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你的长假准备了一份书单
文/丫丫
一直以来,我都是个排斥清单的人,原因很简单——囤了一堆书单也不会看,因为清单里太多书了,像是一捆捆打包好的书搁置在角落,反而造成选择障碍,倒是某一本经过某人精心推荐又恰好击中自己的书,反而会迫不及待买回来仔细阅读,我总偏执地认为:书是一本一本读的,而不是一个清单一个清单读的。
我还有一种偏见:喜欢列书单的人都有收藏癖,买来的书,收藏功能大于阅读功能。就像那些喜欢凑齐一整套或一系列书的人,这类人的另一个表现是喜欢捣鼓自己的书架,一整套书摆成一排,装帧相同,颜色错落,多么壮观!多么好看!于是,用我的小人之心继续推测,这还是一群强迫症。最近奥兹新书《乡村生活图景》出版,竟有读者在关注“为什么这一本和之前一整套文集的装帧不同”此类问题,使我更加坚定了这一点。
我自己的书架很乱,没有分类,同一个作家的书也散落各处,我讨厌那种一系列书做成同一个封面和同样大小的书,如果还做成一个颜色,简直可恶至极!这可能与我的出身有关,我在书店工作多年,这般高度近视,如广西师大出版社那一套《木心文集》,除了每本书脊封面书名不同,其余各处皆长得一模一样,最大的不便之处在于入库或盘点时稍不留神,就会出现数量错误。另外,外表长成一样的书,总给人感觉内容也是一样的,内什么,形式决定内容嘛!
《木心作品集》
最近看到艾柯写:人天生就有开清单的癖好,这是文化史的必然,是逃避思考死亡的方式(《无限的清单》)。我才豁然开朗:原来清单爱好者都是怕死之人!一想到还有那么多清单中的书没读,怎么可以随便死去,出于做一名合格的读者的责任心也要珍惜生命啊!更不用提还有那么多影单,美剧单,动漫单、遗愿清单…
以上纯属个人偏见,与本人无关。
所以,十一七天假期,如果你窝在家,或在路上,想找一本书看,却毫无头绪的话,或许你可以从这些书中选择一本。
1.
如果你准备宅在家
我建议你选择一本大部头,不要选畅销书,因为畅销书给你的高潮是一次性的,而大部头名著给你的高潮却是持久的。把你一直想读却没有开始读的名著买回来吧,提前做好功课,谨慎选择译者、版本和重量(如果你选一本精装书还想躺在床上看),我想推荐给你的是《堂吉诃德》,因为这本书实在太搞笑了。
非常搞笑,是的,你没看错。这位十六世纪的作家,伶牙俐齿尖酸刻薄,与当今“吐槽星人”属同族,其实他不单吐槽被骑士小说灌了迷魂汤的堂吉诃德,在序言中就抓紧一切机会讽刺同时代的写作者:
“…(我这本书)不像其他著作,尽管荒诞不经,却满篇都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整整一长串其他令读者肃然起敬的哲学家的格言,作者便因此被看作是读书万卷、博学能言之士。瞧瞧他们如何大段引证《圣经》吧…!真是完美无瑕,读着听着颇为赏心悦目。所有这些,我的书里都没有,因为我既没有旁批可加,也没有尾注好作,更不知道否引用了哪些作者的话,像大伙儿那样把他们一一开列在卷首,按字母ABC的顺序排起来…”
从塞万提斯的这段吐槽便可大致推断出,掉书袋这件事原来古今中外完全是一样的呀!搞原创的人还是占少数,所以故事才会好看吧。对堂吉诃德的吐槽则占满整部书,至于你认为他究竟是好笑、可怜、可悲还是个真正的勇士,就看你自己的评判啦!
上海译文典藏版《堂吉诃德》
2.
如果你出去旅行,在大巴车/火车/飞机上
如果你在交通工具上,我建议你带一本诗集,如果实在怕别人说你装逼,就包个书皮吧。拿起石川啄木是永远不会错的:
对着大海独自一人,
预备哭上七八天,
这样走出了家门。
不知怎的想坐火车了,
下了火车
却没有去处。
无缘无故的觉得寂寞了
就出去走走,我成了这么个人,
至今已是三个月了。
挨了骂,
哇的一声就哭出来的儿童的心情;
我也想要有那种心情。
他说:“我打你!”
我说:“打吧!”就凑上前去,
从前的我也很可爱啊。
读来千遍万遍也不厌倦的吧,不像某些现代诗那么晦涩难懂,也不像外国诗歌翻译得良莠不齐,怀着单纯的心情/去读吧/每次读上几页。
《石川啄木诗歌集》
或是新生代男神张定浩的《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一生都在半途而废/一生都在怀抱热望”,读一首《茅草花》,在长途火车上,多么应景:
茅草花
“受伤时我们便回到某些河流的岸边”——米沃什
透过车窗他可以看见
它们散立在旷野
逐水聚居的芦苇忽然
被大风吹得变形
他从来不去记录
生活中不愉快的时刻
群山深处的隧道
黑暗猛然袭来又慢慢退去
有一种成年人怯懦的
洁癖吗
抑或某种孩子气的强悍
企图仅仅为深爱之物所环绕
在他身旁,背井离乡者带着候鸟
于假期迁徙,为打发旅途的枯寂
他们平静地抱怨
好像它们在窗外平静地盛开
张定浩的《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
又或者是海桑《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最新一本《不如让每天发生些小事》),存些句子表白用时才不会方恨少,“当你需要精美的早餐/我却只有爱情”,或是“我是一个泥做的生灵/想娶一个水做的女人为妻 ”,不谢。
海桑《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
3.
如果你读不下去字太多的书
即便微信公众号的图文搭配已经严重影响了你的阅读习惯,你也不用害怕自己读不进纸书,因为现今出版社的编辑们也正在绞尽脑汁编排出足够吸引你眼球的书,屌炸天的烧脑奇书《S.》就不必说了,为了那张印在餐巾纸上的地图和其余22个小附件也要买回来解一解谜的,或者用来检验下自己的智商…
在此我想推荐的一本是高畑勋的《一幅画开启的世界》,或许是受了那句“没有艺术史,只有艺术家(贡布里希语)”的说法,我时常看不进去艺术史,只喜欢某个画家或某幅画,即便喜欢,也因嘴拙说不出“为什么喜欢”。高畑勋一直是我最爱的动画大师,我对他的喜爱程度甚至超过宫崎骏,因我最爱的几部吉卜力作品,皆出自高畑勋之手,如《岁月的童话》、《百变狸猫》、《萤火虫之墓》、还有《辉夜姬物语》等。作为我最喜爱的日本动画大师高畑勋,竟然也是这样看画的,他在维米尔的《德尔夫特远眺》这幅画作前写道:
“就像是聆听莫扎特的音乐,不管你如何喜欢,或同谁一起欣赏,总有那么一些画作,你无论如何不愿开口对它有所置评。光是一直瞧着它,将眼睛与心灵托付给它,便已足矣。就算有什么感触,也无法置换成完美的言语。我没有那种能力。于我来说,维米尔就是这样一位画家,画出了几幅让人“失语”的作品:《倒牛奶的女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小街》、《德尔夫特远眺》。”
高畑勋《一幅画开启的世界》
另外,喜爱梵高的读者有福了。未读最近新出一本《梵高手稿》,内页排版精良,将梵高给提奥的信件影印版、信中提到的画作、书信内容翻译三者完美排版,是我所见到过的将梵高“信件+画作”结合得最完美的一本书。书有点厚,但是线装,所以可180°平摊,阅读方便。
《梵高手稿》
4.
如果你想读点国内小说
我知道很多读者看不上国内小说,毕竟有那么多外国文学大师的书还没读完,根本顾不上本土作家的新作,且未经过时间检验,万一它是本垃圾书呢?读新书的风险太大。打个不确切的比方,有时意面吃多了,你有没有想念过炸酱面呢?又或者,你愿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此,我只谨慎推荐三本,如果你不喜欢,大可以绕道走开。
如果你喜欢金宇澄的《繁花》,那我有八成的把握你会喜欢吴亮的《朝霞》,这本书也被媒体宣传为《繁花》的姊妹篇。不同于《繁花》的是,它是长句子+长句子的写作模式,满纸马克思、《圣经》、尼克松、黑格尔、无产阶级、凯鲁亚克、劳改农场,苏修美帝…不大容易读,既是碎片又是整体,隐藏和细节一样多,读来是另一种形态的上海:
“政治也是流血的,大楼洗劫一空,焚烧古董,捣毁图书馆,墓园破败,校园荒芜,教堂被掏尽了心脏,这等于证明我们统统被赶出来了,被赶出来,是因为我们已经堕落,还是因为被赶出来,我们才开始堕落?”
吴亮《朝霞》
推荐第二本国内小说,张悦然《茧》。《朝霞》是中年人一代的书写,张悦然属成名于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新生代,她已经很久没有出版长篇小说了,近几年看到她都是作为文学杂志《鲤》的主编出现,我很害怕“新概念一代”会从那“无限漫长的青春期”里走不出来,但张悦然这本《茧》却像是她自己的一次脱胎换骨,用影评人毛尖的话说:“以前我也读悦然的书,在飞机上翻翻就读完了,就是一种情绪,但这本《茧》我却发现在飞机上读不下去了,文字和情节都很绵密,又保留住了八零后作家的优势,很会写比喻句…”《茧》是一本80后视角叙述父辈们恩怨纠葛的故事,有评论说“这是80后作家第一次触及文革的写作尝试”,对此评论我持保留态度,但如果你对此题材感兴趣,不妨找来一读。
张悦然《茧》
最后一本,有一位叫张楚的作家,不是那位歌手张楚,是河北某税务局的一位普通职员,我很早以前看过他的一本《七根孔雀羽毛》,拿来当故事书看的,竟也一篇不落地看完了,后来又找到他前期作品集《夜是怎样黑下来的》,还有最近新书《梵高的火柴》,另有一本散文集《秘密呼喊自己的名字》,都属于我随手拿起来就能读的下去的那种书。
很久很久以前,当我还是一名小城青年的时候,在《小说月报》和《收获》杂志上,我读了大量张楚所写的这一类小说,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世界上有马尔克斯,也不知道布罗茨基,它们也曾给我无限滋养。希望你也会喜欢。
张楚《七根孔雀羽毛》
怕死的人,让我们一起不知疲倦地读下去吧,一直读到世界末日。
做書原创文章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一直以来,我都是个排斥清单的人,原因很简单——囤了一堆书单也不会看,因为清单里太多书了,像是一捆捆打包好的书搁置在角落,反而造成选择障碍,倒是某一本经过某人精心推荐又恰好击中自己的书,反而会迫不及待买回来仔细阅读,我总偏执地认为:书是一本一本读的,而不是一个清单一个清单读的。
我还有一种偏见:喜欢列书单的人都有收藏癖,买来的书,收藏功能大于阅读功能。就像那些喜欢凑齐一整套或一系列书的人,这类人的另一个表现是喜欢捣鼓自己的书架,一整套书摆成一排,装帧相同,颜色错落,多么壮观!多么好看!于是,用我的小人之心继续推测,这还是一群强迫症。最近奥兹新书《乡村生活图景》出版,竟有读者在关注“为什么这一本和之前一整套文集的装帧不同”此类问题,使我更加坚定了这一点。
我自己的书架很乱,没有分类,同一个作家的书也散落各处,我讨厌那种一系列书做成同一个封面和同样大小的书,如果还做成一个颜色,简直可恶至极!这可能与我的出身有关,我在书店工作多年,这般高度近视,如广西师大出版社那一套《木心文集》,除了每本书脊封面书名不同,其余各处皆长得一模一样,最大的不便之处在于入库或盘点时稍不留神,就会出现数量错误。另外,外表长成一样的书,总给人感觉内容也是一样的,内什么,形式决定内容嘛!
![]() |
《木心作品集》
最近看到艾柯写:人天生就有开清单的癖好,这是文化史的必然,是逃避思考死亡的方式(《无限的清单》)。我才豁然开朗:原来清单爱好者都是怕死之人!一想到还有那么多清单中的书没读,怎么可以随便死去,出于做一名合格的读者的责任心也要珍惜生命啊!更不用提还有那么多影单,美剧单,动漫单、遗愿清单…
以上纯属个人偏见,与本人无关。
所以,十一七天假期,如果你窝在家,或在路上,想找一本书看,却毫无头绪的话,或许你可以从这些书中选择一本。
1.
如果你准备宅在家
我建议你选择一本大部头,不要选畅销书,因为畅销书给你的高潮是一次性的,而大部头名著给你的高潮却是持久的。把你一直想读却没有开始读的名著买回来吧,提前做好功课,谨慎选择译者、版本和重量(如果你选一本精装书还想躺在床上看),我想推荐给你的是《堂吉诃德》,因为这本书实在太搞笑了。
非常搞笑,是的,你没看错。这位十六世纪的作家,伶牙俐齿尖酸刻薄,与当今“吐槽星人”属同族,其实他不单吐槽被骑士小说灌了迷魂汤的堂吉诃德,在序言中就抓紧一切机会讽刺同时代的写作者:
“…(我这本书)不像其他著作,尽管荒诞不经,却满篇都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整整一长串其他令读者肃然起敬的哲学家的格言,作者便因此被看作是读书万卷、博学能言之士。瞧瞧他们如何大段引证《圣经》吧…!真是完美无瑕,读着听着颇为赏心悦目。所有这些,我的书里都没有,因为我既没有旁批可加,也没有尾注好作,更不知道否引用了哪些作者的话,像大伙儿那样把他们一一开列在卷首,按字母ABC的顺序排起来…”
从塞万提斯的这段吐槽便可大致推断出,掉书袋这件事原来古今中外完全是一样的呀!搞原创的人还是占少数,所以故事才会好看吧。对堂吉诃德的吐槽则占满整部书,至于你认为他究竟是好笑、可怜、可悲还是个真正的勇士,就看你自己的评判啦!
![]() |
上海译文典藏版《堂吉诃德》
2.
如果你出去旅行,在大巴车/火车/飞机上
如果你在交通工具上,我建议你带一本诗集,如果实在怕别人说你装逼,就包个书皮吧。拿起石川啄木是永远不会错的:
对着大海独自一人,
预备哭上七八天,
这样走出了家门。
不知怎的想坐火车了,
下了火车
却没有去处。
无缘无故的觉得寂寞了
就出去走走,我成了这么个人,
至今已是三个月了。
挨了骂,
哇的一声就哭出来的儿童的心情;
我也想要有那种心情。
他说:“我打你!”
我说:“打吧!”就凑上前去,
从前的我也很可爱啊。
读来千遍万遍也不厌倦的吧,不像某些现代诗那么晦涩难懂,也不像外国诗歌翻译得良莠不齐,怀着单纯的心情/去读吧/每次读上几页。
![]() |
《石川啄木诗歌集》
或是新生代男神张定浩的《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一生都在半途而废/一生都在怀抱热望”,读一首《茅草花》,在长途火车上,多么应景:
茅草花
“受伤时我们便回到某些河流的岸边”——米沃什
透过车窗他可以看见
它们散立在旷野
逐水聚居的芦苇忽然
被大风吹得变形
他从来不去记录
生活中不愉快的时刻
群山深处的隧道
黑暗猛然袭来又慢慢退去
有一种成年人怯懦的
洁癖吗
抑或某种孩子气的强悍
企图仅仅为深爱之物所环绕
在他身旁,背井离乡者带着候鸟
于假期迁徙,为打发旅途的枯寂
他们平静地抱怨
好像它们在窗外平静地盛开
![]() |
张定浩的《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
又或者是海桑《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最新一本《不如让每天发生些小事》),存些句子表白用时才不会方恨少,“当你需要精美的早餐/我却只有爱情”,或是“我是一个泥做的生灵/想娶一个水做的女人为妻 ”,不谢。
![]() |
海桑《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
3.
如果你读不下去字太多的书
即便微信公众号的图文搭配已经严重影响了你的阅读习惯,你也不用害怕自己读不进纸书,因为现今出版社的编辑们也正在绞尽脑汁编排出足够吸引你眼球的书,屌炸天的烧脑奇书《S.》就不必说了,为了那张印在餐巾纸上的地图和其余22个小附件也要买回来解一解谜的,或者用来检验下自己的智商…
在此我想推荐的一本是高畑勋的《一幅画开启的世界》,或许是受了那句“没有艺术史,只有艺术家(贡布里希语)”的说法,我时常看不进去艺术史,只喜欢某个画家或某幅画,即便喜欢,也因嘴拙说不出“为什么喜欢”。高畑勋一直是我最爱的动画大师,我对他的喜爱程度甚至超过宫崎骏,因我最爱的几部吉卜力作品,皆出自高畑勋之手,如《岁月的童话》、《百变狸猫》、《萤火虫之墓》、还有《辉夜姬物语》等。作为我最喜爱的日本动画大师高畑勋,竟然也是这样看画的,他在维米尔的《德尔夫特远眺》这幅画作前写道:
“就像是聆听莫扎特的音乐,不管你如何喜欢,或同谁一起欣赏,总有那么一些画作,你无论如何不愿开口对它有所置评。光是一直瞧着它,将眼睛与心灵托付给它,便已足矣。就算有什么感触,也无法置换成完美的言语。我没有那种能力。于我来说,维米尔就是这样一位画家,画出了几幅让人“失语”的作品:《倒牛奶的女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小街》、《德尔夫特远眺》。”
![]() |
高畑勋《一幅画开启的世界》
另外,喜爱梵高的读者有福了。未读最近新出一本《梵高手稿》,内页排版精良,将梵高给提奥的信件影印版、信中提到的画作、书信内容翻译三者完美排版,是我所见到过的将梵高“信件+画作”结合得最完美的一本书。书有点厚,但是线装,所以可180°平摊,阅读方便。
![]() |
《梵高手稿》
4.
如果你想读点国内小说
我知道很多读者看不上国内小说,毕竟有那么多外国文学大师的书还没读完,根本顾不上本土作家的新作,且未经过时间检验,万一它是本垃圾书呢?读新书的风险太大。打个不确切的比方,有时意面吃多了,你有没有想念过炸酱面呢?又或者,你愿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此,我只谨慎推荐三本,如果你不喜欢,大可以绕道走开。
如果你喜欢金宇澄的《繁花》,那我有八成的把握你会喜欢吴亮的《朝霞》,这本书也被媒体宣传为《繁花》的姊妹篇。不同于《繁花》的是,它是长句子+长句子的写作模式,满纸马克思、《圣经》、尼克松、黑格尔、无产阶级、凯鲁亚克、劳改农场,苏修美帝…不大容易读,既是碎片又是整体,隐藏和细节一样多,读来是另一种形态的上海:
“政治也是流血的,大楼洗劫一空,焚烧古董,捣毁图书馆,墓园破败,校园荒芜,教堂被掏尽了心脏,这等于证明我们统统被赶出来了,被赶出来,是因为我们已经堕落,还是因为被赶出来,我们才开始堕落?”
![]() |
吴亮《朝霞》
推荐第二本国内小说,张悦然《茧》。《朝霞》是中年人一代的书写,张悦然属成名于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新生代,她已经很久没有出版长篇小说了,近几年看到她都是作为文学杂志《鲤》的主编出现,我很害怕“新概念一代”会从那“无限漫长的青春期”里走不出来,但张悦然这本《茧》却像是她自己的一次脱胎换骨,用影评人毛尖的话说:“以前我也读悦然的书,在飞机上翻翻就读完了,就是一种情绪,但这本《茧》我却发现在飞机上读不下去了,文字和情节都很绵密,又保留住了八零后作家的优势,很会写比喻句…”《茧》是一本80后视角叙述父辈们恩怨纠葛的故事,有评论说“这是80后作家第一次触及文革的写作尝试”,对此评论我持保留态度,但如果你对此题材感兴趣,不妨找来一读。
![]() |
张悦然《茧》
最后一本,有一位叫张楚的作家,不是那位歌手张楚,是河北某税务局的一位普通职员,我很早以前看过他的一本《七根孔雀羽毛》,拿来当故事书看的,竟也一篇不落地看完了,后来又找到他前期作品集《夜是怎样黑下来的》,还有最近新书《梵高的火柴》,另有一本散文集《秘密呼喊自己的名字》,都属于我随手拿起来就能读的下去的那种书。
很久很久以前,当我还是一名小城青年的时候,在《小说月报》和《收获》杂志上,我读了大量张楚所写的这一类小说,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世界上有马尔克斯,也不知道布罗茨基,它们也曾给我无限滋养。希望你也会喜欢。
![]() |
张楚《七根孔雀羽毛》
怕死的人,让我们一起不知疲倦地读下去吧,一直读到世界末日。
做書原创文章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