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同运趋势观察
文\江玫 伍维婷 From纽约华人性别研究中心
(编者按:本文依据在华人拉拉联盟举办的2013年拉拉营·南昌拉拉论坛上关于国际同运趋势的对谈整理而成。由两位作者共同拟文,作者之一伍维婷到场分享,并最后审定。在此特向两位作者致谢,尤其是未能到场的江枚。)
首先,我们建议大家读同语的《桔子报》和“同语·异言”栏目,那是了解国际各种同志新闻的最佳管道之一。
其次,我们想先声明,本文所分析的国际同运趋势,很大部分是以国际基金会所支持的女同志和跨性别团体为主体,辅以纽约同志运动。我们相信,除此之外,更多充满活力的女权主义、同志运动,一定在这个世界上不同的角落里生猛进行着。
接下来,对于国际同志运动,我们特别想要分享以下四个趋势:
第一个是推动除罪化的趋势。
除罪化,也就是推动去除国家法律中,将同性恋或同性间性行为视为有罪的规范。这当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过去英国殖民地的除罪化运动,包括印度、新加坡、肯尼亚、尼日利亚,以及加勒比海小国。印度的宪法法庭,在2009年裁定《印度刑法典》(Indian Penal Code)第377条违反了宪法,而且侵犯了平等权利和个人自由。该条法令禁止人们进行“违背自然法则的性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国同志团体推动除罪化的过程中,许多团体间,特别是上述的前英国殖民地国家的同志组织,彼此会互相联络,学习彼此推动除罪化的策略。例如,圭亚那的组织就和印度的组织有非常积极的联系。
此外,我们也观察到许多国家的同志组织,仍在对抗同性恋或同性性行为可判死刑的恶法,例如乌干达的同志组织。又例如利比亚的一个同志组织,它的组织章程最终的目标,就是推动同性恋除罪化。
针对这个趋势,我们有一个小心得想跟大家分享。的确,法律的推动很重要,是推动反歧视的一个重要策略。但是也存在着另一种声音,认为这种策略仍然无法颠覆国家及传统文化霸权。
关于这个论辩,本文无篇幅得以论证,只以作者之一,维婷的课堂经验作为一个初步的回应。话说,维婷有一个学期修了一门课,叫做“全球化下的不服从运动”。有一次同学们兴高采烈的谈论着无政府主义,热烈的分享国际间仅存的几所游击队学校,大家彷彿都回到了青少年时期。我的老师,只轻轻的丢了一句,“只有有资源的人,才能安逸的活在自己的角落,不理会国家也不会被国家打扰”。
回过来说,修改或制定法律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快速方法,因为涉及到法律修改或制定时,媒体关注度很高,会有效地引起社会的讨论。比如,当同志团体要推动除罪化的时候,社会对立的声音就会出来,会有很多的辩论。
但同时,我们希望提出一个提醒,法律的推动如果没有搭配上文化的建设,如果没有搭配在社区里、在国家里进行公众教育,同志团体所采取的法律推动策略,也很容易被反扑回来。在除罪化的趋势下,有一股保守势力反扑的力量即是通过法律来歧视同志。例如东欧,或者是像美国这种实施民主制度很久的国家,人民可以推出自己想制定的法律,于是歧视同志的力量就推出了歧视同性恋的法律。俄罗斯最近才因为推出了不可向青少年宣传同性恋议题的法律,而引起国际间喧然大波,而东欧几个国家一直在追随俄罗斯的步伐,因为他们大多属于东方正教。
法律上的改革如果没有搭配文化的改革,反扑的力量将会很可观。如果大家有关注欧洲新闻的话,会发现一个新趋势,近几年欧洲许多国家面临经济发展的危机,因此国家内出现了所谓极保守派的政治团体,也有人称为法西斯组织,这些政治团体将经济问题归罪于新移民或非白人,而通常他们下一个找麻烦的对象,就是同性恋。
许多国家早已通过同志伴侣法,但法律的通过不代表文化观念的改变,这些国家也开始有团体积极的推动反同性恋或反同性性行为的法案。例如在南非,虽然同性婚姻合法,但仍然存在反同性恋观念乃至对女同性恋的强暴“治疗”。
文化的推动是一个漫长且常常无法立竿见影的工作。例如,俄罗斯同性恋电影节,就被俄罗斯政府找麻烦,宣称因为电影节接受国外资金,表示有跟国外势力勾结。
第二个趋势就是活跃的跨性别的运动。
跨性别运动,特别是最近阿根廷跨性别运动的一大成就,亦即立法保障每个个人,不需要任何医学的证明,便可以自己登记选择是男是女或不确定性别,并仍可获得完整的公共医疗服务。阿根廷的此一立法,给国际间同志运动一个很大的鼓舞力量,因为从此之后,每个人的性别由自己定义,不需要别人的判断与规范。
我们想先分享一下阿根廷跨性别运动成功的原因。一个原因是阿根廷是一个曾经被独裁政权统治很久的国家。大家可能曾经听过阿根廷五月广场母亲的故事。五月广场是阿根廷总统府前的一个广场,阿根廷在独裁政权统治的时候,估计有三万多的民众“被失踪”,这些被失踪的民众都是某一个母亲的孩子,因此,每逢星期四,就会有一群带着白色头巾的母亲,绕行广场请愿,为了纪念他们孩子,更要政府给出他们失踪孩子的下落。广场母亲的绕行持续了二三十年,影响了整个国家的人民,也因此市民社会有着共同记忆,而且对于宗教势力和政府是非常不信任的。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跨性别运动有效地结合了各个领域的社会力量。在这个运动里,我们看到一个令人兴奋的现象,就是跨运动的结盟,包括教师团体、劳工团体、环保团体,女权主义者,一起为这一次法案的通过成立了联盟。更重要的是,其实在上述不同的社会运动团体里,我们都可以看到有跨性别组织者的存在。我们认为,这也是此次跨议题联盟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三个趋势其实是国际基金有关的趋势。
目前许多国际的基金会比较强调全国性的运动,或者所谓跨国性的运动。我们必须先指出,这的确有效的推进了国际性的同志运动。同时女同志团体在此波国际性运动中,有效的以人权为诉求,加入这些跨国家的组织。比较有人权概念的跨国家组织,包括美洲国家间组织(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欧盟等。面对这些比较具有人权概念的跨国组织,跨性别和同志团体开始集结,并提出以下三点诉求。
第一,要求这些组织让跨性别和同志团体参与大会及发言。
第二,要求让跨性别和同志组织能够成为正式观察员。
上述两个目的都达成了。
第三,也是目前推动的目标,是希望这些跨国组织,能够编列预算,提供给跨性别和同志组织,来做监督国家是否违反同志人权的工作。
这些诉求是有进程规划的。它先是要求列席,然后成为观察员,再进一步要求这个国际组织编列预算给同志团体来监督这些国家。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有效监督政府的新趋势。新加坡有一个女同志组织,在新加坡法律仍然规定不得有同性恋行为的情况下,也开始努力推动东盟(ASEAN,台湾称东协。中国是东盟的会员),希望东盟这个组织能比照美洲国家组织的模式,让同志组织也可以进入东盟里。
当然,国际基金的这个自上而下的,指导性的趋势,也对许多致力于地方发展的同志团体造成了困扰与影响。比如说对非洲一个区域性的女同志组织,(Coalition of African Lesbians, CAL),国际基金就一直期待它也能投入非洲国家间组织的游说工作。又例如,菲律宾一个都市贫穷女同志组织,这个组织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城市中下阶层的女同志在当地去参政。虽然她们得到了国际基金的支持,但是国际基金一直期待这个组织,再去发展全国或跨区域的工作。这个期待的确对他们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
此外,在讨论跨区域或跨国运动的时候,我们观察到华人拉拉联盟(Chinese Lala Alliance,CLA)的独特性,因为在全世界,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个能每年、有系统的将全国女同志组织聚集在一起的联盟。这是一个很难得的特色,大家可以头脑风暴一下,怎么为这个难得的特色一起做什么或者一起不做什么。
第四个趋势是我们对纽约的观察,也跟大家分享:纽约的同志组织现在已经发展到不只是服务同志社群为主体,而是跨界服务在不同群体里的同志。
比如,有专门服务成为流浪汉(台湾称街友) 的同志和跨性别的团体。举例来说,纽约市政府近年使用了一个很糟糕的策略,就是警察随时觉得哪个人看不顺眼,就可以把这个人拦下来搜身,纽约的人权团体就开始对这个事抗议修法,这个时候出现了特别针对女同志和跨性别遭到警察搜身而抗议的团体。
简而言之,纽约的女同志运动,是在不同的议题里强调女同志的主体。当然移民和无证移民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移民里面存在着很多移民的女同志及家人,还有包括为女同志和跨性别受刑人倡议的团体。
上述的四个国际趋势,可以发现一个共同性,就是各地的女同志组织都在为一个更开放的社会而努力。
这个开放社会的促成,有赖于各个同志组织的努力,同时将争取而来的信息,资源,与参与的机会,分享给社群内其他更没有机会的团体或个人。开放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发声的社会,我们可以看到女同志组织间的结盟,女同志组织与男同志组织的结盟,女同志组织与其他跨界组织的结盟。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观察到,社群的建立之后,有不少的组织投入政治与文化的工作,也因为这样的努力,同志的声音与身影才慢慢的被听见与看见。
【酷拉时报】queerlala2013@gmail.com
(编者按:本文依据在华人拉拉联盟举办的2013年拉拉营·南昌拉拉论坛上关于国际同运趋势的对谈整理而成。由两位作者共同拟文,作者之一伍维婷到场分享,并最后审定。在此特向两位作者致谢,尤其是未能到场的江枚。)
首先,我们建议大家读同语的《桔子报》和“同语·异言”栏目,那是了解国际各种同志新闻的最佳管道之一。
其次,我们想先声明,本文所分析的国际同运趋势,很大部分是以国际基金会所支持的女同志和跨性别团体为主体,辅以纽约同志运动。我们相信,除此之外,更多充满活力的女权主义、同志运动,一定在这个世界上不同的角落里生猛进行着。
接下来,对于国际同志运动,我们特别想要分享以下四个趋势:
第一个是推动除罪化的趋势。
除罪化,也就是推动去除国家法律中,将同性恋或同性间性行为视为有罪的规范。这当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过去英国殖民地的除罪化运动,包括印度、新加坡、肯尼亚、尼日利亚,以及加勒比海小国。印度的宪法法庭,在2009年裁定《印度刑法典》(Indian Penal Code)第377条违反了宪法,而且侵犯了平等权利和个人自由。该条法令禁止人们进行“违背自然法则的性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国同志团体推动除罪化的过程中,许多团体间,特别是上述的前英国殖民地国家的同志组织,彼此会互相联络,学习彼此推动除罪化的策略。例如,圭亚那的组织就和印度的组织有非常积极的联系。
此外,我们也观察到许多国家的同志组织,仍在对抗同性恋或同性性行为可判死刑的恶法,例如乌干达的同志组织。又例如利比亚的一个同志组织,它的组织章程最终的目标,就是推动同性恋除罪化。
![]() |
针对这个趋势,我们有一个小心得想跟大家分享。的确,法律的推动很重要,是推动反歧视的一个重要策略。但是也存在着另一种声音,认为这种策略仍然无法颠覆国家及传统文化霸权。
关于这个论辩,本文无篇幅得以论证,只以作者之一,维婷的课堂经验作为一个初步的回应。话说,维婷有一个学期修了一门课,叫做“全球化下的不服从运动”。有一次同学们兴高采烈的谈论着无政府主义,热烈的分享国际间仅存的几所游击队学校,大家彷彿都回到了青少年时期。我的老师,只轻轻的丢了一句,“只有有资源的人,才能安逸的活在自己的角落,不理会国家也不会被国家打扰”。
回过来说,修改或制定法律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快速方法,因为涉及到法律修改或制定时,媒体关注度很高,会有效地引起社会的讨论。比如,当同志团体要推动除罪化的时候,社会对立的声音就会出来,会有很多的辩论。
但同时,我们希望提出一个提醒,法律的推动如果没有搭配上文化的建设,如果没有搭配在社区里、在国家里进行公众教育,同志团体所采取的法律推动策略,也很容易被反扑回来。在除罪化的趋势下,有一股保守势力反扑的力量即是通过法律来歧视同志。例如东欧,或者是像美国这种实施民主制度很久的国家,人民可以推出自己想制定的法律,于是歧视同志的力量就推出了歧视同性恋的法律。俄罗斯最近才因为推出了不可向青少年宣传同性恋议题的法律,而引起国际间喧然大波,而东欧几个国家一直在追随俄罗斯的步伐,因为他们大多属于东方正教。
法律上的改革如果没有搭配文化的改革,反扑的力量将会很可观。如果大家有关注欧洲新闻的话,会发现一个新趋势,近几年欧洲许多国家面临经济发展的危机,因此国家内出现了所谓极保守派的政治团体,也有人称为法西斯组织,这些政治团体将经济问题归罪于新移民或非白人,而通常他们下一个找麻烦的对象,就是同性恋。
许多国家早已通过同志伴侣法,但法律的通过不代表文化观念的改变,这些国家也开始有团体积极的推动反同性恋或反同性性行为的法案。例如在南非,虽然同性婚姻合法,但仍然存在反同性恋观念乃至对女同性恋的强暴“治疗”。
文化的推动是一个漫长且常常无法立竿见影的工作。例如,俄罗斯同性恋电影节,就被俄罗斯政府找麻烦,宣称因为电影节接受国外资金,表示有跟国外势力勾结。
第二个趋势就是活跃的跨性别的运动。
跨性别运动,特别是最近阿根廷跨性别运动的一大成就,亦即立法保障每个个人,不需要任何医学的证明,便可以自己登记选择是男是女或不确定性别,并仍可获得完整的公共医疗服务。阿根廷的此一立法,给国际间同志运动一个很大的鼓舞力量,因为从此之后,每个人的性别由自己定义,不需要别人的判断与规范。
我们想先分享一下阿根廷跨性别运动成功的原因。一个原因是阿根廷是一个曾经被独裁政权统治很久的国家。大家可能曾经听过阿根廷五月广场母亲的故事。五月广场是阿根廷总统府前的一个广场,阿根廷在独裁政权统治的时候,估计有三万多的民众“被失踪”,这些被失踪的民众都是某一个母亲的孩子,因此,每逢星期四,就会有一群带着白色头巾的母亲,绕行广场请愿,为了纪念他们孩子,更要政府给出他们失踪孩子的下落。广场母亲的绕行持续了二三十年,影响了整个国家的人民,也因此市民社会有着共同记忆,而且对于宗教势力和政府是非常不信任的。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跨性别运动有效地结合了各个领域的社会力量。在这个运动里,我们看到一个令人兴奋的现象,就是跨运动的结盟,包括教师团体、劳工团体、环保团体,女权主义者,一起为这一次法案的通过成立了联盟。更重要的是,其实在上述不同的社会运动团体里,我们都可以看到有跨性别组织者的存在。我们认为,这也是此次跨议题联盟成功的重要因素。
![]() |
第三个趋势其实是国际基金有关的趋势。
目前许多国际的基金会比较强调全国性的运动,或者所谓跨国性的运动。我们必须先指出,这的确有效的推进了国际性的同志运动。同时女同志团体在此波国际性运动中,有效的以人权为诉求,加入这些跨国家的组织。比较有人权概念的跨国家组织,包括美洲国家间组织(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欧盟等。面对这些比较具有人权概念的跨国组织,跨性别和同志团体开始集结,并提出以下三点诉求。
第一,要求这些组织让跨性别和同志团体参与大会及发言。
第二,要求让跨性别和同志组织能够成为正式观察员。
上述两个目的都达成了。
第三,也是目前推动的目标,是希望这些跨国组织,能够编列预算,提供给跨性别和同志组织,来做监督国家是否违反同志人权的工作。
这些诉求是有进程规划的。它先是要求列席,然后成为观察员,再进一步要求这个国际组织编列预算给同志团体来监督这些国家。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有效监督政府的新趋势。新加坡有一个女同志组织,在新加坡法律仍然规定不得有同性恋行为的情况下,也开始努力推动东盟(ASEAN,台湾称东协。中国是东盟的会员),希望东盟这个组织能比照美洲国家组织的模式,让同志组织也可以进入东盟里。
当然,国际基金的这个自上而下的,指导性的趋势,也对许多致力于地方发展的同志团体造成了困扰与影响。比如说对非洲一个区域性的女同志组织,(Coalition of African Lesbians, CAL),国际基金就一直期待它也能投入非洲国家间组织的游说工作。又例如,菲律宾一个都市贫穷女同志组织,这个组织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城市中下阶层的女同志在当地去参政。虽然她们得到了国际基金的支持,但是国际基金一直期待这个组织,再去发展全国或跨区域的工作。这个期待的确对他们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
此外,在讨论跨区域或跨国运动的时候,我们观察到华人拉拉联盟(Chinese Lala Alliance,CLA)的独特性,因为在全世界,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个能每年、有系统的将全国女同志组织聚集在一起的联盟。这是一个很难得的特色,大家可以头脑风暴一下,怎么为这个难得的特色一起做什么或者一起不做什么。
![]() |
第四个趋势是我们对纽约的观察,也跟大家分享:纽约的同志组织现在已经发展到不只是服务同志社群为主体,而是跨界服务在不同群体里的同志。
比如,有专门服务成为流浪汉(台湾称街友) 的同志和跨性别的团体。举例来说,纽约市政府近年使用了一个很糟糕的策略,就是警察随时觉得哪个人看不顺眼,就可以把这个人拦下来搜身,纽约的人权团体就开始对这个事抗议修法,这个时候出现了特别针对女同志和跨性别遭到警察搜身而抗议的团体。
简而言之,纽约的女同志运动,是在不同的议题里强调女同志的主体。当然移民和无证移民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移民里面存在着很多移民的女同志及家人,还有包括为女同志和跨性别受刑人倡议的团体。
上述的四个国际趋势,可以发现一个共同性,就是各地的女同志组织都在为一个更开放的社会而努力。
这个开放社会的促成,有赖于各个同志组织的努力,同时将争取而来的信息,资源,与参与的机会,分享给社群内其他更没有机会的团体或个人。开放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发声的社会,我们可以看到女同志组织间的结盟,女同志组织与男同志组织的结盟,女同志组织与其他跨界组织的结盟。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观察到,社群的建立之后,有不少的组织投入政治与文化的工作,也因为这样的努力,同志的声音与身影才慢慢的被听见与看见。
【酷拉时报】queerlala2013@gmail.com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