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登录 注册
涵一园心理咨询中心涵一园心理咨询中心
  • 涵一园心理咨询
  • 学习、工作、友谊
  • 生活、娱乐
  • 关于我们
  • touch
> 心理咨询知识库

咨询伦理读书笔记1——缘起

2011-11-23 13:08:50 来自: 涵一园(心理咨询中心)

我对咨询伦理关注的缘起

最早,我是作为来访者的身份和心理咨询进行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因为自己比较严重的抑郁情绪困扰。
大学的咨询老师、大学的有名专家、社会上正规的咨询机构、校医院、精神科。

校医院的心理门诊是每周一下午,去看的人不少,第一次求诊,坐在屋外等候,就听到屋里医生大声的训斥着:“谁叫你自己停药的?你别说,你就听我的,你不听话你还想说什么?你说的那些都不重要,你就按时吃药!”断断续续夹杂着一个男孩的声音,他本来就吞吞吐吐的不大的声音被医生洪亮的声音打的散落一地,我听不清。不到五分钟看见一个清秀的男孩走了出来,我才战战兢兢的走了进去。我是个很谨慎的人,我按照医生的问题一个个回答,没敢过多的提问,十分钟抑郁症的诊断和一张开着百忧解、氯硝西泮的处方就是全部。嘿嘿~~去的多了才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是七天的百忧解。之后的事情就更简单了,每个周一去找医生要处方、拿药。不到五分钟全部搞定。
在校医院的感受,心情的好坏就和感冒是完全一样的。睡得怎么样?吃的怎么样?早上起得来床吗?爱哭不?容不容易生气?对事情有兴趣吗?但每个去的人都拿一样的药我很奇怪:那问这些问题是干什么呢?
说实在的,我的大学真的很好,在其他大学感冒时候只给甘草片的年代,我们精神感冒的时候能免费领到“百忧解”这第三代抗抑郁的药物,真的不能不说是我的幸运。可看着每周那七个白绿色小小的胶囊,我真的非常不解:我的伤心难过真的可以吃下什么就“百忧解”了吗?
对于药物、医生的不信任没多久我就自己停止了服药。我也不会向医生去纠缠,我知道那里没有我要的答案。

校心理咨询中心,收费2元。心理测量5元。现在做了心理医生才知道我们学校那时候还是相当先进的,这收费叫象征性收费,是正规心理咨询必须的设置。
第一次去我就幸运的遇到了专家教授级别的老师,我们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聊了梦、催眠、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性、婚姻观念的转变等等,一个小时后,谈话在热情友好的氛围下结束了。我带着这份心情下楼、推车,心情却好像突然从天马行空的世界落回吵吵闹闹的人间。“嘿~说的这些和我的问题有啥关系呢?”脑海里又是一个大大疑问。
之后再去,没有再碰到这位教授,其他老师交给我一些放松技巧,也算陪我聊了几个小时。
总体的感受,为啥是我能听得懂他们说话,他们却没法明白我的意思呢?

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收费200元每小时,六次1100元。
去这家专业的机构是从拨打热线电话开始的,热线里的老师很耐心的听我说话,然我能感觉到她真的很在乎我的感受,也很想帮助。于是几次电话之后,下了决心去付费面谈。这样的谈话虽然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起了作用,但很明显的我自己也能发现:我从连个人卫生都懒得打理,到每次去咨询穿的颜色越来越鲜艳。
有人倾听和关心真的是件很让人温暖的事情,可6次结束之后我们约定我先放假回家,回去之后继续。可我回去之后却一点再咨询的冲动也没有了,心里还隐约对这个约定有些回避。半年后,这位老师找到了我的联系方式,联系到我。我说“我真的很感谢你,你就像我妈妈一样。”嘿嘿~~后来这位老师也跟我说,其实在联系不到我半年里她非常的着急惦记,也寻找过好多次督导的帮助。听到我那句“想妈妈一样”一下才一下惊醒,原来我也在像躲我爱得太多的妈妈一样躲她。这样,我才对我的不守约定、良心狗肺什么的释怀!现在自己成为了咨询师才知道这叫咨询师的反移情。

在我自己作为来访者求助的经历,有一位只有一面之缘的精神科大夫却留给我很深的印象。其实他说的什么我已经不记不清了,只记得隐约他好像再骂这些乱七八糟的医生就知道胡整病人,他告诉我药是要吃的,但这从根本上帮不了你,只能维持你的情绪不会太糟,你还是需要找到正规的能做心理治疗的人。
虽然没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但这位医生给我的感觉是:他对我说的是感兴趣的,不会不耐烦,但因为是精神科我们也没办法聊更多。但他给了我一个听起来比较靠谱的说法和方向,而不是那种我是精神科医生,我和我的药就是神的感觉。

在这些我能够想到的所有的办法都尝试过之后,我选择了放弃,觉得心理咨询这个我心目中应该很靠谱的事情,还是需要更靠谱的人来完成的。我自己通过阅读很多传统文化的书籍慢慢变得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加理解生活。不敢说痊愈,只是抑郁的情绪能够不影响我正常的生活工作了。
这时候,心里一个念头浮现出来:“我能听懂他们说什么,但他们听不懂我说的,那我做咨询师是不是比他们还强些呢?”嘿嘿~~就这样带着对这个行业的不认同和愤怒我进入了这个职业的道路。

“你自己当了父母,你就明白我们的苦心了。”
不成为他,就无法体会其中的不易。
终于,我成为咨询师了!

可那些最早的问题依然在困扰着我——
心理咨询究竟靠什么起作用?
在无力改变的现实境遇面前,当一个来访者只有少得可怜的社会资源的时候,我们谈话真的有用吗?
我接受的主要是动力学的训练,但我的来访者真的需要动力学的治疗吗?
现在真正受过正规训练的咨询师很少,没有转介资源的时候,面对双重关系等实际情况。我是应该坚持治疗,还是该拒绝呢?
我这样做的确是符合我受过的训练,可真的对这个来访者有用吗?对得起他非给我的费用吗?
我给出的解释是精神分析训练的结果?还是这个来访者的世界?
我会根据来访者实际的经济情况来浮动治疗费用,在我学习的课程里这是不允许的。那我做的真的是善行?还是在心灵哪个阴暗的小角落里满足着自己不为人知小秘密呢?
我的来访者基于信任告诉我一些违反法律的行为,在信任和良知的天平上我自己该何去何从?
……
……
……
这些问题,并没有随着我的学习和实践的积累变得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

面对错综复杂的具体个案,一定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到目前为止,我的来访者和我对自己处理基本满意。可每一次疑惑都会深深敲击我的内心:我,作为心理咨询师,凭什么理直气壮的收取来访者的费用?我真的能一次次这样幸运的没有因为疏忽而伤害到来的来访者吗?我真的做到了最大的尊重吗?
因此,我深深的感觉到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的思考是非常必要的,不仅仅是职业的要求,更是我作为一个人该如何面对这些纷繁冲突的世界的思考——究竟什么对的?怎么去坚持对的事?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其实所有的目标就是和谐,所有的人都能够在一个事件中不受伤害,并感到愉快。
噢~~这真的是件最难的事情!
但我还是希望能够通过思考和讨论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强烈邀请同行加入一起讨论!
我会在之后陆续将《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这本书中我认为比较有代表性 的、重要的章节、案例打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