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现场课3-30总结 张烝慧
张烝慧 班级:建筑学丙班
作为一个学习建筑的人,在设计一个建筑的过程中必须经过的阶段就是场地 调研,其目的就是要使建筑和环境很好地契合,但这却是很难做到的一方面,老师的颐和园现场课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颐和园占地约 290 公顷,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组成,万寿山大致呈椭圆形,
和与其平行的香山、与其垂直的玉泉山连成一个整体。乾隆 13 年,富察皇后去 世以后,乾隆皇帝十分忧伤,一直到乾隆的母亲 60 大寿为了缓解悲伤而建造了 颐和园。其中将乾隆对于西湖胜景的偏爱,对海外仙山的向往都融进了其中建筑 园林的设计当中。
首先在我们集合的地点有一个三牌楼屹立在颐和园中轴线上,这是一个拥有 城市尺度的大尺度建造,这是一种对方向的指示,即指向主轴线方向和两侧的分 岔方向。在现场我们也能看到,大牌坊中间正对着须弥灵,而两侧则沿着万寿山 行进。
接着我们沿着一侧绕了一圈绕到了位于中轴线上的牌坊的斜后方,期间我们 先上山,再沿着一条水道下到一个类似水湾的地方。
途中我们经过了寅辉城关,当人们从中穿过时并不会感觉到其中尺度的不合 理,但是它的二层尺度是不正确的,寅辉城关其实是一处缩小的点景,因此它只 需要符合外面的尺度即可,作为画面的一部分融进构图之中。经过的还有沿廊、 琉璃塔等,他们都成为了某种元素融进了万寿山或平面或垂直的画面之中。
当我们来到那条引流落水的水沟那里时,可以看到沿途山石上人工加入的木 桩,这就表明了这是人为设定的一条漫游的路线,通过山后一条僻静的路将苏州 街和这条沟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一 、建筑与环境
这其实就是一种自然环境的人工化,但是人们又是怎样将这种落水的自然现 象融入设计,又是怎样把某一点的自然用建筑包起来?
这一点在这条水沟的一侧的藏族建筑中有所表现,同时也体现在由此延伸出 的多个建筑中。这虽说是一个藏族风格的建筑,但也只是局限于想象,对佛教的 想象。
这座建筑融合了藏族、当地与皇帝自己喜好的风格,主体的建筑是运用了藏 族的风格,用实心的台子和包裹的外表皮来突出建筑的体量,而能体现与环境融 合的,也是重点讲解的便是其中一座小建筑的山墙,其外观大体如图所示,中间 运用了本地的虎皮墙,外围是运用了江南的黄石墙。乾隆是喜欢江南的,他将这 一元素融进了这座不大建筑之中,并将当地的虎皮墙变成一种图案填充到墙上。
但是当把这整个建筑组合起来看时,藏族高大的墙体代表着对佛教的信仰, 而旁边这个融合当地与江南风格的小房子则是一种与环境对话的存在,它的体量并不大,但放在整个环境之中却是适宜的。另外,在那座实体墙的另一端的入口 处,有一座攀附在石墙上的石头,这既是一种自然在建筑之中的延伸,也是与另 一端小房子的对话。石头与房子的尺度在同一水平上,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结合。
在之后的几处地方,都是一种建筑、山石与植物的结合,其中山石既有原本 自然的石头也有后来改造的石头。在自然山石的基础上加以人工的改造,选择地 保留部分树木,将石头自然的线条与建筑确定的线条结合在一起。但结合的方式 也略有不同,有的是运用了与石头颜色一致的砖石作为了自然与建筑的过渡,而 有的则是将石头与建筑的台基直接撞在一起。这样一来,自然的石头、人工垒起 来的山与建筑就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当我们穿行在几处建筑之间的时候,其实也就完成了古人设计时想要营造的 漫游的效果,在每一处的寺里是一种小的漫游,而在整个须弥寺中则是大的漫游。
二、内与外
当我们转进一座建筑的内院时,是一个由墙和建筑夹起来的长向空间,这里 的独立的墙是红色的宫墙,而里面建筑的外墙则是当地的虎皮墙。这就出现了一 个问题,究竟是谁包含着谁,谁是内谁是外呢?
以我们的经验来看,墙围合着建筑,墙为外建筑为内,但是,宫墙代表着皇 家风格,是一种应居于最内部的,而建筑的外墙则采用了一种与外界环境一致的 材质,更为的乡野一点,这样看来,似乎内外又有些倒置,形成了一种内外错位 的感觉。
但是以上的内外只是局限于平面,当我们放到立面上,或许这种内外倒置的 错觉可以有所解释。
建筑墙体的下半部分是虎皮墙,而就在与外面围墙相撞的位置以上,墙面稍 稍向内退了一点,并且变成了和围墙一样的红色宫墙。这样一来,上半部分成了 内,下半部分则变成了外,这种立面上的内外划分引导了在平面上的内外,这种 感觉上的错位与实际的情况在虎皮墙与围墙相撞的位置完成了交汇。
三、正面性与空间性
最后我们来到了又一个牌坊面前,这个牌坊像紫禁城中的水缸一样由一个底 座托着,形成了垂直方向上的高差,牌坊后面的建筑前后错位出一段距离,恰好 是家具的尺度。建筑立面的延伸被垂直而来的红墙控制住,在建筑和红墙之间形 成了一处空间。而站在牌坊前,可以看出为了突出正面感和延伸到内部的空间感, 牌坊两侧的矮墙斜向内,形成了平面上的“八”字形。
最后进入到那个建筑里面,看了用铜做成的小房子,其中为了达到所期望的 高度,下面的底座将小的元素进行重复叠加,削弱了原本单个元素所营造的空间 与立体感。用老师的话说这就是一处遗憾了。
这次的现场课教会了我在设计时的主动性,告诉了我如何将建筑与自然相结 合,要是如果不是山间的大风,听到的或许更多。
作为一个学习建筑的人,在设计一个建筑的过程中必须经过的阶段就是场地 调研,其目的就是要使建筑和环境很好地契合,但这却是很难做到的一方面,老师的颐和园现场课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颐和园占地约 290 公顷,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组成,万寿山大致呈椭圆形,
和与其平行的香山、与其垂直的玉泉山连成一个整体。乾隆 13 年,富察皇后去 世以后,乾隆皇帝十分忧伤,一直到乾隆的母亲 60 大寿为了缓解悲伤而建造了 颐和园。其中将乾隆对于西湖胜景的偏爱,对海外仙山的向往都融进了其中建筑 园林的设计当中。
首先在我们集合的地点有一个三牌楼屹立在颐和园中轴线上,这是一个拥有 城市尺度的大尺度建造,这是一种对方向的指示,即指向主轴线方向和两侧的分 岔方向。在现场我们也能看到,大牌坊中间正对着须弥灵,而两侧则沿着万寿山 行进。
接着我们沿着一侧绕了一圈绕到了位于中轴线上的牌坊的斜后方,期间我们 先上山,再沿着一条水道下到一个类似水湾的地方。
途中我们经过了寅辉城关,当人们从中穿过时并不会感觉到其中尺度的不合 理,但是它的二层尺度是不正确的,寅辉城关其实是一处缩小的点景,因此它只 需要符合外面的尺度即可,作为画面的一部分融进构图之中。经过的还有沿廊、 琉璃塔等,他们都成为了某种元素融进了万寿山或平面或垂直的画面之中。
当我们来到那条引流落水的水沟那里时,可以看到沿途山石上人工加入的木 桩,这就表明了这是人为设定的一条漫游的路线,通过山后一条僻静的路将苏州 街和这条沟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一 、建筑与环境
这其实就是一种自然环境的人工化,但是人们又是怎样将这种落水的自然现 象融入设计,又是怎样把某一点的自然用建筑包起来?
这一点在这条水沟的一侧的藏族建筑中有所表现,同时也体现在由此延伸出 的多个建筑中。这虽说是一个藏族风格的建筑,但也只是局限于想象,对佛教的 想象。
这座建筑融合了藏族、当地与皇帝自己喜好的风格,主体的建筑是运用了藏 族的风格,用实心的台子和包裹的外表皮来突出建筑的体量,而能体现与环境融 合的,也是重点讲解的便是其中一座小建筑的山墙,其外观大体如图所示,中间 运用了本地的虎皮墙,外围是运用了江南的黄石墙。乾隆是喜欢江南的,他将这 一元素融进了这座不大建筑之中,并将当地的虎皮墙变成一种图案填充到墙上。
![]() |
但是当把这整个建筑组合起来看时,藏族高大的墙体代表着对佛教的信仰, 而旁边这个融合当地与江南风格的小房子则是一种与环境对话的存在,它的体量并不大,但放在整个环境之中却是适宜的。另外,在那座实体墙的另一端的入口 处,有一座攀附在石墙上的石头,这既是一种自然在建筑之中的延伸,也是与另 一端小房子的对话。石头与房子的尺度在同一水平上,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结合。
![]() |
在之后的几处地方,都是一种建筑、山石与植物的结合,其中山石既有原本 自然的石头也有后来改造的石头。在自然山石的基础上加以人工的改造,选择地 保留部分树木,将石头自然的线条与建筑确定的线条结合在一起。但结合的方式 也略有不同,有的是运用了与石头颜色一致的砖石作为了自然与建筑的过渡,而 有的则是将石头与建筑的台基直接撞在一起。这样一来,自然的石头、人工垒起 来的山与建筑就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 |
![]() |
![]() |
当我们穿行在几处建筑之间的时候,其实也就完成了古人设计时想要营造的 漫游的效果,在每一处的寺里是一种小的漫游,而在整个须弥寺中则是大的漫游。
二、内与外
当我们转进一座建筑的内院时,是一个由墙和建筑夹起来的长向空间,这里 的独立的墙是红色的宫墙,而里面建筑的外墙则是当地的虎皮墙。这就出现了一 个问题,究竟是谁包含着谁,谁是内谁是外呢?
以我们的经验来看,墙围合着建筑,墙为外建筑为内,但是,宫墙代表着皇 家风格,是一种应居于最内部的,而建筑的外墙则采用了一种与外界环境一致的 材质,更为的乡野一点,这样看来,似乎内外又有些倒置,形成了一种内外错位 的感觉。
![]() |
但是以上的内外只是局限于平面,当我们放到立面上,或许这种内外倒置的 错觉可以有所解释。
建筑墙体的下半部分是虎皮墙,而就在与外面围墙相撞的位置以上,墙面稍 稍向内退了一点,并且变成了和围墙一样的红色宫墙。这样一来,上半部分成了 内,下半部分则变成了外,这种立面上的内外划分引导了在平面上的内外,这种 感觉上的错位与实际的情况在虎皮墙与围墙相撞的位置完成了交汇。
![]() |
三、正面性与空间性
最后我们来到了又一个牌坊面前,这个牌坊像紫禁城中的水缸一样由一个底 座托着,形成了垂直方向上的高差,牌坊后面的建筑前后错位出一段距离,恰好 是家具的尺度。建筑立面的延伸被垂直而来的红墙控制住,在建筑和红墙之间形 成了一处空间。而站在牌坊前,可以看出为了突出正面感和延伸到内部的空间感, 牌坊两侧的矮墙斜向内,形成了平面上的“八”字形。
![]() |
最后进入到那个建筑里面,看了用铜做成的小房子,其中为了达到所期望的 高度,下面的底座将小的元素进行重复叠加,削弱了原本单个元素所营造的空间 与立体感。用老师的话说这就是一处遗憾了。
这次的现场课教会了我在设计时的主动性,告诉了我如何将建筑与自然相结 合,要是如果不是山间的大风,听到的或许更多。
观察和思考都很细致啊,赞!不过这个文字应该是从word复制过来的?排版有点问题。然后原文有些句子有点小语病,比如第三段“首先在我们集合的地点有一个三牌楼屹立在颐和园中轴线上”。
原来是一开始图片没加载,误认成了排版问题....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