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巨廷「前因後果五十年」回顧展 與 360 度「山水•循環」數碼影像裝置展
![]() |
「前因後果五十年」回顧展
开幕酒會:2014 年 11 月 14 日下午 6 時
展覽截至:2014 年 12 月 27 日
展場一:漢雅軒畫廊(香港中環畢打街12號畢打行401室)
展場二:漢雅立方(葵涌工業街19號美安工業大厦2樓)
360度「山水•循環」數碼影像裝置展
展期:2014年11月14日至 11 月29日
地點:Gallery 360(九龍塘達康路18號城大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8樓)
開放時間:周一至日, 上午12時至下午6時
特別節目—中國藝術學者與藝術家梁巨廷對話
講者一:姚進莊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
講者二:朱錦鸞博士(前香港藝術館館長)
主持:張頌仁先生(漢雅軒創辦人)
地點:漢雅立方(葵涌工業街19號美安工業大厦2樓)
時間:2014年11月15日下午2:30–3:30
![]() |
《雲山圖之二》
2014
水墨 设色絹本
191 x 111 cm
「前因後果五十年」回顧展
梁巨廷1945年生於廣州,三歲隨家人移居香港。年輕時曾當木匠,1964年隨呂壽琨習畫,1965年修讀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平面設計課程,隨王無邪學習設計。1974年至1990年間於香港理工學院兼任講師逾十年,1980年創辦香港正形設計學院。現為香港正形設計學校校董、香港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藝術專家顧問。
梁巨廷認為自己從六十年代開始直至2000年之前的時間都屬於探索期,都在不斷地學習,因此將它看作為他的「前因」。自2000年開始,他感覺自己在創作上進入了全面性的「後果」時期。
六十年代後期,梁巨廷從平塗色面轉移到用色染紙,然後將塊面以縫衣車拼合成皺紋色幅的掛幕和紙本作品,同期也有用水印染做版畫和繪畫作品。那時候他做作品的觀念是將空間分割,並以簡約為中心概念,以硬邊結構為骨幹,材料為肉,肌理為神,藉此表現對空懷意象的感受。
七十年代初,他嘗試將水墨、書法和油彩擦染混雜在畫面上,試探水和油混合之後的某種狀態,他當時的想法是要探索物料的肌理性在紙上產生的變化。1975 年初他到美國學習西方藝術,有機會認識印象主義以及各藝術流派的創作和發展經驗,加強了梁對西方藝術的接觸,但當時心裡明白要理解它就必需經歷長時期的磨練和堅持,這是他在藝術上「西經」歷程的開始。
八十年代中初期,他涉獵水墨畫、油彩、木刻版畫和雕塑的同時,又萌生了「行萬里路」的概念,藉著外遊提升創作靈感,也埋首將西方藝術和水墨畫結合在一起。到了八十年代中後期,梁開始決定專注在水墨畫的探求上。他先從自然寫生開始,也經常到國內與前輩們學習交流,也專注重點學習傳統,包括技法和畫面空間處理等骨幹元素,也在發展現代幾何造形的調和、組合,閒時再讀有關中國美學的理論、哲學等書籍和資料作輔助,探究現代性新美學如何在筆墨線形上向前發展。
自2000年開始,梁巨廷創作理念主要以傳統筆墨結構為骨,混集幾何線象徵當下時代,將傳統性和當代性混雜在一起,意義在於探索另一個新美學空間。他不時在思考傳統性與現代科技文明之間的種種連線,自然地過去的時間和空間與當代文明互相穿梭。現在他的創作主要環繞三個觀念,包括山水自然,表現他天地自然合一的超越精神;石的闡述,表現石的背後有一個隱藏的世界;立體裝置,將繪畫與現成物裝置結合成作品,就是說從平面走到立體、從幻想走到現實的一個觀念,借現成物探討現實存在的各種迫切性。
![]() |
《沈香》
2014
水墨 設色紙本
148 × 214 cm
梁巨廷把數碼語言化為符號,放置在脫胎自傳統山水的圖式框架上,是消化現代科技和都會生活的手段,也是一種文化關懷。這是一個不斷延續和反思的過程,是一種虛心理解和研究的態度。面對新時代的變化,作為一個藝術家的梁巨廷,不斷開發物料和技巧的運用,突破圖像範式,找尋反映時代的藝術語言。
撰文選錄自朱錦鸞
《在數碼年代閱讀梁巨廷的水墨山水》
![]() |
《游之八》
2001
水墨 設色紙本
93 x 92 cm
![]() |
《渾之五》
2000
水墨 設色紙本
208 x 96 cm
360 度「山水•循環」數碼影像裝置展
香港城市大學利用獨特的360度投影技術,讓觀眾可走進梁巨廷的《山水•循環》,身臨其境欣賞這幅山水全景長卷。在30米長5米高的圓形空間中,原畫經高清掃瞄處理成數碼影像,投射到空間的牆體。長卷轉化為一個可供遊歷,接近實景比例感受的景觀。
此項目由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院長邵志飛教授監製,並由配備專業技術和極致高清掃瞄儀器的城大Luxlab,以及城大互動媒體與電算應用中心共同籌劃及製作。
*歡迎轉載,請註出處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