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声 无声的日记

YANG 2014-05-14 09:51:33
明末琴家徐上瀛,别署青山。武举出身,曾参与抗清,后改名珙,号石帆,隐居吴门。徐上瀛是琴学虞山派的后继者,就他与虞山派创始人严徵的关系而言,后人认为“天池严氏以清、微、淡、远为宗,徐青山继之”(《琴学丛书·琴学随笔》),也看到:“天池作之于前,青山述之于后”,“青山踵武其后,稍为变通”(《诚一堂琴谱·......

YANG 2014-05-12 09:14:24
购琴,是初学琴者都要遇到的问题。。学琴之初,无论于琴艺之品鉴还是琴器之识别,就一般初学者而言,水平和经验往往都是有限的。回忆学琴刚开始时,为古琴松沉旷远的音声而吸引以至于痴迷,然于“审音之道”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予琴曲之鉴赏和琴师之琴艺的认识也完全是外行,只是随波逐流、钦慕琴师之“名”或年岁之长而已,......

YANG 2013-03-03 10:01:50
皮、肉、筋、髓 回思八年来学琴历程,书于纸面时无意的梳理出了一个皮肉筋髓的理路,几番整理希望更清晰系统,述文如下。以琴人之完善现愚见想来实在是有皮肉筋髓的各方面成长而来,这样以人为比喻来形容琴学理路我想是比较直观的,但静观世间万物但凡见精神,力量者,想必也无不具备这些个层面,其实简言之即可称为‘表里...... (2回应)

YANG 2012-12-09 13:43:26
何为礼乐 作为一个人,一生之事,无非产生无数念头,念头产生言语,念头产生行为三方面。而礼乐加上诗,正是完善和全面的身语意的教育。简言之礼乐之教育。(言语亦是一种行为)古人很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汉书•艺文志》中就提及圣人指教为: ‘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 用好......

YANG 2012-12-08 10:34:37
最近写了一篇长文,现在分4次分享给大家。 这篇文章的叙述理路是这样的:礼乐文化为横向,承载礼乐文化的士者为纵向,在承载礼乐文化的“士”身上,吴门宗旨和老师所传授的琴道,为最好的呈现。 士 首先讲士,因为一切文化,政治,社会活动都是因人而起的,围绕於人的。所以从这里讲起可以很直观的将传统的文人文化,士的......

YANG 2012-02-16 21:02:47
凤凰来鸣
琴学散论(四)--琴道与琴艺 中华琴学于传统文化中向来称作“琴道”,而于近今琴界及琴刊、琴讯中,“琴 道”之名,罕一见 闻,概称之为“音乐艺术”,而传琴者、习琴者多习焉不察。操“琴”者众,知“道”者稀,岁与曰驰,年与月去,长此以往,琴道恐成绝响,遑论继承与发扬矣。 言琴学者,盖就学术角度,古琴之学,包含......

YANG 2012-01-06 18:53:38
中和之气     音乐研究所藏鸣凤琴
琴居文人四事之首,琴、棋、书、画并列,作为文人陶冶性灵、抒发胸臆的四种精致文化 ,实也后世之事。传说三代以上琴“有家户诵”之盛,百姓多好之乐之,直至汉代,仍视 琴如寻常日用之具,王族、文士、樵牧莫不习之,初非后世所谓“文人雅事”。而琴之文化,也非所谓精致文化,实为当时颇为“大众”之文化也。《琴史》......

YANG 2011-11-06 18:27:42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且许多看似风马牛的东西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一以贯之”。虽然我习武学琴时间尚短,对此认识还浅,我对古琴发劲作一个我个人的阶段性总结。 中国武术讲究整劲,就是全身发力,这点虽然外国各类技击流派也均有提及,但是没有一个像中国人研究这么透彻的。另外还有一个概念...... (1回应)

YANG 2011-10-30 17:30:02
独幽
吴门琴韵与吴兆基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琴流派会发生演化变异,琴风也在不断流变,同时又出现某种回归。这种演变或是回归具体表现在琴曲、曲谱和琴人个性等方面。例如广陵派在保留吴派(虞山派)琴风和平清婉的同时,运指活泼,取音舒美,琴人操缦多跌宕、飘忽,代表琴曲有《山居吟》、《樵歌》等,同时也保留了虞山派琴曲......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