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问题与设计解答(2)

其他 创作
范文兵 发表于:
ABBS论坛》教育论坛》教育成果
作业2 目的:学习如何用设计的专业手段完成解决问题。 三个相互制约的关键词:形态(form)、建造、材料 具体任务:家具的设计及制作 要求:实物1:1制作,要求真实材料、真实制作。 评价标准: 1、要看到形态构成的清晰逻辑。 2、要看到对于使用材料特性的充分展示。 3、要看到清晰的受力逻辑关系。
2-1,茶几,可放杯子,可插报纸杂志。L形,木,主要靠钉子连接。
2-1,茶几,可放杯子,可插报纸杂志。L形,木,主要靠钉子连接。
2-1
2-1
2-2,钉在墙上的酒架。麻绳,编结,方形,
2-2,钉在墙上的酒架。麻绳,编结,方形,
2-2
2-2
2-3,放在沙发旁的茶几兼落地灯。方钢,玻璃,焊接,直线形。
2-3,放在沙发旁的茶几兼落地灯。方钢,玻璃,焊接,直线形。
2-3
2-3
2-4,灯具。木片,搭接、卡接,渐变形式
2-4,灯具。木片,搭接、卡接,渐变形式
2-5
2-5
2-5,儿童椅。一快完整的钢版,靠自身弯曲力支撑,连接处焊接。
2-5,儿童椅。一快完整的钢版,靠自身弯曲力支撑,连接处焊接。
2-4
2-4
2-6
2-6
2-6,灯笼。丝绸,与内部刚骨架连接,布与布重合有意形成“暗”的形式。
2-6,灯笼。丝绸,与内部刚骨架连接,布与布重合有意形成“暗”的形式。
2-7,躺椅。钢管,焊接,直线
2-7,躺椅。钢管,焊接,直线
2-7
2-7
2-8,灯具。玻璃管,加热焊接,直线
2-8,灯具。玻璃管,加热焊接,直线
2-8
2-8

2-9,多用途座椅,可折叠成一个纯净的立方体,两种坐姿。木板,粘结及五金件连接,平面的重复
2-9
2-9
2-10,坐榻。塑料软管,编结,圆形
2-10,坐榻。塑料软管,编结,圆形
这两个作业是一个连续的训练过程。 第一个作业强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其评价标准,是人类精英在作出卓越贡献时具有的“共性”思维方式,属于探究性的理性思考方式。以我个人经验,绝大部分“好的设计”,同样也离不开这样的思维方式。 我认为,“设计”除了一般理解意义上的所谓“艺术”特性外,它的“逻辑思考基础”、“设计解决问题”的意义更是现阶段应该强调的,也是老师与学生能够相互理性交流、一步步深入探讨的。 2个作业过程中,学生们对“问题”本身产生的热烈讨论,充分证明了以这样的眼光和角度去看待世界,的确能给我们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但在借助“设计”“解决问题”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有些就事论事,对于如何通过“设计”所特有的本质(本体)手段巧妙达成目的,关注不够,或者说训练不够(作品1-8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做得不错),这于是引出了第二个作业的强调重点。 第二个作业参考了ETH一年级一个作业,在不超过2种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建造。强调形态、材料、建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逐步逼进当代境况理解下的“设计”本质,我们强调实物建造,也是出于同样目的。 我觉得同学们在作业进行过程中体会和学习到的东西,可能要超过最后结果。 作业2-8的同学们,在实验室反复烧制试管,体会玻璃管的各种特性,虽然最后由于粘结的技术难度,不得不采用棉线连接玻璃管; 作业2-10的同学们,采用多种软塑料进行编织,体会建造过程对形式的决定作用,最后也不得不作了一些妥协…… 作业2-3的同学们,体会到实物在形态以及重心上不断寻找平衡的过程,是小小的草模所不能比拟的…… 从结果看,我和同事比较满意2-1,2-3,2-9,但其中问题也不少。 2-1,对木材的各种连接方式处理过于草率简单(全部用钉子),铆接、隼接等木材特有的连接方式都没有触及,因此由这些连接方式可能引发出的形态(form)也没有探索出来,更多地还是让木材去符合某个形状(shape)。 2-3,方钢上面的圆形灯孔有些打破整体形态的完整性,玻璃与方钢的联系处理得太过简单,也失去了一个发现新形态的机会。 2-9,整个构思比较有趣、机智,只是连接过于笨重,材料本身所呈现的形态与两种椅子形态之间的关系不清晰。 设计里的“发明创造”我理解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爱迪生实验千种材料后发明了灯泡的“科学发明”行为,这种“发明创造”与“数学解答”相仿,有“惟一性”、“正确与否”等特征; 另一种,类似我们在设计中常说的“有意思的想法”。“有意思的想法”会让人“恍然大悟”,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自圆其说”。寻找“想法”的过程,参考王群《时代建筑》(2000-2)上的见解,基本包含两个步骤:首先,要对世界进行一种建立在足够事实基础之上的、不求完全准确但求别开生面的创造性解释;其次,这种解释不是随心所欲和无稽之谈,相反,它的本质是理性的,它通过理性将分析转化为“创造”。 第一个作业貌似同学们从小就比较熟悉的“科学发明”行为,但在教学中我们非常强调“发现”、“分析”、“评介”、“调整”的“过程”,这一“过程”与第二种“有意思想法”行为的思考逻辑、过程基本是一致的。第二种“有意思的想法”行为,决不应该排斥第一种“科学发明”行为。 如何将传统教育体制下学生们习惯的“科学发明”行为,顺畅地转换到“有意思的想法”行为上;如何在具体设计中,借鉴“科学发明”的理性思考方式……是这次教学关注的地方,也是我觉得比较困难的地方,希望各位同行和同学们多提些宝贵建议。
© 版权声明: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范文兵,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最后更新 2012-01-04 00:39:06
杉九九
2012-01-04 12:15:47 杉九九 (地球另一端的树洞)

谢谢分享

Ang
2012-06-25 18:14:34 Ang (In the end,we are all alone!)

2-7的躺椅,是不是太硬了?

木云CC
2014-08-13 16:26:51 木云CC

2-9感觉用类似榫卯的形式会很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