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逢花开 如瞻岁新

发表于 《三联生活周刊》节气刊2013年3月 散文 创作
—————— 小时候,我有一座六角五彩大灯笼,是爸爸元宵节时用粗铁丝和彩纸做的。 京郊小镇上到了正月十五,屋檐底下的猫也吃肥了,大人们已经上班,小孩还省着最后几根从大挂鞭上揪下来的“小鞭儿”,玩了一整天,才地拿出来点两三根“拉拉馋”,磨磨蹭蹭想延长除夕夜“炮仗大战”壮观欢乐的“余威”。最后两束“钻天猴儿”的火头翻着跟头窜入夜空,浑圆地甩... (4回应)
发表于 《三联生活周刊》节气刊2012年10月 散文 创作
—————— 常想起小学时上的手工课。校服褶皱里落下纸屑,刻刀划过硬纸板不受控制地扭了一下,空气中漂浮着酸酸的胶水味。快下课了,讲桌上摆满同学们的成功作品:见棱见角的硬纸轮船、灵活旋转的体操小人儿、光洁圆润的肥皂狐狸。而我,通常只有钉歪的钉子、慌乱中踩扁的塑料纽、因剪裁粗心站不起来的模型,以及沾满胶水的手指。尽管我从小笨手笨脚,却还是非常喜欢手工...
发表于 《三联生活周刊》节气刊2012年10月 散文 创作
—————— 溪畔有竹,翠叶婆娑,挖笋佐餐,清风盈袖。文与可嚼得正香,突然收到表弟苏轼的来信,开拆一读,失笑把饭喷了一桌子。 文与可善画竹子,还爱教苏轼:先“成竹在胸”再动笔。苏轼却只听个热闹,懒得真练。文与可便写信打趣,说自己到处推荐,马上会有人抱着上好丝绸去找苏轼作画,“这下够你做袜子了用的”,又附上两句诗:“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
发表于 《三联生活周刊》节气刊2012年10月 散文 创作
—————— 月凉如冰,有个年轻人被寒意泡醒,睡意朦胧之间,一个模糊的身影瑟缩在床前,怯生生拎着条滴答淌水的衣襟:“我葬在山边,无人看管,河改道后棺木进了水,虽是素不相识,却只能劳烦你帮我迁葬。”年轻人醒来,想起梦中鬼魂抽泣可怜,就真去山边千辛万苦找到了棺木,迁葬到干燥处,鬼魂当夜喜滋滋来道谢。 一千七百年前,干宝在《搜神记》里写下这个...
发表于 《三联生活周刊》节气刊2012年10月 散文 创作
—————— 胃知思乡。纵然城市中秋气淡薄,胃却早觉察到节候变更,夜夜蠕动着梦见农村老家的杏油饼。 那澄蓝的天底下,小村泥墙石瓦间腾起缕缕青烟时,饼儿翻着金色油花、像向日葵一样在乌黑的铁锅中漂浮绽放时,家家户户大人小孩儿口水齐淌时,便是立秋到了。 山上还绿,野杏树早压满了果子,红红黄黄的跳眼好看。男女老少挎了筐、背上篓、揽起簸...
发表于 《三联生活周刊》节气刊2012年10月 散文 创作
—————— 抚别树木,久离燕园,我快忘了秋天的样子。这季节,已经穿上了棉袄,秋味应该炖得浓了,不知道大学里燕园中银杏叶子是仅仅卷了个涩绿的边儿,还是透透地氤开大块层层叠叠的浓黄。 银杏树冠小,绿得温温吞吞,平时显不出有多少叶子,光是枝丫四面八方粗糙地伸着,让人替它着急。想不到经西风暖日一泡,那点叶子转黄之间涨出好几圈涟漪,把两边学生宿...
发表于 《三联生活周刊》节气刊2012年12月 散文 创作
——————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以前看古人写的岁时杂记,羡慕那时候休假真多。赶上太阳滚动、草木滋长、雨雪飘洒的当口儿,大人小孩就趁机出游、祭祀、逛市场、吃吃喝喝、挨挨挤挤、闹闹哄哄。 如今一年到头并没零零碎碎的小憩;或黏着果仁杏干儿、或养在氤氲热气里露着肚皮、或簪花拥翠站在高碟子里的小吃食,也碎成粉末,卷进历史尘埃;地铁、电梯... (1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