出来,如果看到他们请技师帮忙做,那是肯定要拆了重新做的。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设计,又能制作,应该更符合不久的将来,人们欣赏的集艺术与工艺为一体的更加精致的生活品质。
请技师帮忙做的东西和自己做的是不一样的,自己做的时候知道做到哪个程度就可以了,做的过程当中有一些肌理效果可能会保留下来,这是不可替代的。很多公司里就是相反的做法,设计师管设计,师傅制作,这样比较机械的做法做出来的东西,我个人感觉和千篇一律的商业化的生产是一条路子。
古人讲“技近乎道”,技术精湛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就不仅仅是技术,而是一种“道”,我觉得当“道”的观念贯穿到“技”当中去,技才近乎于道,而不是只用手,不用脑,脑和手的完美结合,才是产生高品质的艺术品的最好状态。手工艺迎接复兴,是需要大批这样的人才的,他们既有设计思维,又有动手能力。
《慕兰刀》
纯银、青铜、异形珍珠/350X50X10mm
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
米:前不久刚刚举办了“瞻•前•瞻——上大美院首饰艺术工作室师生作品展”,请介绍一下展览上您最近的作品。
郭:这两把慕兰刀是Cheese Knife,用来切奶酪的,使用了纯银和青铜两种材质,以及传统的云纹、水纹的符号,但是更具有现代感,并且是非常实用的器皿。
这个“蝶恋花”用了折扇的形状,做为项饰,可以在舞台上展示,不过日常生活当中佩戴的话,可能就有点问题了。下面是扇面,上面的蝴蝶是贵族的花丝工艺。贵族苗族的花丝是做得非常好的,当时我们去贵州考察,认识了几位师傅,还邀请了其中一位过来教学生花丝课程。
这三个戒指名为“景”,都镶嵌了印章石,印章石可以单独取下盖章。戒指原本就是权力的象征,印章也同样,所以在概念上有了新的结合。
我在国外学习这个专业,接触的都是西方的、现代的观念,当我回国以后,就考虑传统的、民族的东西怎么样能够和我学的东西有所结合,所以一直都是在进行各种尝试,想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们国家的景泰蓝工艺非常好,但是现在难道还要去做清朝风格的器皿或者器形吗?我觉得它已经不符合现在的审美了,可以使用一些传统的元素、符号,但是需要重新设计,来使它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之前上海设计大展有一个主题叫“中国元素”,也是探讨传统的工艺与现代设计如何结合。我们希望给传统手工艺注入新鲜的现代手工艺的观念,尝试把传统手工艺重新运用到设计当中去。
米:有不少传统的手工艺正在慢慢消亡,缺乏技艺的传承者,也缺乏购买使用的人。
郭:传统手工艺的土壤已经失去了,比如贵州的花丝,以前苗族每家嫁女儿都需要一整套银饰,但是现在,年轻人都出来打工了,不再看重这种东西。当失去这种土壤以后,手工艺人的生存环境就大不如以前了,没有市场,没有和现代人的审美、消费观念结合起来,民间手工艺也就失传了。国家可以把民间手工艺供起来,放在博物馆里,或者把老民间艺人养起来,但是如果没有市场的话,就是死水一潭。就我个人的观点,如果可能的话,不如开拓一个新的市场,有需要,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技术的更新,我觉得这将给民间手工艺传承带来新的生气,两方面完全可以同时进行。
米:现代学科大多是从西方传来,比如建筑、现代艺术等,都受到西方非常大的影响,似乎与我们的传统之间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断裂。
郭: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其实都要走这个过程,只不过西方人已经走在前面。当年他们也既享受工业化生产带来的便利,又面临它带来的混乱。比如一个杯子,一次性的几千几万件生产出来,虽然便宜又实用,但是人们用惯了就会产生审美疲劳。人的本性当中还是需要带有人情味的东西,所以工业化生产的东西永远不能替代手工做出来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西方有新艺术运动和手工艺术运动的兴起,人们反对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出来的没有感觉的东西,但是又不能挡住工业化生产的车轮,那就是螳臂挡车,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机械,再加上好的设计、好的手工,做出来(去掉)更好的东西。
如今我们也是在面临工业化生产带来的混乱的同时寻找手工艺术的出路,西方人在五六十年前也是走的这一条道路。当然我们还没有迎来经济比较稳定,人们的素质不断提高,可以不再那么浮躁,心慢慢沉下来,享受器物、器具带来的生活品质的这样一个阶段,但是随着经济的提高,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一部分人已经稍微达到了那个水平,一些不屑于买名牌或者已经过了买名牌这个阶段的人开始重新寻回传统文化里已经有的那些人性化的东西。中产阶级起来之后,才开始讲究生活品质。你到他家里去,他很少再拿一个一次性杯子给你,更可能是一套上千块钱的茶具,这是一种招待朋友的礼仪,是一种感情的传达,大家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是生活的一部分,已经跨越了单纯追求便利、便宜的阶段。
人性本身就是需要这些有温度的、有人情味的东西,这是无论发展到什么时候也都需要的。高科技再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沟通、交流,通过器物来享受的生活品质,是无法抹杀的。所以我相信,手工艺会迎来复兴,并且能够再度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去。
《化蝶》 项饰
珍珠、925 银/350x290x60 mm
市场与推动
米:虽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国内艺术品市场逐渐成熟起来,甚至出现了泡沫繁荣,不过艺术首饰市场如您刚才提到的,还不是很成熟。
郭:关于市场,我们目前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也是因为我们的教育里面缺少美育的培养。在国外,小孩子从小就跟着父母去逛博物馆、画廊,美术课很受重视,中学里就有我们这样的工作室,可以自己去做东西,比如陶艺、首饰等。但是对我们来讲,美育的培育是根本不在你的课程表里面的,就算有那么一两节课,也被其他课挤掉了,美育的培育关系到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文化素质没有提升,对这些东西就没有欣赏,即使买了,也可能只是因为听说别人买了,所以跟风。但是文化素质的提升不是一天两天可以速成的,美育在我们的教育里面如果没有加进去的话,那我们要走的路还是很漫长的,比金钱的原始积累要漫长得多。
国内的有钱人基本还处在消费名牌或者炫富的阶段,他可能舍得花几万、几十万买一个Cartier的设计上比较安全的饰品,就是所谓的“Play Safe”,但是不愿意买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艺术首饰。我觉得这个阶段终归是要慢慢过去的,当人有足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追求,他们就会更注重生活品质,而不是打上金钱烙印的标志性的东西。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对未来满怀希望,我相信当这个阶段过去之后,手工艺品会有一个新的复兴,目前已经可以看到一些苗头了。对于我们创作者来讲,我想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
米:艺术首饰似乎不像商业首饰那样更贴近市场。
郭:我不认为艺术首饰和市场是脱节的,我觉得这是在和市场结合过程中对基本的原创精神的一种培养。在国外,Cartier、Tiffany等著名品牌,设计师都是品牌的灵魂所在,而对设计师来讲,原创能力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我们建立这些专业,正是在培养学生的艺术原创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出有创意的想法。
在国内高校建立专业也好,后来的双城现代手工艺术馆也好,我们其实都既是在培育这个市场,引导市场消费,也是在推动这个概念,不过目前其实还是缺少推动环节的,比较势单力薄。
有珠宝博览会请我去做讲座,问我需要多少钱,我说我不需要钱,我就需要三尺讲台。我们之前做的很多工作其实都是拓荒的工作,我们也开玩笑说自己就像诺曼底登陆首先登上去死在沙滩上的那一批,但是总归要有人死在沙滩上的,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踩在我们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米:随着网络的发展,不少人在淘宝、Ebay上面开网店,销售自己设计制作的首饰,您怎样看它对市场的影响?
郭: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市场在细分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组成不同的消费群体,比如说我,针对的是小众群体,就不太可能去淘宝开店。不过我有个学生在这里进修了一年,她在淘宝上开了家店,非常火,甚至要关掉几天才能够喘口气。市场的蛋糕其实蛮大的,就看设计师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我是不介意我的学生开淘宝店的。
但是就原创设计来说,知识产权保护无疑是很重要的,否则淘宝上今天开始卖,别人马上学了去,没有任何设计成本,我觉得这是一定要改变的,它不会导致一个健全的经济模式。如果一个社会里,大家都鄙视抄袭别人作品的做法,这才是一个健康的经济体制运转的文化氛围。这与大众道德也很有关,如果大家都没有这种道德底限的话,那什么事都不要谈了。可能我的观点也是有点偏激,我认为如果大家都不认为戴了或者抄袭了别人的作品是可耻的行为的话,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是可悲的。至于道德的约束、心灵的自律从哪里来,我觉得还需要靠信仰。
The Re-blossoming of Handicrafts
——访艺术首饰家郭新
文/周娜
![]() |
郭新,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那大学艺术学院,获得双硕士学位,主修专业为珠宝设计及金属艺术品设计及制作,副修专业为陶艺。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首饰工作室主任、上海双城现代手工艺术馆艺术总监、中国宝玉石协会首饰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工业美术协会首饰专委会副主任。
![]() |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不仅追求自身的美,也发明了各种外物来增添美,首饰正是其中最重要的装饰品,伴随着人类最初的历史而出现。时代发展到今天,现代艺术轰轰烈烈,伴随着二战后西方国家对手工艺术的回归运动,“艺术首饰”(Art Jewelry)应运而生。
艺术首饰与传统首饰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不同,“首饰”不再仅仅只是装扮人的一件物品,或者仅仅局限于金银珠宝等贵重材料,铜、铁、锡、钢、木、纸等各种“廉价”材料都被运用到艺术首饰的创作中。艺术首饰被艺术家赋予新的视觉形象,成为他们手中的神奇“道具”,表现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维情感,以及对社会、自然的看法,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其中所蕴涵的情绪、意境,进而产生共鸣。与其称其为“首饰”,不如说这些作品是“可以佩戴的雕塑或绘画作品”。首饰的保值性和实用性不再是最重要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其中的精神内涵才是。
进入到(去掉)2000年前后,艺术首饰在中国以高校为前沿阵地迅速发展起来,几个院校相继成立了各自的工作室。我们在采访上海大学首饰工作室的郭新老师的时候,发现尽管国内目前市场仍不是很成熟,她却还是抱有相当的乐观精神。郭老师笑称自己是“锤子工”,因为锤子是他们平时工作的必备常用工具,与想象中的工作环境舒适,只需动动笔画画设计稿、时常佩戴与衣服相配的饰品周旋于各大画廊、展馆、T台等不同,艺术首饰家绝不是那么光鲜亮丽的,他们在绝妙的精巧构思之外,更有一手足以自傲的手艺活儿。
米:《米丈志》 郭:郭新
艺术首饰在中国
米:能否请您谈谈在美国的留学经历对您的创作道路有怎样的影响?
郭:我也算是误入这个专业了,原本是打算学习Computer Plane Design,也就是计算机平面设计,1994年时国内还没有这个专业。但是当我到了申请的学校时,才发现这个专业只招收本科生,没有设研究生课程。我当时也不想再读一遍本科课程了,就打算换一个别的国内还没有的专业。
我是69年生人,在此之前,想法其实一直比较保守,对首饰之类的“奢侈品”也没有多少接触,用那个年代的说法,这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尾巴”。当时在美国认识了一位老师,她的穿戴非常讲究,每天换一套衣服,饰品也都是和衣服相配的。我当时是非常惊讶的,忽然发现原来饰品还可以这样做,和我原来想象中的珠光宝气完全不相干,所以当时怀着很大的兴趣进入首饰专业学习了。
在美国的学习让我对首饰有了这样一种全新的认识,我们艺术首饰这行里有个说法,就是“可以佩戴的雕塑”、“可以佩戴的绘画”,或者“可以佩戴的建筑”。所谓“艺术首饰”,也就是它可能并不是用来日常佩戴的,而是可以作为单独的艺术作品来欣赏,很多时候与雕塑的区别也只是尺寸不同而已。
到现在,我们在上大建起这个专业,仍然坚持以“艺术首饰”或者“首饰艺术”为主的学术方向,用首饰这种媒介来从事艺术作品创作。我不希望走商业首饰的道路,一定得用贵重的金属、宝石来创作。
米:艺术首饰这个行业,以及在高校里的专业教育,在国内都是一个新兴的门类,从差不多您回来那时候到现在逐步发展起来,请您谈谈对国内艺术首饰发展的看法。
郭:这10年来,国内的艺术首饰发展还是很快的,尤其是高校里的首饰专业。清华美院、中央美院、南艺、国美,还有我们上大的首饰专业,基本上大都是在一个时间段里由国外留学回来的老师建立起来的。比如像中央美院的滕菲,她是德国留学回来的;南艺的王克震,是英国伯明翰回来的;国美的汪振宏,是比利时回来的。我们大致的想法是一样的,就是希望把国外目前首饰艺术领域最前沿的一些概念引入国内。大家有时一起做展览,也经常有交流的机会,能够清晰地看出各校专业的发展。目前来讲,各校之间还不存在什么竞争,相反,看到其他学校的发展,相互之间蛮受鼓励的。
“艺术首饰”这个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许多学生也正是因为对艺术首饰这个专业方向感兴趣,所以报考了我们学校。这很令人高兴。不过从商业角度来讲,艺术首饰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有市场和消费群体,但是在国内,这个外部条件应该说还不具备。
米:能否介绍一下您的首饰工作室和之后双城现代手工艺术馆成立前后的一些情况?
郭:2000年我刚回来的时候,上海市正好成立了一个珠宝设计中心,他们也希望我过去,但我拒绝了。按说这个专业现在正是赚钱的时候,但是赚钱对我来讲,吸引力真的不大。大概是每个人想法不一样吧,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在学校里教书。
首饰工作室成立是在2003年。虽然院里一直想建这个专业,但是一直缺少一个合适的机会。我到上大以后,先是在庄小蔚老师的玻璃工作室待了两年,经历了工作室初建的整个过程,包括买机器、招生等,也算积累了经验。2003年的暑假,我记得那是上海50年来气温最高的一个夏天,本来我已经买好火车票准备回家了,在电梯里碰到我们院长,他说,别回去了,建个工作室吧。就这样,我退掉了火车票,用暑假3个月时间初步建起了这个工作室。你现在看到的工作室,其实是两个墙面之间的一块空地,我们把它搭建出来,也算是合法的违章建筑了。建起这个工作室,可以说是实现了我事业理想的重要一步。
我们这一块其实都是手工艺术类的,包括玻璃、陶艺等,都是我很熟悉的,也是我所喜欢的。一般绘画、雕塑等大多由画廊负责经营销售,但是手工艺术品呢,很少有画廊专营,基本都是捎带地做一些。当时也是机缘巧合,在和一个美国朋友聊天的时候,谈到理想,我的理想就是开一间画廊,或者说艺术中心,能够把手工艺术推动起来。他也认为这是个不错的想法,说那我们就做起来吧。当时是在新天地的杨惠姗的TMSK(透明思考),周围都是琉璃工艺,一个波士顿来的朋友和他的乐队在演出,在这种氛围里,大家谈到了很多,比如传统艺术与手工艺术的传承等,说起来也很偶然,就酝酿出了这样一种想法。双城现代手工艺术馆开业以后,除了玻璃、陶艺,后来我们又添加了漆艺,首饰算是其中比较小的一块,主要集中在Gift Shop里面。到如今,一转眼已经7年了。
![]() |
《景》戒指系列
银,印章石/ 30x160x20mm
艺术首饰家
米:有些媒体会把您称为“先锋”或者“前卫”艺术家,您怎样看?
郭:最初媒体采访的时候,认为我做的东西太前卫了,比如有一些尺寸很大的饰品。但从我个人来讲,并没有追求“先锋”或者“前卫”,而是希望在艺术创作与设计中间找一条可以通行的路。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和观众之间能够产生共鸣,希望他们能愿意佩戴我的作品。当他佩戴的时候,我其实是为自己的作品找到了一个流动画廊;当他欣赏的时候,也是对我艺术思想的一个肯定。
我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太愿意刻意迎合现在的消费观念。因为我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师,是应该走在潮流前面的。就像时装设计师开发布会的时候,有些是人们日常无法穿着的,是在玩一种概念,但是设计师们也会设计一些不说大众,至少是小众可以穿的礼服或者便服,如果时装可以做到两者相结合的话,为什么首饰不可以呢?
我也和我的学生说,希望他们将来是两条腿走路的,创作的时候就是单纯的创作,我也不会强加给他们什么想法,一定要这样做,或者一定要那样做,只要把自己的想法尽情地通过首饰的视觉语言表现出来,通过身体的接触、佩戴,甚至有极端的首饰缝进皮肤里,只要能表达创作者的想法,OK,没问题的。想用什么材质,比如木头、牙齿等等,都可以。另一方面,我也想培养学生“设计”的概念,也就是需要考虑市场,考虑受众群体。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以“我”为主,以“我”为出发点的艺术创作,只要把“我”的想法表达出来就可以了,有没有人买完全没关系;另一种则是设计的时候需要去想我为谁而设计,他们的消费层次、审美观念,对价格的承受力等等,都是需要去考虑的。我希望学生毕业以后两方面都可以handle。
米:艺术首饰看起来似乎什么材料都可以拿来利用,您对材质有什么偏好?对不同的材质有怎样的理解?
郭:我自己使用较多的材料是银和半宝石。首先,艺术家都比较清贫,随便使用奢侈的材料并不合适。当然,这对我来讲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我喜欢银的可塑造性,它比较软,另外,它的颜色相比那些金灿灿的金属材质来说,也更平民化一些。
另外,我觉得半宝石更有个性,尤其那些没有经过研磨、没有经过雕琢的,我希望能够保留这种更天然的、更符合我个人审美心态的东西。不是说我不喜欢钻石,或者其他亮晶晶的珠宝,但是从视觉角度来讲,它们对我确实没有吸引力,更多的只是一种金钱的符号,而这是一直以来我比较反感的。所以我选择材料的时候,会更偏向绿松石、欧泊石、珍珠等不是太昂贵的材料。当然,也有客户找我设计,我也不拒绝使用昂贵的材料,因为材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
我的学生创作的时候,使用的材料就更五花八门。我并不限制,而是鼓励他们探索不同的材料,因为每种材料传达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材料语言”,比如照片,在表现纳粹这个题材的时候,可能其他材料都不如照片更直观,冲击力更强;还有个学生用钩针编织作品,那也很好,很符合她想要传达的感觉。我想,每个人乐意使用的材料也与他自己的个性有关吧。
米:有一些作品,已经不能算首饰了,更多的是小型的摆设、雕塑、器皿。
郭:对,我们首饰和金工是不分家的。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也是读了首饰和金工两个硕士学位,所以你看到这个作品册里前面不少都是金工,而且是大件,比如茶壶等。在机械化生产以前,做器皿的时候很多都是依靠金工,比如我们以前使用的锅、汤婆子等,都是手工锻造出来的,这和首饰的很多工艺都是相通的,尤其是在做珐琅器皿的时候。我希望在两个方面都有所发展。
米:现在的设计师们大多偏重设计,不像老匠人们更注重手艺活儿。
郭:上大的首饰专业,尤其特别重视工艺的培养,比如切、割、焊等最基础的工艺。当学生有了想法之后,必须完全自己动手做出来,如果看到他们请技师帮忙做,那是肯定要拆了重新做的。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设计,又能制作,应该更符合不久的将来,人们欣赏的集艺术与工艺为一体的更加精致的生活品质。
请技师帮忙做的东西和自己做的是不一样的,自己做的时候知道做到哪个程度就可以了,做的过程当中有一些肌理效果可能会保留下来,这是不可替代的。很多公司里就是相反的做法,设计师管设计,师傅制作,这样比较机械的做法做出来的东西,我个人感觉和千篇一律的商业化的生产是一条路子。
古人讲“技近乎道”,技术精湛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就不仅仅是技术,而是一种“道”,我觉得当“道”的观念贯穿到“技”当中去,技才近乎于道,而不是只用手,不用脑,脑和手的完美结合,才是产生高品质的艺术品的最好状态。手工艺迎接复兴,是需要大批这样的人才的,他们既有设计思维,又有动手能力。
![]() |
《慕兰刀》
纯银、青铜、异形珍珠/350X50X10mm
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
米:前不久刚刚举办了“瞻•前•瞻——上大美院首饰艺术工作室师生作品展”,请介绍一下展览上您最近的作品。
郭:这两把慕兰刀是Cheese Knife,用来切奶酪的,使用了纯银和青铜两种材质,以及传统的云纹、水纹的符号,但是更具有现代感,并且是非常实用的器皿。
这个“蝶恋花”用了折扇的形状,做为项饰,可以在舞台上展示,不过日常生活当中佩戴的话,可能就有点问题了。下面是扇面,上面的蝴蝶是贵族的花丝工艺。贵族苗族的花丝是做得非常好的,当时我们去贵州考察,认识了几位师傅,还邀请了其中一位过来教学生花丝课程。
这三个戒指名为“景”,都镶嵌了印章石,印章石可以单独取下盖章。戒指原本就是权力的象征,印章也同样,所以在概念上有了新的结合。
我在国外学习这个专业,接触的都是西方的、现代的观念,当我回国以后,就考虑传统的、民族的东西怎么样能够和我学的东西有所结合,所以一直都是在进行各种尝试,想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们国家的景泰蓝工艺非常好,但是现在难道还要去做清朝风格的器皿或者器形吗?我觉得它已经不符合现在的审美了,可以使用一些传统的元素、符号,但是需要重新设计,来使它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之前上海设计大展有一个主题叫“中国元素”,也是探讨传统的工艺与现代设计如何结合。我们希望给传统手工艺注入新鲜的现代手工艺的观念,尝试把传统手工艺重新运用到设计当中去。
米:有不少传统的手工艺正在慢慢消亡,缺乏技艺的传承者,也缺乏购买使用的人。
郭:传统手工艺的土壤已经失去了,比如贵州的花丝,以前苗族每家嫁女儿都需要一整套银饰,但是现在,年轻人都出来打工了,不再看重这种东西。当失去这种土壤以后,手工艺人的生存环境就大不如以前了,没有市场,没有和现代人的审美、消费观念结合起来,民间手工艺也就失传了。国家可以把民间手工艺供起来,放在博物馆里,或者把老民间艺人养起来,但是如果没有市场的话,就是死水一潭。就我个人的观点,如果可能的话,不如开拓一个新的市场,有需要,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技术的更新,我觉得这将给民间手工艺传承带来新的生气,两方面完全可以同时进行。
米:现代学科大多是从西方传来,比如建筑、现代艺术等,都受到西方非常大的影响,似乎与我们的传统之间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断裂。
郭: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其实都要走这个过程,只不过西方人已经走在前面。当年他们也既享受工业化生产带来的便利,又面临它带来的混乱。比如一个杯子,一次性的几千几万件生产出来,虽然便宜又实用,但是人们用惯了就会产生审美疲劳。人的本性当中还是需要带有人情味的东西,所以工业化生产的东西永远不能替代手工做出来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西方有新艺术运动和手工艺术运动的兴起,人们反对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出来的没有感觉的东西,但是又不能挡住工业化生产的车轮,那就是螳臂挡车,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机械,再加上好的设计、好的手工,做出来(去掉)更好的东西。
如今我们也是在面临工业化生产带来的混乱的同时寻找手工艺术的出路,西方人在五六十年前也是走的这一条道路。当然我们还没有迎来经济比较稳定,人们的素质不断提高,可以不再那么浮躁,心慢慢沉下来,享受器物、器具带来的生活品质的这样一个阶段,但是随着经济的提高,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一部分人已经稍微达到了那个水平,一些不屑于买名牌或者已经过了买名牌这个阶段的人开始重新寻回传统文化里已经有的那些人性化的东西。中产阶级起来之后,才开始讲究生活品质。你到他家里去,他很少再拿一个一次性杯子给你,更可能是一套上千块钱的茶具,这是一种招待朋友的礼仪,是一种感情的传达,大家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是生活的一部分,已经跨越了单纯追求便利、便宜的阶段。
人性本身就是需要这些有温度的、有人情味的东西,这是无论发展到什么时候也都需要的。高科技再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沟通、交流,通过器物来享受的生活品质,是无法抹杀的。所以我相信,手工艺会迎来复兴,并且能够再度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去。
![]() |
《化蝶》 项饰
珍珠、925 银/350x290x60 mm
市场与推动
米:虽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国内艺术品市场逐渐成熟起来,甚至出现了泡沫繁荣,不过艺术首饰市场如您刚才提到的,还不是很成熟。
郭:关于市场,我们目前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也是因为我们的教育里面缺少美育的培养。在国外,小孩子从小就跟着父母去逛博物馆、画廊,美术课很受重视,中学里就有我们这样的工作室,可以自己去做东西,比如陶艺、首饰等。但是对我们来讲,美育的培育是根本不在你的课程表里面的,就算有那么一两节课,也被其他课挤掉了,美育的培育关系到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文化素质没有提升,对这些东西就没有欣赏,即使买了,也可能只是因为听说别人买了,所以跟风。但是文化素质的提升不是一天两天可以速成的,美育在我们的教育里面如果没有加进去的话,那我们要走的路还是很漫长的,比金钱的原始积累要漫长得多。
国内的有钱人基本还处在消费名牌或者炫富的阶段,他可能舍得花几万、几十万买一个Cartier的设计上比较安全的饰品,就是所谓的“Play Safe”,但是不愿意买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艺术首饰。我觉得这个阶段终归是要慢慢过去的,当人有足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追求,他们就会更注重生活品质,而不是打上金钱烙印的标志性的东西。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对未来满怀希望,我相信当这个阶段过去之后,手工艺品会有一个新的复兴,目前已经可以看到一些苗头了。对于我们创作者来讲,我想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
米:艺术首饰似乎不像商业首饰那样更贴近市场。
郭:我不认为艺术首饰和市场是脱节的,我觉得这是在和市场结合过程中对基本的原创精神的一种培养。在国外,Cartier、Tiffany等著名品牌,设计师都是品牌的灵魂所在,而对设计师来讲,原创能力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我们建立这些专业,正是在培养学生的艺术原创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出有创意的想法。
在国内高校建立专业也好,后来的双城现代手工艺术馆也好,我们其实都既是在培育这个市场,引导市场消费,也是在推动这个概念,不过目前其实还是缺少推动环节的,比较势单力薄。
有珠宝博览会请我去做讲座,问我需要多少钱,我说我不需要钱,我就需要三尺讲台。我们之前做的很多工作其实都是拓荒的工作,我们也开玩笑说自己就像诺曼底登陆首先登上去死在沙滩上的那一批,但是总归要有人死在沙滩上的,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踩在我们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米:随着网络的发展,不少人在淘宝、Ebay上面开网店,销售自己设计制作的首饰,您怎样看它对市场的影响?
郭: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市场在细分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组成不同的消费群体,比如说我,针对的是小众群体,就不太可能去淘宝开店。不过我有个学生在这里进修了一年,她在淘宝上开了家店,非常火,甚至要关掉几天才能够喘口气。市场的蛋糕其实蛮大的,就看设计师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我是不介意我的学生开淘宝店的。
但是就原创设计来说,知识产权保护无疑是很重要的,否则淘宝上今天开始卖,别人马上学了去,没有任何设计成本,我觉得这是一定要改变的,它不会导致一个健全的经济模式。如果一个社会里,大家都鄙视抄袭别人作品的做法,这才是一个健康的经济体制运转的文化氛围。这与大众道德也很有关,如果大家都没有这种道德底限的话,那什么事都不要谈了。可能我的观点也是有点偏激,我认为如果大家都不认为戴了或者抄袭了别人的作品是可耻的行为的话,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是可悲的。至于道德的约束、心灵的自律从哪里来,我觉得还需要靠信仰。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