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手摇电影机
法国手摇电影机
万秀锋
电光影戏
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皮辛大街的一家咖啡馆里,卢米埃尔兄弟首次放映电影成功,此后,这种人类文化史上的“第八种艺术”便迅速地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
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在《申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初三夜仍设文虎,侯教西洋影戏客串戏法,定造新奇巧电光焰火”,这成为电影漂洋过海首次来到中国的确切记载。在当时,中国人习惯称幻灯为影戏,电影传入后,为和幻灯相区别,被称为电光影戏。《清稗类钞》记载:“活动影戏,为电光之作用,故曰电光影戏,亦称活动写真,为近年美人爱迭孙(爱迪生)所发明。”电影传入中国后,迅速受到青睐,人们纷纷涌向放映电影的茶馆、戏园,争相去“览电光影戏”。
与中国传统舞台艺术相比,在艺术效果和真实再现生活场景方面,电影无疑具有明显的优势。《清稗类钞》记载:“(电影)其法于人活动时,用照相镜顺序摄影,印于半透明之胶片中,片片相衔接,成为长条,用特制器械以一定之速度易之,由幻灯中现出,令其影像前后连续,视之栩栩如生,画片愈多,举动之层次愈明。爱迭孙又以留声装置其中,使声音与动作相应,其精巧为益进。”这种益进精巧的艺术给国人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冲击,“观毕,因叹曰,天地之间,千变万化,如蜃楼海市,与过影何以异?人生真如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观美国影记》,载光绪二十三年九月《游戏报》)。
电影的迅速传播,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与中国人固有的生活习惯相矛盾的社会问题。为此,清政府曾颁布一系列规定,对放映电影加以规范:开设电光影戏场,必须报领执照,且男女必须分座,营业时间及夜间十二点钟为限。这样的规定在规范了电影院营业秩序的同时,也促进了电影业的健康发展。电影的放映开始由街头、集市、茶馆、跑马场、溜冰场等热闹场所转入专门的影院。1907年,中国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在中国,电影第一次正式走进了影院。
1903年,中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的天乐茶园放映电影,开启了中国人自己放映电影的历史。二十世纪初期,电影放映业逐渐从上海、北京两地延伸到其他沿海城市,各地纷纷开始建立电影院。此外,由于江湖商人的巡回放映,电影开始走向小市镇和乡村。
这一时期放映的影片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以法国百代公司的影片为主。当时的百代名片如《沙皇到达巴黎》(汉译《俄国皇帝游历法京巴里府》)等都被引入国内,受到观众们的喜爱。在大量引进外国影片的同时,国人也开始拍摄电影。最早进行尝试的是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他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拍摄的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成为最早的国产电影。
宫忆留痕
1902年1月,在北京前门打磨厂的“福寿堂”内,外国影商放映了《黑人吃西瓜》的滑稽短片,这是电影传到北京的最早记录。电影不仅受到京城百姓欢迎,许多王公大臣对此也很有兴趣。据《清稗类钞》记载:“光绪末,特派大员赴欧美考察政治,端忠愍公方自西洋调查归,携有活动电影器一具,闻将以进呈内廷者。先试演于私邸,因光焰配合失当,轰然炸裂,毙多人,忠愍以送客得免,进呈之议遂息。”一次偶然事故,打消了追求新生事物的端方的积极性。光绪三十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英国驻京公使赠送给她一架放映机和几套影片作为寿礼,不料只放映了三部片子,就发生了摩电器炸裂的事故,伤了一些人。慈禧太后因噎废食,从此不准在宫里放映电影。宣统继位以后,特别是清朝灭亡后,对少年逊帝来说,电影无疑是很具诱惑力的,无聊的后妃们也希望通过看电影打发时光,电影进入逊帝的宫廷已是大势所趋。
故宫博物院现收藏有一部木壳手摇电影机和许多电影胶片。电影机由法国制造,主体为木质结构,枣红色的机身,侧面有一小门,可开启,便于放置胶片。机身右侧附一金属手柄,摇动手柄可带动内部齿轮的转动,转动的齿轮可以带动胶片连续播放。机身上面是一个玻璃镜头,可以通过光照将胶片上的内容反映在幕布上。整部机器构造简单别致,易于操作,外观雅致大方,精巧自然,是清宫西洋器具中的精品。
电影机所用的胶片也是由法国照明设备公司生产的,其材质为薄塑料片,通过摄影机将图像印在胶片上,一组胶片用金属固定一端,放进电影机箱,摇动手柄,可连续翻动胶片。胶片制作精巧,扇形的结构有利于影片连续播放,与电影机相得益彰。
电影见证着时代,将时代的声音凝聚到小小的胶片之中。清宫的电影机就如同它放映过的电影一样,带着厚重的历史,从黑白无声时代走到了缤纷绚丽的今天。
—— 完整图文见于《紫禁城》2008年第5期
万秀锋
![]() |
木长方手摇电影机 故宫博物院藏 |
电光影戏
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皮辛大街的一家咖啡馆里,卢米埃尔兄弟首次放映电影成功,此后,这种人类文化史上的“第八种艺术”便迅速地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
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在《申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初三夜仍设文虎,侯教西洋影戏客串戏法,定造新奇巧电光焰火”,这成为电影漂洋过海首次来到中国的确切记载。在当时,中国人习惯称幻灯为影戏,电影传入后,为和幻灯相区别,被称为电光影戏。《清稗类钞》记载:“活动影戏,为电光之作用,故曰电光影戏,亦称活动写真,为近年美人爱迭孙(爱迪生)所发明。”电影传入中国后,迅速受到青睐,人们纷纷涌向放映电影的茶馆、戏园,争相去“览电光影戏”。
与中国传统舞台艺术相比,在艺术效果和真实再现生活场景方面,电影无疑具有明显的优势。《清稗类钞》记载:“(电影)其法于人活动时,用照相镜顺序摄影,印于半透明之胶片中,片片相衔接,成为长条,用特制器械以一定之速度易之,由幻灯中现出,令其影像前后连续,视之栩栩如生,画片愈多,举动之层次愈明。爱迭孙又以留声装置其中,使声音与动作相应,其精巧为益进。”这种益进精巧的艺术给国人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冲击,“观毕,因叹曰,天地之间,千变万化,如蜃楼海市,与过影何以异?人生真如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观美国影记》,载光绪二十三年九月《游戏报》)。
电影的迅速传播,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与中国人固有的生活习惯相矛盾的社会问题。为此,清政府曾颁布一系列规定,对放映电影加以规范:开设电光影戏场,必须报领执照,且男女必须分座,营业时间及夜间十二点钟为限。这样的规定在规范了电影院营业秩序的同时,也促进了电影业的健康发展。电影的放映开始由街头、集市、茶馆、跑马场、溜冰场等热闹场所转入专门的影院。1907年,中国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在中国,电影第一次正式走进了影院。
1903年,中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的天乐茶园放映电影,开启了中国人自己放映电影的历史。二十世纪初期,电影放映业逐渐从上海、北京两地延伸到其他沿海城市,各地纷纷开始建立电影院。此外,由于江湖商人的巡回放映,电影开始走向小市镇和乡村。
这一时期放映的影片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以法国百代公司的影片为主。当时的百代名片如《沙皇到达巴黎》(汉译《俄国皇帝游历法京巴里府》)等都被引入国内,受到观众们的喜爱。在大量引进外国影片的同时,国人也开始拍摄电影。最早进行尝试的是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他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拍摄的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成为最早的国产电影。
宫忆留痕
1902年1月,在北京前门打磨厂的“福寿堂”内,外国影商放映了《黑人吃西瓜》的滑稽短片,这是电影传到北京的最早记录。电影不仅受到京城百姓欢迎,许多王公大臣对此也很有兴趣。据《清稗类钞》记载:“光绪末,特派大员赴欧美考察政治,端忠愍公方自西洋调查归,携有活动电影器一具,闻将以进呈内廷者。先试演于私邸,因光焰配合失当,轰然炸裂,毙多人,忠愍以送客得免,进呈之议遂息。”一次偶然事故,打消了追求新生事物的端方的积极性。光绪三十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英国驻京公使赠送给她一架放映机和几套影片作为寿礼,不料只放映了三部片子,就发生了摩电器炸裂的事故,伤了一些人。慈禧太后因噎废食,从此不准在宫里放映电影。宣统继位以后,特别是清朝灭亡后,对少年逊帝来说,电影无疑是很具诱惑力的,无聊的后妃们也希望通过看电影打发时光,电影进入逊帝的宫廷已是大势所趋。
![]() |
![]() |
![]() |
故宫博物院现收藏有一部木壳手摇电影机和许多电影胶片。电影机由法国制造,主体为木质结构,枣红色的机身,侧面有一小门,可开启,便于放置胶片。机身右侧附一金属手柄,摇动手柄可带动内部齿轮的转动,转动的齿轮可以带动胶片连续播放。机身上面是一个玻璃镜头,可以通过光照将胶片上的内容反映在幕布上。整部机器构造简单别致,易于操作,外观雅致大方,精巧自然,是清宫西洋器具中的精品。
电影机所用的胶片也是由法国照明设备公司生产的,其材质为薄塑料片,通过摄影机将图像印在胶片上,一组胶片用金属固定一端,放进电影机箱,摇动手柄,可连续翻动胶片。胶片制作精巧,扇形的结构有利于影片连续播放,与电影机相得益彰。
![]() |
![]() |
电影见证着时代,将时代的声音凝聚到小小的胶片之中。清宫的电影机就如同它放映过的电影一样,带着厚重的历史,从黑白无声时代走到了缤纷绚丽的今天。
—— 完整图文见于《紫禁城》2008年第5期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