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集文化专题片《辽宁满族文化》:为满族文化留下影像记忆
![]() |
《满洲实录》中的努尔哈赤即位图 |
![]() |
满族传统民居 |
![]() |
满族刺绣 |
20集大型文化专题片《辽宁满族文化》正在辽宁文化共享频道播出。这部由省文化资源建设服务中心拍摄制作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对辽宁地区的满族文化进行了全面挖掘、梳理和数字化记录,展现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宣传辽宁地方特色文化,对认知和了解满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播出400分钟,拍摄4000多分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型文化专题片《辽宁满族文化》每集20分钟,从辽宁满族历史概况、文化变迁、民俗风情、民族融合、历史名胜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辽宁地区满族历史源流和现实生活。20集中包括辽宁满族文化综述、文字语言、刺绣、传统春节、传统节日冬捕、婚俗、建筑之百姓民居等。展示辽宁满族文化的风貌和独特魅力。
有专家说,《辽宁满族文化》这部大型纪录片具有抢救意义。
谈到《辽宁满族文化》的拍摄,省文化资源建设服务中心主任梁海燕说,辽宁是满族的故乡,满族对中华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康熙字典》以及《四库全书》等。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是清朝的发祥地。21世纪初满族人口已经超过1000万,近600万居住在辽沈大地,占全国满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全国现有满族自治县13个,辽宁有6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有责任把满族文化完整地用数字化记录下来。
据介绍,《辽宁满族文化》专题片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立项的项目。于2012年在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立项,旨在挖掘各省的文化特色资源制作成专题片或多媒体资料库。在省文化厅的支持下,省文化资源建设服务中心组织专家反复论证、考察、深度挖掘历史资料,采访佟悦、李荣发等10多位专家学者,深入了解满族历史。从准备到拍摄历时两年,拍摄足迹遍布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等省内多个满族人口聚居地,实地拍摄了多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和历史名城,拍摄了省内多家与满族文化有关的博物馆、考古所,与满族非遗传承人促膝长谈,用镜头记录满族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共播出400分钟,却拍摄了4000多分钟,文字稿达10万多字。
拍摄难度很大
拍摄难度很大,比如第六集满族传统节日冬捕是2013年冬天在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村拍摄的,要拍摄冬捕所有过程。梁海燕带队八人拍摄组,白天去上夹河水库看钻网眼,第二天凌晨两点起床,跟随捕鱼者到水库拍捕鱼,一米见方的冰窟窿网眼,水库冰面上有雪,摄影师要扛着50多斤的摄像机在冰上走,不小心就会掉进冰窟窿里,有生命危险。为了追求完美,拍摄组先后两次去新宾上夹河村。梁海燕说,由于冰雪白色光反射,对脸有灼伤,导致过敏,每个工作人员的脸都脱皮,两个多月才缓过来。
留下满族文化影像资料
《辽宁满族文化》 拍摄得很唯美,其中有解说词、专家采访等。第五集满族传统春节,画面中出现蒸黏豆包、贴窗花、挂对联、吃年夜饭,放爆竹、扭秧歌等古老习俗。这些原汁原味的满乡年俗镜头,都是摄制组在2014年春节前后去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大琵琶村拍摄的。
梁海燕说,千百年来,一些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依附于满乡风土人情的承载,更依赖于对满族文化的守望。
据了解,在中国农村,有很多满族老人还保留着本族传统习俗,他们只会说满语,不会写、也不认识满文,在口口相传中延续着满族文化。纪录片中满族文字语言一集,对满文历史、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如今,在省内一些大专院校,比如沈阳师范大学就开设了满语课程,开始培养这方面的专门人才。在一些满族自治县的学校和城市的满族中学,也都开设了以介绍知识为主的满语课程。而沈阳市满族中学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城市满族中学,建校原址曾是清初爱新觉罗氏子弟学校,是一所拥有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学校。
《辽宁满族文化》的拍摄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专家认为,纪录片《辽宁满族文化》会给后人留下关于辽宁地区的满族文化有据可查的影像资料。同时《辽宁满族文化》的拍摄,唤起人们对满族文化的保护和关注。
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稍作修改。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