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价值——对既有文化观念的价值解构

杂文 创作
周伦佑 发表于:
1988年8月《非非》第三期(理论专号)
反价值/对既有文化观念的价值解构※ ●周伦佑 所有的困惑都是价值的困惑。一个时代或一 种文化出现的危机,归根结底是价值的危机。 ——摘自1988年日记 当某一个瞬间你突然成为自己的身外之物,再回过头来,全部文化赖以建立的基础都荡然无存了。震惊是肯定的,但同时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畅快!这的确只是瞬间的事,当你重新以人的意识思考,它们又奇迹般地恢复了原样。但你在这瞬间获得的透澈再也不会被遮蔽了。你已经明白:那奇迹般消失又重现的东西便是人类全部精神建筑的基石。走进一座座神殿,没有一尊偶像不是供立在这上面的,甚至那些跪下和挺立的膝盖都在这块基石上。它结构神话,它显示天启;它使文字开口,它使石头走进博物馆。既使每五百年出现一个圣人,那些偶像破坏者砸碎的也只是偶像,基石却完美无缺地保存了下来;另一个人走上去,人类又有了新的偶像。任何想抽去这块石头的念头都使意动者首先站立不稳。这块神圣的、人和他的神赖以立足的基石便是我要考察的东西。 第一节 从反文化开始 反文化是一场以屁股对抗脑袋的运动。那些皓首银发的脑袋,端庄严肃的脑袋,继宗教之后用他们高贵的前额建立起一个理性的世界。他们强迫人类坐下,听他们用几何、逻辑、道德解释宇宙,并把这些毫不相干的东西塞进厌听的耳朵。脑袋是至高无上的。按照它的设想,人被重新制作,重新标价,从教堂里拉出来投入市场。你见过现代化的屠宰加工流水线吗?从这一端把活生生的牛群赶进去,另一端出来的已是一听听罐头了。多了不起的进步!这是一种有组织的宰杀,有组织的腌制,一切都是在统一的标准下进行的。他们就打算这样来改造人类,并开始这样干了。又一代人眼看着脑袋越来越大,渐渐占据了整个舞台,声音也由单声道变成多声道,巨大的球形音箱嗡嗡响着,蜇人的蜂群铺天盖地,给每一个屁股刺上文明的标记,整个世界越来越深地陷入金属、符号和结构中。 就在这个过程中,人开始反抗了,他的觉醒是从屁股开始的,并由屁股表现出来——这是一个非理性符号的动词表达,直接指向制度化的理性秩序。脑袋的统治已经太久了,从宗教时代起就是由它在发号施令的,现在不过变换了另一张脸谱。还是那一根权杖(用来压抑人的原始本能的),甚至比握在上帝手中时更有力 ,也用得更勤了。脑袋的容积和尊严如超额的负荷,使历史头重脚轻,终于会有的一次颠覆已不可避免了。哪里有脑袋的统治,哪里便有不安于坐椅的屁股。这是一群生而惯于跑跳的动物,教授们却派定它坐的姿势,并要它永远这样坐下去。事情再也明白不过了:理性强加于屁股的体系,只能用屁股予以摧毁!不可避免的一场精神战争终于爆发了——不仅是两代人之间的,愤怒开始集聚,趁脑袋的统治松懈之机,屁股们便反抗起来,这是肉性的反抗!无选择的反思考扭转肉体促成一次反义词的暴动——成千上万精力过剩的屁股扭动起来,使摇滚乐成为一代人的集体宗教,成为音乐和语言的舞蹈和性的枢纽。当成千上万青春男女的屁股集聚起来举行他们盛况空前的节日时,这一反抗达到了高潮。① 脑袋的统治出现了危机,但这已不是第一次了,更早的时候,这颗理性之头就已感到了剧烈的疼痛。 1909年,从但丁额头里蹦出来的马里内蒂挥出了第一记直拳。这个崇拜机器的人感到了逻辑和道德的力量,但是最使他喘不过气来的还是那一座座阴冷的博物馆和里面展出的石雕、木雕和金镂的面具。这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装饰着精美浮雕的墙壁朝一代代创造者压迫过来,把他们变成拙劣的临摹者和模枋者。现在他要借助机器旋转的力、运动的力、速度的力来推倒那些墙壁;他要来一次大扫除,他宣告:——我们要摧毁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科学院! 这个蛊惑者以他冷酷的金属之心召唤新的邪恶,坦率的邪恶之光从他的眼里、嘴里迸发出来,他说:“艺术,说到底,不能不是暴力,残酷和邪恶。”这一切都集中在他身上。他赞美机器,他本身就是机器,就是本世纪划时代的一项大发明。他代表大破坏,也代表大美——新的力量和新的音响的运动形式。他就是新的邪恶! 在那些文化卫道者眼里,他更是十恶不赦的暴徒。他怂恿他的快乐的纵火者们用火点燃图书馆的书架,焚毁博物馆的古董,捣毁美术馆的画廊……恰好意大利是历史悠久的,它有众多的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馆。在崇古的习性中,连废墟也是民族的骄傲。他却要摧毁这些意大利和人类的骄傲! 他最激烈的反文化思想体现在他对语言的态度上——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态度了,他的疯狂的智慧和破坏性的创造力在这里爆出了最刺心的光芒,以至于几十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仍具有 动人心魄、夺人眼目的魅力。② 语言的局限性艺术家们早就感觉到了,不同时代的作家都表现过不同程度的不满:文艺复兴时代的作家不满词汇的单调,通过译介古希腊作品以丰富词汇;古典主义作家不满修饰的滥用,提倡简洁和明晰;浪漫主义不满语言的规范化,追求新奇和多变;象征主义不满语言的明晰,强调歧义和暗示性。这一切都是在语言中进行的,并未触及语言的根本。只是到了他,这个独一无二的马里内蒂,才把这种不满变成公开的反抗。作为诗人,他第一个站到语言之上,对语言进行了粗暴的践踏——“毁弃句法”!“取消形容词”!“取消副词”!他公然向语言宣战了(取消标点符号也是从他开始的),这真正是前无古人的行为。语言并没有因此而被 摧毁,因为他打击的不是语言本身,而是包含于语言中的被他视为直接心理成份的那些东西 。消灭了语言中的“我”,剩下一种物质的语言——一个物质的世界,这便是他耗尽毕生精力获得然后慷慨地抛赠给后人的文化替代物。③ 又一场文化暴乱也是由艺术家发动的。当查拉用刀尖从一本词典里挑出两个字:DaDa,一个极端的反传统艺术运动便很快在无国界的欧洲蔓延开来,并以它骄横的否定性形象引起艺术内外的骚动。 达达产生于一种普遍的厌恶。厌恶这个被战争拉锯的世界,厌恶种种教条,厌恶因袭的感情,厌恶知识的积木活动,也厌恶那些平庸艺术家的平庸艺术。可以说,达达艺术家们比萨特早几十年就感到恶心了。他们的艺术反叛便是一次集体的呕吐行动! 在现代文化史上,达达是一次最彻底的否决行动。查拉的话便是它的宣言:“让每个人喊出:有一件破坏和否定的伟业要做。清除吧!扫荡吧!”扫荡什么呢?达达怀疑一切,他们先验地把怀疑置于一切行动之前,置于一切思考之上。这不是一件难事,只要你闭上眼睛,便可以无所顾忌了。空气像刀子一样锋利,你不满意的事物纷纷倒下,只有一个声音:你们的希望 ——什么也没有;人们的政治——什么也没有;你们的英雄——什么也没有;你们的艺术——什么也没有……所以我来了!达达就这样在虚无的背景上放大了它的影像。 这是创世之初吗?一切事情都将重新开始,任何一个人站上讲台都有充足的两分钟时间体会一下作上帝的神圣。但是,他们将用什么代替那些烫金的经典呢,是一片废墟和废墟之上重复的废墟吗? 达达否认人类有共同的心理基础,否认共通的人类情感,否认普遍的法则,也否认人与人之间一切可能的交流。道德是圈套,是理性制造的瘟疫;逻辑是桎梏,是永远的谬误。沾上眼球的一切都是虚假的。一句话,除了艺术家骑他的玩具木马(即他的达达)之外,没有一样东西是可信的。 只有DaDa!这是唯一可靠的字母,这是唯一美妙的发音,除此之外,其他的一切都值不得留意。什么是美?不知道!什么是伟大的风格?不知道!什么是我?不知道!什么是什么?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 ——消灭记忆:达达! ——消灭考古:达达! ——消灭未来:达达! 自由:达达,达达,达达。煮死腐败的太阳,以憎恶否定憎恶,竭尽全力以毁灭活动进行抗议就是达达。④ 这样,我便把达达描述为一种废墟崇拜——制造废墟,赞美废墟,复制废墟,推广废墟,普及废墟,为废墟而废墟。人的废墟和物的废墟。将文化变为废墟,在废墟上创造艺术,以废墟为艺术,这便是它的全部手段。为此,永恒笑影中的蒙娜•丽莎便成了他们反复亵渎的对象:第一次在嘴唇上画上胡须;第二次在胸前开了抽屉;第三次往颈上挂一串钥匙……随后 在一次美展上引起哄动的作品《泉》竟是一个尿斗,画家把它颠倒过来钉在木板上写上“R •Mutt”的字样,便堂而皇之地送展了。它集中体现了达达的艺术态度。 更深刻的危机表现在哲学中。这是一种逼问天地而不得要领,反身来撕裂自己的胸膛以探个究竟的清醒,从东方到西方,久远而宽广。没有一个问题不是被思考过的,反复思考。大脑对大脑的怀疑。智慧对文化的困惑是根深蒂固的。 如果由我来写一部“反文化史”,我一定从老子和庄子写起。有着古老文明的中国,同时是反文化思想的发源地。早在上古时期,中华文化就已进入了它的灿烂之午,在这样的背景上,老、庄具有的高度的怀疑精神和否定意识,确实是智慧的一个奇迹。 老子和庄子同属那种先知型的哲人,早于我们几千年,他们就超前地体察到了现代人的文化困惑,并在标准的意义上提出了反文化的主张。老、庄反对一切人为之事,这自然包括文化。更具体一些,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文化是一种糊涂剂,它把人变成瞎子、聋子。老子不仅反对当时的伦理观念(绝仁弃义),也反对传统的理性法则(绝圣弃智),认为人的一切痛苦都是文化造成的,只有抛弃了学问文化,才能免于忧患(绝学无忧)。庄子走得更远,他把反文化的老子学说推向极端,明确提出“灭文章,散五采”,主张取消一切文化 。在人类思想史上,庄子是第一个触及人的物化处境的哲学家。不知是一种先验的直觉还是代神预言,远在上古时代的庄子就提出了反物化的哲学命题:“物物而不物于物”,“胜物而不伤”,“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总之,“不囿于物”。这一切都无济于事,他认为人的“物化”命运已无法扭转。既然人已被物化,得救之途只有一:毁弃自己的四肢,抛掉自己的聪明,脱离自己的形体,忘掉知识(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弃知),谓之坐忘。还有比这更彻底的解决方案吗?真是一种无我的洒脱,非梦蝶之庄周不能为也! 这种对于文化的困惑一直延续了下来。痛苦源源不断。已经困惑的正在困惑——并且继续困惑, 终于使困惑成为十九世纪以来的普遍情绪。 ——道德对生命本能的压制(尼采)。 ——劳动的异化,人失去他的本质而变成为物(马克思)。 ——存在的冥暗(海德格尔)。 ——超我对本我(伊德)的压抑(弗洛伊德)。 ——他人就是地狱(萨特)。 当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通过马尔库塞而握手,现代社会的全部罪恶便被归结为文明对爱欲的压抑,解放爱欲,用享乐原则对抗现实原则,便成为一代人的信条。⑤ 这样,文化危机便先于屁股而被一些大脑酝酿,肯定的意识普遍倒转。人不管是作为社会动物还是符号动物,总是一种异在。人在说话和动作的时候不自觉地背离了自己,距离本真的自我越来越远。先觉者开始在文化之外寻找自我,并把“真实”定义为既有文化准则之外的存在。这时,人类的自我对质往往采取两种形式:反思或反抗,前者是大脑的、智慧的、冷峻的;后者是肉体的、感性的、躁动的。发生在六十年代的“反文化”运动便是一场肉体对理性的 反叛,它的标志是屁股——偏向于舞蹈的活力和激情。作为一种自觉的否定运动,它最强烈的动力来自主动留在整个主流文化之外,但生活在这种文化的阴影中的人们。这是一些为富裕所迫(以往的造反者往往是为贫困所迫)的离心分子,他们大多家境富足,受过高等教育,但不是精英,而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杂乱无章地迷恋马克思和神秘主义、毛泽东和《易经》 、政治和大麻、革命和摇滚乐。没有目标而造反,没有纲领而拒绝,没有未来应当如何的理想而不接受现状。我们与他们之间存在着他妈的什么理由!(不要这些声音!)这一声拒绝使演唱《欢乐颂》的合唱队张口结舌;(废除道德法庭!)更多的脚跟敲打着广场,激动震憾着肉 体和肉体中物质化的灵魂…… 一位西方当代文化学者曾作出这样的评论:在政治上把自由推向极端的是暴君和无政府主义者;在 精神上是诗人和艺术家;在生活方式上是当代嬉皮士——“垮掉的一代”。这一命名使他们 年纪轻轻就进入了历史,并在“主要功绩”一栏醒目地写上三个字:反文化 口反文化与语言革命 对文化的怀疑是从对语言的不信任开始的。当人希望对世界作更深入探究时,一些熟悉 的词语挡住了他的去路——人通过文化烛照自然,文化则把一个语言的世界还给了人类。一切努力都只能到此为止。更透澈的觉悟竟发现连自己也成了符号,现实中的“我”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语义界说,被派定在某一语言系统中,作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名词,被形容词修饰才能获得某种意义,配上动词才能行动。如果说这之前的艺术家们感觉到的是语言的界限,那么现在我们感觉到的却是语言的专制。对专制的反抗是最通俗的行为。 但是,所有的反抗都要受到手段的限制,只要你还在使用语言,你就仍然处于语言的役使之下。“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们的世界的界限”,维特根斯坦不是随口说出这句话的。⑥他一直想寻找一种可能的表达方式,用来超越语言和它的世界。但他很快就明白了:要想冲出语言的界限,要想冲出我们居住于其中的这间玻璃房子的四壁是完全、绝对的无指望的。几乎所有的人都认识到,超越语言的唯一出路是找到一种新的语言,但是新的语言仍是语言。这样, 摆脱困境的方法还是回到了语言中。这便是海德格尔思考过并给予有力表达的:用语言对抗语 言,用语言超越语言。 按照一种最激进的观点:用作实用符号的语言和用作艺术表现的语言之间的对立,对应于专 制和自由。⑦实验文学在语义上造成的混乱,打破了专横的语言形象对人的悟性的压制。句法的消灭,词和句的碎裂,普通语言的爆炸性使用,这些,对于反文化者们已经不够了。他们还要使语言成为一种全身心的自发动作:颠倒、混淆、矛盾、粗俗、赤裸、自褒自贬、暴跳如雷。通过这种强迫的拆解,使原有的意义趋于瓦解,这只是一个方面。更激烈的态度坚持认定:同制度化理性的决裂也一定是同制度化词汇的决裂,因为现有的语言秩序早已成了控制、灌输和欺骗的工具,必须坚决废止!持这种主张的往往是诗人,他们是最彻底的离经叛道者。这个未来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命题,在新的语言姿态中找到了语义上的革命成份:语言的本质就是要抛弃符号的基本意向,超越自我,在它意指的东西中抑制自己,挥发自己。因此,语言的更新从来就是它自身的需要,我们不过碰巧赶上加入了进来。要传达新的意识,必须要找到(或获得)一种反文化的语言。这种语言就在现有的语言中,它们由于某种原因而被拒于主流文化之外,弃置于语言建筑的某个角落或底层,很少被使用,有的甚至干脆被禁止使用。解放这些词语无异于发动一场革命。没有谁能阻止他们。这是对现有语言秩序的挑战: ——有组织的颠倒字义,破坏高雅文化的习惯用法,例如:把花送给防暴警察,借以表达“ 花的力量”——这就不仅仅是一种反讽,而是对权力的蔑视和嘲笑了。 ——创造生词、新词,形成自己的亚文化语言,例如:用“草”指大麻,用“酸”指迷幻药 ,用“远足”指吸毒后的迷幻体验等等。 ——有组织的使用脏话、粗话,把其加诸高雅事物:用性的特征形容总统,用取自生殖系统和排泄系统的表达代替玫瑰、巴赫和爱情。⑧诗歌他妈的!哲学他妈的!艺术他妈的!天堂和地狱、开头和结尾他妈的!这个世界真他妈的…… 这就是你们的胜利吗?语言的破坏产生破坏的语言,犹如往河床里增加了几块石头。众口如流不舍昼夜,终会把这些粗糙的词语磨得光滑无比。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他母亲的! 口反文化与形式革命 对艺术持最激进看法的批评家往往是强调形式的。因为正是形式使艺术超越具体经验而成为人类生活的第二现实。正如我们每个人感觉到的,我们经验到的并不是某个整体、某个局部或某个个体意义的破灭,而是整体统治的加强,人为的强加的统一。因此,我们看到的不是现有结构的瓦解,而是它们的复制和集成。在我们有限的手段中,只有美学形式才能和这种集成对抗。形式是否定,是对混乱、强暴、苦难的征服,即使是在它呈现混乱、强暴、苦难的时候。在这种过程中,艺术通过否定不自由而维护自由的形象,它同时维护了自己,并据此而与现实分庭抗礼。 新艺术家们并不满足于这种激进,他们要创造新的形式。摔碎的镜子无法还原,他们便以碎片作为纲领。他们看到:现代社会是以现实的分解作为特征的,这种分解使任何形式的体系和意图都显得不真实,即使并非不可能。拼凑、粘贴、镶嵌、原作改写,甚至直接使用现成品,都被认为是真实的反映:因为这个支离破碎的现实是无法造形的。他们否认艺术与生活之间有任何差别。过去艺术是一种经验,现在一切经验都要成为艺术。这种新艺术为反映一个主体和客体同时消解,同时被剥夺了话语和形象的世界提供了一面最直接的镜子;对形 式的再分解又把镜子变成了碎片,直到最后和现实一同粉碎、消失。 因此,新艺术家们反对升华,主张原欲的初级宣泄。这首先意味着返回直接性,解放受压抑的感性,并使它开动起来——从感性到感性的原因艺术!反对故作高深,追求粗野、混乱、滑稽。前者通过象征使现实艺术化,使艺术形式化,置换出一些虚假的场景:这便是理想化的世界和它的艺术。伸手看见五指,总抓不住具体的人和事物,总隔着一朵花,使食物难以下咽。捣碎象征的器皿,让肉体在卵石上享受赤裸的午餐。无拘无束的赤裸。直接张口,直接喊叫,直接发怵流眼泪,直接妈妈妈的哭,努力使诗和艺术和生活成为一种肉感经验的泛形式表达。不要形式,消灭那些暗示和隐喻,松动肉体的艺术便像失去贞操的女孩从此来得直截了当。 最后是反对风格。这些反文化者的激烈行为,表明他们反对的不是这一种或那一种风格,而 是反对一切风格,即风格本身。他们把风格视为主流社会的文化标记,是主流社会文化的一种偏见。诗人艺术家强调风格,是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以便把自己和大众区别开来——进而与大众疏远隔绝成为象牙之塔中的贵族。现在他们要来填平这人为的鸿沟。也许这时支配他们的是吸毒和参禅时获得过的那种无个人心理内容的抽象感觉和经验。他们要艺术也和 他们一道迷幻、入定。在埋葬风格的地方,他们开始异口同声地嚎叫,并把这宣布为新世纪 的诞生。他们就这样把艺术家降为普通的角色,用优越感擦脚,使艺术家和普通人没有区别,使艺术家和艺术家没有区别,使艺术和生活没有区别。这正是他们要告诉人们的:无风格的艺术对应于无个性的人群,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千人一面的。 口反文化与感觉革命 这虽然是在肉体中进行的,但它无疑代表了“反文化”最彻底的一面。旁若无人的一步之后,“反文化”便由少数人的愤慨变成为广大的动作,使众多的脚步加入了进来。这也是一种艺术,不需要多少才华就可以创造出奇迹:自己的肉体与感性。从上到下的抚摸千篇一律,使感觉麻木松弛,不管是哪一只手,男人女人都一样麻木。台上台下都一样,生活和演戏谁分得清谁?随时准备进入角色,随时准备走出角色,甚至根本就没有打算过走出角色。反正是老一套的老一套。这个世界是预先设计好的;爱与恨是预先设计好的;每一举手抬足也都是预先设计好的。千篇一律的动作,千篇一律的感觉!这是广泛得多的问题,球已从少数几个人手里传到更多青年手上了,像热带植物一样蔓延的兴奋成为新一代的宗教。这是肉体内的革命,是对人类强加于肉体的种种禁忌的最后挑战。他们对既有文化的憎恶如此之深,以致他们不再信赖文字和其他符号,于是宣言让位于表现,语言让位于行动,让位于有意义的姿态 ——摇滚乐、迷幻剂、群居、同性恋…… 总之,组织我们感觉的恶劣的机能主义必须粉碎!⑨ 这是更异端的行为。他们现在要做的是摧毁司空见惯的感觉方式,按照新的方式来看,来听 ,来感觉新的事物;把解除压制同废除普通的感觉联系起来。迷幻体验就包含着对社会自我的废除——一种人为的、短暂的废除。我在前面说过,这是一些被富裕所迫者,他们反对任何崇高的动机,也没有崇高的动机。无聊是最刺心的痛苦,但不知伤在何处,且无药可治。 你改食一种植物,从未有过的空虚在身前身后、上下左右弥漫,一种生命无法承受之轻,无边无际、茫然无措之轻,使你既不能上升也不能下沉,你感到周围有一种力把你向四面八方拉址 ,使你成为很薄的金属片,很宽很薄,越来越薄……你凝视自己的意识,就像印度教徒凝视自己的肚脐一样。在这种状态中,原有的感觉被废除了,但并没有获得新的东西。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点:一位诗人每次吸毒之后都努力记下他的幻觉,以便证明某种特殊经验的获得。但他最后发现,他每次记下的都是这么一句:“那块香蕉皮很大!”,而这正是每一次迷幻时出现在他幻觉中的东西。 感觉中止的另一种方式是参禅。“反文化”运动的几位中坚人物都先后迷入了此道。这是东方式的神秘主义体验,通过止观静虑,使感觉集中于一点,然后放松,原有的感觉内容消失了,只觉得通体澄明,一种无意识的清醒使你不知所以。这时的感觉已不具有任何对象、任何内容了——感觉的内容消失之后只乘下了感觉形式,即某种纯粹的境界感,我称之为抽象感觉。这与吸毒致幻时的感觉是十分近似的:都是原有感觉内容的废止。道家的“物我两忘”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便是这种状态的最近似的描述。 反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肉感的推崇,故而又有人称反文化为“肉感文化”。“性解放” 这一口号与便是由这些肉体崇拜者喊出来的。群居、杂交、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同性恋,它甚至成为“反文化”运动的标志——几乎所有的反文化分子都被视为同性恋者。在接受《花花公子》杂志采访时,金兹伯格自豪地讲述了从一开始就使他与众不同的同性恋癖⑩。其他人也是这样:直言不讳地标榜同性恋。从人们习以为常的异性恋到同性恋,代表一种感觉的转换。对于前者,它表示一种破坏和中止;在后者,则意味着一种新的感觉的探寻。这是一片完全陌生的情感之域,对于没有过类似经验的笔者和读者,也许永远也想象不出这种情感体验的特异性和震颤强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同性恋的双方决不会都是以同性的角色入场的,一定要有一方被自我派定为第二性;也许还有经常的角色转换:一会儿A为男角,B为女角;一会儿A为女角,B为男角。这种转换不仅使旧的感觉内容无法复原,也使新的感觉系统不能建立。但它毕竟开启了一种新的可能。作为一种情感的反文化行为,它对旧感觉的废止和对新感受的探求永远是第一次的。反文化者们通过自己的肉体试验为人类打开了另一道感觉之门。 口反文化运动与中国“文革”的比较 这里有一段插曲:当西方“反文化”运动风起云涌时,中国正在进行它的“文化大革命 ”。 这仅是一种巧合,还是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事件呢?国内目前对“文革”的研究,主要还是政治的,还停留于“总结经验教训”的阶段,真正文化史意义上的研究,至今尚未展开。偶尔凤毛麟角的一些见解,也是孤立地把“文革”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事件。国外学者则普遍地 把“文革”看作是一场中国式的“反文化”运动。近年来,国内青年知识界也开始有人持此看法。对这种观点我是不同意的。但有一个问题长时间来一直使我困惑: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影响了西方的“反文化”运动,还是西方的“反文化”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现在似乎可以判定:相互影响。由于东西方的文化传统、社会发展阶段和直接触动点不同,它们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两种决然相反的运动: ——首先,“反文化”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抗议活动,它是超政治的文化层次上的困惑的产物。它的兴起没有谁号召,也不需要谁领导,一切都是自发的。“文化大革命”则不是基于文化困惑(连政治的困惑也没有),更不是自发的,它是自上而下,由毛泽东一人领导的一场有组织的从未放弃过控制的、“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政治运动。 ——“反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反权威。它不承认任何权威,反对一切权威,拒绝委身于任何价值、运动和个人。强调个人自由选择,敢于对一切人和事说“不”!“文化大革命” 则是由权威发动起来在权威领导下“大树特树绝对权威”的偶像崇拜,它不允许对“绝对权威 ”和他说过的话以及他肯定过的事表示任何一点怀疑。 ——“反文化”是生命本能对制度化理性的反抗,它要求并实现官能的解放、肉感的解放、两性及同性关系的解放。“文化大革命”则是一个脑袋通过他的嘴操作众多的嘴对生来就战战兢兢的屁股的批判,是制度化理性对本来就被压抑着的生命本能的再压抑。其最终目的是把人变成无私无欲、不知不觉的螺丝钉。 ——“反文化”反对一切真理,主张价值相对主义,没有谁能告诉我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一切全看我喜欢或不喜欢。每个人都可以这样说,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做。“文化大革 命”则奉一个主义一种思想为绝对真理,最最最之后加永远伟大,再加“一句顶一万句”, 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最后发展成一种标准的现代宗教。 ——最后,“反文化”导致文化的全面开放,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使大众文化及各种亚文化 进入文化圈,形成现代文化的多元局面。“文化大革命”则使既有的文化专制进一步强化, 形成前所未有的文化专制主义,演出了一幕由国人自编、自导、自演的既不悲,也不喜,更不正,令人啼笑皆非的“八亿人唱八首歌”,“八亿人看八个戏”的现代滑稽剧。 不管国外学者怎么一厢情愿地认为,真正的“反文化”运动在中国从未出现过,也许,有一天会出现的。 进入八十年代,情况已经大不一样了。“反文化”指向的几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作为人类思维基本形式的逻辑,已被艺术创作(包括科学发现)的直觉、顿悟和众多的超验事实(人体特异功能)所超越;非理性已战胜并取代理性成为二十世纪哲学、心理学的主要思潮,它同时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艺术中的反形式、反升华直接发展为后现代主义,正在成为新的艺术主流;语言经过拆解词汇量成倍地增加,大量俗语、俚语和下流话进入文学并成为新的传统,口语和文学语言的界限已不复存在。但是,我们仍感到身不由己——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也许你们一开始就错了。你们的生存本能极敏感地觉察出了压抑,你们的否定本能便四处寻找压抑者。有一种说法:人是在膜拜偶像时失去自己的。当你们第一次推倒亲手树立的偶像时尚有一种负罪感,以后这种否定便成为生存的需要了。你们造出一个上帝,然后迫不及待地 宣布它的死亡;你们好不容易迎来理性的曙光,很快又公布理性的罪状;反宗教、反王权、反道德、反逻辑、反科学……当这一切都被你们定罪之后,你们似乎觉得过去没找准对象 。砍倒一棵树或几棵树并不能解决森林的问题,必须点一把火——于是你们转向文化,把一切责任归之于它,并宣布你们最终找到了操作并压抑人类生命的元凶。 我说你们还是错了。每一次反文化之后,文化很快卷土重来,轻易地吞噬反文化者,然后收复失地,在暴乱的废墟之上更牢固地重建它的统治。你们的失败包孕于你们的行动中:你们只能在语言中行动,用语言对抗语言,用文化反文化。你们就是语言,就是文化。因此,你们的失败或胜利都于文化无损。文化由于包容了你们而会有某些改变,但文化依然是文化。难道你们至今还不明白你们错在哪里吗?那躲在后面操作并使你们身不由己的并不是文化,而是隐身于文化中的价值系统。它构成文化的基础,但无声无形;它和文化一样古老,但隐藏得更深。你们的错误有时是由误觉造成的:价值操作而永远不在现场,你们便把在场的文化捉住——因为它有迹可求(语言文字和其它符号以及音像等)。这个误会现在该澄清了:所有的困惑都是价值的困惑,一个时代或一种文化出现的危机都是价值危机。反文化者与社会多数的分歧不是政见,而是价值观,我称他们为持不同价值者。他们是文化内部的活力,是一种挑战因素。他们的存在使文化保有一种批判机制,从而使人类的自我质疑成为可能。 现在,我可以带你们去认识价值了。 第二节 近景:对价值的描述 1 这是我施予价值的第一次规定,没有什么可以参照的。价值是太 抽象了,以至于不屑于显示它自己的存在。那些信口开河的嘴没有一张咬住了它的皮毛。滔滔不绝之辞流来流去,继续收网撒网,年复一年依然一无所获。价值是太抽象了,至今仍是一个未解开的谜。对于如此抽象的东西,我只有用它的方法把它抽象出来,并给它一个可描述的形式。 这是我对价值的第一次命名! 1① 无需回避这样的事实:我面对的是一个蒙昧的世界,许多人被价值 所困扰而不识价值为何物。这样,我的界定便包含了价值启蒙。我的启蒙对象不仅是普通大众,更是专家学者即知识阶层的人们,通过价值启蒙澄清他们的浅薄无知不懂装懂自以为是断章取义人云亦云而造成的混乱;澄清他们自己就是混乱。 1② 更大的混乱是由哲学家造成的,他们营造了许多不同的体系,并以各种方式强加给了这个世界。观念操作观念,观念对抗观念,观念诋毁观念,观念阐释观念,观念分解观念,观念重复观念,把这个世界搅得晕头转向,恶心呕吐。多一种体系便多一份混乱。我的工作不是创立体系,而是清理混乱! 1③ 清理应该从文化开始,因为它已混乱了几千年。但在我看来:所有的混乱都是由价值引起的,文化问题的核心是价值问题,所以我的清理从价值开始。 价值:人类生存的自我肯定值; 价值:人类生存意义的结构形式。 作为意义的结构形式,价值给每一种意义提供一个“两值对立”结构:如善/恶、美/丑、真 /假、好/坏等;同时,又给两值对立结构中的每一值规定了相应的价值等级,如下图:

对立两值各自的价值等级之间,相应的层次又可自然构成新的两值对立结构,每一值又可派生出一些价值等级……如此等等。“两值对立”作为价值结构,可能是在价值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故我称它为价值前结构。这一结构可能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模式之一。 1④ 构成一个价值系统,一般需要具备这样几种价值要素: ——价值源(如“上帝”“理念”等)。 ——元价值(如“美”“善”“真”等)。 ——两值对立结构(如美/丑、善/恶等)。 ——对立两值各自派生的价值等级,等等。 2 人对意义的寻求,只是证明了它的前提:人生绝对的无意义; 人对价值的确认,只是证明了它的前提:人生绝对的无价值。 2① 加缪眼里的西西弗斯便是在荒诞中寻求意义,以荒诞为意义的代表。随着一声轰响 ,刚推到山顶的巨石又滚下深谷;西西弗斯跟着向山下走去,走得轻松而坦然。加缪于是露出了笑容:“这就是人生意义之所在”。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种真实:西西弗斯被罚而推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正是意义之石。巨石推上山顶表明意义的获得,巨石滚下山谷表明意义的失落。这循环往复地一推一滚象征了人类被缚于意义之石的宿命。很显然,西西弗斯所有的苦难都是因为这块石头,离弃这块石头,西西弗斯的苦难更结束了,西西弗斯的生命也就结束了;换句话说,西西弗斯之所以成为西西弗斯的全部根据也就消失了。同样,抛弃意义,人的苦难便可能结束;但同时,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依据也就不存在了。 这便是那块石头的全部非物质重量! 2② “带着镣铐舞蹈”,是对作为价值存在者的人类境况的最生动的形容。从一开始, 人类便遵循着价值之舞的规则(犹如言语者遵循着语言的规则,对弈者遵循着象棋的规则一 样)舞蹈着,一面陶醉于镣铐碰击的金属声。生活在希望中就是生活在意义中。尽管所有的希望都是美丽的欺骗,一切努力都是伟大的徒劳,人仍然不能离开意义而生活。这是不可想象的:无意义的确认,将使人类引以自豪的历史变为一堆废纸,将使全部的文化变得一文不值。而人是不能离开自我肯定而活着的。可以这样说,意义作为人类精神的最后依托,犹如盲人手中的拐杖,一旦失去它,人类将茫然无措。取消意义的依托,人类将再次被投入深渊,这将是比失乐园更为巨大的灾变。人子被逐出乐园之后,获得了土地以及复乐园的希望——意义;而一旦失去了这最后一点依托,人将如何安顿自己呢? 2③ 几千年来,人类把自己的影子作为对象追逐,总追不上。有时它已被人踩在了脚下 ,有时甚至从你的眼前消失,成为人的尾巴,人仍拿它无可奈何。因为这是时间的恶作剧,转眼间它又跑到你的前面去了。我看着这些动作,但并无嘲笑之意。有时我甚至被某个热忱的眼神所感动,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这追逐自己影子的队列中去。捉住自己的影子确实是必要的。我要指出的并非这些努力的徒劳,而是那些你追我赶的脚实际上并未移动半步,追求只是形式上的,对于如此重大问题的解决人类并无任何进展。而捉住自己的影子是必须做到的事,一定要做到。这是生死攸关的问题。答案就在它那里。要不我们为什么活着呢?有什么证明我们真正活着呢?捉住它便捉住了生存的根据和理由——还有比这更重大、更值得做的事吗? 追逐自己的影子并捉住它确实是必要的! 3① 根据意义增值的性质,我将价值区分为真价值与伪价值。伪价值即非创造性价值, 即将精神服务于实用目的的符号构成形式。它不创造任何新的意义,而是对已有价值的模仿与重复,进而消耗已有的价值。伪价值通过为某种外部目的服务转换为实用价值,而与价值的内在目的相分离。它主要是一种换取现实利益的手段,具有实用性、现实性和物质性的特点。人的异化是伪价值产生的社会前提,因而它是一种异化价值。所有那些“伪文学”、“ 伪艺术”、“伪诗”、“伪哲学”皆是它的语言表现形式。 3② 真价值即创造性价值,它是某种崭新意义的显现,不管它通过哪一种价值形式,都会给那种形式增添一些新的东西。它具有强烈的非实用、非现实、非物质的特征。真价值又 可分为“相对价值”和“绝对价值”。所有人类已创造出来的和正在创造的价值都是“相对价值”,它们接受已有文化的评价同时评价已有的文化,随之进入文化,构成文化,然后一齐平静下来静待新的冲动;价值的创造者也随之进入文化史成为新的权威。这便是人类所有创造性价值的相对性。而伪价值是不能进入文化史的,即使贸然混入也总会被文化的清理机制相继吐出。那么,有没有“绝对价值”呢?据说有,这便是被人们视为终极价值的那些东西,我称之为元价值,比如“真”、“善”、“美”、“圣”等,人类为接近这些光轮跋涉了几千年,但它们仍是那样远不可及、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它们是人类的一种永远的价值幻觉。 3③ 同时被奉为元价值的还有自由。作为一种价值理想,它被置于这样 的前提之上:价值的各种形式皆可还原为它的某种基本构成材料,如语言艺术还原为文字符号;绘画还原为色彩、线条;雕塑还原为石头、石膏或金属;音乐还原为旋律、节奏,等等。价值本身则只能还原为无——作为对虚无的充填,人类一面创造价值,一面死死抱紧那些终极之柱不放,而在人类所有的价值理想中,只有“自由”能与“虚无”相对抗:它的不确定,它的无限广度和深度,甚至它的形而上美感,都使它与虚无对质而不致被对方吞没。自由对虚无的充填便是充实;人类对自由的追求又充实了自由。 4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创造价值。绝大多数人需要价值,接受价值,消耗价值,但并不创造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将人定义为价值的存在。根据他们与价值的关系,我将人区分为三种,也就是三个等级: 4① 普通人是价值的蒙昧者,他们是人类的多数。在他们头顶始终高悬着这样的律令: “你应该相信”,“你应该服从”,他们相信了,服从了,于是被动便成为他们生存的决定态势:被动地接受价值,被动地消耗价值,并且永远是在实用的层次上接受和消耗价值的。 一切价值经过他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口舌、肠胃后都被物化为一种实用的形式,所有的精神之华一经他们的手触摸便变成了石头。故他们不能识别(也无意于识别)价值的真伪。给他们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告诉他们什么他们就相信什么。这种人是完全实用化的。他们是整个伪价值系统赖以产生并能继续存在的基础。 4② 第二种是价值的自觉者,这是少数人。他们显然是一些优秀分子,他们不再轻易相信,也不再盲目服从。他们自觉地摆脱了接受“价值配给”的被动状态,学会了识别真伪,并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自己认为好的价值。同时,他们自身的价值意识也开始觉醒,某种内在的要求开始萌动。这是一种自我价值确认的需要。这时,他们往往需要选择一项事业,并把它摆到高于职业和日常生活的崇高位置上,希望通过外部(社会)的评价以确立自己的价值。这种“ 价值确立”的具体形式便是社会赋于的某种荣誉和地位。这种人是完全功利化的,他们所做的一切充其量只是对已有的主流价值的重复或解说。他们是既有价值的主要维护者。 4③ 第三种人是超价值者,这在整个人类中是极个别的。在一些时候他被视为疯子,在某些场合他被称为天才。而他本人正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是造化给人类的最大恩赐。作为民族的一员,他和这个民族无关;作为人类的一分子,他和整个人类无关;置身于这个时代,他和这个时代无关。作为新价值的创造者,他超越现世的一切功利,置身于现有的一切标准之外,落脚在现有的一切价值之上。但他同时又是作为一个具体的“人”而生活在群体之中的,因而他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就更微妙了。 我这样描述天才的处境:在庸人的世界,构成天才的那些特异性的东西,在任何时候都足以毁灭一个天才——遗世独立、放任不羁、愤世嫉俗、否定一切,这些都是构成天才的本质特征,又是天才的自毁因素。天才是这样一种秉赋:它在自毁的同时又有一种自成力,以缓解自毁冲动。但是真正的天才,其内在的自毁冲动总是大于自成需要,这便造成了他与现实和整个世界的冲突;这也使他常常与自己所属的民族和人类显得格格不入。天才代表的是一种新价值,他断然拒绝现有价值标准对他的评价,他来是要指导一个时代,直到这个时代接受他的指导,这种对抗才会中止。所以,天才总是在他死后开始第二次生命,而在他活着时总是落寞的。 4④ 还有一种天才类型:他的内在价值的觉悟是和人格的完成同步展开的,这是 一种理想价值人格。在他身上,价值的自觉和“超价值”体现为价值觉悟的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 1)选择适合自我本质的价值参照系; 2)在所选择的价值坐标点上确立自我价值; 3)道过外部评价争取既有价值系统的认可。 □第二阶段: 1)澄清自己与既有价值系统的关系; 2)摆脱外部评价的影响; 3)超越已有的价值标准。 □第三阶段: 1)割断与旧价值的一切关系,使自己成为新价值; 2)自己就是新价值,自己就是新标准; 3)颁布自己——使之成为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 4⑤ 现在我可以来规定新价值了。 首先新价值一定是真价值;但同时新价值又一定是从未有过的价值;最后,新价值往往是与既有的一切价值相反的价值。因此,新价值便必然具有以下特点: ▲否定性 以否定作为创造的前提,即否定性的创造,是天才独有的特权。价值的创造尤其如此。这是因为旧的价值系统一经确定,便成为一种规约化体系,抑制着精神个体的创造。普通大众满足于在这幢恒温状态的居所中栖身,价值创造者却必须打碎这堵无形之墙,在废墟上重建新的家屋。因此,任何新价值的出现便不能不是对既有价值系统的否定;同时,它的出现也必然遭到整个旧价值系统的否定。 ▲拒绝评价 新价值是在已有的价值标准之外的,它是一种崭新的现象,是另一个世界的语言。现有的一切价值尺度都不适用于它,都不能评价它。它太突然了,眩目的光束使所有的人睁不开眼睛,接着是慌乱和沉默。由此造成的伤害维护了它的骄傲。这个世界是不缺少谄媚者的,但是那些瞎子能说些什么呢?由他们作出的评价只会是对它的歪曲,过早到来的赞誉则被它视为耻辱。它自以为是,因此它拒绝一切评价。 ▲自我确认 新价值永远是对事物的第一次命名,并且自我命名。它拒绝外部评价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既有的那一切标准全都在它之下。它需要新的标准,它以自己为标 准。它自己就是标准。故而,它只能自己评价自己,自己确认自己,然后颁布自己——并以 此作为评价世界的新尺度。 4⑥ 需要指出的是,各种伪价值一开始都往往以新价值的面目出现,并自我标榜为新价值 。如新文学后三十年的情况,从“文学艺术为政治服务”到“革命样板戏”是其必然结果;这种“伪文学”、“伪艺术”当时却是贴着“开创文学新纪元”的标签出场的。如果我们稍有一点鉴别力还可发现:一些所谓“新”的东西,不过是已经僵死的旧价值堆中的破烂,如曾经长期被当作“新世界观”的“破私立公”、“大公无私”不过就是儒教思想(孔子的 “克己复礼”,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现代翻版而已。另一种情况要更复杂一些——虽然这也与旧价值有关,但它涉及的是旧价值中仍有生命力的那一部分。在唾弃伪价值之后 ,人们很自然地转向传统的旧价值系统,于是释道沸扬,新儒学盛行。当李泽厚自信地宣称“走自己的路”时,他正自信地走在古人踏出的路上,这时,旧价值往往被当作新价值重提。这种情况在一些青年学者转向国外寻求某种启示时就更明显了:西方近、现代的某些价值思想通过翻译而成为一些人的价值标准。当刘晓波举旗讨伐李泽厚时,我看到的却是尼采对孔子的一场拳击,这场拳击不管谁胜谁负都值不得喝采。如果要打,我将用自己的拳头,并且自己出场——不是孔子,也不是尼采,而是我自己! 5 对应于价值存在的三个等级,我将评价划分为三种层次,即伪价值评价、价值评价和超价值评价。 5① 伪价值评价并不创造价值,而只能制造价值错觉,即使被评价者自以为有价值,其原因在于评价者本身无价值——他依据的并不是某种价值标准,而不过是一定时期社会的或政治的需要尺度。这种评价与价值无关,它仅仅是社会按照它的需要程度对那些迎合需要者给予奖励并使之立即兑现为一种现实利益的方式罢了!中国文化界的一切堕落现象,如“御用评论”、“马屁评论”、“利益交换评论”等皆属此例。这种伪评价与伪价值同值,互为条件而存在,它使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一时走红又转眼消失。 5② 价值评价由某一价值系统的代表者作出,他不自觉中用一种价值尺度对被评价者作出评价,但他依据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所代表的那个价值系统的标准。这把道德的或审美的尺子曾评价过他,并通过对他的接受把他变成了这个价值系统的又一把活的尺子,现在轮到他来评价其他的人和事了。肯定性评价表示他背后的价值系统对被评价者的认可;否定性评价意味着被评价者没得到那后面的价值系统的承认。价值系统——评价者——被认可者之 间一般是同值的,故能相互评价,互相认同。通过这种评价和认同使原有价值系统得到了充实和强化。这便是价值评价的功能。 5③ 当评价出自新价值创造者之口时,世界便开始变样了。所以,只有 “超价值评价” 才是创造性评价,它是由新价值的代表者作出的,因为评价者自身就是价值,所以他评价便创造出价值。“点石成金”的古老愿望在他这里第一次成为现实。他说石头是金子,石头就变成了金子;他说鱼是鸟,鱼便飞上了天空。他通过了评价将价值赋予被评价的事物,被评价者从他那里获得价值犹如月亮从太阳获得光。只有在这时,评价才成为价值创造的一种形式。 6 迄今为止,人类给自己创造了五个价值系统,这便是西方的希伯来文化、古希腊文化和东方的儒、道、佛。它们给我五把质地各异、形状不同的钥匙,每一把钥匙都可能使你步入迷途,把你置于万劫不复之地。我决定破门而入—— 6① 一般宗教给人的印象仿佛是与价值无关的,似乎它关心的只是人的灵魂的皈依—— 即今生和来世的问题。基督教也是这样。但如果我们深入一些便会发现:一切宗教的前提也都是价值的。在《圣经》中,善恶之树先人类而生,亚当和夏娃偷吃的禁果即是善恶果,智慧即是知善恶。天堂和地狱作为价值的象征,分别代表善与恶这两值。耶稣不仅是价值的体现者,同时成为纪元的依据——时间从他才开始流动了。这样,一个以上帝为价值源,以善为元价值,以善/恶为两值对立结构的完整的价值系统便形成了。 基督教主要是一个道德价值系统,它的善恶前提是“原罪”,即由于人的始祖违犯了上帝的律条(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乐园,这一罪过便成为整个人类的原罪,一直传至后代!人活着的意义就是赎罪。基于这一前提,上帝总是和人作对:将人的始祖赶出乐园;罚人类受苦;用洪水淹没人类;变乱人类的语言,使人类语言不通——作为元价值的“善”便必然是对人的生命本能的克制、压抑了。 6② 古希腊文化的情况正好相反。作为一种更古老的价值,它不是结构为宗教,而是结构在神话和哲学中,并以此影响西方世界的。虽然在它的神话传说中也有善恶观念(如描写 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时从各种动物的心撮取“善”和“恶”将它们封闭在人的胸膛里),但构成古希腊文化基础的不是道德价值。古希腊神话中没有天堂、地狱和死后赏罚的观念,诸神的行为是在善恶之外的。在诸神谱系中,决定神祗等级的是力;在神话中起决定作用的另一种力量是命运。命运便是诸神的意志。俄狄浦斯杀父娶母是命运导演的悲剧,但并不包含善恶意义。整个古希腊是一个大和谐——神界的和谐,神界与人界的和谐,神、半神半人和人共处于一种和谐的秩序中。古希腊哲学据此把“和谐”作为美,并把美奉为最高的价值。想想特洛伊的故事吧,那场持续了十年之久的战争不就是为一个海伦吗?而故事中的海伦已不是作为一个女人,她已上升为一种美的象征了。古希腊就这样通过它的神话、哲学和艺术,构成了一个以“理念”为价值源,以“美”为元价值,以美/丑为两值对立结构的价值系统。 如果说希伯来文化提供的是一个神本的、以上帝意志为中心的、一元的、决定论的,以及重理智、重来世、重理性、主张克制和节欲的价值系统的话,那么古希腊文化贡献的则是一个人本的、以生命本能为中心的、多元的、非决定论的,以及重热情、重现世、重感性、主张个性和纵欲的价值系统。西方思想史中的任何重大事件,都是这两大价值系统的冲突。近代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尼采便是以古希腊价值反对基督教价值系统的范例。 6③ 这里顺便谈谈尼采。据说我接手的是被尼采的铁蹄踏得杯盘狼藉的世界。所有的事物都被他的口味改变过了,包括每一块石头。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尼采对旧价值的批判显然被夸大了。他以美食家的舌头品味世界,把人生视为艺术,用美的评价取代善,不过是用古希腊酒神取代基督教上帝罢了!他的目光始终游离于古希腊和希伯来文化这两大价值系统之间,并最终决定用前者取代后者,故他的批判视野并没有超出他置身其中的两大价值系统。他的“重估一切价值”不过是以古希腊文化中的酒神精神(生命本能、强力意志)为价值出发点,对统治西方一千多年的基督教价值(主要是善)重新作出评价,然后实现价值的倒转——即否定基督教肯定的一切(所谓善的内容,如节制、利他、同情、谦卑、和平等),肯定基督教否定的一切(所谓恶的内容,如纵欲、利己、冷酷、傲慢、仇恨等)。他所做出的肯定和否定使他深陷于双重的价值前结构中而不能自拔,因为供他选择的两大价值系统自始便在更大范围内构成两值对立的价值结构,对这两值中的任何一值的肯定和否定都使这种批判归于无效——因为你仍处于价值前结构中,你自己就是这一结构:你肯定的那一值构成你的肯定值,你否定的那一值构成你的否定值。尼采的局限在于:他虽然对基督教价值(主要是善)表示了怀疑,但并未跳出西方传统的两大价值系统,更没有从根本上对价值本身表示怀疑,这就使他的批判仅仅成为一次价值转换——他对基督教价值的批判最终使他成为另一种传统价值的化身。 6④ 儒家思想是彻底功利化的,虽然孔子曾有一次在江边发出过“逝者如斯”的浩叹,但他从未放弃过他的价值理想。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儒学,既带有社会价值倾向,也包含伦理价值的成份,准确地说,是一个伦理化的社会价值系统。儒家思想之所以对国人造成如此深刻持久的影响,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基于亲缘人伦关系的伦理价值规范。 儒学即礼学。作为一种等级规范的“礼”早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了。孔子的贡献在于:为了使 “礼”继续合理,他提出了“仁”的概念,以仁释礼,以仁充实礼,使礼人性化、伦理化、 价值化,由此而使礼获得了形而上的价值学意义。 在儒家的系统中,“仁”既是价值源,也是元价值,这是它与其他价值系统的不同之处。孔 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又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前者是把“仁”看作人的行为达成的某种主观状态,后者的“仁”便成为某种本体性的、普遍的东西了。以后的诸多解释,不管是孟子的“仁,人心也”,墨子的“仁,体爱也”,还是程颢的“与物同体”, 周敦颐的“以生解仁”,都仍是把“仁”看作某种两可的东西——很有些近似于“善”这个概念,它既是一种普遍的价值理想(元价值),又是人心所具有或应该具有的道德情操。礼便是等级规范,是为了“定亲疏、分贵贱、别同异,明是非”(《礼记•曲记》)而有的。它不仅以“己”(自我)为否定值,构成两值对立结构(克己复礼:礼/己),还对社会伦理的各个方面规定了若干等级,这便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父义 、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等。这还不够,你还必须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才能成为“丧我于礼,立身成仁”的正人君子。这后 一点正是儒家的人格理想。 6⑤ 道家是和儒家截然不同的一个价值系统。儒家强调的是一种善的价值,即体现于人与人的关系中的“仁”;道家强调的却是“真”(法天贵真)。“真”即是道,即是自然,也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关系。总之是一种自然价值。道家是反对社会伦理价值的。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庄子斥儒家的“礼”为“道之华而乱之首”,认为正是这些东西蒙蔽了人的自然本性,只有“绝仁弃义”,打碎道德伦理,人才能恢复纯朴而与自然化一。但是自然并不是道家的价值目的。在道家看来,生命的长存是唯一值得人费心的事,除此之外的一切( 包括功利)都是身外之物。人终日挥形于利禄,劳神于功名,是违背人的本性的,对于生命来讲是一种损失。损之又损,人便离“道”(真)越来越远了。道家要告诉人的是返归自然的方法,这便是“绝圣弃智”,摆脱物役、形役、名役,使人由“社会人”还原为自然人。但这还不是道家的最终目的。和儒家追求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立功立言:不朽)不同,道家关心的是人的生命价值的长久(延年益寿:长生)。道家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命价值也就是自然价值。现在道家要告诉人的是怎样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中保真全性——它的最高理想当然是长生不老,即人的精神和肉体的不死,这才是道家最终的价值目的。那些“入水不濡、入火不热”的真人,“外死生,无始终”的至人,乃至于“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便是道家的这种生命价值理想的体现。不仅如此,道家还为它的精神养生哲学提出了具体的步骤和方法,这便是“齐物”(取消价值标准),“忘我”(取消价值自我),“无为”(取消价值创造)。其目的皆是为了使人归于自然,顺于自然,最后化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真一之境(成为自然),也就天长地久,无死无生了。 将这两大价值系统试作一对比,结果是很有趣的。 儒家价值观是积极入世的:出将入相,立功立言,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进”;道家的价值观是积极出世的:清静无为,养真全性,也可用一个字来形容,这便是“退”。中国这块狭窄的精神空间之所以能容纳这两种相互对立的价值系统,在于它们符合中国知识份子的心性,进则匡时济世,退则独善其身。“儒道互补”可使国人进退自如——进,进得名正言顺,退,退得很有境界。这样,不管成功与失败都可以心安理得了。 6⑥ 同是东方思想,佛教的价值前提却与儒家和道家截然不同。在佛的眼里,人生是苦 难(苦海无边),生存即是苦(苦谛),“苦”字即是人子面容的象形:双眉是草字头,两眼和 鼻子合成十字,嘴就是口字。进一步说,人即是苦。佛爱用的形容词是火:“一切都在燃烧 。眼睛和一切感官遇风就着。燃烧着情欲的火、仇恨的火、虚妄的火。这火由于出生与死亡 ,由于痛苦和狂喜,由于悲哀、受难和绝望而越烧越旺。一切都在火焰之中。整个世界都被浓烟所笼罩,整个人类都将因燃烧而耗竭。”(《火诫》)⑾所以佛叫人戒火。在佛看来,人生的意义并不是追求快乐,而是超脱苦难。首先把人置于一个大痛苦的循环中 ,再指出痛苦的根源和解脱的方法。这大循环即六道轮回;解脱的方法便是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解脱(熄灭生死轮回)后获得的境界便是涅廙。 佛教的价值系统包括两部分。 第一为真假观,这是有关人和世界的真相问题。我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吗?我通过语言概念 对事物的认识是真实的吗?我自身的各种欲望是真实的吗?“我”是真实的吗?佛的回答是否 定的。佛教把“世界”视为假有,把“我看到的现象”视为假相,把“事物的名称”视为假 名。连“我”也不是真实的,“人我空”、“法我空”。实相即是无相,即是性空,即是唯一真实,永恒不变的本体:真如。尽管佛教教义体系繁复,许多概念往往可以互换,且表达无常,意义不定,但它还是给我提供了一组“两值对立”的概念:性空/假有;实相/假相;真 性/假名。 第二是善恶观。佛教把人生置于否定性的前提上,但对善恶的认定却是根深蒂固的。佛教教义 中不仅有“五恶”、“十善”的戒律,而且特造一因果之轮,把人投入其中,使其在善恶之道(三善道,三恶道,是为六道)中循环轮回。佛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不妄语、不饮酒”视为善;把“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视为恶。又说:“顺名为善,违名为恶”(《大乘义章•卷七》)。简而言之,善即是佛性,信佛即是从善。在其他方面,与善相关联的是“净”,与恶相关联的是“染”。净而真,染而妄。在更广大的范围内,作为善恶之象征的则是天(天界)和地狱。 以佛教的真假观作为背景,以佛为价值源,以善为元价值,以善/恶为“两值对立”结构, 以人对苦难的解脱(涅廙)为价值目的,这样,一个佛的价值世界便完成了。 6⑦ 最后谈谈实用主义。科学杀死了上帝,但促进物质文明进步的科学精神从一开始就是功利主义的,它只求人类物质利益的增殖,而忽略人的内在要求。物质越增殖,人的空间越小,到后来舞台上只见椅子走动物欲张牙舞爪变换着各种脸谱无处不在所有的眼球都生满了铜锈…… 处于这一物化过程中的现代人感觉自己越来越小,孤独感、陌生感、异化感、荒诞感……由此而生。面对这一过程,诗人、艺术家、哲学家只有两条出路:逃避或是反抗。逃避有三种方式:或逃进艺术(在幻想中生活。唯美主义。卡夫卡、博尔赫斯、王尔德),或逃向原始( 高更的塔希提岛。兰波的阿比西尼亚),或逃进宗教(艾略特改信新教,金兹伯格改奉禅宗) ;另一种选择:疯狂或自杀——这既是反抗的方式也是结果(尼采疯狂。普拉斯、塞克斯顿自杀。梵高集疯狂与自杀于一身)。 这便是希腊神话中预言过的黑铁时代! 这便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断言的骷髅地! 在巨大的意义空白之间,实用主义以新价值的面目登上了二十世纪的讲台。皮尔士宣布:“ 存在就是有用”⑿;詹姆斯说:“有用即是真理”⒀。这是物化心 态的语言。实用主义是一种物质化哲学,一种功利价值论。作为物化时代的价值观,它本身就是物化的产物,就是精神被物化的结果。在传统的五大价值系统之后,实用主义并未提供任何新的前景。作为一种价值观,它仅仅是对物化现实的认同,即把实用价值作为唯一的价值,因而到头来它建立的只是一个伪价值系统。但是它将很物质地活下去,直到新的价值出现并取代它。只要物化过程继续下去,它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另一种皮肤的价值信念——此刻我站在中国,千万双脚踏响了现代文明的第一个阶梯,第二个……然后奏成一支乐曲。不管是手指的兴奋还是耳朵的灾难,这支乐曲必须奏下去,一个动机必须立即直接地移向下一个动机,永远、永远一个动机必须、必须立即向另一个动机发展。人们在演奏时同时被改变着,这支乐曲必须奏完,不管终止音程是一个协合和弦还是不协合和弦。脚跟共鸣着。西方人经历过的炼狱中国知识分子必将要经历——现在我们已踏上各各他。这是痛苦的进步,物欲之唇已使一张张抽象的脸痉挛变形,这是进步的痛苦!继续变形,人将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为自己的异在。 除了逃避与反抗之外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 7 这便是人类精神的全景。已有的全部文化,建立在传统的五大价值系统之上。我们相互安慰和自我安慰,相信我们在不断地创造着奇迹,实际情况恰好相反:几千年来,人类在这方面并未前进半步。一部人类思想史,就是这五大价值系统互相冲突,互相影响,彼此消长的历史。以后的哲学家们所做的不过是对这些价值的阐释和再阐释,迄今为止的全部价值活动,都只是这五大价值系统的延续和重复,而不包含新价值的因素。现有的一切价值,成为从祖先到我们无数代人代代相承的价值成见,从内到外阻碍着新价值的诞生。因此,为了创造新价值,便必须反价值。 第三节 反价值:意义的重建 至此,我已告诉了你们什么是价值,但还未指给你们价值在哪里,它藏身在什么地方。 如果不能做到这点,我对价值的批判将成为一句空话。又一道门在我身后猛然关闭,我只有冒险一试,但愿我们能一道活着出来。 价值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它无所不在又了无踪迹,这是因为人们没发现它隐身的居所,所以抽象的批判只会使它大失面子,而丝毫无损其真身,它依然无处不在又了无踪迹,使那些 易宣布胜利的批判者无地自容。 因此,对价值的否定和清算完全是两回事,否定作为一种态度,只需要勇气就够了,甚至可以学“垮哥”以屁股的愤怒来表示;清算则还需要智慧。它需要提供一种方法,使清算者进入价值系统内部,搞清楚价值的结构,再找出价值的栖身之所,然后把它从隐身的地方 一一挖出来,加以捣碎。这便是我为自己规定的任务。 1 在我之前,所有对价值的思考,都倾向于在词语之外 发现某种终极价值或价值源,于是“上帝”、“理念”、“道”、“真理”等候选者便出现了。在一阵惊喜之后人们终于还是发现:这些终极价值也只是一些词语——词语之外并无所指,故它们作为存在只是一种词语的存在。某个终极词语作为超级能指词,一般总以显要的位置凸现在语言中,并有若干符号围绕它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系统,它作为意义之王雄踞于这个系统的中心,赋予其它符号以等级和意义。也因此,这些终极词语有时被看作价值的始源,即一切价值得以发生的源泉;或被看作某种价值目标,使所有的词语向它靠拢。不管“始源论”或“目的论”都是把终极词语当作终极价值,他们信仰的仍是假想中的某个绝对的东西。这种信仰发展起一种按照价值词的等级来整理和排列世界的方式,并最终在语言中建立起一个价值词语等级制。 现在我们已开始接触到价值了。 如同“上帝”、“真理”一样,价值在词语之外并没有它的所指,“真”、“善”、“美 ” 、“圣”、“爱”作为价值只是一种纯粹的词语事实。我称它们为元价值词。元价值词一般被视为终极价值,它们共同以“上帝”“理念”这类终极词语为价值源,然后分别在各自的价值系统中占据最高的位置。 元价值词作为纯粹的语言成份具有极大的构词能力,它一方面作为独立的词语,一方面又可 作为词根构生新词。这些由它构生的词语一般都具有价值含义,例如: 真——真实、真诚(形容词) 真理、真相(名词) 善——善良、慈善(形容词) 善心、善行(名词) 美——美丽、美好(形容词) 美人、美名(名词) 圣——圣洁、神圣(形容词) 圣地、圣母(名词) ——这是元价值词的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它的透明性,即不可定义或无须定义。几乎每一个元价值词都是不可解释的:美是什么?美就是美,千百年来哲学家们一直想界定它,有了千百种定义之后,人们终于还是决定放弃这种努力了。第三个特点是它的构成性。毫无例外地,每个元价值词都必然地要形成一个以它为圆顶中心的价值系统,如美——艺术价值系统;真——认知价值系统;善——道德价值系统;圣——宗教价值系统。这些特点使元价值词成为价值评价的标准,评价活动则由一般价值词担负。 一般价值词的情况要更复杂一些。超越于所有语法规则之上,在我的考察中,人类的语言活动总由两大部分构成,这就是描述和评价。描述是人类通过符号对世界的认知和模写,在语言中一般由名词和动词担任;评价则代表某种主观的价值判断,大多数时候是价值强加,一般由语言中的形容词、副词也牵涉一些名词和动词进行。比如“一匹马”是描述,“一匹千里马”则是评价;“他坐在沙发上”是描述,“他很气派地坐在沙发上”就包含了评价;“ 树上开满了粉红色的花朵”是描述;“树上开满了美丽的花朵”就包含了评价。这些句子中的评价成分便是我所说的一般价值词。根据这些例子,我这样来判别价值词的特点: ▲价值词是语言系统中的定值成分,一般皆可构成“两值对立”结构; ▲价值词主要用于评价,一般没有描述作用; ▲价值词往往也和其他语言成份一齐用于描写或叙述,但它在其中的作用主要还是评价性的 ——即有评价的描述或描述中的评价。 价值词的词汇基础是形容词,但并非所有的形容词都具有价值含义,能作为价值词的只是其中表示事物性质的那部分形容词,我称之为价值形容词,比如:“好 朴素 优秀 诚恳 坦白 卑鄙 自私 美妙 高贵 华丽 真 假 勇敢 活泼 大方”等。而另两类形容词 ,如表示事物状态的:“高 低 平坦 宽广 雪白 金黄 湛蓝 绿茵茵 方方的 圆圆的 模糊 清楚”等和表示物体声音的象声词“丁丁当当 哗啦啦 轰隆隆”等则没有价值 含义,不属于价值词。语言系统中的价值词还包括少数名词和动词,如名词:“美女 奖章 英雄 名流 名著 导师 圣经”,动词:“赞美 批评 批判 夸奖 美化 崇敬 蔑 视”等,前者我称之为价值名词,后者我称之为价值动词。 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即一些非价值词在特殊的语境中往往可以转化为价值词。非价值 词转化为价值词,一般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①需要一个否定值,一齐构成“两值对立”结构; ②由描述转为评价,主要是由对自然事物的描述转为对人及其行为的评价。 属于褒义词和贬义词的一些词语成为价值词,便具备了这两个条件。一褒一贬已构成了两 值对立结构;而那些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一带上褒贬色彩,便成为对事物的带有感情倾向的 间接评价了,并且这些或褒或贬的评价主要是对人的。 两个条件只要具备其中任何一条,便可转化为价值词。 具备第一个条件的,例如“文明”,作为抽象名词本身并无价值含义,但一经获得“野蛮” 这个否定值,并与“野蛮”一词构成两值对立结构,词的功能即由描述转为评价,便成为价值词了。而上面的形容词“湛蓝 金黄 丁丁当当”等终因没有否定值,而不能转化为价值词。表示事物性质的形容词里,反义词的比例最大,因而价值词的比例也最大。 具备第二个条件的,例如“高大 光明 宽广 狭窄 红黑”等事物状态形容词,在用以形 容自然事物时并不具有价值含义,一旦用于形容人,如“高大的形象”,“心胸宽广”,“ 心眼狭窄”,“前途光明,“一颗红心”,“黑心肠”时,就获得价值含义而转变成价值词了。 如果从词义的发展变化来考察,我们还可以发现非价值词转化为价值词的另一种途径:多义 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 例如: □尖锐: “把锥子磨得非常尖锐”(基本义•描述•非价值词); “他看问题很尖锐”(引申义•评价•价值词)。 □光彩: “晚霞放射着光彩”(基本义•描述•非价值词); “这种行为是很光彩的”(比喻义•评价•价值词)。 我的研究已进入句式了。评价使非价值词转化为价值词;价值词的加入又使句式由描述转变为评价。比如:“这个人”是描述句,“这个伟人”、“这个圣人”、“这个坏人”、“这个勇敢的人”,句式结构没变,但由于价值名词“伟人”“圣人”和价值形容词“坏”“勇 敢”的加入,其句式功能便由描述转变为评价了。 元价值词与一般价值词的区别在于,元价值词是不变的,它具有某种恒定性,因此而成为人类思考的永恒主题。一般价值词除一部分外,大多数不很稳定,处于经常的生成变化中。如果说元价值词是意义之母,一般价值词则只能在某一价值系统中获得意义。 在语言活动中,元价值词构成价值标准,价值词则依据价值标准进行评价,人类的全部价值活动便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语言对语言的操作! 现在我可以指给你们价值的所在了—— 所谓的“终极存在”不过是终极词语的语义幻觉;所谓的“终极价值”也只不过是元价值词造成的语义幻觉。作为一种无所指的纯粹词语事实,价值既定为某种意义的结构,只能通过词语显现并栖身于词语中。这样,我便最终抓住了它的尾巴:词语是价值的居所。  2在我直捣价值之巢前,还有两件事要做: □ 清除伪价值 这本来不是我的任务,但由于伪价值的存在而造成的价值混淆 ,使我对价值的勘察雾霭重重;并且,由于伪价值的存在作为一种词语事实已经形成一个模仿系统,生产出更多的模仿者。伪价值为思想专制服务,并以权力为其背景这点,使它成为创造的敌人,因此,价值清理的首要工作便包括对伪价值的清除。现在我宣布: ——所有那些通篇“革命理想”或永远不死的“革命浪漫主义”和歌功颂德、粉饰现实的“ 革命现实主义”作品皆是伪文学,把它们从文学中清除出去! ——所有那些扼杀人性的伟大谎言,窒息创造的“绝对真理”皆是伪哲学,把它们从哲学中清除出去! ——所有那些为发表而分行排列的“生活诗”、“生产诗”、“政治诗”皆是伪诗,把它们从诗中清除出去! ——所有那些与艺术的内在目的相分离的符号构成形式皆是伪艺术,把它们从艺术中清除出去! ——所有那些以重复古人、洋人、死人思想为己任的大脑皆是伪哲学家,把他们从哲学家行列中清除去了! ——所有那些以现实功利为唯一的价值出发点和价值归宿的追名逐利者,皆是伪诗人,伪艺术家、伪作家,把他们从诗人、艺术家和作家的行列中清除出去! □中止五大价值系统 传统的五大价值系统,迄今仍是人类精神的主要操作者 。五根手指合拢又张开,人类便走着莲花步。摆脱这种处境的努力曾由个别思想者发起,结局不外乎失败或疯狂。曾有过的一次最激烈的反抗也只是限于用一种价值批判另一种价值,人类的处境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多少。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断然中止这种魔术: ——取消原罪。还人以一个无罪的前身。你是自由的。在你之外无所谓善恶 。上帝不过是一个外星人。你就是此岸。你就是彼岸。你就是你的地狱和天堂。一切全在于你自己选择。 ——打碎古希腊瓷瓶。那上面是海、葡萄园和橄榄林围绕着一位少女。这是和谐之美,希腊和整个世界都被一滴酒和这张嘴宠坏了。只有打碎它,人类才会恢复放任而无敌。 ——捣毁因果之轮。以三界为过场,你无悲无喜,便无一丝牵挂。何言生即是苦,生也是乐。两相抵消,于你丝毫无损。大恶与大善相通,六道毁弃之处,遍地莲花开 。 ——取消仁。不管“仁”是作为道德本体,还是某种情感行为,都是要使“ 礼”所规范的社会等级伦理化、神圣化、永久化。只有取消它,才能使精神个体从抽象的社会结构中解脱出来。 ——取消道。不管“道”是宇宙本体宇宙精神或其它什么,反正“道”是不可道,不可知的。对不可道之“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进而言之,既然“道”是无,无不可知,而老子偏要别人“忘我”而归于大化——归于一个连他自己出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 岂不是很荒唐吗!所以取消“道”便是变“静”为动,变“忘我”为强我,变“无为”为敢为。 现在我已站在价值之门前,直接面对着价值了。 这是人的自我对质——你面对自己虚假的本质和骄傲的影像,更需要百倍的决然和勇气。许多的手在这之前就握成了拳头,猛烈地擂打着另一道假门,种种徒劳通过我再次觉醒为一次暴动。这纯粹是我的手,它早就期待着出手一击了。 □取消“两值对立”结构 “两值对立”不仅是价值评价的方法,也是价值的结构。作为结构,它将意义武断地划分为肯定与否定两值,并给每一值设置若干等级, 通过价值染色使其定值化,进而在语言中构成一个两值意义系统。作为方法,它以元价值词为标准,对事物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将“两值对立”结构强加给所评价的事物。同时,语言在肯定与否定的评价活动中,给人类的思维以一个“两值对立”的确定形式,无论东方西方皆无例外。因此,我的批判便不能不首先指向它。 ——打破两值评价 取消语言中的肯定值与否定值,不再非此即彼,不再非好即坏,不再以“是”与“非”看待事物,把词语从价值的双重胁迫下解放出来,使语言由确定的两值变为多值乃至无穷值,最后成为无值的能指系统。 ——取消褒义/贬义 消除词语上沾附的情感色彩,如果不能,就连词语一齐清除。通过情感渗透,使词语带上褒贬倾向,是“两值对立”结构的又一种形式,必须坚决粉碎,并将褒义词和贬义词从语言系统中清除之。 ——清除反义词 这是两值对立结构的最后一张嘴脸,它通过意义的对立来构成自己,并深入到整个语言系统中。“伟大”一定有“渺小”,“高贵”一定有“低贱”,“ 好”一定有“坏”,相反而相成,“两值对立”结构便完成了对语言的定值。只有清除反义词,才能摧毁“两值对立”结构在语言中保留的最后一块飞地。 在取消“两值对立”结构之后,我还要顺带取消哲学中的“两极对立”命题。 自古希腊以来,整个西方哲学便是建立在这种“两极对立”之上的:主观/客观、精神/物质 、内容/形式,等等,虽然这些命题属于认知范畴,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含义,但其结构的“ 两极对立”式很容易便导向价值性。当论者偏执于某一极时,对此一极的强调便很自然地成 为肯定值,而另一极便成为否定值。如强调“物”者,“物”便成为圣物,“心”则成为异端,“唯心主义”便成为罪状;强调“精神”者,“物质”便成为贬抑对象,“物质决定论 ”便成为否定性词语,如此等等。这些皆符合我在前面描述的非价值词转化为价值词的两个条件,特别是第一点:“需要一个否定值,一齐构成两值对立结构”。取消“两极对立”命题, 才有可能最终消除价值对认知的操纵。 □取消价值评价 评价作为价值操作的主要形式,总是在已有的价值规范内活动的。既有的价值标准形成一个时代的价值成见,并成为价值评价的尺度。但是,这只是表面的情况。实际上,评价可能是和人类的价值需要同时产生的,如果不是更早的话。因为正是评价使大量的价值词得以产生,并且继续产生着新的价值词,使既有的价值系统得以长生。时至今日,在具体的语境中,使非价值词转化为价值词的也正是评价。因此,只有取消价值评价,现有的价值活动才会中止。 取消价值评价的具体步骤如下: ▲清除语言系统中的评价成分,只保留其描述和叙述的功能,使语言摆脱价值负荷,成为描 述性的符号系统,以适合于人类非价值地描述世界的需要。 ▲清除每一个句子中的评价词语,使单句或复句的句式功能由评价转为描述。如:“树上开满了美丽的花朵”(评价句),清除“美丽的”便成为描述句:“树上开满了花朵”;“一个伟大的人”(评价句),清除“伟大的”,便成为描述句:“一个人”了。等等。 ▲中止多义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只在基本义上使用它。多义词的“引申义”和“ 比喻义”往往把描述转变成评价,例如: □狭窄: “谷口很狭窄”(基本义•描述句); “他的心胸很狭窄”(引申义•评价句)。 □辉煌: “日出东方一片辉煌”(基本义•描述句); “斗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比喻义•评价句)。 只有取消了多义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才能中止词义由描述向评价的转化。 □清除价值词 如果说“两值对立”是价值的结构形式,“评价”是价值活动的主要形式,那么,价值词就是价值的存在(显现)形式。词语定值即是观念定值。无处不在的价值活动便是这种自成系统的价值词对观念的操作和自我操作。现在是对它们进行清算的时候了。 ——将元价值词“真”“善”“美”“圣”“爱”等从语言系统中清除出去(取消终极 价值)!顺带将那些被人们视为价值源的超级能指词:“上帝”“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道”等从语言中清除出去(取消终极存在)!这些抽象词语造成普遍的价值幻觉,使人类几千年来原地发呆,寸步难进。 ——将所有那些价值名词,诸如:导师 勇士 智者 首长 天赋 才华 荡妇 老师 哲 人 名胜 美景 大师 领袖 帮凶 好人 坏蛋 先躯 恶棍 叛徒 二流子 英雄 美 女 美学 美术 抱负 高见 谬论 优点 缺点 权利 权威 权势 理想 信念 威望 道德 道义 品德 笨蛋 圣母 圣地 天堂 地狱 君子 权杖 宝石 宝剑 圣经 圣贤 奖章 奖品 奖状 杰作 败笔 名流 名著 名人 名誉 声誉 荣誉 天才 天 子 蠢才 庸才 人才 人杰 英烈 功劳 功勋 丰碑 罪恶 善心 善行 人格 人道 尊严 成就 成果 雄心 贵族 贫民 优越感 自卑感,等等,从语言中清除出去!这 些价值名词将极端的价值含义一次性地强加给事物,使命名成为价值判决,使称谓成为价值 认定。 ——将所有那些价值动词,诸如:发展 美化 奖励 进化 进步 鼓舞 鼓励 惩罚 赞美 批评 批判 赞扬 牺牲 献身 鼓吹 煽动 向往 神往 信仰 崇敬 鼓动 复 兴 振兴 振奋 振作 奋斗 奋起 信任 迷信 供奉 反抗 蔑视 轻视 尊敬 破坏 建设 革命 革新 背叛 压迫 追随 剥削 服从 感召 感化 敬重 敬仰 标榜 鄙夷 热爱 同情 拯救 赞赏 赞叹 觉悟 觉醒 失败 成功 胜利 奉承 吹捧 投 靠 推崇 奉献 贡献 完善 保卫 希望 升华 堕落 沉沦 超越,等等,从语言中清 除出去!这些价值动词使人的行为定值化,把人变成为一种纯粹的价值动物。 ——将所有那些价值形容词,诸如:伟大 恢宏 崇高 渺小 高贵 卑贱 优秀 优越 正直 善良 气派 宏伟 反动 庸俗 粗俗 神奇 神圣 庄严 清高 好 单纯 热情 热心 热忱 严肃 严竣 英俊 轻佻 轻浮 平庸 淫乱 荒淫 狂妄 猖狂 刚直 梗直 谦虚 谦卑 谦恭 杰出 了不起 高洁 高雅 圣洁 纯洁 天真 高尚 狠毒 恶毒 华丽 艳丽 冷漠 温柔 大方 残暴 慷慨 宽容 大度 英明 丑陋 宝贵 懦 弱 邪恶 坚强 聪明 虚心 骄傲 错误 正确 英勇 英武 漂亮 勇敢 深刻 浅薄 愚蠢 愚昧 永垂不朽 自信 自负 自卑 可耻 傲慢 高傲 洒脱 忠厚 诚实 诚 恳 真诚 忠诚 忠贞 正经 正派 落后 先进 武断 美满 美观 美丽 美妙 美好 完美 优美 光荣 超然 明媚 全面 片面 虚假 虚伪 真实 狡猾 典雅 坚定, 等等,从语言中清除出去!这些价值形容词使人和他的世界彻底的价值化,只有清除它们,人才能重建新的精神。 就是这样,我的批判也还没有最后完成,价值仍然可 能以变相的形式存在于其它方面,例如艺术。虽然一般地讲,艺术总是倾向于一种新价值的,它的变构便包含了一种反价值的意味。但由于世界价值化的结果,艺术从一开始,便被既有的文化价值所强加,从此带着负重之身。在以后的发展中,艺术以接受评价和被评价而与时代妥协,价值便最终俘获了艺术。于是便形成了公认的艺术标准、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以及艺术价值化的产物——即作为艺术价值学的美学。价值化的艺术——这便是我反艺术的前提。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对艺术的某种纯粹性的寻求,便成为现代艺术的强烈意向。 艺术的纯粹性即被称作纯艺术的那种东西,一直是艺术家企望接近的一种理想,由于艺术负载的价值内容(道德的、情感的或政治的)使艺术过于沉重,艺术对其纯粹性的寻求便表现为对 它所负载的价值内容的清除,而它正是这样做的。 ——从绘画的发展看,虚构的或现实的价值强加,使绘画沦为再现或表现的工具。经过几代画家之手的努力,最后保留了具象,但这仍不是绘画的理想之境,只要还保留着一个具象, 绘画便仍然没有摆脱价值世界的影响。这个梦想经由康定斯基之手而成为了现实——在取消具象之后,抽象绘画终于使绘画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 ——音乐也是这样。从歌剧、歌曲到标题音乐、无标题音乐,一个基本的线索便是逐渐清除那些强加给音乐的价值内容,使音乐朝自身的某种纯粹性接近。但是,只要不最终扭断调式的锁链,音乐便仍然处于价值的控制之下,哪怕是无标题的。音乐的纯粹便仍然是一个梦想 。直到无调性音乐的出现才改变了这种情况。取消调性,便彻底中止了价值通过调性对音乐 的意义强加(音乐辞典:大调——阳性,高昂、豪迈;小调——阴性,婉啭,轻柔,等等), 纯音乐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诗的情况要特殊一些。纯艺术的理想在诗中之所以最难以实现,倒不是因为诗人无能,而是因为他们面临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语言。诗是语言的直接现实,而语言是价值的居所 。正是这点使诗和诗人陷入了困境。撇开“主情”、“主智”之说,“表现”、“模仿”之争,纯诗始终是,并且至今依然是诗人们内心的理想。现在这种困境可望解脱了。按照我提供的方法,诗人们可以自觉地进行价值(前价值结构,价值词)的清理,然后进入一种纯粹的语言创作,纯诗便不再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境了(瓦雷里从另一个方向触及到这个问题,但他的全部努力仅限于从理论上区分纯诗与散文)。也许,那个永远的纯诗理想正在诗人们的努力中清晰地逼进着。 纯艺术作为一种理想,是艺术的一种非价值化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便意味着艺术的自我 消。因此,纯艺术的前景必然是艺术的消亡。抽象绘画是这样,无调性音乐是这样,纯诗也肯定是这样——诗的非价值一旦实现,便是诗的终结!这是值得庆贺的事。在艺术最终获得它的纯粹之前,还有三重价值阴影笼罩在它的头上,需要由我来为它指出和清除。现在我做给你们看—— □反美 美作为元价值词,并不是从语言中清除就可一劳永逸的,作为与元 价值词同值的一种价值观念,它已进入艺术并留存和扩散开去,成为一种公认的艺术标准。没有哪一个艺术家踏上它的影子而不被感染的。它甚至成为这样的奇迹:谁膜拜它,谁就成为缪斯的宠儿,而任何新的可能则被挡在了这个词语之外。实际上,美不仅不应该成为艺术理想,而且不应该与艺术发生关系,它作为价值世界强加给艺术的一种价值标准,正是应该从艺术中清除的,现在却成了艺术的偶像。因此,对美的第二次清算便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我对美的清算集中在三个方面:和谐、对称、完整。 ——反和谐。 无论东方或西方,都把和谐作为美的要素。道家的“天人合一 ”,儒家的“和为贵,和为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美和善即是和谐”,赫拉克利特的“美在于和谐”,便是这一观念的经典表达。这种和谐在东方主要指一种关系(人与自然 ,人与人),也可指艺术;在西方则主要指艺术,即内容的和谐(美与善的统一或真善美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反和谐首先要打破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进而打破艺术的和谐状态——让张力、混乱、骚动、冲突在艺术中暴力嵌合,词语与色彩碰击,色彩与音阶冲撞,音阶与石头对抗,使线条痉挛,使意义呕吐,使艺术成为各种符号互相追打、互相敲诈、互相欺骗、互相残杀的第5号屠场! ——反对称。 这主要指形式。艺术的形式美据说是对称:上下对称,前后对称,左右对称,虚实对称,一切艺术皆以对称为其理想形式。对称便是结构美。反正有“黄金分割”作为依据,连梦也具备对称的特点,你不信也得信。许多人便被“对称”得规规矩矩了 ,艺术便成了一种四平八稳的东西。反对称便是要破坏形式比例,打破形式平衡,颠复形式结构,取消艺术形式中的“平均主义”、“等分主义”、“几何主义”等,使不对称成为艺术的主要形式。 ——反完整。 不知从哪一天起,完整便成为对艺术的一种要求了。它主要是指作品的整体,不仅故事应该有始有终,构图应有整体布局,而且时间,情节、画面应作为整体的有机部分而呈现。它严格要求艺术品成为自足自为的自我封闭体。所谓“整体美”、 “体系美”、“完美”是之谓也。反完整便是要破坏艺术的整体性、连贯性、有机性、逻辑性、完美性,用片断和偶然性取而代之,把艺术变成支离破碎,残缺不全、无始无终、语无伦次的玩意儿。美学作为艺术价值体系化的形式,是要使完整更趋完整,必须坚决取消! □反情态 情感价值是艺术的又一重负担,这是艺术继承的最古老的原始负担之一。不管是情感与词语的纠葛,还是词语与情感的纠葛,反正,艺术对情感的承诺已经太久了。 我对情态的否定基于这样的前提: 随着词语定值一同进行的情感定值,使人类情感两值化、规则化、等级化,最终使它成为一种价值化的感情,简单的两值(爱/恨、悲/欢、喜/怒等)成为情感的基本形式。人类情感由此已不再是可以完全信赖的了。 这种情况发生在艺术家身上,便是我所说的“情态创作”。由于普遍的情感定值,情感价值通过艺术家强加于艺术,使情态成为艺术的主宰。所谓“缘情”、“言志”,所谓“有感而 发”、“不平则鸣”等等皆属此类。创作者的情态制约着他的创作,不仅其情态内容(悲、欢、 怒、怨、喜、爱)成为作品的唯一现实,而且创作时的心境也会给他的作品抹上或明或暗的色调,悲则西风落叶,喜则春色满园。作品价值即是情态价值。情态终于遮蔽了艺术。 引起我关切的倒不是情感价值介入艺术,而是艺术接受这种强加后对人类情感的再定值。这是一个怪圈。艺术和人类情感就在这种定值——再定值的循环中相互损毁着。 因此,反情态便是要同时拯救艺术和人类情感。 对情感价值的清算我在前面已做了一些,我从语言中清除的价值词有许多便是具有情感价值意义的,但做得还不够。反情态便是要把已开始的清算在艺术中展开并继续下去,以求得彻底。由于人类生活的情感化和人类情感的普遍价值化,对情感价值的清除将比清除其它价值更难。这就要求我具有铁的手腕,更无情、更决断:为了艺术,不惜牺牲艺术。 ——取消定值情感。 把那些“爱”或“恨”从艺术中清除出去,艺术即不爱 ,也不恨。这种情感的定值不过是人类接受的词语暗示——然后相互暗示和自我暗示。它已不再神圣了。象扔掉一双旧鞋一样扔掉它! ——取消定值情态。 把那些“痛苦”或“欢乐”从艺术中清除出去,艺术既不痛苦,也不欢乐。这种情态的定值不过是人类接受的词语暗示——然后相互暗示和自我暗示,它已不再新鲜了。像脱掉一件旧衣一样脱掉它! ——取消定值情绪。 把那些“悲观”或“乐观”从艺术中清除出去,艺术既不悲观,也不乐观。这种情绪的定值也不过是人类接受的词语暗示——然后相互暗示和自我暗示,它已不再时髦了。像抛弃一个玩具一样抛弃它! ——最后还必须取消情结。 把那些“恋母情结”、“恋父情结”从艺术中清除出去。艺术既不恋母,也不恋父(它倒是有点自恋)。这些情结不过是弗洛伊德对艺术家的暗示,把这位老爹也从艺术中清除出去! □ 反真实 这是最后一个艺术法庭。许多的指控从这里发出,然后成为判决 ,艺术便一次次丢脸了。问题已不是关于某个艺术观点的争论了,所有的艺术家都把“真实 ” 作为准则,并昭然写上自己的纲领和旗帜。表现主义追求心理的真实;象征派叨念词语之后的那个神秘世界;布勒东们视梦为超现实的绝对现实;最后一位绘画巨匠毕加索不也把“发现真实”作为他的艺术宗教的最高教义吗?!甚至有这样的情况:当某个离经叛道的艺术家朝相反的方向跨出一步之后,也要回过头来给自己的作品贴上“真实”的标签…… 多么神圣的虚构啊!一个普通的词语,竟使如许多的大脑向它低头。那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悬挂在那里已经一千多年了,艺术家们在它的阴影下战战兢兢,对它敬之,仰之。这是典型的词语暴政! 对“真实”作词源学考证不是我的任务,这留给语言学家做去,我的任务是继续清算它 。像“美”一样,“真实”作为价值词,也不是轻易地从语言中清除就万事大吉的。它已成为一种价值观念隐身于艺术并操纵着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这是艺术接受的最后一重价值专制,只有取消它,艺术的非价值化过程才能完成。 现在我来告诉你们:词语之外的真实是不存在的,正如词语之外没有美一样。那些自命不凡的“真实”代言者在吐出这个字眼时总要加重语气,好像他们手里或身后某处真有个“真实 ”存在似的,一旦要他们指出,他们便拿出一面镜子指出里面的影象给你看。这是很有效的办法。按照他们的意思,艺术就像一面镜子,应反映艺术之外的某种东西。如果这面镜子面对的还是镜子结果会怎么样呢?你将在那镜面中看到镜面反映镜面镜面里面的镜面镜面镜面 镜面……无限的深度。两面镜子互相对照,谁更真实些呢? 记得我在某一处说过:上帝创造的只有上帝知道,人只能认识人创造的东西。换句话说,人并没有创造真实,人怎么能知道它呢。所以我说这是一个无意的骗局。犹如某个人若有所见地望着天空,便有一些人围上来朝他望的方向望着天空,更多的人围上来望着天空……其实那人并不是在看什么,只是为了打一个喷嚏!那么你们还望什么呢?什么也没有。在艺术家和艺术之间并没有其它的东西。所谓“真实”不过是价值介入艺术的一种方式,并成为艺术的标准——成为艺术之外的标准。这便是它的全部目的。 取消这个虚构,虚构便不存在了,犹如取消人的原罪。 反真实,便是继道德、美学、情态之后,解除艺术与认知的契约。艺术不问真假,面对世界它无话可说。 反真实,便是把现实一脚踢开!艺术家生活在艺术中,他不属于这个世界。他通过拒绝、逃避、反抗,最后把现实从他周围赶走。他自始至终孑然一身。 反真实,便是打碎那一面镜子、两面镜子、三面镜子、所有的镜子,让色彩证实色彩,让词语证实词语。 反真实,便是取消一切背景,不管它是作为“哲学”、“神活”、“历史”或者“原型”出现的。艺术既不是本质,也不是现象,它就是你看到的那种符号构成形式,如此而已! 最后,反真实还必须取消事态创作。如果说情态创作把语言作为抒情的工具,并没有回到语言,事态创作把语言作为叙事的工具,更远离了语言。这两种看似尖锐对立的艺术倾向实际上貌离神合,坚持的是同一种语言态度,区别仅仅在于:前者强调的是语言的抒情功能,后者强调的是语言的叙事功能,二者同是语言的传统主义者!情态创作后面隐藏的是对情感价值的迷信;事态创作面后隐藏的是对真实的崇拜。这是艺术家的又一重迷误(目前流行的泛口语化的大众诗便属于事态创作)。取消情态,取消事态,诗(艺术)直接呈现为语态(语象,语感)只有在这时,诗(艺术)才真正回到了语言;纯粹之诗(艺术)才接近于实现了。 我曾在某一次梦中读到过这样的句子:“推倒影子山就不存在了”。你们不妨试试看 。 现在,我已向你们公布了我的主要思想。接受它,将使你们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故我对此不抱任何幻想。但我的听众——那些精英之耳就在你们中间,我的话便是对他们说的,他们需要我来警醒。 人类已有上万年的生命了。许多年来,你们按照“人”的标准塑造自己,以使自己像“人” , 成为“真正的人”,我却要告诉你们:人只是一个假定——这便是作为价值存在,你们按照这个假定生活已经太久了,现在需要改换一种姿势。反价值便是要打碎构成你们现实存在的价值模型,把你们从这个假定中解救出来。现在你们是价值人,戴着厚厚的价值面具,只要你们敢于把它揭下来,形象便开始发生变化,你们便会明白我所做的和你们应该做的是什么了。 人类的价值活动好比一场球赛,我的父辈及父辈的父辈们积极参加进去,以进入决赛并夺取金牌为最高目标。他们从未想过那操纵比赛的整套规则是谁制订的,它是否合理,等等。我之前曾有一些人拒绝参加比赛,倒不是他们对这场旷日持久的比赛厌倦了,或是对比赛本身产生了怀疑,而是深知自己在这场比赛中不能获胜。他们是为了保全面子而采取拒绝态度的。轮到我,问题已不是拒绝或参加比赛了,我发现的问题远比比赛本身更重大:人类的价值活动不过是一场游戏,在这场游戏中,我们都是被游戏者。操纵游戏的实际上是一些词语和它们自我操作的一套规则。这些词语和它们的规则把你们我们他们这群蠢物投进一场赌局中 ,让我们自己表演给自己看。在轮盘中转了几圈之后我终于明白了:我身在其中,但我必须不在其中!通过破坏其神圣规则以终止这场伟大的游戏,然后以新的规则取代它。这便是我正在干并要你们和我一起干的——我们一起干吧! (1987年11月-1988年2月初稿; 1988年6月完二稿于泸山之麓)  注释: ①代表六十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高潮的一个场景是在纽约的白湖举行的有40万人参加的伍德斯托克摇摆舞节,见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中文版正文前所附图片,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1月。 ②马里内蒂:《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见柳鸣久主编:《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 现实主义》一书第45~4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10月。 ③马里内蒂:《未来主义文学技巧宣言》,同上书,第51~54页。 ④参见马尔科姆•考利:《流放者的归来》第五章“达达主义之死”,中文版第132/133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 ⑤参见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中文版第18~21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8月。 ⑥转引自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中文版第13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9月。 ⑦杰拉尔德•格拉夫:《反现实主义的政治》,见绿原编译《现代美学析疑》一书第73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4月。 ⑧马尔库塞:《新的感受力》,同上书第57/58页。 ⑨同上,第60页。 ⑩参见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中文版第20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1月。 ⑾转引自荣格《心理学与文学》中文版第226页,冯川译,三联书店,1987年11月。 ⑿转引自刘放桐等著《现代西方哲学》第263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 ⒀同上书,第275页。 ★本文最初刊载于1988年8月《非非》第三期(理论专号);北京的《开拓》大型文学双月刊1989年第一期转载。1994年选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后现代文学丛书•诗歌诗论卷”;1995年选入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打开肉体之门》一书。1999年收入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理论文集《反价值时代》一书。
© 版权声明: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周伦佑,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最后更新 2017-03-12 12: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