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仅有面包你活不下去

散文 创作
成刚 发表于:
《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0月
在艺术的国度,流传着一个让人寒心的咒语:一个画家的作品自诞生至为大众普遍接受所需的周期大概是一代人的生命跨度,假如命运垂青的话,产销时间可缩短到二十年。但,这巫咒仅适用于少数真正的画家,“时代的宠儿”则享有特殊的豁免权。 即便按二十年产销周期计算,在销售渠道远未成熟的五分之一的世纪里,艺术家们是怎样敷衍他们本就不太贪婪的胃口?梵高比较走运,从拿起画笔到举起手枪,就十个寒暑。在他活着的时候,也有兄弟迪奥替三餐和画材埋单;相形之下,美国画家马克·罗斯科就霉运连连,他在有生之年看到了自己声名鹊起,但却太晚太晚,他至少等待了二十五年。在他被推上太师椅时,依然忐忑,顾虑重重,他压根就不相信喝彩和购买自己作品的人。这一刻,他们将一位画家贬到分文不值,下一秒,却把他奉若神明。 无论如何,罗斯科快要扛不住了,危机出现在1940年前后。他几乎没有卖出一件作品,没有办过几次像样的展览,比梵高还要糟的是,妻子伊迪丝·萨查尔坚决地要求他断了这个念想——醒醒吧,别再做梦了!最好去我的工作室,做个安份守己的珠宝设计师!他患了忧郁症,在一两年时间内无法作画。这个执拗的人,并没有如妻所愿,离婚后,他开始写作思辨性质浓烈的《艺术家的真实》,既然没有人能够拯救他,就自己救赎自己,当周遭一片死寂,最好自己给自己一点掌声,否则,还能坐以待毙? 1969年秋天,博尔赫斯在哈佛大学诺顿讲座客座演讲:有些作家的作品,最好是在人年轻的时候去读,比如波德莱尔。我想,年轻的艺术家们,最好尽早去读这部罗斯科唯一的文字作品,他不谈什么技法经验,也不给出任何实质性建议,却最接近于艺术本原。困兽犹斗,何况这个天才的画家,“绘画界的波德莱尔”,他所念兹在兹的都是跟艺术遥遥相望的。艺术家的真实,必然建立在对当下艺术地位的准确透视之上,“由于精神上或世俗上的赞助者纷纷离场,艺术的历史变成了那些在大部分情况下宁肯忍受饥饿,也不愿遭受胁迫的人们的历史,以及这种选择值得付出的人们的历史。”假如你知悉艺术的发展与遭遇,就会明白,这并非是在危言耸听,只如实道出艺术家们在当代的该隐般的多蹇宿命。 现代社会里,说某人是艺术家,似乎连旁听者也会尴尬,这个称谓俨然就是“不切实际”、“逃避”、“堕落”等同性质词汇最恰如其分的概括,尤其在被议者还籍籍无名时,简直是一种最不加掩饰的羞辱,罗斯科对此更有切肤之痛。在《艺术家的真实》的第二章《艺术作为一种行为方式》里,罗斯科为艺术家正名的欲求都有点迫不及待,他认为,艺术家是为了社会利益而工作,而社会利益则是由艺术家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实现的,他解决了整个社会对精神和智力的需求。在他看来,艺术创造是一种无可避免的生物意义的过程,将自己延伸到整个世界可感知的环境之中,犹如生殖。他毫无顾忌地得出结论,“从事工业生产的人”要比艺术家更擅长逃避现实,因为艺术家“了解人们必须吃面包才能活下去,而另一种人则无法理解为什么仅有面包你活不下去。”照他的逻辑来看,马克·罗斯科又是“绘画界的亚当·斯密”。 昨天还是冬,今日已成夏。1940年代末期,马克·罗斯科突然时来运转,厄运戛然而止,他的人生也就此成为泾渭分明的两截。按世俗的说法,他成功了。像他的一些幸运的同行,他要继续创造梦幻,眼下,他亟需趁火打铁,将未竟的书稿画上句号,付梓出版。如果时间不允,就以未完成的模样出版,更显原生态,然后,在原有的光环之外,他还将罩上“哲学家”、“思想家”等璀璨光圈。但,罗斯科将《艺术家的真实》置于文件柜深处,等待着尘埃封存,他的家人,包括第二任妻子、两个孩子,对书稿毫不知情。或许,他已经把它忘记了,它的使命已经完成——为困厄中的艺术家提供必要的精神援助;我更相信,他还对它念念不忘,他还在思索着如何将更深刻更复杂的困厄以文字的方式来表述求解,然而……,1970年2月25日,锋头正健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大师马克·罗斯科切断静脉自杀身亡。如果说,在前半生,他以辘辘饥肠来回答为什么“必须吃面包才能活下去”,那,后半生,他将祭上自己的生命以求解“为什么仅有面包你活不下去”。 2005年5月15日晚,在索思比拍卖行于纽约举行的名画拍卖会上,罗斯科创作的油画《白色中心》以7280万美元的高价成交。而这已是身后浮云,与画家本人没有多大的干系,不过是拍卖行与收藏家、收藏家与收藏家之间的一次无伤大雅的博弈。
© 版权声明: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成刚,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最后更新 2011-12-17 10:2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