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船
ashmarine
1944年冬季的一个傍晚,美国Wyoming的矿工纷纷走出矿井,回家吃饭。这时,他们听到一个巨大的爆炸声,紧接着目睹着闪闪发光的白色飞行物迎着夕阳逆光远去。同一时期,类似的目击报告陆续风生水起,Colorado,California,Oregon,Nebraska甚至Michigan均有相似情形,涵盖整个中西部。恐慌开始酝酿。但很快,不明物体的真实面目就被揭开:一个下午,Salt Lake City北部警署的一名警长接到电话,当地一个农民报告在自家农场里发现白色带状物体。他赶到现场,取下配枪,一路小跑(特注:是因为太胖别着枪行动不便),最终站在了它面前。这是一个直径达10米、正在漏气的巨大纸气球。下方挂着“如水晶吊灯般”的炸弹。戏剧性的是,当他抓住缆绳想要把它拖动时,一阵风吹来。他、炸弹和气球都上了天,飞向荒山峡谷。好在这不是Kansas,警长也不是桃乐丝,很快地,风向变了,我们才第一次得以捕获这个奇怪的物体。整个装置没有其他可证明来源的任何信息。当时正值太平洋战争,第一个想法自然是:会不会是日本间谍潜伏进了美国本土?之前日本确实有几次针对美国本土的行动,均以失败告终。最成功的一次,也不过是花大笔经费和人力物力突破阻拦网,在Oregon匆匆投下几枚炸弹,引起了一场无伤亡的小型森林火灾。在局面不晴朗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启用了战时情报封锁,对所有的目击报告强制设密,报社不允许报道。情报封锁非常成功,除了在西海岸一些小型城镇引起了莫名的恐慌,整个美国大众对此懵然不知。这也是我们很多人现在都没有听闻过此事的原因。
美国军方对此有各种猜测,最有可能的推论是日本潜艇突破了防线,在西部沿岸投放了炸弹。但若真有此事,潜艇本身就可以造成更有效的伤亡,不需要这么折腾。海军方面也没有相关信息。最后的答案还是依靠科学:在一个气球篮子底部沾有少许砂石,经过化学分析和地质学家的推算,在全世界只有三处海滩可能有这样的沙。而这三个都在日本。
在美国,科学也就只能看到这步了。我们再来看看日本。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军就对日本本岛进行过袭击,但基本都是象征意义的,当时的技术还做不到这么远程的有效袭击。后来美军研发了B-29轰炸机,才有了战术上的可能性。1944年6月,六十八架B-29从成都起飞,对日本九州进行了首轮试探性轰炸,但路途长远,并不成功。11月24日,也正是气球目击开始前,美军派出八十八架B-29对东京进行高空投弹,但仅有10%命中目标。这次轰炸虽然收效不大,却在日本国内引起了恐慌之潮。正如9.11对美国的意味,日本平民发现自己后院起火,惊恐异常。这是非常合理的恐慌,因为三个月之后,美军就进行了东京大轰炸,烧平了市区的四分之一。但当时的日本人,只是想着如何报复美国,在其本土也制造爆炸,激昂士气。正如前面所说,突破太平洋防线逼近美国本土,在当时已现颓势的日军来讲,是极为困难的任务。于是一次非常超现实的行动展开了。
这行动得回溯到1926年。也是一个冬天,日本气象学家大石和三郎在东京东北部的长峰市附近进行勘探,释放了气象测量气球并记录数据。他观测到一股奇特的高空气流,并记录下来。气流在大概9000米高度,特征是:非常快!中心风速可达200公里每小时,也就是动车的速度。这气流就是以后被称为喷射气流(Jet Stream)的大气现象。喷射气流像是一条极窄丝带所结成的环,在一万米高空绕着地球巡流一圈,它宽几百公里,厚仅几公里。其中飞跃太平洋的那段,恰好在日本到美国的上空,高速气流从日本到西海岸仅需三天时间。这就是大自然的日美空中新干线。大石和三郎据此写了篇论文,发表了,但今后几十年国际学界没人知道这个成果。原因?倒不是国际学界不关心日本:那论文是用世界语(Esperanto)写的。大石和三郎同志还兼任过日本世界语协会会长。所以直到现在,大家对喷射气流的印象都是:最早由一位二战时期的美军飞行员发现。猜猜这飞行员驾驶的什么飞机?B-29。
但有另一位气象学家荒川秀俊读到了这篇论文,有了些新的想法。这就是我们的主角,白色大气球,的初出场。荒川秀俊早在1942年就向日本军部提交了议案,但被拒绝。但这一次,日军开始死马当成活马医了。这个议案其实很简单:造一些气球,装点儿炸弹,扔到喷射气流中去,三天之后,美国bongbong。但有一个问题,气球要不分昼夜地飞行,而氢气球会因日光受热,在白天上浮,夜晚下沉。喷射气流只有几公里厚,掉出去就相当于动车出轨。荒川秀俊又想出了个办法:在气球上放些沙包和海拔感应器,当气球快要低于喷射气流下限时,扔掉一个沙袋;快要高出上限时,漏一些氢气;最后没有沙袋时,扔出炸弹。这样,气球就能悠哉游哉上上下下地沿着太平洋,一路大小便,直到赶到目标厕所。
这个神奇的计划,有个看了会有莫名旧时代美感的名字:风船爆弹。
日本当时战况惨烈,为了能制造这些气球,特地为原材料开了许多绿灯。和宫崎骏的零式战斗机类似,很多中小学女生停课参与了风船爆弹的制作,因为,据当时一名女工说,“女生手巧”。她们和折纸鹤一样,创造出一个个纸制庞然大物,和纸鹤不一样的是,这些纸气球真的会飞。日本在二战期间,从1944年末到1945年4月,一共投放了9000艘风船爆弹。这些气球在离开学校之后,就被运送到海滩上,一个个被放飞。它们和齐柏林飞艇一样身躯高大,迟缓地平移在海天之间,连成横跨太平洋上空的一列巨型天灯。
和纸鹤另一个不同之处是,风船爆弹真的是爆弹。美国人叫它Fire Balloon。那一年冬天,Oregon的森林大火比以往多了一些,但也就很快扑灭了。美国政府的新闻管制获得了极大成效,日本人每天期盼地浏览报纸,每天失望而归。后来他们觉得气球可能根本就没有到美洲大陆,就取消了这个项目。
为了不让这个故事显得太宫崎骏,让我们回到美国。1945年5月,也就是东京大轰炸两个来月后,Oregon南部的地方牧师Archie Mitchell和他怀孕妻子Elsie,带着五个礼拜学校的孩子到山上去野餐。在路上,他们遇到施工,停在了路边。Elsie和孩子们下到野地里去,准备找个好地方就地野炊。这时,他们发现了一个像气球一样的巨大物体挂在树上。孩子们开始好奇地戳戳摸摸,Elsie呼唤丈夫过来看看。他回头的时候,炸弹爆炸了,六个人当场死亡。他们是二战时美国本土的所有伤亡人员。
荒川秀俊在战后被判为战犯,关了七年。而释放的9000只气球,目前只找到300来只。有人推算说在西海岸荒山野岭里可能还有300来只,喜欢hiking且比较高端的朋友说不定还能见得到。目击地点见下图:
我们的主角剧照:
*资料和图片来自Radiolab, wikipedia以及其他一些零星网页。
1944年冬季的一个傍晚,美国Wyoming的矿工纷纷走出矿井,回家吃饭。这时,他们听到一个巨大的爆炸声,紧接着目睹着闪闪发光的白色飞行物迎着夕阳逆光远去。同一时期,类似的目击报告陆续风生水起,Colorado,California,Oregon,Nebraska甚至Michigan均有相似情形,涵盖整个中西部。恐慌开始酝酿。但很快,不明物体的真实面目就被揭开:一个下午,Salt Lake City北部警署的一名警长接到电话,当地一个农民报告在自家农场里发现白色带状物体。他赶到现场,取下配枪,一路小跑(特注:是因为太胖别着枪行动不便),最终站在了它面前。这是一个直径达10米、正在漏气的巨大纸气球。下方挂着“如水晶吊灯般”的炸弹。戏剧性的是,当他抓住缆绳想要把它拖动时,一阵风吹来。他、炸弹和气球都上了天,飞向荒山峡谷。好在这不是Kansas,警长也不是桃乐丝,很快地,风向变了,我们才第一次得以捕获这个奇怪的物体。整个装置没有其他可证明来源的任何信息。当时正值太平洋战争,第一个想法自然是:会不会是日本间谍潜伏进了美国本土?之前日本确实有几次针对美国本土的行动,均以失败告终。最成功的一次,也不过是花大笔经费和人力物力突破阻拦网,在Oregon匆匆投下几枚炸弹,引起了一场无伤亡的小型森林火灾。在局面不晴朗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启用了战时情报封锁,对所有的目击报告强制设密,报社不允许报道。情报封锁非常成功,除了在西海岸一些小型城镇引起了莫名的恐慌,整个美国大众对此懵然不知。这也是我们很多人现在都没有听闻过此事的原因。
美国军方对此有各种猜测,最有可能的推论是日本潜艇突破了防线,在西部沿岸投放了炸弹。但若真有此事,潜艇本身就可以造成更有效的伤亡,不需要这么折腾。海军方面也没有相关信息。最后的答案还是依靠科学:在一个气球篮子底部沾有少许砂石,经过化学分析和地质学家的推算,在全世界只有三处海滩可能有这样的沙。而这三个都在日本。
在美国,科学也就只能看到这步了。我们再来看看日本。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军就对日本本岛进行过袭击,但基本都是象征意义的,当时的技术还做不到这么远程的有效袭击。后来美军研发了B-29轰炸机,才有了战术上的可能性。1944年6月,六十八架B-29从成都起飞,对日本九州进行了首轮试探性轰炸,但路途长远,并不成功。11月24日,也正是气球目击开始前,美军派出八十八架B-29对东京进行高空投弹,但仅有10%命中目标。这次轰炸虽然收效不大,却在日本国内引起了恐慌之潮。正如9.11对美国的意味,日本平民发现自己后院起火,惊恐异常。这是非常合理的恐慌,因为三个月之后,美军就进行了东京大轰炸,烧平了市区的四分之一。但当时的日本人,只是想着如何报复美国,在其本土也制造爆炸,激昂士气。正如前面所说,突破太平洋防线逼近美国本土,在当时已现颓势的日军来讲,是极为困难的任务。于是一次非常超现实的行动展开了。
这行动得回溯到1926年。也是一个冬天,日本气象学家大石和三郎在东京东北部的长峰市附近进行勘探,释放了气象测量气球并记录数据。他观测到一股奇特的高空气流,并记录下来。气流在大概9000米高度,特征是:非常快!中心风速可达200公里每小时,也就是动车的速度。这气流就是以后被称为喷射气流(Jet Stream)的大气现象。喷射气流像是一条极窄丝带所结成的环,在一万米高空绕着地球巡流一圈,它宽几百公里,厚仅几公里。其中飞跃太平洋的那段,恰好在日本到美国的上空,高速气流从日本到西海岸仅需三天时间。这就是大自然的日美空中新干线。大石和三郎据此写了篇论文,发表了,但今后几十年国际学界没人知道这个成果。原因?倒不是国际学界不关心日本:那论文是用世界语(Esperanto)写的。大石和三郎同志还兼任过日本世界语协会会长。所以直到现在,大家对喷射气流的印象都是:最早由一位二战时期的美军飞行员发现。猜猜这飞行员驾驶的什么飞机?B-29。
但有另一位气象学家荒川秀俊读到了这篇论文,有了些新的想法。这就是我们的主角,白色大气球,的初出场。荒川秀俊早在1942年就向日本军部提交了议案,但被拒绝。但这一次,日军开始死马当成活马医了。这个议案其实很简单:造一些气球,装点儿炸弹,扔到喷射气流中去,三天之后,美国bongbong。但有一个问题,气球要不分昼夜地飞行,而氢气球会因日光受热,在白天上浮,夜晚下沉。喷射气流只有几公里厚,掉出去就相当于动车出轨。荒川秀俊又想出了个办法:在气球上放些沙包和海拔感应器,当气球快要低于喷射气流下限时,扔掉一个沙袋;快要高出上限时,漏一些氢气;最后没有沙袋时,扔出炸弹。这样,气球就能悠哉游哉上上下下地沿着太平洋,一路大小便,直到赶到目标厕所。
这个神奇的计划,有个看了会有莫名旧时代美感的名字:风船爆弹。
日本当时战况惨烈,为了能制造这些气球,特地为原材料开了许多绿灯。和宫崎骏的零式战斗机类似,很多中小学女生停课参与了风船爆弹的制作,因为,据当时一名女工说,“女生手巧”。她们和折纸鹤一样,创造出一个个纸制庞然大物,和纸鹤不一样的是,这些纸气球真的会飞。日本在二战期间,从1944年末到1945年4月,一共投放了9000艘风船爆弹。这些气球在离开学校之后,就被运送到海滩上,一个个被放飞。它们和齐柏林飞艇一样身躯高大,迟缓地平移在海天之间,连成横跨太平洋上空的一列巨型天灯。
和纸鹤另一个不同之处是,风船爆弹真的是爆弹。美国人叫它Fire Balloon。那一年冬天,Oregon的森林大火比以往多了一些,但也就很快扑灭了。美国政府的新闻管制获得了极大成效,日本人每天期盼地浏览报纸,每天失望而归。后来他们觉得气球可能根本就没有到美洲大陆,就取消了这个项目。
为了不让这个故事显得太宫崎骏,让我们回到美国。1945年5月,也就是东京大轰炸两个来月后,Oregon南部的地方牧师Archie Mitchell和他怀孕妻子Elsie,带着五个礼拜学校的孩子到山上去野餐。在路上,他们遇到施工,停在了路边。Elsie和孩子们下到野地里去,准备找个好地方就地野炊。这时,他们发现了一个像气球一样的巨大物体挂在树上。孩子们开始好奇地戳戳摸摸,Elsie呼唤丈夫过来看看。他回头的时候,炸弹爆炸了,六个人当场死亡。他们是二战时美国本土的所有伤亡人员。
荒川秀俊在战后被判为战犯,关了七年。而释放的9000只气球,目前只找到300来只。有人推算说在西海岸荒山野岭里可能还有300来只,喜欢hiking且比较高端的朋友说不定还能见得到。目击地点见下图:
![]() |
我们的主角剧照:
![]() |
*资料和图片来自Radiolab, wikipedia以及其他一些零星网页。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