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譯文 ( 全部 )
发表于:生产(第12辑):事件哲学

发表于:《生产(第十一辑):德勒兹与情动》

发表于:《福柯文选:自我技术》

发表于:《当代艺术与投资》2010年第11期

何伟亚《帝国安全视野中的亚洲问题》
(试发表)
2014-10-25 15:53:15

詩歌譯作 ( 全部 )
赫爾曼·黑塞《春天》
(试发表)
2014-05-02 16:32:09

約瑟夫·馮·艾興多爾夫《遲暮》
(试发表)
2013-08-24 19:09:36

赫爾曼·黑塞《九月》
(试发表)
2013-08-24 19:11:52

海因里希·海涅《伊人畫像》
(试发表)
2013-02-05 10:01:32

約翰·亨利·麥琪《明天》
(试发表)
2013-02-26 21:19:03

克里斯蒂安·懷瑟《吻》
(试发表)
2013-01-18 02:47:49

威廉·繆勒《風琴手》
(试发表)
2013-01-11 17:03:51

海因里希·海涅《我在夢中哭泣》
(试发表)
2019-09-28 21:24:44

譯文《獵豔生活方式》 ( 全部 )
发表于:《美术馆:历史、艺术与话语机制》

发表于:《美术馆:历史、艺术与话语机制》
这一由同志皮草男【注一】司各特·塔克(Scott Tucker)在批评反色情修辞时发出的疑问,体现了一种典型的猎艳(cruising)态度。【注二】通常被简单理解为追逐新欢的猎艳行为,实则蕴含了一种对陌生人的明显善意。果如此,则背空(bareback)亚文化【注三】的纵情欢乐就非但不是缺乏伦理责任感,甚至还可以成为某种伦理典范。在本章中我将主张:事实上,猎艳体现了某种与众不同的、向他性...
发表于:《美术馆:历史、艺术与话语机制》
大都市中的生存境遇让城市居民不得不一直与陌生人发生接触,猎艳因而成为城市同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诸多的选项与丰富的机会不正是城市意义之所在?”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其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经典著作中这样反问道,她坚称“这正是城市之要义所在”。【注一】尽管雅各布斯并未言及特殊的性选择,城市仍然为猎艳创造了条件,因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性伴选项,并为情..
(2回应)
发表于:《美术馆:历史、艺术与话语机制》
尽管相隔几近四十载,雅各布斯与狄伦尼对纽约城市规划的批判都指向“大都市应当效仿小城镇生活模式”这一由来已久的设想。这种设想认为,小城镇因更为安全而对居民更具吸引力,因为与大城市相反,在小城镇中遇见陌生人的几率极小。然而,涉及到诸如人均谋杀率之类的问题时,大城市则通常比小城镇更为安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说明了,城市中与陌生人的公开接触保障了安全,因而远...
发表于:《美术馆:历史、艺术与话语机制》
狄伦尼不仅将雅各布斯的批判逻辑延伸至性领域,他还通过对比另一种社交模式(即,网络式交际)发展了自己关于交往的看法。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接触式交往(contact)能够打破公共领域的阶层界线,而网络式交际(networking)则发生在某一个社会阶层之中,由于并不能被所有人利用,所以更加私密化。因为接触式交往倾向于动摇阶级等级制,因而对于民主社会来说,它在政治上是更值得期待的..
譯著與譯文 ( 全部 )
何磊參與翻譯的英文學術著作及論文
廣播 ( 全部 )
推荐
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