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选~ ( 全部 )
2013-11-27 21:13:18
狂人日记⑴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⑵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
2013-10-07 13:53:11
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 一条线排着,十来重瓦屋,泥墙,石灰画得砖块分明,太阳底下更有一种光泽,表示陶家村总是兴旺的。屋后竹林,绿叶堆成了台阶的样子,倾斜至河岸,河水沿竹子打一个弯,潺潺流过。这里离城才是真近,中间就只有河,城墙的一段正对了竹子临......
(1回应)
2013-09-06 14:33:50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杜甫 一 自小就神经过敏的黄仲则,到了二十三岁的现在,也改不过他的孤傲多疑的性质来。他本来是一个负气殉情的人,每逢兴致激发的时候,不论讲得讲不得的话,都涨红了脸,放大了喉咙,抑留不住的直讲出来。听话的人,若对他的话有些反抗,或是在笑容上,或是在眼光上,表示一些不......
2013-03-22 12:29:16
2013-01-25 16:10:34
散文选~ ( 全部 )
2014-03-14 16:43:39
2014-02-01 20:00:42
2013-07-15 12:39:31
2013-07-02 23:40:46
那时我十四岁,她大约是十三岁罢。我跟着祖父的妾宋姨太太寄寓在杭州的花牌楼,间壁住着一家姚姓,她便是那家的女儿。她本姓杨,住在清波门头,大约因为行三,人家都称她作三姑娘。姚家老夫妇没有子女,便认她做干女儿,一个月里有二十多天住在他们家里,宋姨太太和远邻的羊肉店石家的媳妇虽然很说得来,与姚宅的老......
(2回应)
诗歌选~ ( 全部 )
2013-12-15 12:27:33
序 一九四一年我住在昆明附近的一座山里,每星期要进城两次,十五里的路程,走去走回,是很好的散步。一人在山径上,田埂间,总不免要看,要想,看的好像比往日看的格外多,想的也比往日想的格外丰富。那时,我早已不惯于写诗了,--从一九三一到一九四零十年内我写的诗总计......
(1回应)
2013-12-11 08:59:51
我唱这段故事, 请大家不要悲伤, 因为这里只唱到 一个团圆的收场。 1 在古代西方的高山, 有一座洞宇森森; 一个健壮的青年 在洞中居隐。 不知是何年何月 他独自登上山腰; 身穿着一件布衣, 还带着一枝洞箫。 他望那深深的山谷, 也不知望了多少天, 更辨不清春夏秋冬, 四季的果子常新鲜。 四围好像在睡眠, 他忘......
(1回应)
2013-12-11 08:47:11
谁曾经,望着那葱茏的山腰, 葱茏里掩映着,一带红墙, 不曾享受过,幽闲的圣味── 氤氲地,漾起来一丝遐想? 在那里起居的,或男或女, 都说是脱去了,许多索累; 在他们深潭古井般的心中, 却像含蓄着,中古罗曼的风味。 是西方的,太行的余脉, 有两座无名的高山,遥遥峙立; 一个是佛院,一个是尼庵, 两......
(1回应)
2013-12-10 23:35:55
1 “红的,红的,红樱桃,” “青的,青的,青杏子,”—— 于今都哪里去了 那半月前的飞絮? 2 最怕听,苍蝇同蜜蜂, 在日光中的歌调, 最怕听的是,万籁声中 隐约约,夏天到了! 3 恹恹地又度了一春, 春已尽,自家还不知觉。 夜雨潇潇, 唱着“所罗门”的牧歌; ——可怜的牧童啊,就是羊儿 都寻,寻也寻不着了!......
(1回应)
中国古典故事~ ( 全部 )
2014-03-16 21:16:32
2013-12-22 23:57:51
2013-04-03 16:42:40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 (1)都:国都,指唐时的京城长安。 (2)人面: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
2013-04-01 22:36:27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fú)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huán)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héng gāo),秣(mò)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miǎn)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2回应)
外国文学选~ ( 全部 )
2014-03-26 15:11:40
2014-03-25 23:42:16
2014-02-05 21:44:36
2013-11-27 14:45:02
Eight years before he had seen his friend off at the North Wall and wished him God-speed. Gallaher had got on. You could tell that at once by his travelled air, his well-cut tweed suit, and fearless accent. Few fellows had talents like his, and fewer still could remain unspoiled by such su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