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范儿的重口味 (试发表)

其他 创作
By 程明霞 如果你问我,《2666》讲了个什么故事?我想我只能说,它讲了五个故事。如果你继续问我, 这五个故事都讲了什么故事?我只能说,它讲了许多许多许多故事。 它的主题是文学,性,暴力,政治,战争,和一丁点爱情。第一个故事:有点另类,但还算温情脉脉。第二个故事:另类,疯狂。第三个故事:更疯狂。第四个故事:非常疯狂,非常残忍,不忍卒读。第五个故事:复杂,庞大,百味杂陈。 在《2666》之前,我对这位作家一无所知,也从未读过其任何作品。合上《2666》最后一页,我闭上眼睛,想象作者的模样:他,一定是个他,而不是她。他消瘦,沉默,目光如刀。他知识渊博,思想深刻,但言语粗鲁,冷酷刻薄。他被文学和艺术深深滋养,又被政治和战争深深地折磨过。他既神秘又恐怖。 一定会有人对他不屑一顾,因为他太难相处,他为所欲为,他不愿讨好任何人,也不在乎激怒任何人。也一定会有人对他无比着迷,无限赞叹,因为他强大的气场和深不可测的气质。——这就是《2666》的性格和气味。 阅读《2666》的过程绝对不是一趟惬意的旅程,而是一场莫名其妙、匪夷所思、超越想象力、挑战承受力的冒险。它在你面前不断划下一个比一个更大更粗重的问号和惊叹号,让它们吞没你,砸晕你。而行至终点,一切戛然而止又悬而未决,导游就扬长而去,把旅客丢在一堆问号和巨大惊叹号里不知所措哑口无言。 《2666》是一部奇书。它像所有伟大的作品一样,散发着让人心醉神迷又心烦意乱的魅力。它不完美。它的缺陷如此明显。它的态度非常傲慢。它很任性。但它的饱满、深刻、庞大和真诚又无可匹敌。 伟大的作品都不完美,就像所有的天才都有怪癖。波拉尼奥将自己的文学抱负和对这世界的理解合而为一部《2666》。在如俄罗斯套娃般的一连串故事中(就是维基百科在介绍这本书时所用的一个词stories within stories),波拉尼奥几乎表达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一切。你会读到他对知识分子的批判,他对文学的理解,他对艺术的痴迷,他对政治(他竟然还提到了毛泽东和林彪!)的讽刺,他对战争的痛恨,他对女性的爱和同情。他密集地提及文学史和艺术史上那些显赫或者生僻的名字;他露骨地描写性,以及贫穷和暴力的普遍。 你很难捕捉作者的雄心和志向究竟指向何处,因为《2666》太发散,常常显得不着边际,虽然它其实有一个精心编织的封闭的结构。它不动声色的冷酷让我想起《恶童三部曲》;它讲述复杂和奇特故事的耐心让我想起电影导演库布里克;它的大篇独白和心理活动,会让人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安·兰德;它的语言有时如诗如音乐般悠扬浪漫,有时如真理与口号般简洁了当,有时又直率粗鲁……但它又不同于其他任何小说,它就是它自己。 读完800多页的《2666》之后不久,我读了一本薄小说《乌克兰拖拉机简史》。唔,这才是小说吧?这实在是部好小说!它有一个诱人的故事外壳,一个坚硬不俗的思想内核。它人物鲜活,语言生动,情节紧凑。阅读的过程如此愉悦,却又不是那种浅薄的欢乐,而是涂着一层严肃甚至残酷的底色。 两相比较,我会乐于向所有人推荐《乌克兰拖拉机简史》,但我没有勇气向人推荐《2666》。推荐《乌克兰拖拉机简史》就像赠人一件芬芳甜蜜又不俗的小礼物;而推荐《2666》则像送人一只触目惊心的大怪兽。前者是有内涵的小清新,愉悦身心;后者是大师范儿的重口味,考验神经。它的伟大在缺陷之中,在残酷和磅礴之中。 那么,如果你非要让我用一句话描述《2666》,我想最合适的莫过于藏在这部小说第五个故事中的其中一个故事中的一句话:万物在万物之中。 --------------------- 一直没能力评论这本书,一直没勇气推荐这本书。也许我永远没能力评论这本书,索性壮胆推荐下吧。这篇读后感在电脑压了一年多,出来晒晒太阳吧。
© 版权声明: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程明霞,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最后更新 2013-03-13 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