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

写了新日记

《声远长天 · 怀念王吟秋陈永玲》序及跋
《程门永生 · 我所认识的王吟秋》序 记得大约四岁的光景,父亲带著我到师爷爷王瑶卿先生家中过从,幼卿先生也在座,他的旁边站著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可身儿的长袍,眉清目秀,他给师爷爷倒茶之际,师爷爷说道:「给南大爷也倒一杯!...

写了新日记

(柒)伪与真
京剧「四大名旦」梅、尚、程、荀四流派依然有人记惦,梅派在专业演员中独领风骚,程派在票友中妍然含笑,荀派弟子甚众,尚派传人还有孙荣蕙、杨荣环、孙明珠支撑。唯有筱派,在动荡年代受冲击最大,筱派戏被阉割篡改得也最深重,那么...

写了新日记

(陆)去与留
在陈永玲大红大紫的年代里,当年这位花国名旦的台风,确实迷住了一大群老老少少,他也的确认了一批干爹干妈干兄弟干姐妹,这是那个时代的艺人无法轻易回避的社会现象。但这显然是与新中国的文化气息格格不入的,历史虽远去,却屡屡被...

写了新日记

(伍)罪与罚
应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乔治·萨勒的邀请,张大千偕夫人徐雯波来到素有「人间艺术天堂」之称的巴黎,这一行,张大千举办了两个画展,其中一个是敦煌壁画临摹展,展址在「东方博物馆」。 张大千去拜望旅居法国的毕加索,年届七旬的毕...

写了新日记

(肆)魂与志
一九三九年夏,正值北京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金」字科学生即将毕业之际,这群少年巡回实习演出来到青岛。常年间被关在练功房中的这群对未来充满了憧景的青春少年,插翅来到了这山青水秀的避暑胜地,面对着蔚蓝大海,迎着海风的气息,...

写了新日记

(贰)红与紫
一九八七年圣诞节前夕,我赴香港,参加中国工业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也藉此探望移居此地的陈永玲师哥。 初冬时节,阳光依旧烂漫,柔和地落在人的衣上、肩上、脚上以及眼前。在一处普通的公寓房门口,细风中摇曳着几片枯黄的梧桐叶子嗦嗦...

写了新日记

(壹)死与生
「唉,好不烦闷人也!」一声娇脆欲滴的叹息,伴随着鼓点的节奏和悠扬的琴音,在小锣清脆的节奏中,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中的风情女子潘巧云用兰花般的玉手拖曳着白云般的水袖若粉蝶飘出;媚眼飞扬,步伐轻盈若在冰面滑行,犹如...

写了新日记

(叁)人与戏
晨曦穿越薄雾,雀噪枝头,上窜下跳,为迎接第一缕温暖的阳光张罗开了。 一个年方六、七岁的男孩,穿着粉红色的绒衣绒裤,光着脚丫子;轻轻儿揭开唱片机的盒盖,先握着摇把上紧了弦,捧起身边的唱片搁上唱机,再拉出唱头,把唱片针贴着...

写了新日记

(七)还将梦去
吟秋从北京京剧院退休之后,晚年独自居住在北京海淀区北三环双榆树南里二区一幢普通居民楼中。七十多岁的他,依然身体硬朗,可以自行安排有规律的起居生活。他开始回顾自己从艺之后的生涯,他有感于有知遇之恩的王瑶卿、王幼卿、程砚...

写了新日记

(六)愁因薄暮起
一九五七年,在大陆已开始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对「右派」向我党进攻的政治运动。文化演艺方面的政策也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如京剧演员不可能再自由流动演出,而必须加强国营剧团的定编,北京的剧团纷纷要下放至外地。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

写了新日记

(五)长忆秋夜膝前叮咛语
进入王门,让王吟秋开始崭露头角,也是他全方位接触京剧艺术的开始。 程砚秋是王瑶卿座前弟子,常往来于王门;吟秋接触程派艺术久了,好似擦亮了心底处的盏启明灯。程腔幽咽婉转,曲折低回,幽怨则如泣如诉,内在的艺术张力最能感染听...

写了新日记

(四)向来吟秀句
经过李凌枫此一鉴定,永生在荣太太眼里早已玉色璨然。荣太太遂下决心,非要把永生栽培成京剧名角儿不可。按荣氏的资历,寻些门路原是不难,便给他请师父教戏,从头正式学。一年多的光景,在一些堂会戏里唱过几出折子戏,得来许多赞赏...

写了新日记

少年羁旅
濛濛烟雨,将苏州城锁在了一面水雾之中。 苏州火车站,深灰色砖砌的墙体,陡峭起伏的飞檐,雕花的拱瓦,碎雨纷纷,轻拍在瓦檐上,缭然生烟,不着痕迹,只是湿润的味道更增古色古香。那伏缀着青葱苍苔的石板路面一直蜿蜒而去,翠色欲滴...

写了新日记

(二)花底离绪三月雨
江苏无锡,这一年倒春寒,梅园的花尚未苏醒之际,太湖畔,柳色虽新,寒意难却,蔓草铺地,戚戚碧绿,也似怯此料峭春寒。 永生站在湖边,一路茫然行来,已走了很远,腿有些酸了,眼前一望无垠的湖面,他坐在了一块太湖石上,心思愀然。...

写了新日记

(一)江南有丹橘
董太太是天津寓公董幼承的续弦夫人,她比丈夫小三十四岁,每个月的初二和十六是她和几位太太轮流做东搓麻将的例行公事,初一和十五是吃斋的日子,她们都心中有佛,这样特殊的日子须绝一干乐事,若在麻将声中搅了佛祖的清修,难免就生...

写了新日记

故宫藏梅兰芳剧照考(许姬传)
去年七月,我看到故宫博物院藏梅兰芳先生的一批戏照。其中有一部分放在黄绫套里,上面贴着“戏品”二字的签条,据说这些照片的原藏处,有一些是在紫禁城的寿康宫。这些照片有梅先生自己创作的古装戏,如《黛玉葬花》、《晴雯撕扇》、...

写了新日记

全部《玉堂春》剧本之起源及流派(何时希)
全部《玉堂春》之见于歌台,大约当在民国十四年(1925年)之后,此以前只有《关王庙》、《女起解》、《三堂会审》三折。《关王庙》一名《庙会》,先有梆子,后有皮黄,田桂凤所演即皮黄本。此皆单折戏,情节虽略可接续,但迄未有人为...

写了新日记

演戏人的话(俞振飞)
读了十月十八日《解放日报》副刊上式仪同志的《一窝风》,心里颇有感触。 的确,这几年来,是有这么一些「风婆」们,他们对于电影和话剧似乎算得上是懂得这么一点点的「专家」,但是对于优美丰富的戏曲却是不承认外行的外行。在他们的...

写了新日记

沦陷时期在上海马斯南路晤梅记(薛观澜)
前章写过梅兰芳的琴师王少卿,现在再来谈谈姚玉芙罢!当年梅剧团里面的人事问题,对内有李春林,对外有姚玉芙。李春林是京剧经励科的杰出人才,他是专管演出部分的。姚玉芙则是梅兰芳手下的「外交部长」,他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写了新日记

怎么办(石挥)
北平的京剧已经是一片凄凉了,营业戏赔钱,因为看戏的大半是一片黄色阶级,义务戏白唱,这种情形,真是历来少有。 话剧在北平跟京戏比,只能加上个「更」字,惨极! 在上海这些年看京戏,觉得日渐单薄,因为不正经的戏被观众疯狂欢迎...
<前页 1 2 3 4 5 ... 后页>