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试发表 杂文 创作
近日读到施康强先生的文章《文学翻译:后傅雷时代》(文汇报,2006年10月16日),文章对傅雷翻译和当今文学翻译多有真知灼见,读来受益匪浅。但施先生在文章末尾详细提到傅雷先生的翻译速度和所得报酬,并以此论证如今文学翻译水平低下乃是稿酬过低所致,则未免有胶柱鼓瑟之嫌。 关于傅雷的翻译速度,《傅雷谈翻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下同)第64页明确指出:“初稿每天译..
发表于 《私家地理》2005年某期 散文 创作
(将近十年前对香港的印象。后来陆续去了很多次,感觉已经变了很多,又或者变的只是我。) 各大媒体的记者不断揿着相机的快门,台上一支身着红装的百老汇乐队在表演,曲目是Merry Christmas。主唱踩高跷,麦克风在双手倒来倒去,腰身伴随音乐的节奏左右摇晃。伴舞的女郎拿着红丝带,往复挥舞,眼光溢出节日的喜庆。一曲终了,主持人登台,先后用粤语、英语和普通话对表演嘉宾表示谢意.. (2回应)
发表于 2011年1月9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杂文 创作
  作为第五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历来极受欢迎,在中国大陆也不例外。这位失落一代的标杆人物作品甚多,最广为人知和最畅销的,当然是《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例如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老人与海》,每年光在卓越和当当这两家网络书店就能卖出上万册。对比绝大多数新书总销量三四千册的现状,这个数字足够让某些出版商垂涎欲滴。事实亦.. (1回应)
发表于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杂文 创作
1991年,年满三十周岁的伊朗裔作家吉娜•B•那海出版了她的处女作《孔雀的哭泣》(Cry of the Peacock,Crown,1991),使得美国读者第一次能够通过小说了解波斯犹太人的历史和现状。 《孔雀的哭泣》(以下简称《孔雀》)的时间背景是以霍梅尼为领袖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之后不久的1982年,高龄一百一十六岁的女主角孔雀遭到革命卫队的逮捕。在孔雀等待审判期间,她自己和伊朗犹...
发表于 《上海书评》 杂文 创作
  1998年,全国高校招录新生的规模是一百零八万人;翌年是高校扩招元年,这个数字迅速地增长到一百五十三万人。此后几年,扩招愈演愈烈,到2009年,教育部制定的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安排多达六百二十九万人,足足是扩招第一年的四倍。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加大:自从2003年首批扩招学生毕业以来,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不再是稀缺资源,找工作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乃至到了今年夏...
发表于 《私家历史·第2辑》 散文 创作
小时候,大约是上小学三四年级吧,因为身患痼疾,每隔一段时间,父母总要带我去府城的时钟楼看病。所谓府城,是早年潮州周边乡下人对其城区的尊称: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潮州府以降,那里一直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数百年的历史记忆深入人心,哪怕1949年后潮州变成粤东行署辖下的潮安县,人们还是习惯敬畏地称之为府城。而时钟楼,其实就是潮安人民医院,它占据了原先供...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