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缱绻鸭绿江

散文 创作
贾雄伟 发表于:
《朝阳日报》2017年12月18日

出丹东火车站向右直行一公里多即来到中国和朝鲜两国的界河——鸭绿江。 鸭绿江全长700余公里,流经中国吉林、辽宁两省,自丹东市下辖的东港市注入黄海。鸭绿江丹东市区段江面开阔、平静。早晨8点多钟,商旅辐辏、人声熙嚷,江畔聚集了大量心手相牵、目光炯炯的游人。丹东,一座英雄的城市;鸭绿江,一条浩瀚的江河。她承载过屈辱,也见证着扬眉吐气的胜利和强大。熹微晨光下的鸭绿江微波荡漾,深灰色的河水丰沛、雄浑,缓缓东流,似有无尽的往事留存在记忆的心板,需要沉淀,等待诉说…… 我们都说河流像母亲一样哺育了沿岸的人民。母亲的胸怀深沉、博大,默默奉献,不计回报。而鸭绿江——一条俊秀、澎湃的河流,以母亲结实的肩膀扛起两国子民的安危与荣辱。“江流滚滚,声震屋后”,“子在川上,逝者如斯”,从1592年明军的入朝抗日到1894年甲午战争清军的援朝抗日再到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抗美援朝,鸭绿江上飘扬过多少历史的硝烟和无情的战火?“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最喜欢这段淡雅、抒情的歌词,它唱出了人民热爱和平,一心向往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心声。可当铁蹄践踏、污水横流之时,娴静的鸭绿江隐忍、悲戚之余,也目送着我们的战士披波斩浪、投“枪”断流,死士一样冲锋陷阵,与敌人拼杀,在险境中肉搏…… 鸭绿江上建起两座大桥,初建、翻修又复建。那是技术进步的表征,是时代发展的印痕。大桥上走过百姓,走过商旅,也走过雄赳赳气昂昂、援助兄弟邻邦、抵抗帝国主义无耻入侵的雄师劲旅。两桥跨两国,两军同心战。赶走野心狼,收复好家园。战争过后,雄伟的鸭绿江大桥弹痕处处,其中一座被美帝穷心极恶的炸掉一半桥身,几座光秃秃的桥墩屹立水上不倒,与对岸建筑的简朴、粗砺正好汇成清灰的色调。大桥与我国接壤的另一半则坚若磐石、固若金汤,钢结构得到加固,又在桥头雕塑几座英雄群像,设为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游人如织——凝望奔腾江水,仰视断桥残垣,矗立天水之间,缅怀先烈英模,反思经验教训…… 星移斗转,光荣永生。60多年过去,我徒步于鸭绿江断桥之上,红旗飘摆,红歌嘹亮,此岸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彼岸风景依稀、人迹散淡,江上水鸟盘旋,汽笛长鸣。不足百米外的鸭绿江铁索桥上下两层班车、火车交替穿行而过……十月温煦、疏朗的阳光里,我们看到了鸭绿江水的静谧和激越,鸭绿江边的祥和与繁荣。人民丰衣足食,精神昂扬刚健,不是时光穿越了大地,而是我们创造了历史。 鸭绿江水孕育了丹东——这座沿江沿海又沿边的开放城市。丹东物资富庶,生态优美,旅游业发达,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十大养老胜地之一。丹东人热情淳朴、童叟无欺,酒店环境整洁、服务周到,小吃味道可口、价格适中,街道宽敞笔直,交通不堵不乱,那生生不息、浓郁淳厚的鲜族风情,那吞吐之间似水甘甜的空气给养——一到丹东,你就浑身油然而生宾至如归的舒适感、松弛感,你就会情不自禁地卸去伪装、放下防卫,找回赤子的初心、壮士的豪迈。倦鸟知还,游子回乡,丹东将宁静与闲适带给游客。那满街纷飞、金黄绚烂的银杏叶,那端庄温雅、刻着中朝两种文字的海报招牌,那沉静的乡村、安恬的乡土、温柔的江波、纯净的江水仿佛已将你我带进世外桃源、无何有之乡…… 鸭绿江无疑是确保江山永固的一道坚强屏障。虎山长城就耸立于鸭绿江边。这座修建于明朝初年的一段长城已被重新认定为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虎山长城蜿蜒在海拔150米的虎山之上,距丹东城区40华里,虽不甚峭拔,却足以拒蒙古、女真铁蹄于萧索荒疏的境外。站在虎山长城之上,可以清晰地俯视鸭绿江对岸朝鲜乡村的居舍和风光,目睹朝鲜人的起居和耕作。砖制房舍,小院俨然,阡陌密布,近有江水,远有青山。朝鲜村民手握犁铧,鞭打耕牛“吭唷吭唷”地犁地,可曾注意虎山上访客的问候?长城脚下乡邻的寒暄?江水绵长,长城稳重,温婉之外有威仪,秀丽之间是强健。好一座文武并重的丹东城,好一条刚柔相济的鸭绿江! 鸭绿江边修建百多公里的滨江大道。有驴友沿大道步行,从丹东城一直走到入海口。看到人事,看到风物,看到蒹葭苍苍的薄雾,看到直上青天的沙鸥——脚下和身旁是一条江的温柔缱绻……
© 版权声明: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贾雄伟,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最后更新 2017-12-24 17: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