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反复书写的胡适传

非文学 创作
韩戍 发表于:
《晶报》2012年2月26日
1964年2月24日,胡适逝世两周年的深夜,李敖写下了《胡适评传》的自序。李敖为胡适作传,一方面是不满意民国时期的胡适传,或过分吹捧,或一味贬斥;另一方面是因他受过胡适的帮助,对胡适始终怀有深刻的敬意。他在自序中发下宏愿,写一部一百二三十万字的大传,对胡适的一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概括。不过,他的《评传》只写到1910年胡适留美,其后便再未推出续篇。 这本作于半个世纪前的胡适传,表述文学化,用词戏谑随意,却有开风气之先。李敖是有名的“业余考据派”,在传记中做了不少考证工夫。记载胡适之父的断章,胡适编辑的《竞业旬报》,都被李敖搜罗出来,并作出连续完整的阐述。不过,凡撰写胡适早年传记,《四十自述》是绕不开的蓝本。若没有新内容发现,所谓胡适传,亦不过是《四十自述》的扩展版而已。李敖这本胡适传记,便是在替“自述”诠释。除了大量引用原文,还有密密的加注。相对于有用的注释,更多的是李敖塞进的私货。比如,和传记本身关系不大的他人生平轶事,李敖都要引经据典地大写特写。这样使得注释几乎占了全书的一半篇幅,而不少注释,对了解胡适本身并无直接贡献。 同为考据派,新近出版的台湾学者江勇振的《舍我其谁:胡适传》,其精细程度远非李敖可比。该传亦仅是江勇振计划中胡适传记的第一部,以1917年为节点,就已码字四十余万。他对收集胡适资料进行了竭泽而渔式的工作。胡适留学时期的学籍资料,海外媒体的新闻报道,两岸收藏的胡适手稿,胡适阅读过的生僻外文书,江勇振事必躬亲阅览,无一放过。从资料上看,从江勇振之后,可能就无人再敢重写胡适生平;从考证上看,江勇振对胡适的婚姻观、博士学位问题、早年思想理路、实证主义等也提出了新说。 江勇振对胡适研究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既不撇开《四十自述》另起炉灶,又不对《四十自述》过度迷信。他意识到,胡适的日记和自述,皆非私人领域中的读物,而是为传世而作,其中不免有各种修饰、隐晦。若为胡适立传,无法看清胡适的取舍、渲染和淡出,注定落得被胡适牵着前进的命运。因此,江勇振索隐幽微,根据多方资料互相比对、勘正,得出最接近真实的看法。江勇振以研究胡适早年的情感世界著称,其《星星、月亮、太阳》有大量精彩的段子,但在这部传记中却不炒冷饭,将胡适与韦莲司的感情点到即止,不能不算有所节制。 相对于胡适的生平,最值得讨论的还是他的思想。胡适之所以成为胡适,无非因他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无人可及的影响。除非发现重量级的思想文本,否则无论如何考证生平,只在知识分子个人史的领域才有意义。相对于海外的格里德、大陆的耿云志、邵建、欧阳哲生、沈卫威等人的思想传记,余英时的《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更受学人重视。 余英时最出彩之处在于思想分析。尤其是书中《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一文,对胡适的思想进行了最简明精确的概括。他认为,胡适的“暴得大名”,既因他对西学的了解恰好满足时代的需要,也因他自身的刻苦和长期准备;胡适的功绩在于为中国的学术思想确立了一种典范,启蒙而开时代之风气。但他也指出了胡适的缺陷,比如化约论,过分迷恋实验主义和科学方法,无法真正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等。江勇振说过,“所有研究胡适的人都必须抱持一个态度和假定。那个态度就是虚心:我们所面对、分析的是一个天才,他的天分跟努力是我们望尘莫及的。”余英时当然不会同意江勇振这种神化胡适的倾向。因为,若照此推论,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甚至伯林的思想局限,都无法评论。历史研究若采取仰视的态度,必将无法实现研究的客观化。思想史分析需要让人走下神坛,这才是一个研究者应有的态度。 作为余英时的弟子,罗志田的《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对其师的研究多有继承。比如胡适“预备为国人之导师”,“学术思想典范说”等无一不是接续余英时的分析,只是罗志田将其进行了详细化。一些大的问题,如胡适思想中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两歧,胡适的中学和西学造诣,胡适的自由观,在罗志田的书中都有详细的讨论。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可以看到罗志田这本传记还残存着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痕迹;尽管当时中国学界早已冲破西方流行的“冲击-反映论”,但著作的现代化史观,还隐约可见。关于学术与政治的冲突,也是当时知识分子研究比较流行的分析思路。 但是,相对于其他研究者对胡适消极的“自由主义之累”、“无地自由”等定位,罗志田将题目定为“再造文明”,对胡适的积极努力,以及他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实为一种最恰如其分的概括。胡适一生的努力,的确都集中于援引西方思想文化资源,为中国确立先进的文明。失败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胡适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求索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过。 在胡适离开半个世纪之际,重温这四本有代表性的胡适传,感受胡适思想人格魅力的同时,也必将大有收获。这种收获,印证了其墓志铭上的盖棺定论:“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 版权声明: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韩戍,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最后更新 2012-02-27 2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