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个月后我们从海岛返回 | 陈梦雅专栏
过了第七日,这是留给牙买加人的最后画面。
——基于科学革命(16th-17th)的故事之“汉斯·索隆方舟”
雇来的黑人伙计们将超过八百件标本和样品放进大轮船里。光是这一项活儿就花了将近一个礼拜时间。那是一艘庞然大物。有时候汉斯·索隆(HansSloane)站在码头上,望着怎么装也装不满的轮船,脑子浸泡在一种不可思议的满足感中。海浪在眼前一页页习习翻过,时而拍击在近处的礁石上,来自汪洋深处的奇秘语言呼啸着炸裂,溅湿了他的鞋子。比起十五个月前从伦敦出发的时候,轮船的体积似乎一日比一日更为膨胀。
所有工序步骤都按照汉斯·索隆的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一日和第二日属于所有植物。工人将舱尾上的甲板吊起,将一个个小巧玲珑的玻璃器皿安置妥当。器皿中装着一些已经晒干脱水的花卉和叶子。另外一些植物幸运地逃过了劫难,被赋予继续领受阳光雨露的权利。它们被放在露天的甲板上,伙计们小心翼翼地用木头栅栏钉成的盒子加以隔离并固定。偶尔有一两株模样长得格外娇俏,被公爵夫人拿去装点自己的起居舱。还有一些植物的种子,被缝在几个小荷包里,用漂亮的,带穗的绳子挂在桅杆上。
在这起初的头两日,大海是宁静的。她是一位不吵不闹的少女,在阳光下大方袒露着光洁宽广,微微起伏的胸膛。
* * *
第三日属于所有软体生物。各种水生贝类用自体分泌的石灰岩将自己紧紧封锁,像是牡蛎,扇贝,蛤蜊。它们被装在湿润的泥沙盆中,经常需要用手去挖,才能发现掩埋其中的生命。它们的共同特征除了没有演化出脊椎之外,还有极其鲜馥、幼嫩的口感。不久以后,在一本欧洲出版的百科插画册中,大量水生软体动物被剥除外壳,剜出的肉集中放在一个精致的盅里。一群衣着怪诞的贵族围坐在一个洞穴旁,举起盅,像喝汤般扬起脖子,一饮而尽。除去这些生物,没长脊椎的还有章鱼和乌贼,罕见的大卷螺和蜗牛。尽管通常来说,每一种超过最小体积标准的生物仅仅能有两只被获准上船,但所需要的储藏面积可不小。每当娇弱的公爵夫人透过甲板缝隙向下瞥见章鱼那斜眯着的空洞眼睛,总要害怕得站立不住。因此,光是为这些家伙定下最合适的储藏位置就费了好一番心思。
在这第三日,大海是淘气的。一波波浪花像排着队的,活蹦乱跳的小孩子们跑上岸来。
* * *
第四日属于全体昆虫和飞鸟。
在这第四日,大海是惆怅的。从凌晨开始,浓雾便模糊了世界的坐标系。向大海眺望,在上与下,远与近之间都萦绕着惨白的视象。到了夜晚,海水仿佛又自己化成了烟雾的一部分,六神无主,延绵不绝地四下弥漫。第二天凌晨,浓雾被看不见的巨手掰成两半,迅速消散,一整面海洋仿佛顷刻间被吐了出来。
* * *
第五日属于各种鱼。其中一类是活的。有两条鱼一看就是生活在这片加勒比海中的物种,因为它们的脊背与狂风中的浪脊一样湛蓝,充满韵律。有些小鱼长着一身极闪亮的鳞,那些光线像是也有生命般,一经反射便直接往你的两只眼睛,你的脸上密密匝匝地猛扑过来。在被戴手套的黑人攥着扔进池子里时,它们似乎因为受惊而改变了鳞片的颜色。这些鱼的光那样刚健,但它们的身子却异常柔软,双手一不小心就会就会抠下成片沾血的鱼鳞。除活鱼外,还有一些化学处理过的鱼骨和鱼鳍。这类标本易折、精密,尤其需要谨慎地操作。汉斯·索隆将它们专门藏在一口箱子里。
在这第五日,大海是暴虐的。强风伴着一阵阵的骤雨。水面已经消失了,只看见无数刀锋急速滚过,那是一排排高耸的浪尖。
* * *
第六日属于所有当地的货币、书籍、印章、女人的首饰、宗教仪式用的器具等。
在这第六日,大海是烦闷的。水流兜着圈子,像是动物园里的笼中之兽走来走去。
第七日是所有人都休息的日子。有几名水手主动要求再次对船体进行检查,也被汉斯·索隆拒绝了。今天大家都歇歇手脚吧,他说。这时,公爵夫人,即克里斯托弗·蒙克(Christopher Monck)公爵的遗孀还是听到有人在抱怨前面几日太辛苦了。尽管大部分岛上的居民在他们面前都颇热情友好,但她还是从几名非洲奴隶的眼中看见了敌意。
她心想,这是凭什么呢?船上带走的八百件东西又不是来自他们那些黑人的故土。在这儿,在牙买加,英国人和非洲人都是异乡人啊。公爵夫人眺望着和她的心情一样疑虑重重的大海。
* * *
汉斯·索隆对“七”这个数字抱有好感。1660年,他出生于北爱尔兰的一个新教家庭。父亲和母亲生了七个儿子。汉斯就是吊车尾的第七个。在七个儿子中,四位兄长都早早地夭折,连同他们的父亲,也在汉斯六岁那年病故了。不过托雇主约翰·汉密尔顿(John Hamilton)公爵的福,幸存下来的孩子们自幼便获准进入领主城堡中的大型图书馆。两位兄长分别成为律师和商人。最小的汉斯·索隆十九岁奔赴伦敦,不久之后转到法国修习医学,在取得行医资格的同时,培养了对自然历史的收藏癖。1687年,克里斯托弗·蒙克,即公爵阿尔伯马尔二世(2nd Duke of Albermarle),被委任为牙买加(Jamaica)的地方长官。那时候,牙买加刚刚从西班牙人手里变成英国殖民地。作为新任长官的随行医师,汉斯·索隆于同年踏上牙买加的土地,历经三个月的海上航行。
然而第二年,牙买加的若干次地震挟带着闪电,刺目的强光令海岛忽明忽暗,重现晴朗之时,犹如戏剧舞台已迅速变换摆设与布局,剧中的关键角色已面目全非。汉斯·索隆对事态的严重程度浑然不觉,醉心于观察,收集,记录,绘制牙买加的自然风貌。1688年冬,三十四岁的克里斯托弗·蒙克公爵就把自己的身体给喝废了,落得了一个客死他乡的下场。
克里斯托弗清醒的时候,模样倒有几分像个硬汉。尽管出生在十分讲究礼节与秩序的世袭贵族家庭,但自少年时代,这位公子哥的行为举止就常常带着某种不合时宜的潇洒与冷酷。他的一部分个性秉受自英格兰多雨,阴冷的冬日气候,另一部分实则源于多年放纵生活中灌下的烈酒对心智的麻醉。由于这种麻醉,克里斯托弗·蒙克的灵魂被放在一张纸醉金迷的手术台上,并被酒精锯掉了相当一部分情感、理智,以及发动想象与欲望的能力。公爵的家人原本指望加勒比的海浪,与牙买加的异域风情能令这位精神瘫痪的公爵变得强健起来,然而事与愿违。黄疸病击中了他,并发消化道溃烂。直到断气之前,汉斯·索隆也没能令公爵肿得惊人的双腿看上去好那么一点儿。他倚在床上,一头鬈发乱糟糟的,弯弯扭扭,有几缕滑稽地向上杵着。垂死的公爵始终努力睁大一双眼睛,直到黯淡,熄灭,仿佛星星从天上摔了下来,穿过森林,一直掉到了见不到光的泥地上。
因着这场变故,应公爵的遗孀之命,汉斯·索隆着手策划返回英格兰。
* * *
新的一周开始,启航的日子总算到了。在牙买加生活十五个月以后,经过谨慎的拣选,汉斯·索隆收集了八百件样品及标本,塞进了返回英国的轮船上。
这天凌晨,他醒得很早。夜空刚刚开始发蒙,但汉斯·索隆在窗外既找不到星星,也找不到月亮。他闻到空气里弥漫着蔗糖清甜的香味儿。在牙买加,人们经营着大大小小很多种植园,制糖是其中一大产业。尽管已经在岛上居住了一年多,汉斯·索隆觉得糖的气味从来没有像此刻这般清晰,盛大。难怪西班牙人来了,英国人来了,贸易的大风还会将世界上很多其他地方的人刮来。天色渐渐有些发青,云层逐次铺成梯级。远看如峭壁。曙光乍现,黄澄澄的,仿佛糖在火上慢慢熬出的颜色。微风又甜蜜又清冷。等到天色大亮那一刻,新世界昭然若揭。
汉斯·索隆令码头和船上的所有人都大为惊讶。他变戏法似地搬出了一只鳄鱼,一只美洲鬣蜥,和一条七脚蛇。这三只平均周长接近两米的生物,成了最后登上甲板的贵宾。颤巍巍的惊奇,立刻在英国水手们的脑袋上空聚拢起来。收拾停当以后,轮船准点出发了。被剪开的清澈海面,在一排闪亮的浮沫中迅速弥合。这是他们留给牙买加人的最后画面。
除了汉斯·索隆之外,船上另有两名身份特殊的人士,其一当然是那个可怜的寡妇,急于回到故乡的公爵夫人。另外一位是跟着汉斯·索隆的牧师,同时也是一名画家,加勒特·摩尔(Garret Moore)。在牙买加的一年多时间里,加勒特辅助汉斯绘制了大量当地物产的图画。
和来的时候一样,轮船在加勒比海上航行了三个月。在白天,汉斯·索隆认出了阔别许久的两只海鸟;在夜里,鞭毛藻这类水下凌火微生物制造巨幕荧光,令船只似在打翻了的星空上巡弋。水手们的咽喉经受过巨浪的封堵;他们的双眼,也曾因误认海盗的旗帜而如撑满的弓箭般险些飞脱。无论鳄鱼、鬣蜥,还是蛇都没有活着抵达目的地。仿佛在造物主看来,这些古老的生命是牙买加的不动产。对于它们的死因,船上的每个人都各执一词。由于发现这些不幸事实的时候,都是在清早,船上的大部分人刚刚睡醒,没有一个人能为另一个人作见证。尽管有人赌咒,发誓,抹眼泪,互相推诿,抬杠,甚至大打出手,也无助于揭示真相。到了上岸的时候,人们通过协商,博弈,调整细节,修补漏洞,共同出台了一套解释方案。在这套方案中,无人有罪,谁也不应当被推上审判席——
一、鳄鱼极有可能是病死的。船上的有限医药物资令汉斯·索隆也回天乏术。
二、美洲鬣蜥投海自尽。根据现场遗留的痕迹,加勒特·摩尔精心绘制了它的出逃线路。
三、七脚蛇深夜攻击人类,副舵手命悬一线时,被途经的公爵夫人用小手枪击毙。
>>附注>>
[1]回到英国后,汉斯·索隆娶了牙买加一位种植园园主的遗孀,并通过收购等方式扩充自己的收藏。藏品种类极其丰富,例如据闻他曾收藏过猛犸象的牙齿。
[2]在1719年担任英国皇家医师学会(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的主席后,汉斯·索隆1727年接替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成为皇家学会的主席。
[3]汉斯·索隆为牙买加可可设计了一种巧克力饮料配方,并大受好评。
[4]1707年和1725年,汉斯·索隆出版了两卷本图文著作,叙述了牙买加及其他小岛之行。
[5]为了收纳日益扩容的藏品,汉斯·索隆两度易宅。他在伦敦的府邸成为各路勋贵,文人的寻访圣地。据说著名音乐家亨德尔(Handel)来汉斯府上作客,因随手放置一块小蛋糕令主人不悦。
[6]汉斯·索隆临终前,以十分低廉的价格将超过七万件藏品馈赠给国王乔治二世(George Ⅱ)。这批藏品成为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的基石。
汉斯·索隆画像
19世纪艺术家乔治·沙夫(George Scharf)的画作,描绘了动植物藏品被转移至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之前,旧大英博物馆的一个局部
汉斯·索隆著作中的插图。许多插图占原页面比例很大
#《基于科学革命(16th-17th)的故事》是一项持续的写作计划,用以记叙、分享一百余年间科学史上出现过的典章宗匠。就本体论,这是一次文学实践,不等同于科普。本文为第六篇。有待更新。
陈梦雅,写小说,做科学哲学。出版有短篇小说集《断鼠》(2012)。
——基于科学革命(16th-17th)的故事之“汉斯·索隆方舟”
雇来的黑人伙计们将超过八百件标本和样品放进大轮船里。光是这一项活儿就花了将近一个礼拜时间。那是一艘庞然大物。有时候汉斯·索隆(HansSloane)站在码头上,望着怎么装也装不满的轮船,脑子浸泡在一种不可思议的满足感中。海浪在眼前一页页习习翻过,时而拍击在近处的礁石上,来自汪洋深处的奇秘语言呼啸着炸裂,溅湿了他的鞋子。比起十五个月前从伦敦出发的时候,轮船的体积似乎一日比一日更为膨胀。
所有工序步骤都按照汉斯·索隆的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一日和第二日属于所有植物。工人将舱尾上的甲板吊起,将一个个小巧玲珑的玻璃器皿安置妥当。器皿中装着一些已经晒干脱水的花卉和叶子。另外一些植物幸运地逃过了劫难,被赋予继续领受阳光雨露的权利。它们被放在露天的甲板上,伙计们小心翼翼地用木头栅栏钉成的盒子加以隔离并固定。偶尔有一两株模样长得格外娇俏,被公爵夫人拿去装点自己的起居舱。还有一些植物的种子,被缝在几个小荷包里,用漂亮的,带穗的绳子挂在桅杆上。
在这起初的头两日,大海是宁静的。她是一位不吵不闹的少女,在阳光下大方袒露着光洁宽广,微微起伏的胸膛。
* * *
第三日属于所有软体生物。各种水生贝类用自体分泌的石灰岩将自己紧紧封锁,像是牡蛎,扇贝,蛤蜊。它们被装在湿润的泥沙盆中,经常需要用手去挖,才能发现掩埋其中的生命。它们的共同特征除了没有演化出脊椎之外,还有极其鲜馥、幼嫩的口感。不久以后,在一本欧洲出版的百科插画册中,大量水生软体动物被剥除外壳,剜出的肉集中放在一个精致的盅里。一群衣着怪诞的贵族围坐在一个洞穴旁,举起盅,像喝汤般扬起脖子,一饮而尽。除去这些生物,没长脊椎的还有章鱼和乌贼,罕见的大卷螺和蜗牛。尽管通常来说,每一种超过最小体积标准的生物仅仅能有两只被获准上船,但所需要的储藏面积可不小。每当娇弱的公爵夫人透过甲板缝隙向下瞥见章鱼那斜眯着的空洞眼睛,总要害怕得站立不住。因此,光是为这些家伙定下最合适的储藏位置就费了好一番心思。
在这第三日,大海是淘气的。一波波浪花像排着队的,活蹦乱跳的小孩子们跑上岸来。
* * *
第四日属于全体昆虫和飞鸟。
在这第四日,大海是惆怅的。从凌晨开始,浓雾便模糊了世界的坐标系。向大海眺望,在上与下,远与近之间都萦绕着惨白的视象。到了夜晚,海水仿佛又自己化成了烟雾的一部分,六神无主,延绵不绝地四下弥漫。第二天凌晨,浓雾被看不见的巨手掰成两半,迅速消散,一整面海洋仿佛顷刻间被吐了出来。
* * *
第五日属于各种鱼。其中一类是活的。有两条鱼一看就是生活在这片加勒比海中的物种,因为它们的脊背与狂风中的浪脊一样湛蓝,充满韵律。有些小鱼长着一身极闪亮的鳞,那些光线像是也有生命般,一经反射便直接往你的两只眼睛,你的脸上密密匝匝地猛扑过来。在被戴手套的黑人攥着扔进池子里时,它们似乎因为受惊而改变了鳞片的颜色。这些鱼的光那样刚健,但它们的身子却异常柔软,双手一不小心就会就会抠下成片沾血的鱼鳞。除活鱼外,还有一些化学处理过的鱼骨和鱼鳍。这类标本易折、精密,尤其需要谨慎地操作。汉斯·索隆将它们专门藏在一口箱子里。
在这第五日,大海是暴虐的。强风伴着一阵阵的骤雨。水面已经消失了,只看见无数刀锋急速滚过,那是一排排高耸的浪尖。
* * *
第六日属于所有当地的货币、书籍、印章、女人的首饰、宗教仪式用的器具等。
在这第六日,大海是烦闷的。水流兜着圈子,像是动物园里的笼中之兽走来走去。
第七日是所有人都休息的日子。有几名水手主动要求再次对船体进行检查,也被汉斯·索隆拒绝了。今天大家都歇歇手脚吧,他说。这时,公爵夫人,即克里斯托弗·蒙克(Christopher Monck)公爵的遗孀还是听到有人在抱怨前面几日太辛苦了。尽管大部分岛上的居民在他们面前都颇热情友好,但她还是从几名非洲奴隶的眼中看见了敌意。
她心想,这是凭什么呢?船上带走的八百件东西又不是来自他们那些黑人的故土。在这儿,在牙买加,英国人和非洲人都是异乡人啊。公爵夫人眺望着和她的心情一样疑虑重重的大海。
* * *
汉斯·索隆对“七”这个数字抱有好感。1660年,他出生于北爱尔兰的一个新教家庭。父亲和母亲生了七个儿子。汉斯就是吊车尾的第七个。在七个儿子中,四位兄长都早早地夭折,连同他们的父亲,也在汉斯六岁那年病故了。不过托雇主约翰·汉密尔顿(John Hamilton)公爵的福,幸存下来的孩子们自幼便获准进入领主城堡中的大型图书馆。两位兄长分别成为律师和商人。最小的汉斯·索隆十九岁奔赴伦敦,不久之后转到法国修习医学,在取得行医资格的同时,培养了对自然历史的收藏癖。1687年,克里斯托弗·蒙克,即公爵阿尔伯马尔二世(2nd Duke of Albermarle),被委任为牙买加(Jamaica)的地方长官。那时候,牙买加刚刚从西班牙人手里变成英国殖民地。作为新任长官的随行医师,汉斯·索隆于同年踏上牙买加的土地,历经三个月的海上航行。
然而第二年,牙买加的若干次地震挟带着闪电,刺目的强光令海岛忽明忽暗,重现晴朗之时,犹如戏剧舞台已迅速变换摆设与布局,剧中的关键角色已面目全非。汉斯·索隆对事态的严重程度浑然不觉,醉心于观察,收集,记录,绘制牙买加的自然风貌。1688年冬,三十四岁的克里斯托弗·蒙克公爵就把自己的身体给喝废了,落得了一个客死他乡的下场。
克里斯托弗清醒的时候,模样倒有几分像个硬汉。尽管出生在十分讲究礼节与秩序的世袭贵族家庭,但自少年时代,这位公子哥的行为举止就常常带着某种不合时宜的潇洒与冷酷。他的一部分个性秉受自英格兰多雨,阴冷的冬日气候,另一部分实则源于多年放纵生活中灌下的烈酒对心智的麻醉。由于这种麻醉,克里斯托弗·蒙克的灵魂被放在一张纸醉金迷的手术台上,并被酒精锯掉了相当一部分情感、理智,以及发动想象与欲望的能力。公爵的家人原本指望加勒比的海浪,与牙买加的异域风情能令这位精神瘫痪的公爵变得强健起来,然而事与愿违。黄疸病击中了他,并发消化道溃烂。直到断气之前,汉斯·索隆也没能令公爵肿得惊人的双腿看上去好那么一点儿。他倚在床上,一头鬈发乱糟糟的,弯弯扭扭,有几缕滑稽地向上杵着。垂死的公爵始终努力睁大一双眼睛,直到黯淡,熄灭,仿佛星星从天上摔了下来,穿过森林,一直掉到了见不到光的泥地上。
因着这场变故,应公爵的遗孀之命,汉斯·索隆着手策划返回英格兰。
* * *
新的一周开始,启航的日子总算到了。在牙买加生活十五个月以后,经过谨慎的拣选,汉斯·索隆收集了八百件样品及标本,塞进了返回英国的轮船上。
这天凌晨,他醒得很早。夜空刚刚开始发蒙,但汉斯·索隆在窗外既找不到星星,也找不到月亮。他闻到空气里弥漫着蔗糖清甜的香味儿。在牙买加,人们经营着大大小小很多种植园,制糖是其中一大产业。尽管已经在岛上居住了一年多,汉斯·索隆觉得糖的气味从来没有像此刻这般清晰,盛大。难怪西班牙人来了,英国人来了,贸易的大风还会将世界上很多其他地方的人刮来。天色渐渐有些发青,云层逐次铺成梯级。远看如峭壁。曙光乍现,黄澄澄的,仿佛糖在火上慢慢熬出的颜色。微风又甜蜜又清冷。等到天色大亮那一刻,新世界昭然若揭。
汉斯·索隆令码头和船上的所有人都大为惊讶。他变戏法似地搬出了一只鳄鱼,一只美洲鬣蜥,和一条七脚蛇。这三只平均周长接近两米的生物,成了最后登上甲板的贵宾。颤巍巍的惊奇,立刻在英国水手们的脑袋上空聚拢起来。收拾停当以后,轮船准点出发了。被剪开的清澈海面,在一排闪亮的浮沫中迅速弥合。这是他们留给牙买加人的最后画面。
除了汉斯·索隆之外,船上另有两名身份特殊的人士,其一当然是那个可怜的寡妇,急于回到故乡的公爵夫人。另外一位是跟着汉斯·索隆的牧师,同时也是一名画家,加勒特·摩尔(Garret Moore)。在牙买加的一年多时间里,加勒特辅助汉斯绘制了大量当地物产的图画。
和来的时候一样,轮船在加勒比海上航行了三个月。在白天,汉斯·索隆认出了阔别许久的两只海鸟;在夜里,鞭毛藻这类水下凌火微生物制造巨幕荧光,令船只似在打翻了的星空上巡弋。水手们的咽喉经受过巨浪的封堵;他们的双眼,也曾因误认海盗的旗帜而如撑满的弓箭般险些飞脱。无论鳄鱼、鬣蜥,还是蛇都没有活着抵达目的地。仿佛在造物主看来,这些古老的生命是牙买加的不动产。对于它们的死因,船上的每个人都各执一词。由于发现这些不幸事实的时候,都是在清早,船上的大部分人刚刚睡醒,没有一个人能为另一个人作见证。尽管有人赌咒,发誓,抹眼泪,互相推诿,抬杠,甚至大打出手,也无助于揭示真相。到了上岸的时候,人们通过协商,博弈,调整细节,修补漏洞,共同出台了一套解释方案。在这套方案中,无人有罪,谁也不应当被推上审判席——
一、鳄鱼极有可能是病死的。船上的有限医药物资令汉斯·索隆也回天乏术。
二、美洲鬣蜥投海自尽。根据现场遗留的痕迹,加勒特·摩尔精心绘制了它的出逃线路。
三、七脚蛇深夜攻击人类,副舵手命悬一线时,被途经的公爵夫人用小手枪击毙。
>>附注>>
[1]回到英国后,汉斯·索隆娶了牙买加一位种植园园主的遗孀,并通过收购等方式扩充自己的收藏。藏品种类极其丰富,例如据闻他曾收藏过猛犸象的牙齿。
[2]在1719年担任英国皇家医师学会(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的主席后,汉斯·索隆1727年接替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成为皇家学会的主席。
[3]汉斯·索隆为牙买加可可设计了一种巧克力饮料配方,并大受好评。
[4]1707年和1725年,汉斯·索隆出版了两卷本图文著作,叙述了牙买加及其他小岛之行。
[5]为了收纳日益扩容的藏品,汉斯·索隆两度易宅。他在伦敦的府邸成为各路勋贵,文人的寻访圣地。据说著名音乐家亨德尔(Handel)来汉斯府上作客,因随手放置一块小蛋糕令主人不悦。
[6]汉斯·索隆临终前,以十分低廉的价格将超过七万件藏品馈赠给国王乔治二世(George Ⅱ)。这批藏品成为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的基石。
![]() |
![]() |
![]() |
#《基于科学革命(16th-17th)的故事》是一项持续的写作计划,用以记叙、分享一百余年间科学史上出现过的典章宗匠。就本体论,这是一次文学实践,不等同于科普。本文为第六篇。有待更新。
陈梦雅,写小说,做科学哲学。出版有短篇小说集《断鼠》(2012)。
© 本文版权归 黄边站HB STATIO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