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吊线木偶

上传于2013-11-21
分享到   

猫様
猫様 (从0到1) 2013-11-21 22:25:59

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俗称“嘉礼”,又名线戏。唐末王审知入闽称王时,傀儡戏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

最初的演出十分简陋,“十支竹竿三领被,搭成一个八卦棚”。行当分生、旦、北、杂四大类,形象只有固定的36个,可演四十二部大戏,如传统连台本《目莲救母》可演七天七夜。清·道光、咸丰年间,木偶制作技术大大提高,艺人们根据《目莲》、《西游》、《封神》等戏的特点,创造了不少花脸、鬼脸头像。同时改进了活动头像,把木偶又推进一大步。

清末民初,泉州一带有50多个木偶戏班遍布城乡。泉州东岳庙、关帝庙、元妙观、城隍庙等“四大庙”,均有固定戏班为祈天酬神专门演出。号称“嘉礼才子”的林承池曾与文人杨秀眉创作了《说岳》、《水浒》等连本戏,从而把木偶戏脱出仅服务于婚丧喜庆的圈子。林承池、连天章等人,还创造和改进了不少表演艺术技巧,如拔剑、插剑、弄蛇、伞舞、织布、弄钹等,大大丰富了提线木偶戏的表演艺术。

近年来,改革创新。增设天桥式立体舞台和“地台”,打破传统“一字形”表演局限。根据剧情需要,又发展为提线木偶、掌中木偶、杖头木偶与真人混合演出,有深度,有层次,兼收并畜,相得益彰。

如今,泉州提线木偶保留着极为丰富的传统艺术与精湛的表演技巧。其主要特点:

一是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有历代积累的传统戏和根据古曲名著改编的神话剧,如《火焰山》、《太极图》、《钟馗醉酒》等;也有反映当代生活的现代戏及童话剧,如《东海哨兵》、《放羊歌》、《庆丰收》、《馋猫》等。剧本文学性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台词诙谐风趣,唱词优美生动。

二是木偶的形象完整,制作精美,粉彩细腻,神韵含蓄,栩栩如生,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民间工艺珍品。

三是繁复奇妙的线工。每尊木偶身上设置8~16条提线,较复杂的表演多至36条线。按人体基本动作,线分若干组,全凭演员双手操纵,表演难度大。解衣、拔剑、接伞以及叫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特技动作,全靠精致准确的抽线功夫方能得心应手。有时为使表演更为逼真,同时由两个演员合作操纵一个木偶,一主一辅,配合默契,宛如一人。合理的线位布局、严谨的线规程序和精妙的操纵技艺,形成了泉州提线木偶戏表演细腻逼真、动作维妙维肖的艺术特色。

四是音乐揉合南音和闽南地方音乐的幽雅旋律,情韵深沉清丽。乐器以小唢呐为主,配以钲、锣、拍、南鼓等打击乐器。声腔高亢,跌宕多变。说白念唱以泉州方言为主,有时夹杂“官话”(土腔普通话),俗称“傀儡调”;间或帮腔如传统“唠哩嗹”,全曲有腔无字。曲牌多沿用宋、元曲牌名,如《甘州歌》、《缕缕金》等。

> 删除
猫様
猫様 (从0到1) 2013-11-21 22:27:38

泉州木偶百科

泉州木偶是一种民间工艺品,因产地福建泉州而得名。
木偶系用樟木刻制头坯,经裱背,盖上胶土,磨光,再施以彩绘,配以服饰。泉州提线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泉州木偶头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当代木偶头制作,在师承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更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尤为强调性格化和表现力,乃驰名中外的民间工艺珍品。
典型的花园派木偶头雕制过程是:选材,粗坯(刻划出五官等),精雕,裱纸,磨光,补隙,刷泥,上粉,开脸(绘脸谱),盖腊,等十几道工序。男的木偶角色或是采用真发或是直接用樟木刻成发髻,有的还要植须,就是加上胡子,胡子的颜色有四种,黑色、红色、灰色、白色,胡子的式样有长的、短的、八字等,根据不同的角色搭配。女旦头都是采用真发做为发髻。
泉州木偶分为提线木偶(头像较大,叫做“傀儡戏”)和掌中木偶(头像较小,叫“布袋戏”)二种;表现者以提线的方法或以手指拨弄,使木偶活动如生。

> 删除
给他一杯可乐
给他一杯可乐 2015-10-04 17:54:26

你好 你知道现在泉州哪里可以看这个表演啊 哪里还有制作这个的工艺

>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