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 全部 )

发表于:马新宇《清代碑学研究与批评》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1月
马新宇《清代碑学研究与批评》序 丛文俊 清人倡碑,前期并无与传统帖学争衡的企图,少数人从传拓中看到魏碑楷书的异样之美,遂为推誉,并为之梳理论说,所做工作颇为简陋。及至康有为撰《广艺舟双楫》行世,碑学始初成体系,其影响也大而深远。 在今天看来,初期的简陋源乎发轫,议论皆本于书法艺术,有失误也属于正常。康有为的著述名为论书,骨子里却浸透了维新变法的思想,其笔..
发表于:《美苑》2013年第3期
   内容提要:如何深入学习经典,如何广泛借鉴各类金石文字遗迹,如何在检讨书法发展历史轨迹的同时,积极探索具有现代学术意义的新经典之路,是当代高等书法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试结合自己书法研究与教学的心得体会,对上述问题加以论述。旨在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地思考。   关键词:经典 学术 艺术    各类金石简帛文字遗迹早已进入到书法学习领域,并大量..
发表于:《美苑》2006年03期
四、书法视觉形式的拓展与艺术精神的偏至 明代中后期,“心学”大盛,“经学”式微,“个性解放”的叛逆思潮狂飚般席卷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以徐渭、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王铎、傅山等为代表,以巨幅大字行草书为标志的变形出新、独抒胸臆的变革书风,再次成为动荡年代的晴雨表和绝佳注脚。明清之际,本是士人常课的“进退出处”,却面临着选择的艰难。王铎也好,傅山也..
发表于:《美苑》2006年03期
三、“形”、“意”之辩与书法传统的反思 1、“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魏晋以后,书体演进基本结束,以“二王”为代表的新体楷、行书引领时尚,篆、隶则被尊为古体,退出了日常实用书写的历史舞台。书体式样的趋于稳定,意味着书法的楷模、正体、教化、审美、观念、技法等一系列与传统相关的问题,也将随之沉淀和形成。 孙过庭《书谱》开篇云:“夫自古之善书者,...
发表于:《美苑》2006年03期
二、书法视觉形式的反复 1、“形势”论与书法视觉形式的初步认知 古人对书法艺术本质的认识,始于汉代,源于“形”的认知,“势”的体验,落实于草书体。 “汉兴有草书”[1]。东汉时期,稍晚于许慎的赵壹,敏锐地意识到当时社会流行的“草书热”对经学的冲击,作《非草书》一篇,对经学旁落,本末倒置的现象进行了抨击。在他看来,草书不过是源于秦末“临时从宜”的草体(..
发表于:《美苑》2006年03期
一.汉字“形”的文化符号功能与书法艺术的生成基础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所反映的文字观,历来被奉为阐释文字和书法的总纲,也是本文首要涉及的问题。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
发表于:《美苑》2006年第6期
题跋·书法·题跋书法——丛文俊《丰草堂题跋书法》观感 马新宇 题跋,泛指古代书籍、书画、碑帖以及古器物拓本的题识文字,或考源流、或钩史乘、或品辞藻、或赏技艺,皆出于胸中所养,而本于文人论学游艺的雅好。题跋之体兴于宋,欧...
发表于:《书法报》2003年第34期
追寻历史的足迹 ——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读后 马新宇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汉字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决定了书法极强的实用性和广泛的社会性。同时,社会历史的绵延发展又赋予了书法丰富的..
马新宇

素位而行



【醉草堂小站】
http://site.douban.com/148002/




签名

关注该小站的成员 ( 50 )

  • CharlieBrown
  • 竜
  • 孤独的寐释迦
  • Eudemonia
  • 樸一茶舍
  • 文華館
  • 把电视机砸了吧
  • 蟪蛄

关注该小站的成员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