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昆明集训-----学生总结3
Dumbo录音课总结
吴昊老师强调,要先对自己使用的录音设备进行测试,熟悉设备的特性,根据测试结果来录制声音。录制的标准是要使画面和声音感觉一致,比如:人物特写的镜头,声音也要有特写距离的感觉;远景镜头,声音也要符合远景的效果,这是录制时的声音。电影的声音不仅指录制时的声音,还包括观众收看的终端播放出来的声音,这一部分涉及到录制时的声音是否达到了要实现的效果。
另外,吴老师也讲了环境声和台词声的关系。同期时,主要台词一定要录清楚,环境声不能干扰台词声。如果不是主要台词,环境声可以和台词声一样大小或者大于台词。在同期录音拍摄现场,录音师和演职人员的交流是用手势。老师讲了录跳舞的一场戏,那是一个舞厅,要有演员特写的对话镜头,并且是同期录音。导演先让演员们跟着音乐跳,跳舞时演员是只穿袜子跳,然后跳到熟悉节奏后,关掉音乐,演员们继续跳,这样主要是为了剪辑对白时,音乐也可以接上。
吴老师也说了自己对好电影的评价标准,就是手法不要凸显,要让人感觉不出技巧的条件下,自然的传达创作者的情感。
和平之月录音课小结
听了吴昊老师的讲座之后自己总结出影视录音基本流程
1 指向性实验确定mic的指向性(对于新到手的mic) 2 在拍摄场地进行混响实验(确定所需混响的程度) 3 排除噪音干扰 4 在拍摄场地用超心形指向性mic同期录对白(无台词时重点同期录动效) 5 拍摄场地用超心形指向性mic补录一些动效 6 在拍摄场地 用立体声mic 补录环境声音 7剪辑混音(有时需要补录一些声音 拟音)软件模拟立体声 5.1声道
在条件允许时需要录音师前期勘察拍摄地与导演进行沟通
在录音课上学习到重要的一项是录音时混响的控制,以前经常听周老师说过空间的混响对于表现拍摄的空间十分重要,但以前一直不知道如何去控制混响,吴昊老师提到的混响实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控制混响首先要了解混响,在不同特性的场所里不同的角落进行混响实验有助于我们了解混响的特性,知道拍摄特写镜头 中景 小全景 全景时mic应距离说话者多远, 使画面的景别和声音的景别保持一致(视听一致)。
录音也是需要大量训练的一项工作,只有大量的录音去感觉空间中的混响,把不同混响的状态记在脑子里,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就能迅速找到mic应该摆放的位置高效的完成工作。
另外吴老师还提到声音对观众心理的影响,比如:小的声音会引起好奇 ,声音突然变大人会被吓到,产生逃避感 利用这一现象来调动观众的心理(恐怖片里用的多),
另外吴老师还提到一些声学效应,如掩蔽效应、多普勒效应、哈斯效应。所以声音的作用不仅局限于还原空间、记录对话还可以帮助烘托气氛、推动故事发展。因此不仅光可以叙事、运动可以叙事,声音也可以叙事(除了语言之外的声音)。
vincent:
杨耀祖老师剪辑课总结
杨老师: 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强项,把每个人当老师。
形式就是内容。
看广告好坏:仅看画面,关闭声音。
故事片源于纪录片,在纪录片里搜集素材。
不仅要看一个国家的电影,也要看电视。
场记很重要,三年场记,两年副导。需要5年才能当导演。
杨老师把大宅门的素材给大家
大家剪完之后,并没有自己直接点评,而是先让其他同学先给各自挑毛病,然后在提自己的意见。 剪辑无成规。 “要是我现在就不会这么剪,你这么剪没错,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剪法。”
表现气氛绷住了:用延时。 现实中一秒,画面里可以延长。
对话时:没说完观众就能懂你的意思了---切
对话时反应的艺术,说话的人不重要,听话的人更重要。
看主角是谁,应多表现主角。
中国电影电视剧最怕拍运动。 容易出问题,难控制。 除了技术和观念问题,预算少及时间少也是短促使了电影电视剧中多花出奇的多的因素。
好的电视剧:第一集----开场10分钟----开场3分钟 需精彩。
老师讲到国内电影局的问题,其中被枪毙的一些镜头举例:
1,表现军人出轨偷情,用了一个接吻的镜头。 “枪毙” 损坏我党形象。
2,在大宅门里边,有一小孩在地上撒尿之后唱到:天灵灵,地灵灵,玉皇大帝来显灵。 “枪毙”,理由:当时正值严打法轮功。
3,一部电影是讲毛泽东的去参加重庆谈判的,第一个镜头:毛泽东坐飞机前一天,巷子里,深夜,一排排灯笼,低亮度。 第二个镜头:毛泽东到重庆,下飞机时场景,白天,高亮度。 “枪毙” 理由:主席在我党区域时画面漆黑,主席一去到重庆(国民党的地盘)就一片白天。“什么居心?”
感谢老师对以各例讲明国内现在的影视情况,让我们对其有所了解,有所准备。
吴昊老师强调,要先对自己使用的录音设备进行测试,熟悉设备的特性,根据测试结果来录制声音。录制的标准是要使画面和声音感觉一致,比如:人物特写的镜头,声音也要有特写距离的感觉;远景镜头,声音也要符合远景的效果,这是录制时的声音。电影的声音不仅指录制时的声音,还包括观众收看的终端播放出来的声音,这一部分涉及到录制时的声音是否达到了要实现的效果。
另外,吴老师也讲了环境声和台词声的关系。同期时,主要台词一定要录清楚,环境声不能干扰台词声。如果不是主要台词,环境声可以和台词声一样大小或者大于台词。在同期录音拍摄现场,录音师和演职人员的交流是用手势。老师讲了录跳舞的一场戏,那是一个舞厅,要有演员特写的对话镜头,并且是同期录音。导演先让演员们跟着音乐跳,跳舞时演员是只穿袜子跳,然后跳到熟悉节奏后,关掉音乐,演员们继续跳,这样主要是为了剪辑对白时,音乐也可以接上。
吴老师也说了自己对好电影的评价标准,就是手法不要凸显,要让人感觉不出技巧的条件下,自然的传达创作者的情感。
和平之月录音课小结
听了吴昊老师的讲座之后自己总结出影视录音基本流程
1 指向性实验确定mic的指向性(对于新到手的mic) 2 在拍摄场地进行混响实验(确定所需混响的程度) 3 排除噪音干扰 4 在拍摄场地用超心形指向性mic同期录对白(无台词时重点同期录动效) 5 拍摄场地用超心形指向性mic补录一些动效 6 在拍摄场地 用立体声mic 补录环境声音 7剪辑混音(有时需要补录一些声音 拟音)软件模拟立体声 5.1声道
在条件允许时需要录音师前期勘察拍摄地与导演进行沟通
在录音课上学习到重要的一项是录音时混响的控制,以前经常听周老师说过空间的混响对于表现拍摄的空间十分重要,但以前一直不知道如何去控制混响,吴昊老师提到的混响实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控制混响首先要了解混响,在不同特性的场所里不同的角落进行混响实验有助于我们了解混响的特性,知道拍摄特写镜头 中景 小全景 全景时mic应距离说话者多远, 使画面的景别和声音的景别保持一致(视听一致)。
录音也是需要大量训练的一项工作,只有大量的录音去感觉空间中的混响,把不同混响的状态记在脑子里,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就能迅速找到mic应该摆放的位置高效的完成工作。
另外吴老师还提到声音对观众心理的影响,比如:小的声音会引起好奇 ,声音突然变大人会被吓到,产生逃避感 利用这一现象来调动观众的心理(恐怖片里用的多),
另外吴老师还提到一些声学效应,如掩蔽效应、多普勒效应、哈斯效应。所以声音的作用不仅局限于还原空间、记录对话还可以帮助烘托气氛、推动故事发展。因此不仅光可以叙事、运动可以叙事,声音也可以叙事(除了语言之外的声音)。
vincent:
杨耀祖老师剪辑课总结
杨老师: 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强项,把每个人当老师。
形式就是内容。
看广告好坏:仅看画面,关闭声音。
故事片源于纪录片,在纪录片里搜集素材。
不仅要看一个国家的电影,也要看电视。
场记很重要,三年场记,两年副导。需要5年才能当导演。
杨老师把大宅门的素材给大家
大家剪完之后,并没有自己直接点评,而是先让其他同学先给各自挑毛病,然后在提自己的意见。 剪辑无成规。 “要是我现在就不会这么剪,你这么剪没错,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剪法。”
表现气氛绷住了:用延时。 现实中一秒,画面里可以延长。
对话时:没说完观众就能懂你的意思了---切
对话时反应的艺术,说话的人不重要,听话的人更重要。
看主角是谁,应多表现主角。
中国电影电视剧最怕拍运动。 容易出问题,难控制。 除了技术和观念问题,预算少及时间少也是短促使了电影电视剧中多花出奇的多的因素。
好的电视剧:第一集----开场10分钟----开场3分钟 需精彩。
老师讲到国内电影局的问题,其中被枪毙的一些镜头举例:
1,表现军人出轨偷情,用了一个接吻的镜头。 “枪毙” 损坏我党形象。
2,在大宅门里边,有一小孩在地上撒尿之后唱到:天灵灵,地灵灵,玉皇大帝来显灵。 “枪毙”,理由:当时正值严打法轮功。
3,一部电影是讲毛泽东的去参加重庆谈判的,第一个镜头:毛泽东坐飞机前一天,巷子里,深夜,一排排灯笼,低亮度。 第二个镜头:毛泽东到重庆,下飞机时场景,白天,高亮度。 “枪毙” 理由:主席在我党区域时画面漆黑,主席一去到重庆(国民党的地盘)就一片白天。“什么居心?”
感谢老师对以各例讲明国内现在的影视情况,让我们对其有所了解,有所准备。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