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昆明集训-----学生总结1
学生Sunshine_boy:
灯光课总结
上了一星期的灯光课,觉得对电影中的灯光有了更多的了解,发现灯光原来可以这么玩,这个要感谢王老师的教育与指导哦。这段时间我也对该课程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我的课程总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根据光的造型效果(顺光、左侧光、右侧光、左斜侧光、右斜侧光、左侧逆光、右侧逆光、逆光),确定灯的投射方向。由此我们可以确定灯的方向。其实给小木人打八种方向的光、给自己打八种方向的光、以及5月1日给同学打八种方向的光,都是为了让我们明确灯的投射方向所造成的光的造型效果。
二、一个灯的运用
1、灯的位置不同,光的造型效果不同。比如Backlight,Rimlingt,Linerlight,Glowlight;小木人不动,灯动等。
2、人的位置不同,光的造型效果不同。比如小木人动,灯不动;人的前进、后退、左移、右移所造成光的效果都会不同等
3、灯的高度不同,光的造型效果不同。像人的鼻子的投影会随着灯高度的改变而变化。
4、加不加反光板,光的软硬不同。在灯前面加上反光板,光线会显得更柔和。或者用反光板反光。
5、灯罩的4个板子,打开多少,打开哪些,光的造型效果也会不同。
6、加上有颜色的纸,光的造型效果不同。在灯前面加上蓝色的纸,会造成冷光的效果;加上黄色的纸会照成暖光的效果。
7、不同的灯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像聚光灯与散光灯效果不同、5500K的灯与3200K的灯效果不同。
三、一个人的造型效果。
我们可以根据图片中人物的光的造型效果先确定主灯的投射方向。确定之后,我们进行打光,看看一个灯的效果,拍下来,觉得可以的话,关掉第一个灯,在打开第二个灯,依次类推;最后把所有灯都打开,观看效果,进行拍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细调。
例如:
四、二个人的光的造型效果
知道了一个灯和一个人光效的操作过程,二个人的就好办了。
1、两个人的基本形式:内交叉和外交叉。一般这二人的景别处于中近景、近景。
明白了这二种打光方式后,我们可以先根据图片中两个人物的光效判断使用哪种方式。此时人物是画面的主体,我们应该先布人物的光,然后再布环境的光。例如:下图是先打人物光:内交叉,然后打背景光,接着打了个光在桌子上面
2、在拍摄人像全景、中景时,环境也成为重要的表现对象。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先布好背景光,然后再布人物光的方式。
当时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在窗外布置了2个灯,1个用来做background light,1个作为女演员的backlight,接着我们打女演员的主光,最后我们打男演员的主光。
五、运动布光
这类作业我们做了2个,一个是模仿“野蛮女友”中的镜头,一个是模仿“心火”中的镜头。
我认为运动布光方式有:人动,灯不动;人不动,灯动;人与灯都动。不过这类作业我们做得不多。
六、摘例子与画灯位图
这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光、熟悉光,养成观察光、分析光的意识,以便运用到我们今后的作业中。
存在的问题:
1、取景还是不好,有时候多了,有时候少了;
2、摄影知识不够,对一些专业术语也不了解;
3、老师所放的英文教程,听的话确实听不太懂,直接看里面摄影师布光会好些,英文水平还是太差哦。
学生Tonelf:
1. 杨老师的结构课:
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第一课, 他放中国的广告, 关掉声音, 同时把文字都挡掉, 没人能看出是卖什么的广告, 然后只听, 不看的时候, 所有人都知道卖什么, 也就是说这个广告白拍了, 白花了一大比钱请了明星. 视觉无效.
剪接的时候, 在把话说清楚的前提下, 要多考虑观众怎么看, 反应镜头的运用要多花时间看素材
老师说:"我剪的不是标准答案", "你们比我年轻得多,剪出来的应该是更年轻的电影" (原话忘了,只是大意)
2. 王继伟老师的构成课:
"控制", "快速有效地实现"
为了达到一个要求/效果, 有不同的方法, 要去试不同的方法, 电影是制作
去年还没有体会到, 今年很明显地感觉, 一个效果有太多的方法去实现, 老师说费里尼有个片子需要海, 去拍了发现效果不好, 就用布来造, 效果很好, 感觉居然比拍海的方案效果还逼真.
Dumbo在回程的火车上(晚上关灯以后)玩起他的相机, 就拍那个安全出口的灯, 拍出了很多王老师留过的作业, 以前我们从来不知道还能这样拍. 王老师说一个方法只能用一次, 拍一张就够了, 要去试不同的方法! 不要重复自己.
最后是观众在看, 怎么做出来的是制作者的手艺, 最终呈现在屏幕上的是最重要的
光是黑白就可以研究一辈子了, 加上色彩又可以研究一辈子了
3. 王训老师的灯光课:
多看片, 看别人打光的视频教程, 多模仿, 多试不同方法
4. 定音鼓课:
虽然后面老师讲了几遍费加罗的定音鼓专业的应该怎么打, 什么时候按鼓面, 但是最关键的还是他前面讲的基本功, 怎么拿鼓棒, 用哪发力(手腕, 而不是胳膊), 还是练! 后面的其实我们没资格听了, 最基本的鼓棒和发力都没练好, 按鼓面和换手的技巧就太早了.
另外.打的时候要看指挥, 而不是机械地打定音鼓, 要听音乐, 而不是"这里没我事儿", "这里该我打了"
5. 舞蹈课:
一个人不跳舞, 也不走路, 就站在那, 就能知道这个人的特点. 更不用说他走起来, 或者和别人握手时身体的角度了.
这个舞蹈课不完全是讲舞蹈本身. 其实是更广的: 讲人. 舞蹈最早也是人的情感在肢体上的表现
"不要以汉族人的眼光看别的民族" 这句话给我很大启发, 老师的例子是, 有的民族对死亡的态度就是那样随便, 在帐篷里喝醉跳舞的时候, 自己的刀不小心划破了自己的脖子, 流了很多血, 用手抹一下继续跳, 他的妻子也说"没事", 汉族人看到了吓得要命.
杨老师说他看到一个节目, 好莱坞的导演卡梅隆和张艺谋对话, 能明显地从肢体/面部表情看出来卡梅隆对中国的鄙视, 虽然他口头上说中国导演有多出色, 中国电影多么有发展
6. 吴昊老师的录音课:
多试!. 不管用的什么设备, 试一下它的指向性. 它的各种功能
7. 最后的集体作业:
吴昊老师说:
"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你的老师"
"不要觉得别人一定比你弱, 任何人都有比你强的地方"
不管拍什么..尽量去听每个人的意见, 有分歧的时候. 就像周老师说的, 2种方案都拍.
总的来说, 集体作业就是一堆问题出现以后, 一个一个地解决
很多问题不可能一个人解决, 需要大家一起想, 而且最后解决的方法思路会很开, 不是常规的方法, 比如墙上需要挂些照片, 在模仿片断的时候, 本来是打印一些照片帖在墙上, 但是照片太多, 太花钱, 当时白板笔又找不到了, 就撕一些不同色块的报纸帖在纸壳上. 拍出来的背景就感觉真的是一张"一男一女的照片"挂在墙上.
学生小小赵 :
王继伟老师空间构成:
王老师教会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这个可见的世界是个形式的世界,用言语表达是困难的,它们的文字是三角,圆,正方形,球形,棱锥体,点,线,面,这些都是由形式,色彩和空间来精确决定的。楼房是正方形,纵深街道是三角形,圆形的脑门,远景中的人全是点,如果在一个点上可以把这个女人剪成另一个人,你就把她剪成另一个人,没有男女的概念,只有线条,色彩,光的概念,不然永远摆脱不了紧箍咒。要熟悉自己的工具甚至比自己的身体还要熟悉,对待自己拍的每一张照片,每一次作业都要斤斤计较,要准确有效的完成目标,这个是一门手艺,手艺就是苦练。每次作业王老师看完就四个字 “无效重拍”,画面里你本来的意图是让我们看A,结果观众全部眼睛不由自主的去看你没有注意到的B,你没注意到,观众注意到了。你的画面失效,你的意图等于零!所以准确有效的完成目标,这个就是手艺。基本的作业可以分为
1,在环境里拍一个点,拍一条线,拍一个面。然后点线面互相结合各拍20张
这个作业真正让我意识到世界的组成形式在画画的人眼中是不一样的,作为搞视觉的人来说,我们眼中的世界就应该如此
2,拍不同物体的顺光,侧光,逆光,顶光,底光,轮廓光,然后两两结合再各拍10张。(静止)
刚结束灯光课程又再次做灯光作业,有灯光课程没有的顶光和底光这两个光效,再次熟悉了光的位置不同所带来的光效,还有你选择的不同物质它的质地不一样所产生的光效也不一样,比如表面光滑的物体比如勺子。它的轮廓光,底光没有一个毛线手套的轮廓光好看。
3,在不同物体上拍点状光,线状光,面状光。(静止)
这个作业让我从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上注意到了我平时视而不见的那些光效。结合我们观察画家的画,画他们的灯位图,明白怎么看画面的光效,自己也可以利用环境中一切光效
4,运动中的点状光,线状光,面状光再加上六种光的种类,
其实在昆明没有发觉,就以为只是拍不同石头运动的光啊什么的,结果后来回北京一想,原来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变成拍人。只要是个点,随便什么都行,怪不得当时问王老师,这个也可以拍其他东西吧,老师说自己去悟,我这没有答案。跟做周老师作业一样,老师不会告诉你这么做是有什么用,你自己做多了就自己就悟出来了。
5,用六张照片表现洗脸,开门,
让我们知道多余的动作,重复的动作,没有信息的动作是无效的
6,把小空间拍大,把大空间拍小,还原空间,拍各种速度,例如上坡的速度,下坡的速度,走路的速度,跑步的速度,汽车的速度,自行车的速度,平坦的路面,弯曲的路面,颠簸的路面。
刚开始拍有点不知道怎么拍,后来明确一个 参照物的概念。这个都是我们做作业自己悟出来,这个比老师亲自告诉你要有用得多。
7,拍一次元运动,二次动,背景不变
这个作业我现在才悟出来和最后我的主题作业有关,我们主题作业是要让我们把静止的物体拍运动起来,正好利用这两个作业,同物体从大到小在一个背景上的变化,也可以理解成摄影机的推拉变化。
8.各种不同的虚实变化,比如左虚右实,前虚后实,一角实三角虚,对角实对角虚等等
也是主题作业的时候才想到原来在拍运动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些,很多镜头剪接点也在这个作业上面。
9.分析摄影大师的照片,
这个作业可以和分析画家的布光一起结合。静态照片的取景加上画面内的布光,也是培养我们有光的意识,判断准确光的位置。
10,拍各种颜色的组合,对比色,互补色,邻近色,类似色,中差色,熟悉色环表。然后全部结合起来拍一个运动中的彩色物体的点,线,面光的转换。然后是黑白物体的,然后再交叉拍一个。
更进一步的认识到我们眼中的世界充满了色彩,世界是由点,线,面构成的,这个只能自己亲手做大量的练习才可能养的成第2天性。
11,主题作业 要求是黑白的,只能用摄影机的推拉摇移,让一个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画面内不能超过四个因素,对这个物体必须是有感受的,不能是虚无的感受。
这个作业才是把之前做的点线面光,虚实转换,一次动,二次动,各种速度那些作业全部结合了,我拍的是一辆玩具车,因为我从小就爱玩它,还有车给我的感觉是运动的,一说车这个字,我脑海里是运动的车,不是静止的。所以我选择了玩具车,10分钟的长度里我基本都是车出画入画,然后老师告诉我画框可以是实的。也可以是虚的,我于是做了一个车在画框四角走的镜头,还是自己脑筋太死板,没有动脑筋
存在的问题:
1,取景时经常有干扰因素进入我的画面,我自己却视而不见。
2,对于这样的作业练习,自己练得还是不够,点线面的意识没有培养成天性
王训老师灯光课程:
灯光课程总共可以分
1,单个光源八个方位照射人脸 (灯位不动)
(顺光,左前侧,左侧,左侧逆光,逆光,右侧逆光,右侧,右前侧),明确了灯位不一样所造成的光效。
2,两个光源与反光板 照射圆球 (十五个灯位)
从第一个灯位图只有一个光源到最后一灯位图两个光源一个反光板,每一种灯位与反光板的位置不一样所带来的光效,等到自己结束课程回家以后才发现原来十五个灯位图打圆球,其实圆球这个点我们可以任意替代,这十五个灯位图也可以是打人脸的灯位,也是可以是打车的灯位,也是可以是打水果的灯位,把所学的联系起来看,才发现了从点线面认识世界的好处。
在上面这个作业系列中,加不加反光板,反光板放哪,在灯前加纸,和在球前加纸,效果是不一样的。比如把圆球换成小木人,灯动,小木人不动,摄影机固定,灯移动的时候小木人的影子所产生的变化。当小木人动,灯不动,摄影机固定,小木人离灯的距离变化所产生的阴影变化
3,给一个人打光,(静止)
我们先确定主灯的位置,确定之后,拍下来一个主光的效果图,然后关掉主光,打开第2个灯,拍下第2个灯的效果图,然后关掉第2个灯,然后打开第3个灯,拍下第3个灯,以此类推。最后把所有灯都打开进行拍摄,再根据需要调整反光板的位置。
4,给两个人打光 (静止)
一般分为 内交叉和外交叉
给两个人打光,我们先根据需要判断人物主光,补光,还有环境光,环境光不能与人物混在一起,就是老师经常说的黑一起了。
5,运动中的布光,
明确了人动灯固定,和灯动人固定,人和灯都移动,印象最深的是王老师亲自示范在演员移动的时候用红头灯模仿打火机打火的声音。
6,摘取影片例子,当把这个作业一直坚持到现在的时候后,我发现我做病了,去任何地方吃饭看见窗户,看见台灯就开始自己拿手指头开始画灯位图了,这个作业让我们养成了观察光,观察环境,怎么利用环境来打光。
存在的问题:
1,对补光与反光板的位置判断不准确
2,摄影专业术语我不太了解
3,对色温,对照相机我自己也不了解,很多时候都是问同学和老师
小小赵 集训总结2
杨耀祖老师剪辑课程:
杨老师一上来直接给我们动手做,让我们剪大宅门抢狗,买人参,偷包,打不得这么四个段落
1,剪大宅门抢狗
这个里面杨老师说我们都没把 抢 剪出来。看了杨老师的版本后发现杨老师没一剪刀下去正好切在我想看的人身上,而且抢狗那过程,杨老师剪的比我们碎,运动方向也比我们多。
2,剪大宅门买人参
我们是每个人剪的版本都看一遍,后来发现大家都没有把原本的剧本意思剪出来,也是我们看的不仔细,不认真。原剧本是要表现一个叫七爷的人在那看,我们却把他剪轻了,没他什么事,所以还是要知道每一段落要表现那个人物才能下剪刀,不能自己凭大概印象就下刀
3,偷包
在七爷帮那人抬面粉的那个动作,我们基本都是一个镜头,或者两个镜头完成那一个动作的,杨老师剪的版本是三个镜头完成一个动作,这样更好看。还有对原素材最开始翻墙那段落,很多同学不敢下剪刀,杨老师说小豆敢下剪刀很不错,还有面粉掉地上吓七爷那个动作,我们随时要根据人的心理反应来剪,反复分析是面粉直接掉地上,还是先切仍面粉,再接地地上哪个要吓人一跳。
4,打不得,
母亲打小孩,小孩却举手拦住了母亲,震惊住了母亲。这个段落里,“绷住'这个词让我牢牢记住了。镜头一开始到小孩子伸手拦住母亲的鸡毛掸子那个动作,很多同学不敢剪的太碎,很多时候我想看父亲的时候,没有看到,心里就很别扭,儿有的同学就剪的正好符合人的心理,你想看谁我就正好切到那谁上,看的很舒服。在小孩子举手那一动作出来时候,杨老师自己剪的版本里小孩子,母亲,父亲,小孩子,母亲比我们多了很多反应镜头,但是看的时候却一点也不觉得多,因为正好剪到我们想看的点上,在打的那一瞬间好像感觉时间停了一下,我也跟着紧张了。这个就是绷住的意思,但是自己剪还是剪不出来,这个得慢慢练
5。
剪辑国产电视剧 大上海
杨老师给了我们初稿的3集,告诉我们这个是被枪毙的,制片人找杨老师帮忙,让杨老师给重新剪。杨老师给我们先试试,让我们试着剪成2集。或者写出来哪些能删,我看着这3集不知道从何下刀,一直到杨老师给我们最终他剪的那稿,我还是感到如果是我自己,我连门都没找到。
6,分析雪域情,大校的女儿
杨老师让我们看原稿,再看他剪的那稿。(这些片子都是初审被广电枪毙的,制片人找到杨老师求帮忙。杨老师剪完就通过。)
这个时候我一直在想王继伟老师的课程与杨老师的剪的版本,杨老师给我们看原稿时一直在给我们提问题,总的来说,杨老师一直重复的就是 画面无效,信息无效,动作重复,语言罗索,不符合人的心理。这些都是王继伟老师经常挂嘴边的,无效重拍。 我们自己剪作业一定要注意这些。
7.最后杨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他剪片子遇见的那些制片人,那些审片人,给我们看了很多被枪毙的原因那些书面说明,还有杨老师自己做的EDL表格,有这个表格对剪辑师来说太重要了,表格上每一个镜头第一格上面的时间码与最后一个镜头的时间码都有,一个镜头时间长度也有。
存在的问题:
1,剪电视剧的时候,没有理解原剧本的意思就开始剪,导致剪偏了方向。
2,对总的素材,比如夜上海那个电视剧,自己没有能力去把握那么长的素材,这个得苦练
丁建国老师舞蹈课:
1,民族性格与民族舞蹈与民族建筑
每个民族的性格不一样,他们的舞蹈也不一样,而性格形成是由环境。比如新疆维族,他们的舞蹈姿势脖子始终是高高昂起,因为这个民族很傲,而蒙古族的舞蹈姿势总是大摇大摆,因为他们不像城市那么拥挤,那么宽阔的草原走路自然就大摇大摆的,再加上常年骑马,导致的双腿成O形,所以就是正常走路他们也大摇大摆。傣族的建筑屋檐总是翘的,就跟他们的舞蹈那手一样往上翘,比如你要拍一个将军,你就让他做蒙古族的动作。你要表现一个美女,就让她做维族的动作
2.形体语言传达信息更准确
比如,一个喜欢拍马屁的人或者热情的人,与一个骄傲的人见别人会做两个不一样的肢体动作,前者会弯腰撅屁伸着微屈的双手去冲向别人,而骄傲的人则会成o形腿大摇大摆的,昂着头,竖着脖子,双手背背后,还有一个例子比如老师讲了他有一个白族的朋友,一回跟他上山,走半路上,他朋友被石头绊了一下,那朋友回头望了一眼,转头往后冲过去,拔出腰间的刀,一弯腰挥向那石头。然后把刀插入刀削,正常的赶路与丁老师。就这么几个动作民族性格全部出来了
存在的问题:
1,自己对舞蹈不了解,所以问问题的时候总是不知道该问什么,只能让丁老师讲讲故事吧。
2,自己没有见过那些少数民族,光听不看有点记不住,有类似的作业就好了
定音鼓老师:
老师讲了很多很基础的,比如拿鼓棒的手,手腕的翻动,打鼓的时候与指挥的交流,定音鼓的鼓面。该打哪个位置,打完怎么静止鼓面,然后给我们示范了一曲 费加罗婚礼
比如 当我们拿着鼓棒的时候,其实大拇指与食指之外的三只手指是用来静止鼓面的,不能垂直的按下去,一定要斜着往鼓面撮下去,还有打鼓前一定要看谱,比如费加罗谱子前有
presto 这个是快的意思,要了解你打的这个曲子是快是慢。
灯光课总结
上了一星期的灯光课,觉得对电影中的灯光有了更多的了解,发现灯光原来可以这么玩,这个要感谢王老师的教育与指导哦。这段时间我也对该课程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我的课程总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根据光的造型效果(顺光、左侧光、右侧光、左斜侧光、右斜侧光、左侧逆光、右侧逆光、逆光),确定灯的投射方向。由此我们可以确定灯的方向。其实给小木人打八种方向的光、给自己打八种方向的光、以及5月1日给同学打八种方向的光,都是为了让我们明确灯的投射方向所造成的光的造型效果。
二、一个灯的运用
1、灯的位置不同,光的造型效果不同。比如Backlight,Rimlingt,Linerlight,Glowlight;小木人不动,灯动等。
2、人的位置不同,光的造型效果不同。比如小木人动,灯不动;人的前进、后退、左移、右移所造成光的效果都会不同等
3、灯的高度不同,光的造型效果不同。像人的鼻子的投影会随着灯高度的改变而变化。
4、加不加反光板,光的软硬不同。在灯前面加上反光板,光线会显得更柔和。或者用反光板反光。
5、灯罩的4个板子,打开多少,打开哪些,光的造型效果也会不同。
6、加上有颜色的纸,光的造型效果不同。在灯前面加上蓝色的纸,会造成冷光的效果;加上黄色的纸会照成暖光的效果。
7、不同的灯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像聚光灯与散光灯效果不同、5500K的灯与3200K的灯效果不同。
三、一个人的造型效果。
我们可以根据图片中人物的光的造型效果先确定主灯的投射方向。确定之后,我们进行打光,看看一个灯的效果,拍下来,觉得可以的话,关掉第一个灯,在打开第二个灯,依次类推;最后把所有灯都打开,观看效果,进行拍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细调。
例如:
![]() |
四、二个人的光的造型效果
知道了一个灯和一个人光效的操作过程,二个人的就好办了。
1、两个人的基本形式:内交叉和外交叉。一般这二人的景别处于中近景、近景。
![]() |
明白了这二种打光方式后,我们可以先根据图片中两个人物的光效判断使用哪种方式。此时人物是画面的主体,我们应该先布人物的光,然后再布环境的光。例如:下图是先打人物光:内交叉,然后打背景光,接着打了个光在桌子上面
![]() |
2、在拍摄人像全景、中景时,环境也成为重要的表现对象。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先布好背景光,然后再布人物光的方式。
当时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在窗外布置了2个灯,1个用来做background light,1个作为女演员的backlight,接着我们打女演员的主光,最后我们打男演员的主光。
![]() |
五、运动布光
这类作业我们做了2个,一个是模仿“野蛮女友”中的镜头,一个是模仿“心火”中的镜头。
我认为运动布光方式有:人动,灯不动;人不动,灯动;人与灯都动。不过这类作业我们做得不多。
六、摘例子与画灯位图
这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光、熟悉光,养成观察光、分析光的意识,以便运用到我们今后的作业中。
存在的问题:
1、取景还是不好,有时候多了,有时候少了;
2、摄影知识不够,对一些专业术语也不了解;
3、老师所放的英文教程,听的话确实听不太懂,直接看里面摄影师布光会好些,英文水平还是太差哦。
学生Tonelf:
1. 杨老师的结构课:
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第一课, 他放中国的广告, 关掉声音, 同时把文字都挡掉, 没人能看出是卖什么的广告, 然后只听, 不看的时候, 所有人都知道卖什么, 也就是说这个广告白拍了, 白花了一大比钱请了明星. 视觉无效.
剪接的时候, 在把话说清楚的前提下, 要多考虑观众怎么看, 反应镜头的运用要多花时间看素材
老师说:"我剪的不是标准答案", "你们比我年轻得多,剪出来的应该是更年轻的电影" (原话忘了,只是大意)
2. 王继伟老师的构成课:
"控制", "快速有效地实现"
为了达到一个要求/效果, 有不同的方法, 要去试不同的方法, 电影是制作
去年还没有体会到, 今年很明显地感觉, 一个效果有太多的方法去实现, 老师说费里尼有个片子需要海, 去拍了发现效果不好, 就用布来造, 效果很好, 感觉居然比拍海的方案效果还逼真.
Dumbo在回程的火车上(晚上关灯以后)玩起他的相机, 就拍那个安全出口的灯, 拍出了很多王老师留过的作业, 以前我们从来不知道还能这样拍. 王老师说一个方法只能用一次, 拍一张就够了, 要去试不同的方法! 不要重复自己.
最后是观众在看, 怎么做出来的是制作者的手艺, 最终呈现在屏幕上的是最重要的
光是黑白就可以研究一辈子了, 加上色彩又可以研究一辈子了
3. 王训老师的灯光课:
多看片, 看别人打光的视频教程, 多模仿, 多试不同方法
4. 定音鼓课:
虽然后面老师讲了几遍费加罗的定音鼓专业的应该怎么打, 什么时候按鼓面, 但是最关键的还是他前面讲的基本功, 怎么拿鼓棒, 用哪发力(手腕, 而不是胳膊), 还是练! 后面的其实我们没资格听了, 最基本的鼓棒和发力都没练好, 按鼓面和换手的技巧就太早了.
另外.打的时候要看指挥, 而不是机械地打定音鼓, 要听音乐, 而不是"这里没我事儿", "这里该我打了"
5. 舞蹈课:
一个人不跳舞, 也不走路, 就站在那, 就能知道这个人的特点. 更不用说他走起来, 或者和别人握手时身体的角度了.
这个舞蹈课不完全是讲舞蹈本身. 其实是更广的: 讲人. 舞蹈最早也是人的情感在肢体上的表现
"不要以汉族人的眼光看别的民族" 这句话给我很大启发, 老师的例子是, 有的民族对死亡的态度就是那样随便, 在帐篷里喝醉跳舞的时候, 自己的刀不小心划破了自己的脖子, 流了很多血, 用手抹一下继续跳, 他的妻子也说"没事", 汉族人看到了吓得要命.
杨老师说他看到一个节目, 好莱坞的导演卡梅隆和张艺谋对话, 能明显地从肢体/面部表情看出来卡梅隆对中国的鄙视, 虽然他口头上说中国导演有多出色, 中国电影多么有发展
6. 吴昊老师的录音课:
多试!. 不管用的什么设备, 试一下它的指向性. 它的各种功能
7. 最后的集体作业:
吴昊老师说:
"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你的老师"
"不要觉得别人一定比你弱, 任何人都有比你强的地方"
不管拍什么..尽量去听每个人的意见, 有分歧的时候. 就像周老师说的, 2种方案都拍.
总的来说, 集体作业就是一堆问题出现以后, 一个一个地解决
很多问题不可能一个人解决, 需要大家一起想, 而且最后解决的方法思路会很开, 不是常规的方法, 比如墙上需要挂些照片, 在模仿片断的时候, 本来是打印一些照片帖在墙上, 但是照片太多, 太花钱, 当时白板笔又找不到了, 就撕一些不同色块的报纸帖在纸壳上. 拍出来的背景就感觉真的是一张"一男一女的照片"挂在墙上.
学生小小赵 :
王继伟老师空间构成:
王老师教会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这个可见的世界是个形式的世界,用言语表达是困难的,它们的文字是三角,圆,正方形,球形,棱锥体,点,线,面,这些都是由形式,色彩和空间来精确决定的。楼房是正方形,纵深街道是三角形,圆形的脑门,远景中的人全是点,如果在一个点上可以把这个女人剪成另一个人,你就把她剪成另一个人,没有男女的概念,只有线条,色彩,光的概念,不然永远摆脱不了紧箍咒。要熟悉自己的工具甚至比自己的身体还要熟悉,对待自己拍的每一张照片,每一次作业都要斤斤计较,要准确有效的完成目标,这个是一门手艺,手艺就是苦练。每次作业王老师看完就四个字 “无效重拍”,画面里你本来的意图是让我们看A,结果观众全部眼睛不由自主的去看你没有注意到的B,你没注意到,观众注意到了。你的画面失效,你的意图等于零!所以准确有效的完成目标,这个就是手艺。基本的作业可以分为
1,在环境里拍一个点,拍一条线,拍一个面。然后点线面互相结合各拍20张
这个作业真正让我意识到世界的组成形式在画画的人眼中是不一样的,作为搞视觉的人来说,我们眼中的世界就应该如此
2,拍不同物体的顺光,侧光,逆光,顶光,底光,轮廓光,然后两两结合再各拍10张。(静止)
刚结束灯光课程又再次做灯光作业,有灯光课程没有的顶光和底光这两个光效,再次熟悉了光的位置不同所带来的光效,还有你选择的不同物质它的质地不一样所产生的光效也不一样,比如表面光滑的物体比如勺子。它的轮廓光,底光没有一个毛线手套的轮廓光好看。
3,在不同物体上拍点状光,线状光,面状光。(静止)
这个作业让我从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上注意到了我平时视而不见的那些光效。结合我们观察画家的画,画他们的灯位图,明白怎么看画面的光效,自己也可以利用环境中一切光效
4,运动中的点状光,线状光,面状光再加上六种光的种类,
其实在昆明没有发觉,就以为只是拍不同石头运动的光啊什么的,结果后来回北京一想,原来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变成拍人。只要是个点,随便什么都行,怪不得当时问王老师,这个也可以拍其他东西吧,老师说自己去悟,我这没有答案。跟做周老师作业一样,老师不会告诉你这么做是有什么用,你自己做多了就自己就悟出来了。
5,用六张照片表现洗脸,开门,
让我们知道多余的动作,重复的动作,没有信息的动作是无效的
6,把小空间拍大,把大空间拍小,还原空间,拍各种速度,例如上坡的速度,下坡的速度,走路的速度,跑步的速度,汽车的速度,自行车的速度,平坦的路面,弯曲的路面,颠簸的路面。
刚开始拍有点不知道怎么拍,后来明确一个 参照物的概念。这个都是我们做作业自己悟出来,这个比老师亲自告诉你要有用得多。
7,拍一次元运动,二次动,背景不变
这个作业我现在才悟出来和最后我的主题作业有关,我们主题作业是要让我们把静止的物体拍运动起来,正好利用这两个作业,同物体从大到小在一个背景上的变化,也可以理解成摄影机的推拉变化。
8.各种不同的虚实变化,比如左虚右实,前虚后实,一角实三角虚,对角实对角虚等等
也是主题作业的时候才想到原来在拍运动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些,很多镜头剪接点也在这个作业上面。
9.分析摄影大师的照片,
这个作业可以和分析画家的布光一起结合。静态照片的取景加上画面内的布光,也是培养我们有光的意识,判断准确光的位置。
10,拍各种颜色的组合,对比色,互补色,邻近色,类似色,中差色,熟悉色环表。然后全部结合起来拍一个运动中的彩色物体的点,线,面光的转换。然后是黑白物体的,然后再交叉拍一个。
更进一步的认识到我们眼中的世界充满了色彩,世界是由点,线,面构成的,这个只能自己亲手做大量的练习才可能养的成第2天性。
11,主题作业 要求是黑白的,只能用摄影机的推拉摇移,让一个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画面内不能超过四个因素,对这个物体必须是有感受的,不能是虚无的感受。
这个作业才是把之前做的点线面光,虚实转换,一次动,二次动,各种速度那些作业全部结合了,我拍的是一辆玩具车,因为我从小就爱玩它,还有车给我的感觉是运动的,一说车这个字,我脑海里是运动的车,不是静止的。所以我选择了玩具车,10分钟的长度里我基本都是车出画入画,然后老师告诉我画框可以是实的。也可以是虚的,我于是做了一个车在画框四角走的镜头,还是自己脑筋太死板,没有动脑筋
存在的问题:
1,取景时经常有干扰因素进入我的画面,我自己却视而不见。
2,对于这样的作业练习,自己练得还是不够,点线面的意识没有培养成天性
王训老师灯光课程:
灯光课程总共可以分
1,单个光源八个方位照射人脸 (灯位不动)
(顺光,左前侧,左侧,左侧逆光,逆光,右侧逆光,右侧,右前侧),明确了灯位不一样所造成的光效。
2,两个光源与反光板 照射圆球 (十五个灯位)
从第一个灯位图只有一个光源到最后一灯位图两个光源一个反光板,每一种灯位与反光板的位置不一样所带来的光效,等到自己结束课程回家以后才发现原来十五个灯位图打圆球,其实圆球这个点我们可以任意替代,这十五个灯位图也可以是打人脸的灯位,也是可以是打车的灯位,也是可以是打水果的灯位,把所学的联系起来看,才发现了从点线面认识世界的好处。
在上面这个作业系列中,加不加反光板,反光板放哪,在灯前加纸,和在球前加纸,效果是不一样的。比如把圆球换成小木人,灯动,小木人不动,摄影机固定,灯移动的时候小木人的影子所产生的变化。当小木人动,灯不动,摄影机固定,小木人离灯的距离变化所产生的阴影变化
3,给一个人打光,(静止)
我们先确定主灯的位置,确定之后,拍下来一个主光的效果图,然后关掉主光,打开第2个灯,拍下第2个灯的效果图,然后关掉第2个灯,然后打开第3个灯,拍下第3个灯,以此类推。最后把所有灯都打开进行拍摄,再根据需要调整反光板的位置。
4,给两个人打光 (静止)
一般分为 内交叉和外交叉
给两个人打光,我们先根据需要判断人物主光,补光,还有环境光,环境光不能与人物混在一起,就是老师经常说的黑一起了。
5,运动中的布光,
明确了人动灯固定,和灯动人固定,人和灯都移动,印象最深的是王老师亲自示范在演员移动的时候用红头灯模仿打火机打火的声音。
6,摘取影片例子,当把这个作业一直坚持到现在的时候后,我发现我做病了,去任何地方吃饭看见窗户,看见台灯就开始自己拿手指头开始画灯位图了,这个作业让我们养成了观察光,观察环境,怎么利用环境来打光。
存在的问题:
1,对补光与反光板的位置判断不准确
2,摄影专业术语我不太了解
3,对色温,对照相机我自己也不了解,很多时候都是问同学和老师
小小赵 集训总结2
杨耀祖老师剪辑课程:
杨老师一上来直接给我们动手做,让我们剪大宅门抢狗,买人参,偷包,打不得这么四个段落
1,剪大宅门抢狗
这个里面杨老师说我们都没把 抢 剪出来。看了杨老师的版本后发现杨老师没一剪刀下去正好切在我想看的人身上,而且抢狗那过程,杨老师剪的比我们碎,运动方向也比我们多。
2,剪大宅门买人参
我们是每个人剪的版本都看一遍,后来发现大家都没有把原本的剧本意思剪出来,也是我们看的不仔细,不认真。原剧本是要表现一个叫七爷的人在那看,我们却把他剪轻了,没他什么事,所以还是要知道每一段落要表现那个人物才能下剪刀,不能自己凭大概印象就下刀
3,偷包
在七爷帮那人抬面粉的那个动作,我们基本都是一个镜头,或者两个镜头完成那一个动作的,杨老师剪的版本是三个镜头完成一个动作,这样更好看。还有对原素材最开始翻墙那段落,很多同学不敢下剪刀,杨老师说小豆敢下剪刀很不错,还有面粉掉地上吓七爷那个动作,我们随时要根据人的心理反应来剪,反复分析是面粉直接掉地上,还是先切仍面粉,再接地地上哪个要吓人一跳。
4,打不得,
母亲打小孩,小孩却举手拦住了母亲,震惊住了母亲。这个段落里,“绷住'这个词让我牢牢记住了。镜头一开始到小孩子伸手拦住母亲的鸡毛掸子那个动作,很多同学不敢剪的太碎,很多时候我想看父亲的时候,没有看到,心里就很别扭,儿有的同学就剪的正好符合人的心理,你想看谁我就正好切到那谁上,看的很舒服。在小孩子举手那一动作出来时候,杨老师自己剪的版本里小孩子,母亲,父亲,小孩子,母亲比我们多了很多反应镜头,但是看的时候却一点也不觉得多,因为正好剪到我们想看的点上,在打的那一瞬间好像感觉时间停了一下,我也跟着紧张了。这个就是绷住的意思,但是自己剪还是剪不出来,这个得慢慢练
5。
剪辑国产电视剧 大上海
杨老师给了我们初稿的3集,告诉我们这个是被枪毙的,制片人找杨老师帮忙,让杨老师给重新剪。杨老师给我们先试试,让我们试着剪成2集。或者写出来哪些能删,我看着这3集不知道从何下刀,一直到杨老师给我们最终他剪的那稿,我还是感到如果是我自己,我连门都没找到。
6,分析雪域情,大校的女儿
杨老师让我们看原稿,再看他剪的那稿。(这些片子都是初审被广电枪毙的,制片人找到杨老师求帮忙。杨老师剪完就通过。)
这个时候我一直在想王继伟老师的课程与杨老师的剪的版本,杨老师给我们看原稿时一直在给我们提问题,总的来说,杨老师一直重复的就是 画面无效,信息无效,动作重复,语言罗索,不符合人的心理。这些都是王继伟老师经常挂嘴边的,无效重拍。 我们自己剪作业一定要注意这些。
7.最后杨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他剪片子遇见的那些制片人,那些审片人,给我们看了很多被枪毙的原因那些书面说明,还有杨老师自己做的EDL表格,有这个表格对剪辑师来说太重要了,表格上每一个镜头第一格上面的时间码与最后一个镜头的时间码都有,一个镜头时间长度也有。
存在的问题:
1,剪电视剧的时候,没有理解原剧本的意思就开始剪,导致剪偏了方向。
2,对总的素材,比如夜上海那个电视剧,自己没有能力去把握那么长的素材,这个得苦练
丁建国老师舞蹈课:
1,民族性格与民族舞蹈与民族建筑
每个民族的性格不一样,他们的舞蹈也不一样,而性格形成是由环境。比如新疆维族,他们的舞蹈姿势脖子始终是高高昂起,因为这个民族很傲,而蒙古族的舞蹈姿势总是大摇大摆,因为他们不像城市那么拥挤,那么宽阔的草原走路自然就大摇大摆的,再加上常年骑马,导致的双腿成O形,所以就是正常走路他们也大摇大摆。傣族的建筑屋檐总是翘的,就跟他们的舞蹈那手一样往上翘,比如你要拍一个将军,你就让他做蒙古族的动作。你要表现一个美女,就让她做维族的动作
2.形体语言传达信息更准确
比如,一个喜欢拍马屁的人或者热情的人,与一个骄傲的人见别人会做两个不一样的肢体动作,前者会弯腰撅屁伸着微屈的双手去冲向别人,而骄傲的人则会成o形腿大摇大摆的,昂着头,竖着脖子,双手背背后,还有一个例子比如老师讲了他有一个白族的朋友,一回跟他上山,走半路上,他朋友被石头绊了一下,那朋友回头望了一眼,转头往后冲过去,拔出腰间的刀,一弯腰挥向那石头。然后把刀插入刀削,正常的赶路与丁老师。就这么几个动作民族性格全部出来了
存在的问题:
1,自己对舞蹈不了解,所以问问题的时候总是不知道该问什么,只能让丁老师讲讲故事吧。
2,自己没有见过那些少数民族,光听不看有点记不住,有类似的作业就好了
定音鼓老师:
老师讲了很多很基础的,比如拿鼓棒的手,手腕的翻动,打鼓的时候与指挥的交流,定音鼓的鼓面。该打哪个位置,打完怎么静止鼓面,然后给我们示范了一曲 费加罗婚礼
比如 当我们拿着鼓棒的时候,其实大拇指与食指之外的三只手指是用来静止鼓面的,不能垂直的按下去,一定要斜着往鼓面撮下去,还有打鼓前一定要看谱,比如费加罗谱子前有
presto 这个是快的意思,要了解你打的这个曲子是快是慢。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