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量不够怎么办?(兼答主题创作过程)
By/镜心小姐
亲爱的大侠:
每次收到你的文章都让我很开心,因为不仅看到了你在写作方面的进步和专注,同时也不断分享着你的生活和心情,让我觉得即使将近一年时间我们未曾见面,依旧在内心非常亲切。
想想真的不容易,工作那么忙,还要挤时间完成每周的文章。不过,每次写完了还是很有成就感吧?尤其是,这段时间就算不用来写作,似乎也不会拿来干什么别的重要的事情了。有一个关于时间管理的隐喻故事说的就是,先用重要的大石头把自己的生活填满,再去做那些如流沙般琐碎的事情就会容易许多。
下面我们一起聊聊你提的几个问题吧。
第一个问题:“想形容或者描绘什么时,发现自己词汇量好像不够使似的,写来写去都是那几个词”。
首先我要说: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非常普遍的问题!不止一次有同学问我自己该怎么办。
事实上,感到“词汇量匮乏”是件好事,这证明我们至少在认真琢磨到底用什么样的词汇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问一个问题:你希望用来“描述”一件事情并感到匮乏的是形容词吗?不用形容词你可以试着描述一件物品么?还记得我们曾经讲过的“波光粼粼”和“碧空如洗”么?很多人都急吼吼地想找一些很炫、很优美、很少见的词语来形容事物,但是真正的高手是用极为平常的词语就可以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不然就想想汪曾祺的散文吧)。所以,在“用什么词汇表达”之前,我们要先弄明白另一件事:我们到底要描绘什么?我们是否认真的、足够细致地观察到了这件物品?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更漂亮的词语,而是更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在你的这篇文章里,我明显感觉到了你是用心观察过的,举例来说:“日本香肠烤的外面焦焦的,把柠檬汁撒在香肠的表面,咬一口,肉脆脆的很筋道,配上柠檬的清香,吃起来很开心。”这句描写其实是可以看出来你有写细节的能力的,只是还不够。整篇文章有大量类似这样的细节,给我的感觉是:你在尽量描述细节,试图通过展示细节来表现你的观察,只是,重点不够突出。当所有的饭菜都用同样的力度描写的时候,我就感受不到究竟哪一个是你的重点。此外,我也感受不到,哪一个细节是你“精心处理”过的,换句话说,我觉得每一个描写都还不够精致,不够有力。体验是要调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的,是要全方位360度感知的。也许,你可以试着找出其中一个细节,用力去写。而这其中的关键,不在于词汇本身,在于你对细节的观察和回忆。
谈完了细节刻画,我们再看词汇量。积累词汇量是一个漫长的功夫,也没有任何捷径,它只能靠你平时大量阅读,并且留意那些你认为好的表达,一点点把它们积攒起来。比如:关于颜色的词汇,黄色除了姜黄、鹅黄、浅黄、柠檬黄、明黄、金黄、橘黄、橙黄(一时想不出更多了,囧)以外,还有没有别的表达方式?甚至,这个黄色也许可以用胡桃木色、枫木色这样的词汇来代替呢?我们真的认识这个颜色吗?你也可以上网查阅一些资料,甚至看看同义词。我有时也会刻意为了替换太口语化的高频词汇而去查阅同义词,这个也是没有办法啦!谁让咱读书时不够用心呢?写文章本来就是个精细活儿,每一个字都要推敲,就是要花掉很多力气在这些细节上。
第二个问题:选取哪些片段,或者情节进入自己的文章,自由写的时候写了好多,最后发现跟这篇文章的主题好像没啥关系,就忍痛割掉了。(是不是一定要有一个主题呢?)
看到你说“自由写作”我真的好开心,看来当年的练习没有白做,而且也确实有效果了。从一大堆的自由写作素材里挑选主题和内容本身就是一个去芜存精的过程,就好像我们要把藏在石头里的大卫一点一点刨出来,这个过程既考验我们是否看出了这一大堆“梦呓”一样的自由写作中隐藏的有价值的主题,也考验我们是否可以去掉和主题不相关的部分,留下真正需要的东西。所以,“忍痛割爱”是必须的,而自由写作时当然不需要主题啦。那么,你的第三个问题就来了:“当把这些片段都整理起来,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就不太会说话了似的。”这样如何是好?
回答是:当你挑出了主题和相关的部分后,如果这些内容已经可以完成一篇文章当然最好,但通常来说,那一大堆自由写作里往往只有很少的段落可用,此时,你可以进行主题写作啦!也就是说:围绕刚才你选择的主题再去重新写一点东西,补充到你的文章里来。
所以,让我们充分发挥一下理工科妹子的特长,捋个流程图出来吧!整个创作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一屁股坐在凳子上——打开word/EverNote/Ommwrite——挤着眼瞎写,就当自己是个二百五,在对着电脑自言自语(正经点就叫“自由写作”*)——睁开眼,瞅瞅自己写的废话里有什么主题,哪些是和这个主题相关的(文艺点就叫“米开朗基罗寻找大卫的过程”)——一拍脑门居然找到了一个主题和一点点素材(说“居然”是因为大多数时候根本找不到任何主题)——发现素材前言不搭后语或者根本就是零星片段,没有办法再凑点料吧(主题写作,也可以再来一遍“自由写作式的主题写作”)——凑齐所有素材——终于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你懂的,修改修改还是修改)——成稿
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一起回答了。所以,你的问题应该是集中在我画下划线的部分。那就别着急,再多写点东西就好了。过度是自然的,如果不自然,那就是你还没有写够,还没有找到这篇文章的“气息”。
嗯,大概就是这些啦!期待看到你更多的作品。
镜心
*关于什么是“自由写作”请参考“生生写作”豆瓣小站http://site.douban.com/221887/widget/notes/17861921/note/441655274/
亲爱的大侠:
每次收到你的文章都让我很开心,因为不仅看到了你在写作方面的进步和专注,同时也不断分享着你的生活和心情,让我觉得即使将近一年时间我们未曾见面,依旧在内心非常亲切。
想想真的不容易,工作那么忙,还要挤时间完成每周的文章。不过,每次写完了还是很有成就感吧?尤其是,这段时间就算不用来写作,似乎也不会拿来干什么别的重要的事情了。有一个关于时间管理的隐喻故事说的就是,先用重要的大石头把自己的生活填满,再去做那些如流沙般琐碎的事情就会容易许多。
下面我们一起聊聊你提的几个问题吧。
第一个问题:“想形容或者描绘什么时,发现自己词汇量好像不够使似的,写来写去都是那几个词”。
首先我要说: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非常普遍的问题!不止一次有同学问我自己该怎么办。
事实上,感到“词汇量匮乏”是件好事,这证明我们至少在认真琢磨到底用什么样的词汇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问一个问题:你希望用来“描述”一件事情并感到匮乏的是形容词吗?不用形容词你可以试着描述一件物品么?还记得我们曾经讲过的“波光粼粼”和“碧空如洗”么?很多人都急吼吼地想找一些很炫、很优美、很少见的词语来形容事物,但是真正的高手是用极为平常的词语就可以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不然就想想汪曾祺的散文吧)。所以,在“用什么词汇表达”之前,我们要先弄明白另一件事:我们到底要描绘什么?我们是否认真的、足够细致地观察到了这件物品?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更漂亮的词语,而是更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在你的这篇文章里,我明显感觉到了你是用心观察过的,举例来说:“日本香肠烤的外面焦焦的,把柠檬汁撒在香肠的表面,咬一口,肉脆脆的很筋道,配上柠檬的清香,吃起来很开心。”这句描写其实是可以看出来你有写细节的能力的,只是还不够。整篇文章有大量类似这样的细节,给我的感觉是:你在尽量描述细节,试图通过展示细节来表现你的观察,只是,重点不够突出。当所有的饭菜都用同样的力度描写的时候,我就感受不到究竟哪一个是你的重点。此外,我也感受不到,哪一个细节是你“精心处理”过的,换句话说,我觉得每一个描写都还不够精致,不够有力。体验是要调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的,是要全方位360度感知的。也许,你可以试着找出其中一个细节,用力去写。而这其中的关键,不在于词汇本身,在于你对细节的观察和回忆。
谈完了细节刻画,我们再看词汇量。积累词汇量是一个漫长的功夫,也没有任何捷径,它只能靠你平时大量阅读,并且留意那些你认为好的表达,一点点把它们积攒起来。比如:关于颜色的词汇,黄色除了姜黄、鹅黄、浅黄、柠檬黄、明黄、金黄、橘黄、橙黄(一时想不出更多了,囧)以外,还有没有别的表达方式?甚至,这个黄色也许可以用胡桃木色、枫木色这样的词汇来代替呢?我们真的认识这个颜色吗?你也可以上网查阅一些资料,甚至看看同义词。我有时也会刻意为了替换太口语化的高频词汇而去查阅同义词,这个也是没有办法啦!谁让咱读书时不够用心呢?写文章本来就是个精细活儿,每一个字都要推敲,就是要花掉很多力气在这些细节上。
第二个问题:选取哪些片段,或者情节进入自己的文章,自由写的时候写了好多,最后发现跟这篇文章的主题好像没啥关系,就忍痛割掉了。(是不是一定要有一个主题呢?)
看到你说“自由写作”我真的好开心,看来当年的练习没有白做,而且也确实有效果了。从一大堆的自由写作素材里挑选主题和内容本身就是一个去芜存精的过程,就好像我们要把藏在石头里的大卫一点一点刨出来,这个过程既考验我们是否看出了这一大堆“梦呓”一样的自由写作中隐藏的有价值的主题,也考验我们是否可以去掉和主题不相关的部分,留下真正需要的东西。所以,“忍痛割爱”是必须的,而自由写作时当然不需要主题啦。那么,你的第三个问题就来了:“当把这些片段都整理起来,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就不太会说话了似的。”这样如何是好?
回答是:当你挑出了主题和相关的部分后,如果这些内容已经可以完成一篇文章当然最好,但通常来说,那一大堆自由写作里往往只有很少的段落可用,此时,你可以进行主题写作啦!也就是说:围绕刚才你选择的主题再去重新写一点东西,补充到你的文章里来。
所以,让我们充分发挥一下理工科妹子的特长,捋个流程图出来吧!整个创作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一屁股坐在凳子上——打开word/EverNote/Ommwrite——挤着眼瞎写,就当自己是个二百五,在对着电脑自言自语(正经点就叫“自由写作”*)——睁开眼,瞅瞅自己写的废话里有什么主题,哪些是和这个主题相关的(文艺点就叫“米开朗基罗寻找大卫的过程”)——一拍脑门居然找到了一个主题和一点点素材(说“居然”是因为大多数时候根本找不到任何主题)——发现素材前言不搭后语或者根本就是零星片段,没有办法再凑点料吧(主题写作,也可以再来一遍“自由写作式的主题写作”)——凑齐所有素材——终于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你懂的,修改修改还是修改)——成稿
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一起回答了。所以,你的问题应该是集中在我画下划线的部分。那就别着急,再多写点东西就好了。过度是自然的,如果不自然,那就是你还没有写够,还没有找到这篇文章的“气息”。
嗯,大概就是这些啦!期待看到你更多的作品。
镜心
*关于什么是“自由写作”请参考“生生写作”豆瓣小站http://site.douban.com/221887/widget/notes/17861921/note/441655274/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