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的那几年,一篇比较苦逼的文章——《就这样一路走来》
按:这是一个已经成为过去式的故事,他记录了我们曾经一起释放的创业激情,也记录了那个忘不掉的艰辛过程。这一切都成为过去。为不受羁绊,为琐碎梦想,我再次重新开始了,好在我是一个喜欢开拓的人。虽然还有那么多的不舍和牵挂,就像甜蜜而注定分手的初恋,不甘却必须放下,却有了曾经。终于,我离开了那个曾经魂牵梦绕的地方。也离开了诸多烦恼和不安。但我注定是一个解脱不了的人,这符合我的一贯性格,也是我的命运,不受此累,必有他累。我此生必定要还很多的债,因为我欠下太多的爱。
有人问起曾经的故事,已无话可说,我清楚,对于别人只是一桩无所谓的故事,一次滑稽的分分合合,而这天下,早已上演无数,又有何必要认真讲述?又何来听者?
曾有的恩怨是非和放不下,求不得,都是心中累赘,对于过去,我唯有消除那些不解和愤懑,才能畅快的继续活下去,走下去,但平凡如我,又何来那种随意放下的境界。看缘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倔强与执着,永生不会改变。
暂时的解脱和崭新的开始,我愿受其累。苦难是生命的厚土,时间是最好的老师,他们会用磨砺消除我心中的恨,增长我心中的包容。我不信佛,却读佛经,有人一日三省,有人终生不悟,祈祷吧,开始忙碌吧。一切都会好起来。这些经历已经成为曾经,我们还要往前走,数年的积累,最珍贵的财富在自己的心里,最重要的东西已经得到,夫复何求?
———————————————正文—————————————————
2007年岁末,一个幼稚的想法萌芽在三位70后挚友的谈心过程中。我知道,我们都是冷暖自知的普通人,面临着各种不擅长应对的家长里短,面临着普通生活里各种小小的折磨,面临着原有的信仰的泯灭,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每个人都曾感到过的危机感,面临着对周围的世界日渐的陌生。但一直,就这么静悄悄的活着。我们也都曾有过自己生命里的荣耀和辉煌,当那些成为回忆渐渐飘渺远去,身上的责任和负担与日俱增,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不是想去抗拒平凡,而是想从压弯的草芥成为一棵小小的挺拔的树。置身在这个国度,最好忘掉种种不公,看清楚自己的起点,只想用毕生能走过该走的路,到达一个意象不到的地方。
我们尚存的,是一直还顽固存在的小小梦想和尚未被时间淹没的一点激情,就是这一点激情的融合,迸发了一种力量,使我们能相信自己,还有机会去做一番事业,而不是一直等到退休。事业不一定是赚钱的,我们不是拜金主义者,只想真实而体面的活着,只想能告诉亲人我们有能力做很多事情,只想能告诉孩子自己不是一个幻想国度里的巨人,我们可以用双手创造一切,创造未来。
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些生于70年代的人也无法避免“劳心者治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让拿笔杆子和画笔的手去拿刨子,去拿电锯,不是一个简单的动手的问题,是一次否定,是一个新的开始,迈过这个槛,很难。但是,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未来,不管成功失败,终归是一件让人欣慰的事情,回头去看,都会无怨无悔。
那一年,我们击掌盟誓,把自己清零,摆脱了那种衣冠楚楚的所谓白领生活,离开那些狗苟蝇营言不由衷的场所。职场10年,不过是个借口,一个由来许久的酝酿,不管以何种方式,走出围城必定是必然。我们都受过高等教育,多年职场生活,我们均已年过30,“30不学艺”,我们也曾想过。即便无法成就事业,起码可以换一个闲云野鹤的活法,不必揣摩别人的心思,不必看人脸色行事。
那个幼稚的想法——木工房,从08年的春天开始,从18平方的小房子开始,我们领会了什么叫寸步难行。
木工房没有师傅,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没有材料,没有哪怕一点点经验,一切都是真正的从零开始。前6个月,我们东走西看,从网上找资料,筹措资金,购买工具设备,动手制作工具和尝试着做一点基础的东西……不论多难,我们始终没有放弃信念,我们不相信,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用70后的顽固和执着,用逐渐升温的激情,用日日夜夜的劳作,怎么就不能赢得一小片天空?
为了提高传统木工工艺的技术含量和档次,我们没有学习传统的木匠手段,而是直接学习了欧美式木工房,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木工,已经是一个困惑的行业,一个逐渐消亡的行业,老木匠垂垂老矣,木工作为普通工种,脏、累且危险,几乎再无学徒,而木工技术在欧美已经广泛传播,木工房随处可见,在现代的丰富的木工工具条件下,技术全部开放交流,无需跪拜师傅N年学徒,门槛几乎消失,人人可做木工,自己盖房子打家具已是常景。如果你了解国外的木工技术,那些别具匠心的设计和超高的技术已经让国人望其项背叹为观止。我国的木工技术顶峰却还在明代,至今只留下了无数的家具厂,实木家具贵到让人摇头,各种板式家具成为主流。为降低成本,流程作业分化的单一工种已把人变成了重复作业的赚钱机器,永远无法造就心灵灵巧的匠人。各种五花八门的材质几乎让人们忘记了木头这个淳朴而自然的东西。但我知道,人们已经对此感到厌倦。
木头的梦想,起源就在这个神秘的房子。木工房不仅仅是木工,在木工世界,他几乎能做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大范围的各类的加工制作,沉淀了丰富的经验,没有重复的劳动,每次都面临一个新的开始,一件独一无二的产品。木工房里面丰富的电动和机械工具、辅助工具,已经超出了一般人眼里的木匠,在这里已经不是耳朵上夹着铅笔手里拿着锯和刨子的传统木匠,既没有太过繁重的体力劳动,也没有单枪匹马的独行。这是一个组织,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也是一个在木头的世界里飞行的卫星。
坦白说,新兴木工从业者在当今国内所面对的是一种需要有“逆水”行舟勇气的局面,最大的问题是:木工新思维方式与长久行业传统思想的矛盾和崭新木工作业操作系统与传统木工劳动力结构性瓶颈的矛盾。作为有志于推进国内新兴木工发展的木工爱好者及业者们所进行的每一步尝试,都将有助于这一国民木作理想的真正实现。我们不仅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天堂般的木工房,也希望国内真的能兴起和普及欧美木工技术,让更多的人加入到DIY的行列。
所以我们逆流而上。虽然依旧是木工,却因为全新的模式而无师可寻,必定要踏平野草走一条自己的路。但这注定是一条艰难的路,好在,我们已做好准备。时隔2年,却恍如昨天——从在18平方的小房子里开始时的挥汗如雨,第一次用电锯的时候的胆战心惊。回头看来时的路,在这个原本不太可能涉入的领域里面,有太多的初次和难忘,几乎每过一天,都在收获着新鲜,收获着兴奋。那时,我们夜夜难眠,满脑子都是问题,两年来,可以记载的东西太多,发生的事情也太多,不停的忙碌,不停的思考,而路前方,仅有依稀的远山。而我们有幸成为先行的一员。
其实不愿提及有多苦,多累,多脏,多难。
一个月不曾休息一天的辛劳;满身尘土遭到斜视;在盛夏挥汗如雨,我们满屋子电动工具,却没有一个电扇;严冬车间内温度零下,手都伸不出来……更有动手时候的各种伤痛经历,我们每双手上的10几个伤口,一年用掉了100多片创可贴……这也许是木工房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不在乎伤痛、劳累,不在乎微薄的收入,不在乎旧友的不能理解,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追求的是什么。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金钱几乎用来衡量一切,能否有平和的心态,在坚忍中独行,
路遥说:苦难是生命的厚土。这不是掉眼泪的理由,茫然比辛苦可怕的太多,现在回想,也一切也理所当然的。用心去读,每个人都是一本或深或浅的书,或许有难懂,有厚薄,却终究有自己的内涵。和每个不容易的正常人一样,我们也面临正常的生活压力,面临需要克服的一个又一个技术问题,面临发展的路该如何选择,面临终日的劳累,面临永远用不够的24小时和稍纵即逝的青春。
时至今日,我们的心血浇灌的木工房一直在成长,我们从开始的18平方小房子,发展到了现在的1000平方;从一把电钻开始到现在满屋子的电动工具;从第一个歪歪斜斜的板凳,到提供整套家居方案甚至实木装修;至今近百万订单未有一起纠纷,在定制里面是多么的珍贵,我自己很清楚也很珍惜。也许,我们可以有一点骄傲。
但路还很长,我们还清醒。我们愿意做一个思想者,更愿意做一个行动者。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求几多人的理解,只是一种坦诚的陈述,仅此而已。
有人问起曾经的故事,已无话可说,我清楚,对于别人只是一桩无所谓的故事,一次滑稽的分分合合,而这天下,早已上演无数,又有何必要认真讲述?又何来听者?
曾有的恩怨是非和放不下,求不得,都是心中累赘,对于过去,我唯有消除那些不解和愤懑,才能畅快的继续活下去,走下去,但平凡如我,又何来那种随意放下的境界。看缘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倔强与执着,永生不会改变。
暂时的解脱和崭新的开始,我愿受其累。苦难是生命的厚土,时间是最好的老师,他们会用磨砺消除我心中的恨,增长我心中的包容。我不信佛,却读佛经,有人一日三省,有人终生不悟,祈祷吧,开始忙碌吧。一切都会好起来。这些经历已经成为曾经,我们还要往前走,数年的积累,最珍贵的财富在自己的心里,最重要的东西已经得到,夫复何求?
———————————————正文—————————————————
2007年岁末,一个幼稚的想法萌芽在三位70后挚友的谈心过程中。我知道,我们都是冷暖自知的普通人,面临着各种不擅长应对的家长里短,面临着普通生活里各种小小的折磨,面临着原有的信仰的泯灭,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每个人都曾感到过的危机感,面临着对周围的世界日渐的陌生。但一直,就这么静悄悄的活着。我们也都曾有过自己生命里的荣耀和辉煌,当那些成为回忆渐渐飘渺远去,身上的责任和负担与日俱增,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不是想去抗拒平凡,而是想从压弯的草芥成为一棵小小的挺拔的树。置身在这个国度,最好忘掉种种不公,看清楚自己的起点,只想用毕生能走过该走的路,到达一个意象不到的地方。
我们尚存的,是一直还顽固存在的小小梦想和尚未被时间淹没的一点激情,就是这一点激情的融合,迸发了一种力量,使我们能相信自己,还有机会去做一番事业,而不是一直等到退休。事业不一定是赚钱的,我们不是拜金主义者,只想真实而体面的活着,只想能告诉亲人我们有能力做很多事情,只想能告诉孩子自己不是一个幻想国度里的巨人,我们可以用双手创造一切,创造未来。
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些生于70年代的人也无法避免“劳心者治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让拿笔杆子和画笔的手去拿刨子,去拿电锯,不是一个简单的动手的问题,是一次否定,是一个新的开始,迈过这个槛,很难。但是,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未来,不管成功失败,终归是一件让人欣慰的事情,回头去看,都会无怨无悔。
那一年,我们击掌盟誓,把自己清零,摆脱了那种衣冠楚楚的所谓白领生活,离开那些狗苟蝇营言不由衷的场所。职场10年,不过是个借口,一个由来许久的酝酿,不管以何种方式,走出围城必定是必然。我们都受过高等教育,多年职场生活,我们均已年过30,“30不学艺”,我们也曾想过。即便无法成就事业,起码可以换一个闲云野鹤的活法,不必揣摩别人的心思,不必看人脸色行事。
那个幼稚的想法——木工房,从08年的春天开始,从18平方的小房子开始,我们领会了什么叫寸步难行。
木工房没有师傅,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没有材料,没有哪怕一点点经验,一切都是真正的从零开始。前6个月,我们东走西看,从网上找资料,筹措资金,购买工具设备,动手制作工具和尝试着做一点基础的东西……不论多难,我们始终没有放弃信念,我们不相信,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用70后的顽固和执着,用逐渐升温的激情,用日日夜夜的劳作,怎么就不能赢得一小片天空?
为了提高传统木工工艺的技术含量和档次,我们没有学习传统的木匠手段,而是直接学习了欧美式木工房,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木工,已经是一个困惑的行业,一个逐渐消亡的行业,老木匠垂垂老矣,木工作为普通工种,脏、累且危险,几乎再无学徒,而木工技术在欧美已经广泛传播,木工房随处可见,在现代的丰富的木工工具条件下,技术全部开放交流,无需跪拜师傅N年学徒,门槛几乎消失,人人可做木工,自己盖房子打家具已是常景。如果你了解国外的木工技术,那些别具匠心的设计和超高的技术已经让国人望其项背叹为观止。我国的木工技术顶峰却还在明代,至今只留下了无数的家具厂,实木家具贵到让人摇头,各种板式家具成为主流。为降低成本,流程作业分化的单一工种已把人变成了重复作业的赚钱机器,永远无法造就心灵灵巧的匠人。各种五花八门的材质几乎让人们忘记了木头这个淳朴而自然的东西。但我知道,人们已经对此感到厌倦。
木头的梦想,起源就在这个神秘的房子。木工房不仅仅是木工,在木工世界,他几乎能做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大范围的各类的加工制作,沉淀了丰富的经验,没有重复的劳动,每次都面临一个新的开始,一件独一无二的产品。木工房里面丰富的电动和机械工具、辅助工具,已经超出了一般人眼里的木匠,在这里已经不是耳朵上夹着铅笔手里拿着锯和刨子的传统木匠,既没有太过繁重的体力劳动,也没有单枪匹马的独行。这是一个组织,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也是一个在木头的世界里飞行的卫星。
坦白说,新兴木工从业者在当今国内所面对的是一种需要有“逆水”行舟勇气的局面,最大的问题是:木工新思维方式与长久行业传统思想的矛盾和崭新木工作业操作系统与传统木工劳动力结构性瓶颈的矛盾。作为有志于推进国内新兴木工发展的木工爱好者及业者们所进行的每一步尝试,都将有助于这一国民木作理想的真正实现。我们不仅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天堂般的木工房,也希望国内真的能兴起和普及欧美木工技术,让更多的人加入到DIY的行列。
所以我们逆流而上。虽然依旧是木工,却因为全新的模式而无师可寻,必定要踏平野草走一条自己的路。但这注定是一条艰难的路,好在,我们已做好准备。时隔2年,却恍如昨天——从在18平方的小房子里开始时的挥汗如雨,第一次用电锯的时候的胆战心惊。回头看来时的路,在这个原本不太可能涉入的领域里面,有太多的初次和难忘,几乎每过一天,都在收获着新鲜,收获着兴奋。那时,我们夜夜难眠,满脑子都是问题,两年来,可以记载的东西太多,发生的事情也太多,不停的忙碌,不停的思考,而路前方,仅有依稀的远山。而我们有幸成为先行的一员。
其实不愿提及有多苦,多累,多脏,多难。
一个月不曾休息一天的辛劳;满身尘土遭到斜视;在盛夏挥汗如雨,我们满屋子电动工具,却没有一个电扇;严冬车间内温度零下,手都伸不出来……更有动手时候的各种伤痛经历,我们每双手上的10几个伤口,一年用掉了100多片创可贴……这也许是木工房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不在乎伤痛、劳累,不在乎微薄的收入,不在乎旧友的不能理解,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追求的是什么。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金钱几乎用来衡量一切,能否有平和的心态,在坚忍中独行,
路遥说:苦难是生命的厚土。这不是掉眼泪的理由,茫然比辛苦可怕的太多,现在回想,也一切也理所当然的。用心去读,每个人都是一本或深或浅的书,或许有难懂,有厚薄,却终究有自己的内涵。和每个不容易的正常人一样,我们也面临正常的生活压力,面临需要克服的一个又一个技术问题,面临发展的路该如何选择,面临终日的劳累,面临永远用不够的24小时和稍纵即逝的青春。
时至今日,我们的心血浇灌的木工房一直在成长,我们从开始的18平方小房子,发展到了现在的1000平方;从一把电钻开始到现在满屋子的电动工具;从第一个歪歪斜斜的板凳,到提供整套家居方案甚至实木装修;至今近百万订单未有一起纠纷,在定制里面是多么的珍贵,我自己很清楚也很珍惜。也许,我们可以有一点骄傲。
但路还很长,我们还清醒。我们愿意做一个思想者,更愿意做一个行动者。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求几多人的理解,只是一种坦诚的陈述,仅此而已。
于我心深有戚戚焉!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