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僧入圣的杨凝式

其他 创作
马新宇 发表于:
马新宇《图说中国书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
韭花帖
韭花帖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虚白,又称癸巳人、希维居士、关西老农等,陕西华阴人。唐昭宗进士,又历仕梁、唐、晋、汉、周五代,官至太子少保,世称“杨太师”。身经丧乱末世,一生佯疯避祸,又有“杨疯子”的雅号。《宣和书谱》记载,杨凝式喜作字,尤工颠草。居洛下十年,凡琳宫、佛祠墙壁间,题记殆遍。挥洒之际,纵放不羁,或有狂者之目。其人其书在唐、宋之际的书法史上,具有特殊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经由晚唐、五代战乱,宋初文坛充斥着衰败的乱世情绪,晋唐时期形成的雅正、刚健的人文基调已经荡然无存。宋人书法学习已无晋唐时期的渊源师承,只能借径时贤名家上溯晋唐,但是宋人好尚学术,又常常站在文化的角度看待书法,重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正统与楷模的经典意义,是否符合“雅正”的人文传统则是他们判定一个人能否被确认为楷模的基本前提。与此同时,禅宗的兴起、市民文化的发达,又使文人士大夫更加关注内心的现实感受,寻求个性化的精神体验,二者相合,共同促成了宋代独特的学术氛围和书法文化景观。在宋人眼里,颜真卿是好尚名节甚至不惜生命代价维护士大夫尊严的“大人物”,他的书法也是体现唐代法度和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自然成为宋人心目中无可争议的书法楷模和人格典范。相比之下,杨凝式则是善于权宜变通、逍遥自在的“小人物”,取法欧、颜、柳而能别开生面,出以自家心境又能蕴蓄超逸之机,具有更为切实的现实意义,却因人格的“瑕疵”而遭到腹诽。黄庭坚心直口快,对此颇不以为然,他说:“有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九方皋相马,不辨雄雌和颜色,却能独具慧眼识得神骏。黄庭坚借用这个典故,意在告诫士人不要矫枉过正,排除非艺术因素的干扰,充分肯定杨书应有的艺术价值和书学地位。事实上,经由黄庭坚等人的大力举荐,杨凝式最终得以名正言顺地成为宋代以后盛誉鹊起的书法名家和关注的焦点。 《韭花帖》是杨凝式感怀酬答的一通信札,也是杨凝式传世的代表作。文辞大意是:自己午睡醒来,饥肠辘辘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佐食,鲜美可口,遂执笔以示谢意。孙过庭《书谱》曾有“五乖五合”的书法环境论,宋人更是强调窗明几净、笔纸精良、心旷神怡的书写情境,《韭花帖》即为欣欣然“主动欲书”的佳作。天才般的创造和超妙的艺术意境,则使它成为书法风格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明代董其昌从《韭花帖》中受惠良多,以为“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其中“萧散”一词,已经敏锐地把握到此帖的美感基调;字形不故做“欹侧”,而新理异态自见其间,也是此帖的又一特点。清代曾协均《题韭花帖》认为“观此真迹,始知纵逸雄强之妙,晋人矩度犹存,山谷比之‘散僧入圣’,非虚议也。” 前贤所论精当简练,我们不妨试对《韭花帖》的艺术特色加以具体分析。 其一,晋唐名家多沿袭汉代以来以“草体”书写尺牍的传统,《韭花帖》则以略带行书笔意的“正体”楷书为之,书体迥异而神情气质却与《兰亭序》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二,晋唐名家尺牍常常依靠字间体势的呼应和书写节奏的变化,形成不同的字组或字群结构;《韭花帖》则采用了前所未有的疏阔章法,在晋唐小楷有行无列的章法之上,有意加大字距和行距,来弱化字间的笔势连接,减缓行笔的速度。其三,《韭花帖》单字以纵长取势,笔势逸荡而随兴结字,收放有度而别具风味。如果说,以楷书作尺牍,如同用另一种艺术语言诠释相同的主题;用章法空间的拓展减缓笔势的流动,如同用慢镜头强化某种悠长而深远的情绪,那么,正是在这种近乎全新的精神体验中,作者以闲庭信步、赏会优游的浪漫情调,为我们营造出《韭花帖》这般优雅而朦胧的审美意境。 另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用笔浑厚苍劲,墨色枯润相间,书风极近颜体,但老笔纷披,不衫不履,成自家面目。后世学颜的人极多,但能有此成就者却并不多见。《神仙起居法》、《夏热帖》均为草书,前者逸笔草草,时见飞白,字间紧密而行间舒宕,更增加了字势攲侧纵引的奇险之态;后者字形较大,体势开阔奇崛,用笔爽利挺拔。二作均得奇变之趣,而与他的楷行书作品风格迥殊。 总的来说,尽管杨凝式的草书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书风的烙印,但是他的《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等楷行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萧散任意而不失雅正清刚的独特品位,无疑更加契合宋代文人的审美定位和价值取向。东坡所谓“自颜、柳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即本于此。黄庭坚“世人竞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的诗作,既是直接针对《韭花帖》这类作品而言,也可以为我们今天的书法学习与鉴赏提供有益的启示。
© 版权声明: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马新宇,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最后更新 2012-11-26 00: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