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记 第42回 凭吊
图源:84
翻译:占得韶光
这里是纽约。从这座大楼中恰能俯瞰到世贸大厦遗址。那间屋子就座落在这座大楼之中。
屋子大约有两间学校教室那么大。屋子正中是一座大大的沙发。墙上张贴着色彩各异的留言卡片,地面上满是照片和玩偶。这是一间为遗属准备的、911遇难者追悼室。
我初次造访这追悼室恰是三年前的事情。当时我正为一部纪录片的解说工作探访美国。
自恐怖袭击发生以来九年既过,城市中几乎不余半点事故遗迹。在轰然倒塌的世贸大厦那通称为ground zero的遗址之上,新的大楼业已建成。
然而时至今日,仍有将近1500具遇难者遗体尚未找到。搜寻工作在恐怖袭击发生半年之后终止,至今不曾重启。
袭击发生之后流传在纽约市内的种种凭吊物件,不多久便都被收集至事故现场对面大楼的一间屋子里。这原是一家出租公司,他们将之改装成了安魂的空间。这空间原则上只有亲人准入,一次的准入人数也有严格限制。余下的人就坐在沙发上,静静地等待时间逝去。这里是他们共同使用的“类起居室”。
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间屋子的“嘈杂感”。分明是一方静谧包裹着的空间,然而置身其中不消多时,就会错觉自己仿佛身在一间嘈杂的客室之中。
我恍惚觉得,这倒错感正像遗属们难以平静的内心。对于那些失踪的家人,遗族究竟要当他们已做往生,还是要深信他们尚在人间?这问题实在难解。横亘其中这未曾触碰的九年时光,是“悬而未决的死生”。
去年十一月,我参演的一部电影进行了公映。我饰演的是一个在肇事逃逸事故中死了妻子的中年男人。
肇事事件已经过去了五年,男人却始终难以走出丧妻的阴霾。起居室一直保持着妻子亡故时的样子;妻子的衣服也始终维持刚刚洗过不曾收拾的原貌;桌子上的骨灰放着不收;男人一有时间,就一脸呆滞地播放妻子去世前录下的那段电话录音。
但要说他的日常生活就此戛然终止,却也并非如此。他的工作依然有条不紊,甚至还会配合别人的玩笑话露露笑脸。
初读剧本的时候,我切实地觉到了一种“倒错感”。男人的生活一定已经被撕裂成了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尚且活着、而另一部分却已完全停止了生命机能。温热的死、僵滞的生,男人同时怀抱着这样的两种状态。
这终究不过是我个人的揣想,我总忍不住觉得这是个“凭吊的故事”。内心被挖空了一脚的男人为了追悼妻子,不,为了寻找一种追悼妻子的方式,不屈不挠地寻寻觅觅。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男人一定是无法满足于“头七”“断七”“周年忌”这些既有的追悼方式吧。故事之中,男人的种种行为都堪称滑稽。他为何非如此不可,我当然也并不十分理解。但他大概就是觉得,为了妻子,这全都是些非行不可之事。
我拿到这部剧本是2011年五月份的事情,距东日本大地震只过了两个月。读着这部剧本,我情难自禁地想起纽约那间“类起居室”。而卒读之后,我不免与男人一起陷入了“想要凭吊什么”的心情之中。半年之后作品开拍,又过了一年才最终公映。距那日算起已有将近两年的时日了。
距那日算起已有两年,可我想,今后我还会碰到许许多多“主人公为了寻觅自己的追悼方式而上下求索、苦苦挣扎的故事”。不,或许该说,人类自亘古以来就在不断描绘这类主题,徘徊往复、轮回至今。
电影《那夜的武士》尚在公映。如蒙不弃,恳请移步。
翻译:占得韶光
这里是纽约。从这座大楼中恰能俯瞰到世贸大厦遗址。那间屋子就座落在这座大楼之中。
屋子大约有两间学校教室那么大。屋子正中是一座大大的沙发。墙上张贴着色彩各异的留言卡片,地面上满是照片和玩偶。这是一间为遗属准备的、911遇难者追悼室。
我初次造访这追悼室恰是三年前的事情。当时我正为一部纪录片的解说工作探访美国。
自恐怖袭击发生以来九年既过,城市中几乎不余半点事故遗迹。在轰然倒塌的世贸大厦那通称为ground zero的遗址之上,新的大楼业已建成。
然而时至今日,仍有将近1500具遇难者遗体尚未找到。搜寻工作在恐怖袭击发生半年之后终止,至今不曾重启。
袭击发生之后流传在纽约市内的种种凭吊物件,不多久便都被收集至事故现场对面大楼的一间屋子里。这原是一家出租公司,他们将之改装成了安魂的空间。这空间原则上只有亲人准入,一次的准入人数也有严格限制。余下的人就坐在沙发上,静静地等待时间逝去。这里是他们共同使用的“类起居室”。
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间屋子的“嘈杂感”。分明是一方静谧包裹着的空间,然而置身其中不消多时,就会错觉自己仿佛身在一间嘈杂的客室之中。
我恍惚觉得,这倒错感正像遗属们难以平静的内心。对于那些失踪的家人,遗族究竟要当他们已做往生,还是要深信他们尚在人间?这问题实在难解。横亘其中这未曾触碰的九年时光,是“悬而未决的死生”。
去年十一月,我参演的一部电影进行了公映。我饰演的是一个在肇事逃逸事故中死了妻子的中年男人。
肇事事件已经过去了五年,男人却始终难以走出丧妻的阴霾。起居室一直保持着妻子亡故时的样子;妻子的衣服也始终维持刚刚洗过不曾收拾的原貌;桌子上的骨灰放着不收;男人一有时间,就一脸呆滞地播放妻子去世前录下的那段电话录音。
但要说他的日常生活就此戛然终止,却也并非如此。他的工作依然有条不紊,甚至还会配合别人的玩笑话露露笑脸。
初读剧本的时候,我切实地觉到了一种“倒错感”。男人的生活一定已经被撕裂成了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尚且活着、而另一部分却已完全停止了生命机能。温热的死、僵滞的生,男人同时怀抱着这样的两种状态。
这终究不过是我个人的揣想,我总忍不住觉得这是个“凭吊的故事”。内心被挖空了一脚的男人为了追悼妻子,不,为了寻找一种追悼妻子的方式,不屈不挠地寻寻觅觅。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男人一定是无法满足于“头七”“断七”“周年忌”这些既有的追悼方式吧。故事之中,男人的种种行为都堪称滑稽。他为何非如此不可,我当然也并不十分理解。但他大概就是觉得,为了妻子,这全都是些非行不可之事。
我拿到这部剧本是2011年五月份的事情,距东日本大地震只过了两个月。读着这部剧本,我情难自禁地想起纽约那间“类起居室”。而卒读之后,我不免与男人一起陷入了“想要凭吊什么”的心情之中。半年之后作品开拍,又过了一年才最终公映。距那日算起已有将近两年的时日了。
距那日算起已有两年,可我想,今后我还会碰到许许多多“主人公为了寻觅自己的追悼方式而上下求索、苦苦挣扎的故事”。不,或许该说,人类自亘古以来就在不断描绘这类主题,徘徊往复、轮回至今。
电影《那夜的武士》尚在公映。如蒙不弃,恳请移步。
有关死生的话题总是让人倍感沉重。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